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州區隸屬于固原市,境內海拔 1450—2500 米,位于暖溫帶半干旱區,春季氣溫多變,夏季短暫涼爽,秋季降溫迅速;春季和夏初雨量偏少,夏秋之際降水集中、量大,區域降水差異大。原州區總面積 3506 平方公里,轄 7 鎮 4 鄉 3個辦事處,全區總面積 2766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 158.4 萬畝。
由于特殊的氣候,原州區近年采取“壓夏增秋”的政策,加上對蔡花、枸杞等特色產業的壓縮種植等因素促使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當然,更重要的是玉米機械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1 基本情況
原州區緊緊圍繞農業節本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目標,以轉變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調整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提升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為主要任務,以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機械化制約環節和重點,以推進玉米主要糧食作物關鍵生產環節機械化為抓手,兼顧畜牧業、設施農業等機械化發展。充分尊重農民購買農機的自主權,進一步調動和保護農民購置農業機械的積極性,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補貼政策的拉動效應,發展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在玉米機械化的推動下,原州區玉米種植面積逐年增加,機械化率逐年提高。2010 年玉米種植面積 15.6 萬畝,比上年增加 3.57%;玉米機播、機施肥、機收割 7.5 萬畝;年末共有農業機械總動力 36.05 萬千瓦。
2011 年玉米種植面積 16.99 萬畝,比上年增加 9.0%;機播、機施肥、機收割達到 8.34 萬畝;農機總動力39.42 萬千瓦,同比增長 9.3%。2012年玉米種植面積 19.20,比上年增加12.7%;機播、機施肥、機收割接近10 萬畝。2013 年玉米種植面積達22 萬畝以上,近 70%的地塊采用機播、機施肥和機收割。從以上情況分析,玉米機械化對原州區玉米種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促進了本地玉米種植、生產,為農民增收奠定了基礎。
2 玉米機械化發展的優勢
2.1 獨特的地理優勢
原州區北部川區地勢平坦,玉米種植面積大并多以集中連片種植,面大量多,易采用機械化耕作。
整地、播種、施肥、收割,玉米機械的大量使用及其良好的性能,讓人們對玉米機械的認識越來越深刻,采用玉米機械的也越來越多,進一步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同時,東部山區經過平田整地,部分山地也能采用機械化耕作,促進了東部山區玉米的大面積種植。
2.2 強大的惠農政策優勢
根據農業部和自治區有關規定,原州區將玉米機械全部納入農機補貼范圍,并且購買玉米收獲機械,在國家補貼的基礎上再累加補貼 10%。2013 年玉米收獲機械補貼130 萬元。2013 年,固原市原州區農機化推廣服務分別在三營鎮趙寺村和頭營鎮二營村建設了千畝玉米機械化示范園區 2 個,充分發揮了示范園區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帶動作用。有利地調動了農民購買玉米機械的積極性。
2.3 強有力的農機服務體系優勢
開展購前、購中、特別是購后服務,切實保護農民權益。原州區農業機械化推廣服務中心對玉米機械及其他購機補貼情況進行跟蹤檢查,督促供貨方搞好售后服務,為購機者提供技術、信息服務,并依法加強補貼機具的質量監督,對存在質量問題、農民投訴較集中的機具及其生產企業,按相應的管理權限取消補貼資格,保護農民權益。
2.4 支柱產業綜合發展的優勢
原州區將“草畜產業”、“勞務產業”作四大支柱產業中的重要產業,齊抓共管,綜合發展,相互協調。草畜產業發展除需要大量的玉米作為飼料外,還需大量的飼草料,而玉米機械化能大面積、快速播種和收獲,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桔稈,提升桔稈的利用率。傳統收割費時、費力還要等到玉米徹底干透后才收獲,玉米桔稈也等到來年春頭才集中焚燒。而機械收割則在玉米稈帶綠時為最佳,收割后,利用閑時將桔稈整理繳到當地的養牛場或青貯起來自己搞養殖,既增加收入又減少環境污染,一舉兩得。勞務產業的發展,使大量青壯勞力外出打工,家里老弱病婦無力承擔大面積種植玉米的問題。玉米機械化解除了農民工的后顧之憂,同時也為發展草畜產業提供基礎,共同促進農民增收。
3 玉米機械化存在的問題
原州區具有發展玉米機械化的獨特優勢,但是原州區也是山區縣和貧困縣,存在著制約玉米機械化發揮其重要作用的客觀條件。
3.1 農機安全缺乏必要的監管手段
在農田作業的拖拉機管理缺乏必要的監管手段,尤其是一些新型機具的操作使用技術培訓跟不上,存在安全隱患。
3.2 老舊農業機械影響農機裝備的發展
隨著經濟強勁發展和購機補貼的實施,農機裝備總量迅速增長,但與此同時,大量的老舊機具在役使用,不僅帶來了能耗高、安全性差、對環境污染嚴重等諸多問題,而且還影響了農機裝備的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
3.3 地方財政對農機化的投入不足
國家雖然實行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但地方對農機推廣的經費沒有做相應的投入。這樣不僅使農機部門在優化農機裝備結構方面起不到積極的引導作用,而且使一些先進適用的農機新技術、新機具因資金問題無法得到示范推廣。
3.4 基層農機推廣體系不夠健全
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農機服務站管理職責不明,基層農機管理推廣人員不能全力開展本職工作,導致區鄉農機推廣工作上下無法銜接,農機新技術推而不廣。
3.5 地理位置限制
原州區東部山區還有很大一部分種植玉米的土地還沒有辦法實現玉米機械化,主要是由于土地面積小、坡度陡等原因。
4 玉米機械化就采取的措施
4.1 加大培訓
原州區將鄉村拖拉機手培訓與“陽光工程”教育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項目相結合,以項目帶動培訓,以培訓促進農民拖拉機手的技術提高。原州區農業機械化推廣服務中心定期派技術員深入鄉鎮村組,免費為農機手開展培訓、掛牌、發證。
4.2 創新機制
政府及上級業務部門應盡快出臺農機報廢更新制度以及淘汰老舊農業機械政策。采用以舊換新及和機動車輛一樣的定期報廢和年檢制度。強迫報廢舊機械,避免發生危險。
4.3 增加地方財政對農機化的投入
增加地方財政投入,提高農機購置補貼,特別是玉米機械的補貼,以靈活和高標準的玉米機械補貼政策,吸引廣大農民還有農機合作社對玉米機械的投入,從而提高玉米機械化水平。
4.4 健全農機推廣體系
各鄉鎮應確定專職農機服務人員,長期負責農機補貼政策的宣傳、造表建冊、人員培訓、機械維護信息的上報等工作。使農機化推廣體系暢通無阻,促使推廣玉米機械等新機械更加順利。
4.5 加強科學研究
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因地制宜,制造出適應原州區山區土地使用的小型玉米機械,使更多的山區玉米種植能夠使用機械化種植,從而解放更多的勞動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以達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州區及周邊地區有著農業建設良好條件,適合進行農業機械化作業。尤其是在大批農村勞動力走向城市后,農業機械化將會成為農業生產的支柱,機械化水平也將大大提高。玉米機械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能夠節約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國家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大,玉米機械化將在原州區發展四大產業、調整農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原州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1-201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