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番茄制品出口國,與美國加州、地中海并列為世界三大番茄醬產區。2014 年,全國加工番茄種植面積 7 萬 hm2(105 萬畝),新疆種植面積 5.9 萬 hm2(89 萬畝),占全國種植面積的八成以上,加工番茄產業已經成為新疆經濟增長的一個支柱產業。
然而,由于病害的發生,導致加工番茄品質和產量降低,給農民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我們于2013~2014 年對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加工番茄主產地進行了病害調查研究,發現不同地區病害發生種類、發生時期和癥狀有所不同。
12013~2014年加工番茄病害主要類型
2013 年 7~8 月和 2014 年 7~8 月對我國加工番茄主產區病害進行了調查,田間調查發現,由于各地氣候環境不同,不同年份病害發生種類有較大差別。內蒙古與寧夏發生的病害類型相近,與新疆發生的病害類型差異較大,且新疆的南疆和北疆的病害主要類型也不同。
1.1內蒙古和寧夏地區病害主要類型2013 年,內蒙古和寧夏自治區加工番茄發生病害種類主要是早疫?。ˋlternaria solani,A. alternata)、晚疫?。≒hytophthora infestans) 和 白 粉 ?。‥uoidiumlycopersici,Leveillula taurica),沒有發現細菌性病害,而 2014 年除上述 3 種病害外,細菌性斑點?。≒seudomonas syringaepv. tomato)發生也較為普遍。其中,早疫病、晚疫病為害較重,兩種病害的發病株率為 20%~40%,嚴重時病株率高達 80%,有的田塊甚至兩種病害混合發生。
1.2新疆地區病害主要類型在新疆各地區,2013 年加工番茄病害以細菌性斑點病和早疫病為 主, 潰 瘍 ?。–lavibacter michiganensissubsp.michiganensis)很少,但 2014 年潰瘍病為害異常嚴重,造成植株大面積死亡。南疆和北疆地區由于氣候條件差異,病害種類也有差別。在北疆石河子市、昌吉縣、呼圖壁縣、瑪納斯縣、吉木薩爾縣等地區,細菌性斑點病和潰瘍病發生嚴重,發病株率一般為20%~30%,嚴重時病株率高達 60%。在南疆和靜縣和焉耆縣,加工番茄病害主要是早疫病和細菌性斑點病,其中早疫病最為嚴重,有的田塊甚至因早疫病而絕收。
另外,新疆各地區加工番茄受寄生性雜草分枝列當(Orobanche aegyptiaca)為害異常嚴重,被寄生后加工番茄產量減少 30%~80%。由于加工番茄生產不輪作倒茬,分枝列當為害程度逐年加重,使番茄的產量與質量受到很大影響(柴阿麗等,2013)。
在新疆兩年的調查中沒有發現晚疫病的發生。
2加工番茄主要病害田間癥狀及病原菌
2.1早疫病早疫病在新疆、寧夏、內蒙古等加工番茄各大種植區均有發生,一般發病率在 30%左右,嚴重地塊病株率甚至可達 100%。
2.1.1病原菌我國已報道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為茄鏈格孢(Alternaria solani),而我們鑒定發現,引起新疆、內蒙古、寧夏等地加工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包括茄鏈格孢(彩色圖版 1)和鏈格孢(A.alternata)(彩色圖版 2)兩種。鏈格孢曾被認為是引起番茄采后貯存期病害的主要腐生菌之一,在從番茄早疫病樣上分離茄鏈格孢時,鏈格孢經常被分離出來,因此鏈格孢被認為是機會性致病菌。由此推測鏈格孢由機會性致病菌上升為主要致病菌,在不同生態條件下,加工番茄早疫病的發生是由茄鏈格孢和鏈格孢單獨或復合侵染所致。
2.1.2為害癥狀兩種病原菌均能侵染加工番茄葉片(彩色圖版 3)、莖稈(彩色圖版 4)、花萼和果實(彩色圖版 5),而且田間癥狀相似,都形成典型的輪紋狀病斑,肉眼不能區分。
2.2細菌性斑點病
2.2.1病原菌病原菌為丁香假單胞菌番茄致病變種(Pseudomonas syringaepv. tomato),屬于假單胞菌屬。
2.2.2為害癥狀主要為害葉片、莖稈和果實。葉片癥狀多樣,主要有 3 種類型:①葉片中央產生暗褐色、油漬狀小圓點斑,后期變為黑色或黑褐色,直徑 2~4mm(彩色圖版 6);②病斑發生在葉脈上,可沿葉脈串生多個病斑,后期形成穿孔狀瘡痂(彩色圖版 7);③病原菌侵染葉片邊緣,形成條狀褐色油漬狀斑(彩色圖版 8)。莖稈發病,初期病部出現圓形、水漬狀、褐色病斑,后期可使一段莖部變黑(彩色圖版 9)。果實和果柄染病,初期形成油漬狀褐色小斑,稍大后病斑褐色或黑色,圓形至橢圓形,中央形成木栓化瘡痂(彩色圖版10)。該病在新疆各地區為害面積較大,較難防治。
2.3細菌性潰瘍病
2.3.1 病原菌病原菌為密執安棒形桿菌密執 安 亞 種(Clavibactermichiganensissubsp.michiganensis),屬厚壁菌門,棒形桿菌屬。
2.3.2為害癥狀番茄潰瘍病主要侵染莖部和葉片,是一種維管束系統病害。莖部感病出現褐色條紋,后期開裂形成潰瘍斑,內部褐色中空,導致植株枯死(彩色圖版 11);葉片感病引起邊緣卷縮,似缺水狀,部分葉片萎蔫(彩色圖版 12)。番茄潰瘍病是番茄生產中具有毀滅性的病害之一,該病2014 年在新疆各地嚴重發生。
3加工番茄主要病害發生規律
3.1種子帶菌傳播種子帶菌是最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可隨種子遠距離傳播。種子帶菌檢驗結果表明,加工番茄種子表面和內部攜帶的優勢菌群以細菌和真菌的鏈格孢為主。因此,種子帶菌是造成加工番茄細菌性病害和真菌病害早疫病發生的主要原因。田間調查顯示,2014 年內蒙古加工番茄出現細菌性斑點病和新疆潰瘍病的大面積發生,其初始菌源可能與種子帶菌有關。
3.2氣流或農事操作傳播加工番茄早疫病、晚疫病、細菌性斑點病和潰瘍病等病害均可通過氣流、雨水、昆蟲和農事操作等進行多次侵染。
3.3連作加工番茄連年栽培地區,土傳病害發生嚴重。潰瘍病病菌和細菌性斑點病病菌可隨病殘體在土壤中或地表存活 2~3a(年),早疫病病菌也可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由于連作地塊病殘體累積多,菌源數量大,導致病害發生嚴重。
3.4氣候條件生態環境對加工番茄病害發生類型有較大影響。加工番茄晚疫病病菌在土壤病殘體中不能存活,其大面積發生往往與氣候條件有關。內蒙古和寧夏地區氣候條件相似,屬于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少而不勻,但在有連續降雨的季節,由于低溫高濕而導致加工番茄晚疫病發生嚴重。新疆氣候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光照長,少雨,一般年份加工番茄露地不發生晚疫病。4加工番茄主要病害防治建議。
4.1種子消毒種子帶菌是導致加工番茄細菌性斑點病和潰瘍病嚴重發生的重要原因。種子消毒可采用溫湯浸種和藥液浸種兩種方法:①溫湯浸種。加工番茄種子用常溫水浸種 15min(分)后轉入 55℃熱水中,水溫自然降低至室溫后繼續浸泡 3~4h(小時),撈起瀝干后催芽。②藥液浸種。先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2h(小時),防治加工番茄種傳真菌病害;沖凈瀝干后再用 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 3000 倍液浸種 2~3h(小時),防治加工番茄種傳細菌病害,撈出用清水洗凈后,催芽播種。
4.2苗床處理土壤和病殘體帶菌是加工番茄病害發生的另一個主要的初侵染源。因此,育苗最好選用專用的消毒育苗基質。如無條件,應盡量選用新苗床,或在未種過茄科蔬菜的地塊中建造苗床或用營養土育苗,使用舊苗床的應做好消毒工作。
4.3加強栽培管理加工番茄是無支架栽培,合理的種植密度和株行距配置是防止病害蔓延的前提。采用稀植、前期少灌水可使植株之間通風透氣良好,減輕病害發生;種植密度過高,往往加重病害傳播。大水漫灌、串灌可加快病害傳播速度,而采用地膜和膜下滴灌技術能有效減輕侵染性病害的發生程度。
4.4種子帶菌檢測和病害早期監測近年來,加工番茄進口品種在新疆、內蒙古、寧夏等主產區的栽培面積逐漸加大,對于進口種子應提前進行檢測,特別是細菌性潰瘍病病菌,杜絕帶菌種子進田。對于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如果氣候條件適宜,病害蔓延速度很快,因此應加強病害早期監測,提早防治,即在病害發生初期進行防治。
4.5根據出口要求進行化學藥劑防治我國生產的加工番茄主要用于出口,應根據出口產品安全進行藥劑防治。在適宜病害發生的氣候條件下,對未發病的田塊應定期施用保護性殺菌劑;對已發病田塊,須采取應急防治措施,首選治療性殺菌劑,兼施保護性藥劑。
加工番茄早疫病發生初期,可選用 25% 嘧菌酯懸浮劑 1000 倍液噴霧葉片,7~10d(天)噴施1 次,連噴 3 次。晚疫病防治可選用687.5g·L-1氟菌·霜霉威懸浮劑 800 倍液噴霧葉片,7~10d(天)噴施 1 次,連續 3 次。細菌性斑點病和潰瘍病防治上應將種子消毒處理、苗床處理和藥劑處理三者相結合,在病害發生早期,用 77% 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 800 倍液,或 3% 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800 倍液噴霧葉片或莖部防治,7~10d(天)噴施1 次,連噴 3 次。
參考文獻:
柴阿麗,遲慶勇,何偉,李寶聚.2013.寄生性雜草分枝列當對新疆加工番茄為害嚴重.中國蔬菜,(17):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