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岳山林局段峪河林場位于山西省臨汾市安澤縣,區域面積 1.5 ×104hm2,經營面積 0.43 ×104hm2.屬暖溫帶半溫潤地帶,分布有山地褐土、碳酸鹽褐土性土及粗骨性山地褐土 3 個亞類。該林場屬于侵蝕低中山地貌,海拔 700 m ~1 400 m,山勢緩和,植被豐富,垂直分布不明顯。有害生物種類多、危害嚴重,其中,油松毛蟲發生面積最大、危害最為嚴重,威脅林場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筆者根據多年的防治經驗,總結出油松毛蟲的預防和防治措施。
1 油松毛蟲的發生與危害
油松毛蟲,又名松虎,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是一種食葉害蟲,分布于華北以及陜西省、山東省、河南省等地區。段峪河林場的油松毛蟲主要危害油松,每年幼蟲取食油松有 2 個危害高峰期,即 4 月上旬至 5 月下旬和 8 月下旬至 10 月下旬。2 齡 ~3 齡幼蟲在雜草灌叢、樹下腐質層內越冬,次年 4 月上旬開始上樹危害,6 月中旬結繭化蛹,7 月上旬羽化為成蟲并開始產卵,7 月中、下旬幼蟲出現。成蟲多于16 時至 20 時羽化,在當晚或次日晚交配產卵。卵成堆產于樹冠上部當年生的松針上,每堆卵數10 粒 ~ 500 粒。1 齡 ~ 2 齡幼蟲群居并能吐絲下垂,先取食卵堆周圍的松針,將針葉邊緣咬成缺刻狀,造成枯萎卷縮,取食松針量為 400 根/只 ~500 根/只。危害特點為幼蟲取食針葉,嚴重時將整株葉片吃光,似火燒狀。
2 防治措施
油松毛蟲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加強蟲情監測預報,以營林、生物、物理等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注重小面積和蟲源地控制,達到有蟲不成災的良性循環。
2. 1 行政保障措施
2. 1. 1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
為保證防檢工作全面完成,年初在場務工作會議上林場與管護人員簽訂油松毛蟲防控責任書,制訂并實行“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日記”,要求每個管護員將林業有害生物調查監測作為護林工作的重要任務。實現林業有害生物監測工作動態化,構建場、站兩級監測防控體系。
2. 1. 2 早安排早部署
根據每年油松毛蟲的越冬基數調查情況,提前做好藥物、器械等防治準備,認真制訂詳細的防治實施方案,抓住有利時機,組織林場專業隊伍,在重點危害區域開展實時防治工作。
2. 2 技術防治措施
2. 2. 1 加強監測
充分發揮管護站試驗區的監測預警功能,加強林場固定監測點的管理,以點帶面明確測報任務和主測對象,特別在易受病蟲害侵襲的林緣地段和有代表性的林地內設立 3 個以上固定標地,進行重點監測; 針對油松毛蟲,林場制作了松科植物分布圖、監測責任區圖等,并在日常工作中認真貫徹落實。
2. 2. 2 營林措施
加強營林技術措施,營造針闊混交林,做好封山育林工作,提高森林的自調自控能力。具體營林措施包括剪除有蟲害的枝條,秋冬季清除地面落葉,集中銷毀; 人工摘除蟲繭,在幼蟲大發生期進行人工捕捉。
2. 2. 3 物理防治
1\\) 燈光誘殺。根據油松毛蟲成蟲具有較強的趨光性,在成蟲羽化始期,每 4 hm2設置 1 個黑光燈,在成蟲產卵前將其消滅。
2\\) 藥環阻隔。根據油松毛蟲幼蟲上下樹習性,油松毛蟲越冬前,在距地面 50 cm 樹干處采取纏毒繩、涂藥環、纏塑料布等措施進行阻隔。
3\\) 人工防治。7 月中旬,組織防護人員人工摘除樹上的蟲繭、蟲卵,以減少卵孵化數和成蟲羽化數,降低蟲口密度,達到防治效果。人工摘除工作約持續 1 個月。
2. 2. 4 生物防治
1\\) 人工釋放赤眼蜂。赤眼蜂是油松毛蟲的天敵,主要通過將卵寄生在油松毛蟲卵內,幼蟲孵化后以油松毛蟲的卵為食,使其不能孵化成蟲,從而達到防治 油 松 毛 蟲 的 目 的。按 照 卵 期 釋 放 赤 眼 蜂44. 98 × 104頭/hm2~ 149. 93 × 104頭/hm2的標準,2012 年至 2014 年,該林場每年組織開展人工釋放赤眼蜂工作。2012 年,筆者在段峪河林場釋放赤眼蜂1 億頭,防治油松林面積133. 33 hm2. 在幼齡林和中齡林中各隨機選取標準木 90 株,調查油松毛蟲幼蟲防治前后的蟲口密度變化情況,見表 1.
實地調查結果顯示,赤眼蜂防治效果明顯,蟲害得到有效控制。赤眼蜂防治油松毛蟲是一種無公害防治技術,可以大面積減少化學藥劑防治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同時降低防治成本,提高油松毛蟲防治成效。
2\\) 性引誘劑監測防治。成蟲期,使用油松毛蟲專用性引誘劑及船型誘捕器掛于油松毛蟲發生區,誘捕器間距 30 m. 通過性引誘劑誘殺雄蟲,從而減少交配的數量,降低蟲口密度。
3\\) 生物制劑防治。幼蟲期采用白僵菌、蘇云金桿 菌、“7216 ”芽 孢 桿 菌 等 稀 釋 至 含 菌 量 為1 億孢子 / mL 進行噴霧防治,防治效果達 90% 以上;也可采用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進行樹冠噴霧,可大幅度降低蟲口密度。用白僵菌在油松毛蟲下樹越冬期進行地面施藥,環保和防治效果明顯。
2. 2. 5 化學防治
1\\) 樹冠噴藥。根據油松毛蟲的生活習性,當蟲口密度較大、危害較重時,分不同時期采取不同的化學藥劑進行防治。如,幼蟲期剛剛上樹危害時或越冬幼蟲下樹前,可使用高效低毒的菊酯類農藥進行噴霧防治。
2\\) 林內放煙。對于郁閉度超過 0. 6 以上的林分,可于早晨或傍晚在林地施放苦參堿煙劑,用量為15 kg / hm2. 早晨放煙要從山下布煙點,晚上放煙要從山頂布煙點。
參考文獻:
[1] 劉素華. 油松毛蟲的危害及防治方法[J].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6\\( 21\\) : 285-286.
[2] 鐵嶺農學院林學專業松毛蟲防治課題組. 油松毛蟲的生物學特性及其防治試驗[J]. 鐵嶺農學院學報,1976\\( S1\\) : 55-72.
[3] 李永福. 應用球孢白僵菌防治北方越冬油松毛蟲的研究[J]. 山西林業科技,2011\\( 3\\) : 4-6.
[4] 王仁合,畢保忠,黃 華. 黃龍山林區油松毛蟲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陜西林業科技,2011\\( 5\\) : 44-47.
[5] 康曉強. 油松毛蟲綜合防治技術[J]. 山西林業科技,2007\\( 3\\) : 34-35.
[6] 王金潮,薛宛繩,楊惠玲. 滅幼脲Ⅲ號防治油松毛蟲試驗[J]. 山西林業科技,2000\\( 2\\) : 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