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鄉族自治縣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渡地帶,位于甘肅省中部,境內山巒多、海抜高,晝夜溫差大,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呈微堿性,適宜馬鈴薯生產。馬鈴薯在東鄉縣種植時間悠久,是該縣的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通過馬鈴薯生產機械的推廣應用,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為馬鈴薯的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馬鈴薯生產機械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一、東鄉縣推廣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現狀
東鄉縣由于十年九旱,尤其是春、夏旱比較嚴重,降雨少且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土壤大部分為黑壚土和栗鈣土,富含鉀和鈣元素,而氮磷相對不足,土層深厚、疏松,所以東鄉縣適宜種植馬鈴薯。
2012年,馬鈴薯種植面積達26.55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44.50%,總產量約45萬噸,產值3.60億元,全縣農民人均馬鈴薯收入641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20%。
目前,馬鈴薯生產主要靠人工作業,種植方式不僅費時費工,而且產量較低,勞動強度大,嚴重制約了馬鈴薯生產的快速發展。
根據實際情況,東鄉縣委、縣政府積極落實國家農機購置補貼資金,加大對農機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到2012年底共投入資金440萬元。其中,國補資金300萬元,省補資金50萬元,州級累加補貼10萬元,縣級補貼資金80萬元,全縣農機總動力達13.5萬千瓦。
目前,全縣已建成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示范點15個,擁有拖拉機120臺,配套的馬鈴薯挖掘機、旋耕機、鋪膜機各10臺(套),使馬鈴薯機械化裝備得到極大的增強。
二、東鄉縣馬鈴薯生產機械化中存在的問題
㈠機械性能差,服務網點建設不完善 在機械示范推廣過程中,大多數機械存在性能不穩定,制造質量不好等問題,作業時機械故障頻發,并且由于售后服務嚴重滯后,無法及時得到維修,既耽誤了馬鈴薯生產的農時,又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
㈡播種機械化與收獲機械化發展不平衡 在機械應用過程中,因收獲勞動強度大,機械作業與人工作業效率懸殊,所以人們會更多地選擇機械收獲,卻忽視了播種,造成重“收”輕“播”的現象,致使機械收獲人畜播種的地塊較多,由于種植行距的不規范,出現了較多的破薯、漏收等現象。加之小行距平作和大行距龔作的形式共存,使播種機械化與收獲機械化發展不平衡的矛盾尤為突出。
㈢農機與農藝沒有很好的結合 由于受傳統耕作方式的影響,農民對馬鈴薯機械化生產的增產效果認識不足,難以接受機械化種植,使馬鈴薯在種植方式上與生產機械不相適應,極大地限制了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的推廣應用,東鄉縣馬鈴薯種植多采用人工點播的方式,行距一般在28~30厘米之間,而馬鈴薯收獲機械寬55厘米,造成收一行太窄而兩行又寬的局面,從而影響馬鈴薯收獲機械的收獲效果。機械化中耕、噴藥也難以開展。
三、東鄉縣馬鈴薯生產機械化中應采取的措施
㈠提供資金支持,加快機具科技創新力度 積極爭取國家對農機具補貼政策的專項資金,加強對馬鈴薯機具的補貼,引導基層農機服務組織和農民購買先進適用、科技含量高的機具,發揮農機部門的主導作用,組織農機推廣部門的科技人員,針對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重點、難點及薄弱環節進行科技攻關,并在引進推廣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新,研制適合東鄉縣縣情的馬鈴薯生產機械。各級政府在購機貸款等方面對農民給予更多支持和優惠,增加對馬鈴薯生產機械化資金的投入。
㈡加強馬鈴薯生產機具的質量監督檢查 對引進和生產的馬鈴薯生產機具進行質量跟蹤檢查,對沒有推廣許可證的機具和市場上出現的偽劣零配件堅決予以杜絕,使馬鈴薯生產機具整體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
㈢建立示范基地,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 在馬鈴薯種植比較集中的鄉鎮建立生產示范基地,充分發揮示范基地的帶動作用。一是通過建立標準化的馬鈴薯種植體系,引導其規?;a,同時也為馬鈴薯機械化生產作業提供良好的條件。二是要把示范基地建成馬鈴薯生產機具引進和研究的試驗基地,研制適合東鄉縣實際情況和農民迫切需要的馬鈴薯生產機械,并通過召開馬鈴薯生產現場會、機具演示會和廣播、電視、技術手冊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宣傳發動,使廣大農民直接看到機械化生產帶來的好處,激發農民購買機具和使用機具的積極性。
㈣加強農機手技術培訓 為解決駕駛員在操作過程中出現的技術水平低、操作技能差等實際問題,農機推廣部門應把馬鈴薯農戶的技術培訓作為農機推廣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開展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技術培訓班,著力培訓專門從事馬鈴薯機播機收的駕駛員和農機技術人員,提高駕駛人員的駕駛操作技能和使用新技術新機具的技能,提高農機技術人員的調試、維修技術。同時也能提高農機推廣系統廣大職工的技術水平,使系統內職工具備勝任示范基地建設組織者和技術指導者的雙重角色的能力。
㈤加快推進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提高馬鈴薯綜合生產能力馬鈴薯是糧菜作物,素有“地下蘋果”“第二面包”之稱。
通過大力發展馬鈴薯生產機械化,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有效爭搶農時,抵御自然災害的影響,確保農藝措施到位,提高馬鈴薯產量。
實踐表明,與人工作業相比,馬鈴薯生產機械化生產效率可提高4倍,減少漏收30千克/畝,減少傷損20千克/畝。采用機械化收獲,每臺機具能替代10~20個勞動力,生產效率是人工勞動的20多倍,且每畝比人工費用節約成本120元左右。
通過馬鈴薯生產機械化,增強了抗災減災能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了馬鈴薯的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促進了馬鈴薯生產穩定發展。東鄉縣馬鈴薯生產機械的推廣應用,大大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提高了經濟效益,加快了馬鈴薯生產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為馬鈴薯的大面積推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隋啟君.依靠科技創新 加速馬鈴薯產業發展[J].云南科技管理,2012,\\(04\\).
[2]高富.寒地馬鈴薯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J].現代農業,2012,\\(08\\).
[3]張義霞.以馬鈴薯產業促進湟中經濟發展[J].當代經濟,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