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鞍山市第一大糧食作物, 年種植面積在14.7 萬 hm2以上。 近年來,隨著玉米聯合收割機技術逐漸成熟和產品品種的逐年增多,農民購置玉米收獲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購機量逐年增多,2013 年大中型保有量達 1 000 余臺。 雖然玉米收獲機越來越受到農民的認可,但在使用過程中也反映出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有待探討和解決。
1 鞍山市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當前,鞍山市農業機械化正處于一個加快發展的歷史新起點,面臨著難得的發展機遇期,玉米收獲機械化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 認真分析、研究玉米機收技術引進推廣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于協調推進玉米生產全過程機械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收獲機械設計存在缺陷
我國玉米收獲機械往往注重整機的研制開發,而基礎部件研究不足,從而造成眾多機型在收獲工藝和機構參數上大同小異、重復制造,而且產品的穩定性、可靠性差,機器故障頻繁。 具體表現為:1) 玉米收割機皮葉排出口不通暢,常常發生堵塞,導致機械磨損,出現嚴重故障。 2) 機具果穗收集箱空間利用效率低,玉米多數堆在前半部分, 導致作業中卸糧次數多,嚴重浪費時間。3) 玉米收獲機行距適應性差。雖然近年來不少機型在對輥或拉莖輥的結構上采用主動、強制喂入,提高了行距的適應性,但大多數是在犧牲部分作業速度的前提下獲取的。 4) 摘穗、拔禾及集穗縱向尺寸過長,致使整機轉彎半徑大,影響作業效率。
應及時將用戶的意見與需求信息反饋給生產廠家,進行技術改進,使機具設計趨于完善,更能適于作業需要,解決實際作業中出現的問題。
1.2 大規模作業發展受到制約
鞍山市人多地少, 每戶農民土地面積小且分散,鮮有大戶成片土地, 制約了規?;r田作業的實現。玉米種植不規范,模式繁多、地塊小,且種植品種、種植時間不統一,導致機械作業時地塊轉移、地頭轉彎次數過多,耗時長、效率低。 農機服務體系不健全,培訓不到位,機手操作、調試不熟練,導致機械作業效率偏低、質量偏差。 這些都阻礙了玉米收獲機械化的進一步發展。
為了實現玉米種植區域化、規?;?,就要改進耕作制度, 用農業機械改造傳統的小規模精耕細作制度。 應盡快出臺相關法規,進一步規范和促進土地規模經營的實現,讓大塊田地向種植能手、農機大戶集中,加快土地流轉,形成眾多農機化服務組織,加強區域性統一規劃,促進鞍山市玉米規?;?、區域化種植模式的形成,加快玉米全過程機械化的發展。
1.3 收獲機械作業效果有待提高
玉米收獲機械作業效果不能很好地滿足農民要求,難以推廣。農民對玉米秸稈粉碎效果要求較高,但舊式還田機難以滿足要求, 而新式還田機負荷重、發動機帶動吃力,十分影響作業效率。 收獲時機對作業效果也有較大影響,收獲過早,玉米含水量高,皮不易剝凈,且易堵塞排風口;而收獲過晚,玉米干燥下垂、倒稈,造成剝皮太狠及部分打碎在地里,損失率加大。
要采用各種可行辦法,實現更好的作業效果。 例如:提高收獲機械配置;把握最佳作業時機;通過授課、現場會和實際操作等方式,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收獲機操作人員素質。
1.4 生產廠家售后服務不盡完善
實際作業情況表明,有些玉米收獲機械存在質量問題,主要表現為機器穩定性差、可靠性不高、作業質量差等。 但生產廠家售后服務機構很少,一旦農忙時節機具出現問題,不能及時提供維修服務,嚴重影響了作業時間和作業效率。
農機部門要結合當地生產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地引進、推廣一批質量好、品牌優良的玉米收獲機械,摒棄質量差、信譽低的產品。生產廠家應完善產品質量,健全售后服務體系,備足常用的機器配件,以保證機具維修及時、高質。
2 鞍山市玉米收獲機發展方向
為加快鞍山市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應根據鞍山市農村經濟的實際情況和市場要求,針對當地玉米種植行距和農藝要求,開發研制適宜的玉米收獲機械產品。
2.1 技術創新
1) 實現不對行收獲的技術。 一是減少植株進入摘穗輥的傾斜角度。 采用單割道雙摘穗輥單元體,即在原有的工作幅寬內增加摘穗輥,通過縮小兩摘穗輥的距離,減少植株進入摘穗輥的傾斜角度,實現多行距收獲。 二是采用主動喂入方式。 在單割道中間的兩個相鄰的摘穗輥前端,設旋轉錐體螺旋分禾器,起導向扶禾作用;兩側設有拔禾齒與拔禾鏈相結合的輔助喂入結構,可以方便地使玉米稈進入割道。
2) 降低收獲機動力消耗的技術。 采用拉莖輥和摘穗板組合式摘穗機構, 代替原有摘穗輥或拉莖輥。這樣的設計可以減少拉莖輥對莖稈的擠壓變形,降低拉莖輥的功率消耗; 減少莖稈和拉莖輥的相對滑移,縮短拉莖輥長度,降低割臺質量;在摘穗的同時實現對玉米秸稈的有效預切,降低秸稈直接切碎的動力消耗;有效阻止田間雜草對拉莖輥的纏繞,減少摩擦阻力。
3) 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術。 一是將穗輥長度縮短為原來的 30%,使割臺的長度縮短,則整個機具的轉彎半徑減小,割臺重心后移,使前輪的負荷減輕,轉彎輕快。 二是采用液壓控制,使機具作業時儲糧箱可以左右移動,從而避免一端有糧、一端無糧的狀態,充分利用糧箱空間,減少卸糧次數。
4) 提高運輸安全性的技術。 將輸送器設計為可升降的輸送器。運輸時將輸送器降低,作業時升起,提高運輸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2.2 重點機型
1) 重點開發穗莖兼收型玉米聯合收獲機。 隨著我國農業結構的調整和畜牧業的發展,秸稈作為飼料飼喂牲畜是秸稈過腹還田的自然途徑,也是秸稈飼料價值和肥料價值的重要體現。穗莖兼收型玉米聯合收獲機可一次完成玉米果穗、莖稈的收獲,適應農民傳統收獲玉米的習慣, 又增加了莖稈青貯收獲功能,為畜牧業提供豐富的飼料資源,是今后發展的熱點。
2) 完善市場需求較大的懸掛式(背負式)玉米聯合收獲機 3 行機型。懸掛式(背負式)玉米聯合收獲機可一次完成玉米摘穗、輸送、集箱、秸稈還田等作業,具有機構簡單、性能可靠、維修方便、價格適中等優點。 該機型可有效提高農村拖拉機動力的利用率,縮短農民投資回收期。 從鞍山市農業經營管理模式、經濟水平、購買能力、現有動力情況來看,懸掛式(背負式)玉米聯合收獲機在今后一段時間仍將占用較大的市場份額。
3) 開發與谷物聯合收獲機相匹配的玉米割臺,實現一機多用。目前,一些企業已開發出玉米割臺,可與 44.1~58.8 kW(60~80 馬力)的谷物聯合收獲機割臺進行互換,試驗示范效果較好。 自走式谷物聯合收獲機品種多,一種機型一種掛接方式,掛接裝置很難標準化。谷物聯合收獲機生產企業可與玉米割臺生產企業合作,以滿足市場需求。
4) 完善現有 3 行以上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因其機構緊湊、性能好、作業效率高等優點,市場需求較大。 目前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的研制與完善已被列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在現有 3 行以上機型基礎上, 完善機具的作業可靠性、穩定性,并應用液、機、電技術結合開發出具有中國特色和較高水平的大型自走式機型。
3 結語
隨著玉米收獲機械化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與完善,機械摘穗+秸稈還田聯合收獲技術模式已成為鞍山地區玉米機收的主要模式。政府應繼續加大對玉米機械化生產的投入力度,使保護性耕作及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劉師多.玉米聯合收獲機械有問必答[J].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2] 尚書旗.玉米聯合收獲機使用與維修[J].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3] 郭玉杰,杜瑞菊.玉米收獲機械的現狀及發展動態[J].農機使用與維修,2007\\(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