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第二的糧食作物,僅次于玉米,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懷遠縣是全國重要的優質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小麥是懷遠縣最主要的糧食作物,常年播種面積 11.33 萬 hm2左右,單產水平 6 t/hm2以上。全縣農機總動力達 2 682 MW,擁有各類拖拉機 18.1 萬臺,其中大中型拖拉機有 4 120 臺,聯合收割機有 6 328 臺,谷物烘干機有 860 臺。糧食作物的耕種收主要環節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 84%。
1 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內容
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涉及耕、種、管、收等環節,內容主要包括土壤深耕深松、小麥精少量播種、機械化肥深施、節藥型植保、秸稈直接粉碎還田、稻麥聯合收獲等機械化技術。
2 技術模式及操作分析
2.1 土壤深松機械化技術
懷遠縣土壤為砂姜黑土,長期采用小型拖拉機耕種,加之過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耕層變淺、犁底層堅硬,影響作物根系發展。
深松指用機械疏松土層而不翻轉土層,分全面深松(全方位深松)和局部深松(間隔深松)2 種,局部深松作業一般選用單柱式深松機,根據作物和土壤條件對土層有一定的間隔進行深松作業。深松按作業方式又可分為單一深松和復式深松。深松作業注意事項:①適松條件:土壤含水量在15%~20%;②作業要求:深松深度可在 25~35 cm 選擇;深松時間應在播前秸稈處理后,要求深淺一致,不得重復或漏松;③配套措施:天氣過于干旱可進行造墑后再作業;④作業周期:一般 3~4 年深松 1 次;⑤機具要求:選擇 66.15 kW 以上雙驅拖拉機作業效果更佳。
2.2 精少量播種機械化技術
機械化精少量播種技術是指用機械將一定數量的種子,按行距、株距、深度、播量播入土壤的技術。小麥機播要掌握以下幾個方面事項:一是注意土壤墑情,干旱時造墑,雨量過多時及時排漬;二是提高耕整質量,要求整碎、整平;三是播種機要選擇先進適用型;四是加強對機手的培訓,提高播種質量。
小麥機械化播種需把握 “三質”、“三適”、“三度”原則。
“三質 ”:一是提高種子質量 ;二是提高整地質量 ;三是提高播種質量,重點是提高播種質量,關鍵是整地質量?!叭m”,即適墑、適期、適量?!叭取保阂皇钦R度:行距一致,播行筆直,地頭整齊。二是均勻度:播種均勻,無斷條、漏播、重播現象,提倡寬行種植,行距宜在 20~25 cm。三是深淺度:一般播深 3~5 cm,水分不足時加深至 5~6 cm,砂壤土可稍深,但不宜超過 6 cm。
2.3 化肥深施機械化技術
化肥深施技術是指使用機械和手工工具,將化肥按需施于土壤表層以下一定深度的技術,分深施底肥、深施種肥、深施追肥 3 種。一般化肥深施于土壤 6~10 cm 以下,化肥的揮發損失量顯著降低。研究表明:與表施相比,深施碳酸氫銨、尿素后,其銨態氮利用率分別提高 31、13 個百分點,深施磷、鉀肥也可以減少風蝕,增加肥效。
2.4 節藥型植保機械化技術
為了能充分發揮農藥的有效作用,并盡量防止可能產生的危害,施用化學農藥必須達到 3 個條件:一是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二是先進可靠的施藥機具;三是安全、合理的施藥方法。在懷遠縣常見的是噴霧、噴粉和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噴霧噴粉機械化技術應用最廣,具有結構緊湊、射程遠、霧化性能高、工效高、適應范圍廣的特點,常用的機型有背負式、擔架式、懸掛式等。
2.5 農作物秸稈直接還田機械化技術
秸稈粉碎還田機械化技術是指利用機械對農作物秸稈進行粉碎后均勻地拋撒在田間或切碎覆蓋在地表的技術。秸稈還田是保護性耕作的核心內容,它不僅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減少化肥用量,降低生產成本,而且還可避免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用秸稈粉碎還田機械直接進行秸稈還田,不僅搶農時、搶積溫,及時解決了大量秸稈就地還田,避免焚燒和田邊地頭腐爛帶來環境污染等問題。
2.6 稻麥聯合收獲機械化技術
機械化聯合收獲能減少糧食收獲過程中的損失和浪費,總損失率可降到 5%以下,人工收獲總損失率高達 12%~15%,可見減少損失 8%左右。另外,聯合收獲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也是顯而易見的。近幾年,政府部門重視和各級推廣機構卓有成效的示范推廣,特別是跨區機收等社會化服務的展開,進一步推動了稻麥聯合收獲機械化,懷遠縣目前稻麥聯合收獲機械保有量達 6 000 臺以上。
3 技術應用中存在的難題
目前,在懷遠縣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中,呈現“兩頭重中間輕”的現象,即耕種收環節技術落實到位,適用機具保有量大,應用較為廣泛,而植保、秸稈處理等中間環節機具保有量低,技術運用難度大,是懷遠縣提升小麥全程機械化種植水平的主攻環節,也是今后幾年重點加強的關鍵技術。
參考文獻
[1] 劉勇.小 麥全程機械化技術實踐與應用———以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為例[J].安徽農機,2012(2):11-14.
[2] 陳雅麗,周敏 ,蔡建峰.濉溪縣小麥高產高效農機化技術[J].現 代農業科技,2012(21):85,88.
[3] 岑竹青.小麥機械化生產節本增效技術 [J].農機科技推廣 ,2005(1):34-35.
[4] 張杰云 ,耿誠.推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 實現農業持續發展[J].山東農機,2005(4):20-22.
[5] 閆寶生.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深松機具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4(4):115-116.
[6] 朱雅玲.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J].農業開發與裝備,2009(5):42-43.
[7] 葛長俊.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 ,2012(3):39-40.
[8] 馮娜,劉欣.小麥生產機械化技術研究[J].農業機械,2012(31):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