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我有機會關注起萬壽菊的病蟲害來。其中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萬壽菊黑斑?。ˋlternariatagetica)的發生與防治上。通過試驗,獲得了不少新的知識。
那么是不是可以說對這個病害已經了解。說起來很慚愧,到此前我還沒有搞清楚該病是怎么流行起來的。
說起流行,大家都知道需要三個基本的條件:大量的感病寄主、適合發病的環境條件和大量致病力強的病原菌。根據這幾年北京市延慶縣和門頭溝區萬壽菊黑斑病的連年嚴重,說明北京市種植的萬壽菊品種對黑斑病是感病的,即存在著大量的感病寄主。又通過兩年的流行觀察,明確在采花后不斷地遇到降雨時,病害發生嚴重。說明高濕是萬壽菊黑斑病的流行條件。但是,大量的病原菌是從何而來,一直沒有弄明白。
記得我曾說過萬壽菊黑斑病比較特殊,從采回的病葉上誘發病菌的孢子比較困難。我試驗過許多同類病害,包括:番茄早疫病、大蔥紫斑病、大白菜黑斑病、非洲菊黑斑病等,只要在適溫下(25 ℃左右)將病葉放在高濕的地方處理一夜,第二天的早晨,即可從病斑上刮下大量的分生孢子。但是,從田間采回的萬壽菊的病葉上,用此法卻很難得到病菌的孢子。就是將病葉保濕幾天,誘發到的孢子似是而非;從形態上看,很不典型。
不排除得到的是在病斑上長出的腐生鏈格孢。
雖然我們用分離到的病菌菌落,通過誘發可以得到過大量的萬壽菊黑斑病菌分生孢子,但是,這些條件在田間是不存的。所以對我來說,病害是怎么流行起來的,一直是個謎。
最近,在調查我們做的施肥和萬壽菊黑斑病發生關系的試驗時,發現田中有一些枯死的萬壽菊植株(圖1)。
有人問我這是什么病害引起?我看后也說不上來。為了搞清這個病害,在田間對這些枯死株進行了較為認真的觀察。發現這種病害先感染葉片,在葉上形成一些大型的褐斑,進而通過葉柄,擴展到莖節(圖 2)。莖節的病斑逐漸擴大,而使這段莖變褐枯死。由于下部葉片先染病,看起來病害多從莖基先發病。有時在一株上,從下往上有多個節同時染病,加速了植株枯死的進程。
鑒定一種病害,一般要通過分離培養和回接才能知道。為此,我拍了些照片,采集了一些染病的莖、葉,裝在塑料袋中,拿回了實驗室,存在 2 ℃的冷藏箱中。
第兩天上午開始對這個病害進行組織分離。一般分離前要對病株進行清洗。在清洗時我發現洗下來的水較混濁、發黑。我想:這水中的渾濁物不該是病菌的孢子吧?經過沉淀,我取了一滴沉淀液在顯微鏡下觀察。哇!
原來多是大型的交鏈孢屬(Alternaria sp.)的孢子,和我見到的萬壽菊黑斑病菌(A. tagetica)十分相似(圖3)。情況表明,這種枯死的病株有可能是由萬壽菊鏈格孢引起。為了搞清這個問題,最現實的辦法是將它接種在萬壽菊上,看看它的侵染性。
當天下午我就將它接種在長有 10 個葉的萬壽菊的苗子上。由于我用的孢子較多,40 h 后,當我將接種苗從接種箱中取出來時,葉片即有些發黑。第 4 天,接種葉除少數可見到病斑(圖 4),大部葉都枯死(圖 5),很像我在接種萬壽菊黑斑病菌時后出現過的情況。到第 7 天接種的5株,有4株從節部折倒,整個植株枯死,(圖6)。
我將接種過的枯死株進行保濕后用水沖洗。同樣可以洗下大量的形態與萬壽菊黑斑病菌一樣的分生孢子(圖 7)。
實驗證明,田間出現的枯死株,原來也是萬壽菊黑斑病。在拍照記錄這一現象時,使我想起在去年 8 月使用分離到的萬壽菊黑斑病菌孢子(菌號為 B02050202 號)進行人工接種時,曾見到過這種病株折倒的情況,只是沒有觀察過葉片上是否有大量的孢子。說明實際上這種情況早已存在,只是自己粗心,沒有被發現。原來在田間枯死株上會產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作為病害流行所需的大量病原菌。
通過上述試驗,我不光知道了田間出現的枯死株是萬壽菊黑斑病的一種表現。同時使我進一步地了解到病害流行的來龍去脈。即:病菌可以在病殘上越冬,翌年在新一茬萬壽菊定植后侵染萬壽菊的葉片,在適合的條件下葉片上的病菌通過葉柄擴展到莖部,使植株葉片枯死;與此同時在枯葉上產生大量分生孢子擴大為害,引起病害的流行。使我對該病的流行的過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