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2013 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意義重大、任務繁重”。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增強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我國近年來農機化發展十分迅速,截止 2012 年底,全國農機總動力達 10. 26 億 kW,比 2011 年同比增長 4. 94% ,使《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中 2015 年實現農機總動力 10 億 kW 目標提前 3 年。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各省區農機化水平差異很大,2012 年山東省農機總動力達 12 419. 9kW,是上海市的 110. 2 倍,從每公頃耕地擁有的農機總動力來看,農業大省黑龍江的農機總動力僅為河北省的 21% ??梢?我國農機化發展仍有較大潛力。
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是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程,農業機械化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集約化程度,解放大量農村勞動力,促進農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在當前我國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關鍵時期,“三農”問題依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其中農民收入則是最關鍵的問題。
由于我國農村人口數量龐大,人均耕地面積有限,耕地細碎化仍比較嚴重。2012 年底,上海農村居民家庭人均耕地面積僅為 0. 017hm2,全國人均耕地面積少于 0. 133hm2的省份多達 22 個,對農業機械化產生了不利影響; 但是,全國農機總動力依然以每年近5 000億 kW 的速度高速增長,推進我國農機化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是什么?
1、 模型構建與分析
1. 1 變量選取
1. 1. 1 農機化指標
由于各地區耕地面積存在較大差異,農業經濟發展與農機總量也存在較大差異,本文以人均農機總動力及單位面積農機總動力作為反映各地區農機化發展程度的指標。
人均農業機械總動力指標計算公式為
其中,PTP 表示人均農機總動力,TP 表示各地區農機總動力,REP 表示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口,i 表示各省級地區,t 表示年份。
單位面積農機總動力指標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UTP 表示單位面積農機總動力,GA 表示糧食播種面積。在計算人均農機總動力時使用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口而不是農村總人口,是考慮到有大量農村人口常年外出務工,另外還有大量農村非勞動力不能使用農用機械。計算單位面積農機總動力時使用糧食播種面積而非耕地面積,是因為各地區各年度對耕地的利用率不同,有些耕地可能會被拋荒或用作它途。
1. 1. 2 環境影響指標
1\\) 經濟發展水平: 以人均 GDP \\( PGDP\\) 來衡量。在我國,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往往意味著工業化水平較高,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而且因為該地區消費層次以及產業結構的升級,刺激農業機械的購置。因此,預測人均 GDP 對農機化的影響為正。
2\\) 土地細碎化指標。以人均耕地面積 \\( PAA\\) 衡量。由于我國農村長期堅持家庭承包責任制,土地經營細碎化程度較高,這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是不利的。因為在小范圍土地使用現代耕作技術是得不償失的,這也是先進農業機械在農村得不到推廣的原因。隨著農村耕地承包制度的創新及國家鼓勵耕地流轉,當前土地細碎化的情況正有所好轉。
3\\) 糧食單位產量 \\( UAY\\) : 由于耕地貧瘠程度不同,農作物產量也有區別; 由于利用機械的經濟成本較高,產量較高的地區更有積極性利用機械替換傳統人力與畜力。
1. 1. 3 農民自身影響指標
1\\) 農民人均收入\\( AI\\) : 農民收入的提高使其務農的積極性得到提高,也為增加購置農用機械提供了經濟基礎。隨著農民的農業生產經營自主權的擴大,農民對農業機械的私人投資逐漸成為農機化投入的主體。
2\\) 農民受教育程度\\( DE\\) : 一直以來,我國農民受教育年限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使農民不懂得利用先進的農業機械來提高生產效率,而且影響他們的信息更新的速度,從而不了解最新的農業機械信息。該指標利用《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各地區農村家庭勞動力文化狀況計算得到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數據。
1. 2 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 1998-2013 年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及《中國農村統計年鑒》中統計數據。為消除物價因素對研究的影響,利用各年度消費者價格指數以 1997年為不變價格對人均 GDP 及農民人均收入加以處理,整理后共有 16 個年份 30 個省級區域\\( 除港澳臺外\\)共 3 360 個觀測值,基本情況如表 1 所示。
1. 3 模型設定
由于農業機械屬于存量資本,其總量與上一個時期的總量有密切關系。因此,設定模型為
其中,i 表示不同省份,t 表示不同年份,c 表示常數項,β 表示估計系數,X 表示解釋變量,ε 表示隨機擾動項。
1. 4 面板數據的單位根檢驗與協整檢驗
非平穩經濟變量建立回歸模型會存在虛假回歸,因此,首先要對數據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以保證面板數據的平穩性。本文同時采用 LLC 檢驗、IPS 檢驗以及 Fisher-ADF 檢驗 3 種方法對文中涉及到的 7個變量的對數值進行平穩性檢驗,如表 2 所示。
經過檢驗發現,這 7 個經濟變量的水平值用 3 種方法檢驗均顯示有單位根,對其一階差分用 3 種方法檢驗,均在 1% 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存在單位根的假設,說明這 7 個經濟變量的對數值均為一階單整,有共同增長的趨勢。經過協整分析,這些變量之間存在著協整關系,說明他們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
1. 5 回歸結果
通過建立隨機效應模型,得到了基于 1997-2012年我國 30 個省級區域\\( 除港澳臺外\\) 人均農機總動力及畝均農機總動力的回歸結果,如表 3 所示。從調整的 R2來看,兩個方程估計結果均較好,各變量系數都在 5% 置信水平下顯著,方程在總體上較為顯著。
2 、結果及政策建議
2. 1 農民人均收入對農機化有較大的正向作用
分析表 3 可以看到,農民人均收入的回歸系數分別為 0. 070 8 和 0. 069 1,說明農民人均收入變化對人均農機總動力及畝均農機總動力的影響較為顯著,前一期農民人均收入提高 1% 可以帶動后一期人均農機總動力提高 0. 070 8% ,可以帶動后一期畝均農機總動力提高 0. 069 1% 。也就是說,農民人均收入越高,越有利于提高農機化水平。
2. 2 農民受教育程度對農機化程度有負向作用
回歸結果表明,農民受教育程度的回歸系數分別為-0. 081 4 及-0. 086 5,這說明農民受教育程度與人均農機總動力及畝均農機總動力的關系為負向關系。這一結果似乎與常理不符,因為購買農業機械需要遠見卓識,而受教育程度高往往更加有長遠眼光。出現這一結果的原因在于我國農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地區,其經濟發展水平也越高,工業化水平也越高,農業發展較為緩慢,農業機械化水平反而較低。
2. 3 地區人均 GDP 對農機化發展水平具有反向作用
地區人均 GDP 的回歸系數分別 - 0. 035 2 和-0. 063 5,這表明地區人均 GDP 與農機化發展水平的關系為反向關系。主要原因是我國人均 GDP 較高的地區也是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同時也是農業不太發達的地區,當地有更多的機會發展非農產業,不太重視提高農業機械化,因此農機化程度與人均 GDP 之間是負相關。
2. 4 糧食單位產量對畝均農機總動力具有正向作用
糧食單位產量的回歸系數為 0. 039 6,這說明糧食單位產量對畝均農機總動力具有正向作用。糧食單產的提高能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同時也有助于提高農民收入,對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也有正向作用。
2. 5 人均耕地面積對人均農機總動力有正向作用
人均耕地面積的回歸系數為 0. 014 5,這說明人均耕地面積對人均農機總動力有正向作用。人均耕地面積的提高使土地細碎化問題得到緩解,使農業朝著規?;l展,而農業規?;瘜r業機械化無疑是有著正面作用的。
3、 政策意義
3. 1 提高農民人均收入,推進農業機械化發展
農民人均收入越高,其購買力也就越強,同時其購買農業機械的積極性也越強。當前農民收入提高速度放緩,城鄉收入差距還在擴大,因此需要采取措施。例如,增加種糧補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以提高農民收入,也有利于我國盡快實現農業機械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時,也需要充分利用國家購機補貼政策做好推廣工作,農機購置補貼是國家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重大政策,也為農機化推廣提供了強大動力。
3. 2 提高糧食單產,保證國家糧食安全
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機械化投入不能增加糧食單位產量; 但是,在目前我國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提高糧食單產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對促進農業發展、增進農民收入、保證國家糧食安全也有著重要意義,有助于解決我國三農問題。
3. 3 科學規劃農業用地,提高農業規?;a
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的推進,工業、城鎮建設用地的效益優勢逐漸顯現,農地非農化成為了不可避免的現象。由于農作物生長對土地具有較高要求,一旦農業用地性質被改變,極易造成肥力的下降。為改變這種局面,需要對農村農業用地進行科學規劃,對農田等級進行劃分,對于收成較高的農用地的性質進行嚴格保護,保證農業用地的持續性,提高農業生產規模,進而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3. 4 培養農民素質,提高農業效率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統計,2010 年德國每個農業勞動力可養活 140 個人,而我國同期 13. 5 億人口依靠全國 2. 8 億農業勞動力養活,平均每個農業勞動力僅養活 4. 8 人,農業生產效率極為低下。德國農業效率高主要得益于政府在農民職業培訓上的重視。我國農業的生產方式目前已經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新生代農村勞動力繼續遷移到城鎮就業,很難再返回農業就業,雖然按照前文的分析,農民受教育程度對農機化程度有負向作用,但這是我國發達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農業的忽視所造成的不正?,F象。在目前我國經濟轉型過程及城鎮化進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對農民素質的培養,通過提高農機化水平來提高農業效率。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若干意見[N]. 人民日報,2013 -02 -01\\( 1\\) .
[2] 侯方安. 農業機械化推進機制的影響因素分析及政策啟示—兼論耕地細碎化經營方式對農業機械化的影響[J]. 中國農村觀察,2008\\( 5\\) : 42-48.
[3] 郭姝宇,楊印生. 我國農機化制度變遷與發展的協同性研究[J]. 農機化研究,2013,35\\( 8\\) : 1-6.
[4] 蔡銀寅. 農地規模與經濟效率: 地權和交易成本約束下的農業生產及農民的選擇[J]. 制度經濟學研究,2007\\( 2\\) : 39-51.
[5] 林萬龍. 農業機械私人投資的影響因素: 基于升級層面數據的探討[J]. 中國農村經濟,2007\\( 9\\) : 25-32.
[6] 高鐵梅,王金明,梁云芳,等. 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狤Views 應用與實例[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21-323.
[7] 李中華,王國占,齊飛. 農機化與設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J]. 農機化研究,2012,34\\( 12\\) : 249-252.
[8] 萬三敏. 中原經濟區的農機化、農業經濟與糧食增產—基于重心理論[J]. 農機化研究,2011,33\\( 8\\) : 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