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 我國農業機械化已進入從中級階段向高級階段過渡的快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主要作物主要環節的作業機械化已基本實現,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由選擇式機械化轉向全面機械化, 這就意味著整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和經營組織體系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正如工業生產由作坊式人工生產向規?;瘷C械化的現代企業生產一樣。 本文主要從農業機械裝備系統,農業技術系統、農業經營模式和農業機械化組織模式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探討新時期農業機械化發展所面臨的系統化的問題,目的是實現系統整體的協調,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佳的社會經濟效果。
2 農業機械裝備系統分析
全面機械化過程中, 各種農業作業機組越來越多, 機組內部動力與作業機械之間以及相關的不同作業機組之間的系統協調問題也會凸現出來。
2.1 機組內部動力與作業機 械的系統協調問題
從機組構成上來看,根據我國國情,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自走式機組是不現實的, 以拖拉機為動力驅動作業機械完成農業作業可以提高拖拉機動力的利用率,因此,拖拉機配套相應的農業機械在農業機器系統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拖拉機已有眾多的標準化產品。 但是拖拉機的標準化是在選擇式機械化階段制定的,未必滿足全面機械化過程中新的農業機械以及新的農業生產技術要求。 例如,目前的拖拉機采用后動力輸出和后懸掛, 可滿足后置式農業機械的動力驅動和懸掛安裝的需求,但是,有些作業工作部件需要前置或側置。 如果采用現有的拖拉機動力,機具的設計、制造、安裝將變得異常復雜。 如背負式小麥收獲機和玉米收獲機,前置割臺動力傳遞距離較長,機械效率低,拖拉機前部沒有掛接裝置,造成安裝困難. 假如拖拉機如果考慮了這些問題, 增加前動力輸出和掛接裝置無疑會使問題變得簡單, 很容易研制出質量更好、效率更高的農業機械。 又如,育種技術的發展, 客觀上為種植機械提出了精播的要求, 目前播種機多采用行走輪或鎮壓輪作為排種部件的驅動裝置,這些輪子出現打滑,將影響播種的質量。 在這個問題上,農機研究者設想了一些解決方案, 例如采用在機械上增加配重或采用齒形輪. 甚至有些農民創造性地應用拖拉機的驅動輪直接驅動排種部件。 具體技術方案是在拖拉機的驅動輪上安裝一個皮帶輪, 通過皮帶傳動將動力傳遞給排種部件。 從原理上講,用驅動輪作為排種部件的驅動應該是一個比較科學的做法,可以保證播種質量,還可以降低播種機重量,有利于減少能耗。 反過來想想,為什么讓農民或農業機械研發者處心積慮的考慮這些問題呢? 如果把它放在拖拉機設計時考慮將更加專業、可靠、經濟,還可以大大縮短相關農業機械的開發周期。 因此,保證動力機與作業機械的協調的主體應該是拖拉機生產企業、 農業研發和生產企業和國家標準化職能部門。 拖拉機生產企業要進行市場調研, 了解配套農業機械研發部門和生產企業對拖拉機產品的要求,而農機研發部門和生產企業要主動向拖拉機企業溝通需求信息。 標準化部門應針對現階段農業機械化發展的特點研究制定相應的產品標準。
2.2 相關的不同作業 機組之間的系統協調問題
某一作物的生產過程包括多個作業環節,如土壤耕作、播種、田間管理(中耕除草、施肥、植保、收獲等。 因此,全面(或全程)機械化,需要多種作業機組去完成, 客觀上要求不同作業機組之間的工作要協調, 時間在前的作業要為后續作業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 不同機組的協調性問題主要集中在播種機組所確定的種植行距和基于某種作物的機械化裝備的系統配置上。
播種環節要考慮到后續田間管理機組的作業行距要協調, 并能保證機組的正常通過不能損壞作物。 例如,山東桓臺縣率先在我國實現了玉米收獲機械化, 其中一條主要經驗是玉米的種植行距實現了標準化,便于實現對行收獲。 盡管研究者針對我國各地玉米種植行距不一致而開發了所謂不對行收獲裝置, 但其技術本質上仍然是對行收獲, 只不過是應用類似撥禾將不在收獲行上的玉米植株強行撥至收獲裝置處, 顯然需要額外的動力消耗. 要保證不同作業機組的協調性, 需要按照某種作物各生產環節機械化作業的原理分別進行研究。
3 農業技術系統的協調問題
農業技術系統主要包括農藝技術和實施農藝技術的機械化技術。 選擇式機械化階段,一些作業環節由人完成, 農藝技術也是在這種背景下以高產優質為目標去研究和發展。 農機技術則比較被動地適應農藝技術的要求。 而全面機械化階段, 農藝技術的研究增加了一個面向實施技術的機械化目標。 農機技術由被動地位轉變為相互融合的地位。 應該說新時期農機技術為農業技術研究者提出了許多新的課題。 例如,果樹矮化技術和結果的一致性、棉花成熟期的一致性,作物果實成熟與秸稈干化處理技術等均是考慮適應農機技術的要求。 土壤深松技術、全層緩釋肥的播種施肥聯合作業技術是農機農藝融合的典范。 農業技術系統的協調性要求農機農藝研究者從思想上和行為方式上要轉變過去由農藝研究者提要求再由農機研究者被動研發農機技術的做法, 反過來農機研究者要根據農機的特點對農業技術提出要求, 實現兩種技術真正的相互融合。
4 農業經營模式和農業機械化組織模式問題
4.1 農業經營模式問題
農業機械化是工業化成果在農業中的應用,機械化適用于大規模生產,例如一些大型農場,一來可以充分發揮機械高效率,二來可以提高使用機械經濟效益。 特別是農業季節性非常強,本身要求具有較高機械作業效率。 顯然,對于一家一戶超小規模的農業經營模式種植分散條件下, 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機械生產效率的發揮。 我國采用了較靈活的中小型農業機械和機械化作業社會化服務的農機經營模式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個矛盾。 但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高效的大型農業機械是發展趨勢,因此,仍需要在進一步探索家庭聯產承包經營體制框架下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 例如土地流轉、 由農機經營者與多個農業生產者簽訂全程農業機械化服務協議、 土地入股成立農業公司、 功能區劃分和統一種植等有利于機械化作業的農業經營和組織模式。
4.2 農業機械化組織模式問題
目前, 農業機械化服務主體多數是眾多分散的農機戶,每個農機戶規模和服務項目不等,分別自主為社會提供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 這種農機經營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農業小規模經營和機械化大生產之間的矛盾, 在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應該看到分散的農機戶在經營過程中, 存在著作業質量難控制、作業效率低、作業能力有限等多方面的問題。 在全面機械化階段,機械的種類增加, 需要不同的農機經營者以某種組織模式進行合作,通過科學的運作,以產生 1+1>2 的系統化效果。 目前,我國各地出現了不同形式的農業機械化組織,如農機協會、農機合作社、多個農機戶與農資部門合作形成的產業化組織等. 特別是農業機械有組織地開展跨區作業服務是我國農機組織化的一個偉大創舉。 隨著農業機械的數量質量種類的增多, 農機作業服務將從單個機組“游擊戰”演變為有組織的正規化“軍團作戰”,因此,農機經營的組織化是農業機械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
參考文獻:
[1]白人樸 ,農機化 :從全程向全面推進。 農 村牧區機械化 2012 年第 2 期。
[2] 劉 占良 , 山東省玉米收獲機械化發展研究[D] 中國農業大學,2007.
[3] 廖慶喜。 玉米水平圓盤精密排種器排種性能試驗研究。 農業工程學報 2003 年第 1 期
[4] 鄢新民。 蘋果矮化密植栽培的主要途徑和意義?,F代農村科技 2011.(24)。
[5] 王 小波。 棉 花幾種化學調控劑的使用方法。農家顧問,2011(07)。
[6] 魏明。 玉米一次全量側深施肥田間試驗。 現代農業科技 2010/03.
[7]劉占良。農業機械化組織模式及其分析。 農機化研究,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