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縣水稻機械化生產水平逐年提高,機械化插秧更是有了快速發展,晚粳是舒城縣主要商品糧,為了更好地推廣晚粳機械化插秧栽培技術,2013 年筆者進行了不同晚粳品種不同栽插方式試驗,現總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概況
試驗設在舒城縣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內進行,為沙泥田,肥力中上等,前茬為紫云英綠肥。栽培品種是皖稻 86 和皖稻 60。試驗材料為 2BL-280A 型水稻盤育秧播種機、插秧機[型號 2ZGQ-6(VP6)]、長江 51-81 型拖拉機等。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 6 個處理,即 2 個栽培品種(皖稻 86 和皖稻60)、3 種栽插方式(機插、人工栽插和直播 ),以人工栽插和直播為對照。隨機排列,不設重復,小區面積 333.5 m2,四周設保護行寬 1 m 以上。
1.3 試驗方法
機 插 育 秧 采 用 聯 棟 塑 料 大 棚 基 質 法 ,基 質 標 準 為Q/320724BAR001-2012,用 2BL-280A 型水稻盤育秧播種機播種,秧盤規格 57.5 cm×27.5 cm×3.0 cm,機插 12.0 cm×30.0cm;人工栽插,合式通氣秧田 ,播種量為 750 kg/hm2,移栽密度 13.3 cm×16.7 cm;直播播種量 45 kg /hm2。拖拉機耕作,施42%控失型復合肥(22-8-12)375 kg/hm2作基肥。6 月 17 日噴施 4.7%芐嘧磺隆、35.3%丙草胺除草劑 900 g/hm2,6 月 29日追施尿素(含純 N 46%)37.5 kg/hm2。6 月 30 日用 18%殺蟲雙、10%吡蟲啉及 7 月 8 日用 50%辛硫磷防治稻薊馬、灰飛虱及條紋葉枯病等。7 月 18 日 追施尿素 (含純 N 46%)37.5 kg/hm2,撒施 4%芐嘧磺隆、14%乙草胺除草劑 420 g/hm2。
7月 25 日用 48%毒死蜱防治 2 代二化螟、四(2)代稻縱卷葉螟。7 月 27 日至 8 月 2 日輕烤田 ;8 月 12—20 日再次烤田。8 月 20 日用 2%阿維菌素、48%毒死蜱防治五(3)代稻飛虱、五(3)代稻縱卷葉螟,8 月 29 日用 48%毒死蜱防治六(4)代稻飛虱等。9 月 17 日用 48%毒死蜱、10%吡蟲啉防治六(4)代稻縱卷葉螟、3 代二化螟、六(4)代稻飛虱等。此后田間保持干干濕濕。
1.4 生長期間天氣情況
生長期苗期氣溫正常,降水較少。移栽后至抽穗溫度比常年偏高,持續時間長。抽穗后至成熟期氣溫正常,降水也較少。生育期內沒有連陰雨,光照充足。氣象條件對晚粳生長及產量形成較為有利。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及農藝性狀
由表 1 可知,各處理對生育期沒有影響,全生育期在142~144 d。各處理的整齊度、雜株率 、葉色、葉姿、長勢等均一致。各處理穗長 14.9~18.2 cm,直播皖稻 86 最短,機插皖稻 60 最長;株高為 91.3~103.7 cm,人工栽插皖稻 86 最矮,機插皖稻 60 最高?!颈?】
2.2 抗病抗逆性
由表 2 可知,各處理紋枯病發生輕,白葉枯病、稻瘟病、沒有發生倒伏。耐寒性均為中?!颈?】
2.3 產量
由表 3 可知,穗總粒數 89.7~105.3 粒,直播皖稻 86 最少,機插皖稻 60 最多;結實率 80.7%~89.1%,人工栽插皖稻60 最 低 ,人工栽插皖稻 86 最 高 ;千粒重 27.3~28.1 g,直 播皖稻 86 最輕,直播皖稻 60 最重。機插皖稻 86,小區產量為276.8 kg,折合產量 8 299.85 kg/hm2,比對照人工栽插皖稻 86增產 2.9%,比直播皖稻 86 增產 3.1%。機插皖稻 60,小區產量 272.3 kg,折合產量 8 164.92 kg/hm2,比對照人工栽插皖稻60 增產 3.3%,比直播皖稻 60 增產 4.1%?!颈?】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結果表明,晚粳機械化插秧栽培,采用先進的塑料大棚基質育秧,輕型小苗高效插秧機栽秧,比人工栽插和直播栽培增產。因此,在舒城地區應大力推廣應用晚粳機械化插秧技術。
參考文獻
[1] 張 正雄 ,田躍進.水 稻機械化旱直播技術試驗研究[J].湖 北農機化 ,2013(6):9-11.
[2] 蔣達鉅,溫慶錕,戴元球,等.丘陵山地晚稻機械化生產不同行距營養基質育秧試驗研究[J].農業科技通訊,2013(9):58-60.
[3] 王中華.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對比試驗分析[J].農 機使用與維修 ,2013(7):94.
[4] 司明寶,孟海兵,何政道.淮安市水稻縮行增密機插秧試驗分析[J].農機科技推廣,2013(3):25-26.
[5] 李 秋亭 .水 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試驗效果分析 [J]. 農 機科技推廣 ,2013(2):38-40.
[6] 楊紹金.2011 年水稻機插品種比較試驗總結[J].農民致富之友,2013(1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