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種植業結構的調整,馬鈴薯種植面積日趨擴大, 馬鈴薯機械化水平在不斷提升。 但由于不少地方仍沿用傳統的農藝模式,導致機械化的效率發揮受到限制。 針對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結合本地的特點,在農機農藝更有效融合方面作些探討十分必要。 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主要表現在機械播種和機械收獲等幾個方面。
1 機械化播種
馬鈴薯壟作種植選擇正確的機械化播種,不僅可以增加產量,方便于機械化播種、田間管理、機械收獲,還可以提高地溫,增加馬鈴薯植株葉面采光, 又給莖塊膨大提供良好的生長空間,便于中耕培土、除草、施肥、施藥和機收。
播種時行進速度控制在 2~2.5km/h。 第一行程一定要走正走直, 第二行程以后機組行走均以前壟播種機地輪的行走痕跡為標志。 機組行駛到地頭應及時升起播種機, 不能在工作狀態時回轉機組,以防損壞牽引架。 作業中盡量避免停車,工作狀態下播種機嚴禁倒退。
2 機械化收獲
馬鈴薯收獲是生產過程中用工量最大的農藝過程, 勞動強度大, 應用機械化收獲省工省時,起凈率、明薯率都在 98%以上。
目前馬鈴薯收獲主要有先殺秧再收獲和直接收獲兩種形式。 收獲機的類型也有兩種機型。
一種是聯合作業收獲機, 它能把收獲的莖塊通過輸送帶直接裝車,然后再分離分級處理。 另一種是馬鈴薯收獲機, 主要是完成莖塊與土壤的分離,讓莖塊分離在土壤表面,并集條,便于人工撿拾,分級收集。 用戶可根據種植規模和經濟實力選配機型。 由于馬鈴薯收獲是一項復式作業方式,根據這幾年的收獲經驗和理論數據,馬鈴薯收獲機的動力消耗遠大于播種機, 單位時間的作業效率低于播種。
3 馬鈴薯農機農藝融合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傳統的耕作方法占主導地位,種植的株距、行距存在較大的隨意性。 例如不同的種植區域不能統一, 有的甚至在相同區域的不同地塊選擇種植的品種和行距也不一致。
3.2 農機農藝技術指導上各自為政的現象仍然存在。 目前農機農藝分屬不同的部門,在技術指導上各自使用不同的方法, 統籌推進的工作機制沒有有效的建立起來。
3.3 農機農藝關鍵技術集成結合度低。 在播種、植保、 收獲等關鍵作業環節上還處于低級發展階段。 尤其是收獲后土地裸露,地表風蝕現象嚴重。
3.4 農機具不能適應生產發展的要求。 近年來,雖然大中型馬鈴薯機具增速較快,但機型繁雜,工藝與標準不一致, 農民在使用中缺乏和農藝配套的農機技術和作業裝備, 從而導致馬鈴薯生產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低。
4 馬鈴薯生產農機農藝融合的發展思路
4.1 全面示范推廣馬鈴薯生產農機農藝融合技術,通過選擇優良馬鈴薯品種,科學合理地確定基本栽培技術,開展新技術、新機具試驗示范,推進先進成果的轉化與應用, 不斷完善馬鈴薯生產農機農藝融合技術。
4.2 搞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 針對馬鈴薯生產的特點和農機操作的需要, 以培訓為重點,聯合有關農業推廣、科技培訓、質量監管和生產企業等部門建立完善的機具推廣、技術培訓、質量監督、售后服務四大保障體系。
4.3 切實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依據農機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機、農業大戶,建立馬鈴薯生產農機、農藝融合核心示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