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意義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是大洼縣 “十二五”期間的重點農機化推廣項目。其主要內容是使水稻生產過程中的整地、育苗、插秧、施肥、除草、植保、收割等作業全部實現機械化操作,以機械化手段代替人工作業。 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的作用有:一是節省大量勞力,降低生產費用;二是搶季節不誤農時,保證新糧提前上市;三是節水節肥,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四是減少收獲損失, 防止水稻田間霉變和脫谷丟粒;五是提高水稻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國內外的大量試驗表明,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可降低生產費用 50%,提高糧食產量 10%~15%,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保證農業可持續發展,是農民走向富裕、邁入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水稻是大洼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的意義重大。其能夠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農村產業結構調整,且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糧食品質。
2 大洼縣推廣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的可行性
1) 農業機械化基礎扎實。 近年來,在國家和各級政府重視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大環境下,大洼縣加大農業機械化投入,使農機裝備水平不斷提高、農機裝備結構不斷優化, 基本能夠滿足水稻生產全程中的整地、育苗、深施肥、植保等作業要求。從整體來看,只要增加水稻插秧機、水稻聯合收割機、烘干機的數量,就能保證該項目順利實施。
2) 水稻機插秧和機械化管理經驗豐富。 從 20 世紀 80 年代起, 大洼縣開始進行機械插秧和機械收獲試驗示范,并積累了大量的栽培和管理經驗,熟悉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規范。
3) 大洼縣水田地勢平坦,土地連片,適合機械化作業。同時,全縣農業經濟基礎好,水稻機械插秧和機械收割作業項目的農機補貼較多,因此農民購機的積極性非常高。
3 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經濟效益分析
與傳統耕作方法相比,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省工、省時、節水、節肥。 現以大洼縣榆樹農場示范小區為例,分析計算育苗、插秧、收割 3 項主要作業的經濟效益。
3.1 育苗經濟效益對比
育秧費用對比情況見表 1?!颈?】
由表 1 中的數據可知, 與育手工插的秧苗相比,育機插秧苗節種、 節肥、 省水、 省電, 可減少費用660.00 元/hm2。
3.2 插秧經濟效益對比
3.2.1 機插秧經濟效益 使 用日本井關 PC6 機 動水稻插秧機插秧, 一名機手和一名運秧員作業 15 d 的各項經濟指標如下:1) 工作效率。 插秧機的正常工作效率為 0.2~0.3 hm2/h。 然而由于地塊小和機手操作不熟練等原因,實際工作效率為每 0.2 hm2/h,每天工作 10h,即平均每天插秧 2 hm2。 2) 生產費用。 每天消耗燃油(97 號汽油)6.8 L,按汽油價格 7.80 元/L 計算,每天消費 53.00 元。 加上副油消耗費用 8.00 元/d,合計 61.00 元/d。 3) 機手工資。 機手和運秧員的工資為 400.00 元/d。4) 折舊費。 每臺插秧機的價格為26 900.00 元,扣除 30%國家購機補貼和 20%省購機補貼,實際購機價格為 13 500.00 元,插秧機的使用壽命為 2 000 h,則折舊費為 6.75 元/h。 每天工作 10h,則折舊費為 67.50 元/d。 5) 維修費。 插秧機維修費按 10%計算,則每臺插秧機的維修費為 2 690.00 元。插秧機的使用壽命按 2 000 h 計算,則每小時的維修費為 1.35 元。 每天作業 10 h,則維修費為 13.50 元/d。6) 補苗費、秧田管理、插秧機運輸、伙食費、飲料費共計 240.00 元/d。
綜上所述, 插秧機每天的作業費用為:53.00+8.00+400.00+67.50+13.50+240.00=782.00 ( 元 ); 每天作業 2 hm2,則費用為 391.00 元/ hm2。
3.2.2 人工插秧經濟效益 人工插秧費用為 2 250.00元/hm2。
3.3.3 經 濟效益對比 與人工插秧相比 ,機插秧可節省費用 1 859.00 元/hm2。
3.3 收割經濟效益對比
3.3.1 機 械收獲 久 保田 PRO 888 水 稻聯合收割機可一次完成收割、脫粒、裝袋作業,費用為 2 700.00元/hm2。 水稻含水率超過 24%,需要晾曬和烘干,烘干費用為 600.00 元/hm2,兩項費用合計 3 300.00 元/hm2。
3.3.2 手工收獲 割地費用為 1 875.00 元/hm2, 搬運費用為 975.00 元/hm2,場上脫粒費用為 1 650.00 元/hm2,三項合計 4 500.00 元/hm2。
3.3.3 經濟效益對比 與人工收獲相比 ,機 械收獲可節省費用 1 200.00 元/hm2。
3.4 綜合效益分析
采用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 可節省費用3 718.5 元/hm2。 若全縣 4.67 萬 hm2水稻全部采用機械化技術,則每年可使農民增加收入 1.7 億多元。
4 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技術的措施
4.1 籌集資金,購買生產適用機具
大洼縣的水稻種植面積為 4.67 萬 hm2,若全部實現機械化作業,需要配備大量生產適用機械。近幾年,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 營機戶的數量不斷增加,他們提供有償服務, 不僅推動了農業機械化的發展,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因此,應加大購機補貼金額,鼓勵他們購買水稻生產適用機械,擴大經營。 動員種田大戶擴大經營范圍,興辦機械化農場、合作社,并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管理上給予指導,在技術上給予支持。通過家庭農場、合作社帶動周邊鄉鎮的農業機械化發展。
4.2 加強技術研究,突破機械插秧技術“瓶頸”
要積極建設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開展水稻生產技術的組裝集成和示范推廣。引進適用于水田土質結構的插秧機,從根本上解決機械插秧的“瓶頸”問題。
在示范園區內,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水稻全程機械化的技術體系和技術規范。研究水稻種植機械和收獲機械關鍵技術時,要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技術示范與培訓宣傳相結合;二是農機和農藝相結合;三是產、學、研、推相結合。
4.3 反包土地,扶持規?;洜I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在此情況下,把農民分散的土地承包給大戶進行規?;洜I,有利于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 通過簽訂長期承包合同,使承包大戶敢于購買與承包面積相配套的農業機械,以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作業。
4.4 強化技術服務,提高農民技術水平
農民只有具備一定的技術水平,才能安全地使用水稻生產機械。 為此,應在辦好各種培訓班的同時搞好科技服務,及時解決農民使用農業機械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
4.5 跨區作業,提高機械利用率
積極組織、扶持、規范跨區作業服務,以跨區機收為突破口,積極推動水稻生產機械化服務產業化。 規范機耕、機械栽植、植保、烘干、精米加工等作業服務環節,推動其提供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服務。 通過跨區作業減少大洼縣的農業機械保有量, 以節省投資。
參考文獻
[1] 徐鐵英,狄文君.遼寧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促農民增收 21.5 億[J].農業科技與裝備,2013\\(10\\): I0001.
[2] 王教利.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實踐與思考[J].農機市場,2013\\(9\\): 20-21.
[3] 苗桂芳.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3\\(4\\):2.
[4] 于維奇.對構建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的設想[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