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界高度關注農機事業發展,萬安縣農機事業也借此東風發展良好,亮點紛呈。農機裝備總量增長顯著,裝備結構改善明顯,作業水平得到提高,服務領域不斷拓寬。但從全局來看,該縣農機化發展水平仍有不足,其公共服務能力還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值此新的際遇,要讓農機化助力于農村現代化,就必須解放思想,因地制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
1 萬安縣農機化發展取得的成績
1)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重提高。在促增收、調結構、搶農時、抗災害等方面農機化的廣泛應用發揮了舉足輕重作用。該縣農機局通過定期舉辦各種農機操作手培訓班,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農機技術人才,部分農機經營戶還成為帶領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農機專業戶。百加鎮郭明從 2009 年就開始使用收割機,煉就了一手好功夫,今年僅用 3 個月的時間就完成機械化收割 133.33 多 hm2,光此項農機作業就創純收入達 11 萬余元。
2) 有效促進農村土地的流轉。農機化發展讓“懶漢田”、“靠天田”、“閑置田”扭轉到種糧大戶和其他產業大戶手中,不僅保障糧食生產安全,還使得農業生產朝現代化、規?;较虬l展邁進。
3)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2012 年該縣機耕面積達 3.2 萬 hm2,服務了全縣 80%水稻收割,在農作物收割、病蟲防疫、運輸、農產品加工等方面基本上實現了作業機械化或半機械化操作,尤其是水稻生產日趨全程機械化。農業機械化也由農業產前逐漸向農業產后及林、牧、副、漁、企業加工多個方面發展。
4\\)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為農機化事業的發展注入新的血液。該政策的實施,提高了購買力,營造了農業機械化運用的社會氛圍。同時還大幅度降低了農民購機費用,拉動了農村經濟的增長,直接刺激農民個人投資達 1 524 萬元,讓 4 000 余戶農戶受益,農機動力進一步向田園化、系列化、功能復合化方面發展。用農機作為致富手段已成為農民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農機化事業的發展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2 萬安縣農機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從總體看來,該縣農機化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不足,其公共服務能力仍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的客觀要求,主要表現在:
1) 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尤為薄弱。受資金、人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該縣基層服務體系不穩,人心渙散,無法保障農機化的社會公共服務能力。
2) 農業基礎設施不完善。農田田園化程度低,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單位田塊面積太小,單戶田塊集中連片率低都在制約農機化的發展。農村機耕道路本來就少,而且不合標準,毀損嚴重且缺乏維護。農民受小農意識制約,愛在機耕道上“燒火土”和種植作物或放置各種障礙物,并在自己田邊路埂上不斷鏟削,使機耕道變得是越來越窄,大中型農業機械很難開到田間。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該縣有數萬畝水稻因機耕路不通而不能進行機械聯合收割。
3) 小面積田塊制約農機規模效益。受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目前該縣水田中 0.133 hm2以下的小型田塊占絕大多數,只有不足 20%水田真正適應大中型農業機械作業的。
4) 農機化程度不均衡。經濟和自然條件成為影響農機化事業發展的最大阻礙。窯頭、五豐等離縣城較近的鄉鎮因經濟較發達,購買力強,地理位置優越,具有較高農機化程度,機械化水平達 85%以上,而某些偏遠鄉鎮,機械化綜合水平不到 30%;這些均不同程度地影響農機化服務功能的正常發揮。
3 著力提升農機服務能力的主要對策
針對上述差距和不足,我們必須迎難而上,找準公共服務目標和切入點,以農民增收為根本目標,圍繞農民增收發展農機化的同時,全面提升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水平,使廣大農民分享工業化、現代化帶來的科技成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穩步、快速發展。
1) 建立新型農機投入制度,完善農機化扶持政策。資金短缺成為制約農機化發展的主要因素,盡管近幾年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極大地拉動了農民投資農機的積極性,但仍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對農機的強大需求。通過政府農機專項資金的引導,同時鼓勵多數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機項目中,并以信貸投入為補充,充分調動農民自辦農業機械化的積極性。國家投資給予一定比例經費用于發展農機化事業(如培訓、科技推廣、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與引進)。同時,要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來保障農機戶的合法權益,禁止各種亂攤派、亂收費、亂罰款,為農機化發展提供寬松的社會環境。
2) 強化農機安全監理及農機維修網點建設。農機化健康發展的前提是安全作業,要堅持“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理念,加強農機安全教育和監督管理,杜絕重大農機事故發生。維修網點建設是農機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創辦農機修造企業,形成以修造企業為骨干、鄉鎮修理企業或維修網點為基礎,專業及游動修理攤點為補充的農業機械維修網絡,達到“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鎮”的良好局面,確保農機具以良好的技術狀態投入到農業生產服務之中。
3) 加大新型農機化人才的培養力度,提升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資源,擴大培訓覆蓋面,拓展培訓領域,通過開展網上農機科技服務,不定期舉辦農機培訓班等多種形式來推廣農機服務信息化,在廣大農村形成“學農機、懂農機、用農機、興機富農”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要擴大田園化建設規模,形成“田成方,樹成行,溝渠成網,路路相通”的田園化格局,盡量避免農機具多次田間轉移,提升轉移速度,以降低農機具的單位能耗,提高農機具作業效率,最大程度的發揮農機化的公共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 1 ]劉團基. 圍繞服務現代農業 推進農機化事業健康發展[J].南方農機,2012 (1):20-22.
[ 2 ]劉團基 . 安??h農機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研究[J]. 農技科技推廣,2010 (6):23.
[ 3 ]何 勇. 精確農業[M]. 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
[ 4 ]高煥文. 農業機械化生產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
[ 5 ]南京農業大學. 農業機械學[M].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