甜菜立枯病是由多種真菌引起的甜菜苗期病害總稱,癥狀因病原種類不同而異。 幼苗受害,先在幼根和近表土子葉下軸產生水漬狀病斑,病斑逐漸變深褐色,并可上下蔓延,接著患病部位產生縊縮癥狀,嚴重時整個幼根變黑腐爛,幼苗枯死。 一般發病率達 20%~30%,造成缺苗斷壟。 本試驗通過室內發芽試驗初步篩選出防治甜菜苗期立枯病較好的殺菌劑,為研制甜菜種衣劑活性成分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殺菌劑:福美雙、多菌靈、萎銹靈、惡霉靈、苯醚甲環唑、五氯硝基苯、甲基托布津、百菌清、咯菌腈、立枯磷。 供試甜菜種子:GX6206。
1.2試驗方法
1.2.1 不同殺菌劑梯度篩選試驗 以預試驗為基礎,設定供試殺菌劑在甜菜種衣劑中的濃度梯度(表 1)。 根據供試殺菌劑在甜菜種衣劑上的使用量, 以相應的濃度梯度配制甜菜種衣劑, 將配制好的種衣劑按 1∶5 包衣。 包衣后采用紙間發芽,每盒 100 粒,加水 40mL,4 次重復,放入光照培養箱,溫度 28℃,7d 后統計發芽率。
1.2.2 不同殺菌劑間的防效篩選試驗 根據梯度篩選試驗結果,以不包衣的種子為對照 (CK),按不同殺菌劑在甜菜種衣劑上的有效使用量, 配制相應濃度的甜菜種衣劑, 再進行不同甜菜種衣劑之間的防效篩選試驗。同樣采用紙間發芽,每盒 100 粒,加水 40mL,4 次重復,放入光照培養箱,溫度 28℃。5d 調查發芽勢,7d 調查發芽率,然后從光照培養箱取出每盒加水 30mL 放在室內常溫下生長,在 17d、23d、26d 時調查健康苗數。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殺菌劑梯度篩選試驗結果
通過梯度試驗發芽率測定(表 2),得出不同的殺菌劑在甜菜種衣劑中最適宜的有效成分含量為:福美雙、多菌靈、萎銹靈、苯醚甲環唑、甲基托布津 0.3%,五氯硝基苯、百菌清、咯菌腈、立枯磷 0.5%,惡霉靈 0.6%。
2.2不同殺菌劑間的防效篩選試驗結果
從表 3 可以看出:發芽勢(5d)最高的是 0.5%立枯磷為 95.0%, 其次是 0.3%甲基托布津為 94.0%,0.6%惡霉靈為 93.5%。 發芽率(7d)最高的是 CK 和 0.3%苯醚甲環唑為96.0%,其次是 0.3%萎銹靈和咯菌腈為 95.5%。 健康苗數:
第 17d 健康苗最多的是 0.3%苯醚甲環唑為 93.5%, 其次0.3%萎銹靈為 87.5%,0.5%咯菌腈為 87.0%; 第 23d 健康苗最多的是 0.3%苯醚甲環唑為 82.5%, 其次 0.3%萎銹靈為 73.5%,0.5%五氯硝基苯為 71.0%;第 26d 健康苗最多的是 0.3%苯醚甲環唑為 81.5%,其次 0.3%萎銹靈為 70.5%,0.5%五氯硝基苯為 66.5%。
3小結
本試驗表明,0.3%苯醚甲環唑發芽率最高,生長勢強,第 17d、23d、26d 隨著苗期立枯病的發生,0.3%苯醚甲環唑健康苗最多,排名第一,其次是 0.3%萎銹靈,排名第二。 特別是到第 26d 時 0.3%苯醚甲環唑健康苗仍達 81.5%,0.3%萎銹靈健康苗仍達 70.5%,遠高于其它處理。T 測驗表明苯醚甲環唑與萎銹靈外的其它處理差異顯著,萎銹靈與所有處理差異不顯著,說明苯醚甲環唑對甜菜苗期立枯病有較好的防效。
本試驗主要是根據不同的殺菌劑對種子表面帶菌的影響從發芽率方面進行觀察。目前,針對甜菜立枯病的防治研究較多,但是在甜菜種衣劑上的研究卻較少,通過本試驗篩選出了對甜菜苗期立枯病較好的殺菌劑苯醚甲環唑及其在甜菜種衣劑中的最佳用量,以苯醚甲環唑為主要殺菌劑的甜菜種衣劑對立枯病的防效,還需田間篩選等試驗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焦懷德.土菌消防治甜菜立枯病[J].農藥科學與管理,1989(2\\):40-42.
[2]于學池,關緒東.甜菜立枯病對甜菜生產的危害及其藥劑防治指標的初步研究[J].中國甜菜糖業,1991(6):17-19.
[3]咸洪泉,劉杰賢,劉建華,等.甜菜立枯病藥劑防治研究[J].中國糖料,2000(2):18-21.
[4]喬志文,柏章才.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防治甜菜立枯病藥效的評價[J].植物保護,2009(5):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