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大學圖書館館員培養模式探析
【第一章】高校圖書館館員教育形式研究緒論
【第二章】高校圖書館館員相關基礎理論
【3.1 - 3.3】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3.4】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問題的原因分析
【4.1】大學院校圖書館館員培養的基本思路
【4.2】建立與完善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模式的具體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高校圖書館館員服務水平提升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3 章 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基于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現狀問卷調查分析
本章主要介紹了基于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現狀問卷調查的具體對象、調查范圍及抽樣的方法,并對所調查的結果進行了系統的分析。根據所調查到的具體數據,分析了目前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的現狀與培養情況,以及館員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最后進行原因分析。
3.1 調查問卷設計與回收情況。
3.1.1 調查問卷設計。
本調研問卷涉及了公共管理學,特別是新公共服務理論及人才培養理論方面內容,再結合圖書館方面的相關文獻,進行的有效的分析、整合、提煉,并根據已有的館員培養模式的研究,在以上基礎上形成的設計思路,并且還通過多次小范圍的測試與修改,最終才形成目前的調研問卷。本調查問卷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館員的基本情況,第二個部分是館員的工作中涉及的一些情況、做法及看法,第三部分是館員對于館員培養的認知,總計 51 題。第一部分共有 12 題,主要是了解被調查者的年齡、性別、學歷、職稱等基本信息,這些背景的差異對于館員培養模式都會產生很多不同的影響,這樣便于針對不同背景群體特征進行對比分析,有利于更準確地把握不同館員群體之間的培養需求。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作為調研的主體,由單選題、多選題及填空題組成,一共 39 題,其中主要涉及館員工作的情況、做法和看法的共 21 題,涉及館員對于所在館館員培養認知的共 18 題,為了能夠避免調查內容考慮的不周全,在許多選擇題中設定了"其他"選項,采用填空題的方式,便于被調查者如有其他不同的意見,可以提供填寫。
3.1.2 調查問卷發放和回收。
本文采取的是實證研究方法,主要通過的是問卷調查來搜集上海各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模式的現狀,結合國內外相關文獻等資源進行對比分析,從中獲取比較客觀、有效的研究成果。同時為了保證調查所獲取的數據更加真實有效,為了不受其他因素的過多干擾,調查問卷采用的是匿名的方式。
上海作為我國高校的一個主要聚集地,擁有的部屬高校、市屬高校及民辦高校在全國所占比例不低。這三類高校在辦學觀念、制度建設、高校文化、發展方向、薪資報酬等多方面顯然存在一定的差別,而這種差異必將對于館員培養模式會有不同的理解,采取的模式肯定也有所差異。為了能夠客觀全面地了解到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的實際情況,獲取的數據更具有真實有效,在進行發放調研問卷的時,從三類高校中都抽取一定比例來進行調研,并且兼顧文理學校。最后,在發放調查問卷時,是隨機在各個高校圖書館館員中進行的,采取方法是隨機抽樣。
調查問卷發放對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杉達大學、上海立信會計學院、上海新僑職業技術學院,共涉及了 10 所上海高校,問卷調查共發放了 300 份,回收了 295 份。在 295 份問卷調查中,出現有些基本信息的題沒有填寫,有些選擇不符合要求,共有 6 份,則實際有效的調查問卷共有 289 份,分別是部屬高校有 158 份,市屬高校有 102 份,及民辦高校有 39 份。
以上從調查問卷發放的范圍上看,被調查的館員分布比較均衡,從調查問卷回收的有效性上看,回收比例非常高。由此可見,這 10 所高校圖書館獲取的館員培養狀況,對于上海高校圖書館整體來說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2 當前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現狀。
3.2.1 當前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現狀。
3.2.1.1 館員結構分布復雜,兩極化明顯。
從調研問卷上看,上海各高校圖書館明顯存在人員結構分布比較復雜,兩極化比較明顯。如表 3-2-1 所示,館員女多男少,將近達到了 1:3 的比例,并館員年齡結構呈現兩極化,最近幾年各圖書館都加大了人才引進的力度,年輕館員的比例明顯加大,但中層 35 到 49 歲的館員作為圖書館服務的主力軍比例只有24.5%,可以說令人堪憂,這就需要年輕館員盡快成長來擔當大任。
3.2.1.2 館員圖書館相關基礎專業比例低。
目前,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參加工作前所學的專業繁多,但屬于圖書館學、情報學及相關專業的人(41 人)卻比例很少,連總數 15%都不到,同時信息技術專業、管理學專業人才(26 人)方面比例也不是特別高,出現了從事圖書館工作卻缺少專業圖書館基礎知識的怪現象。
3.2.1.3 高校館員學歷、職稱結構不合理。
圖書館作為高校的學術性機構,館員的學歷明顯與之不相符,本科以上學歷只占總數的 45%,一半都沒有達到,而從職稱結構上看,初級職稱及以下的高校館員占總數的 20%,比例可以說不低,這些問題都需要在館員培養中亟待解決的。
3.2.1.4 復合型館員面臨人才斷層。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館員年齡的背景差異最能反映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中所將面臨主流問題,如圖 3-2-1 所示,高端復合型人才(46 人)總量尚顯不足,只占總數的 16%,且老齡化現象(24 人)比較突出,半數以上的高端人才都接近了退休年齡,館員人才梯隊顯然面臨了斷層的嚴重問題。
3.2.1.5 年輕館員重要崗位勝任力不足。
目前,大多數 35 歲以下的年輕館員在業務組織與管理發展的還不全面,業務素質不夠扎實,在圖書館開展的各項業務工作中,處于獨擋一面的機會很少,擔任圖書館核心崗位的比例只有 7%.35 歲到 49 歲的館員,作為圖書館的主力,在職稱上、學歷上、重要崗位上卻都不是主力,所占的比例都不是最高,分別為31%、20%、40%.
3.2.1.6 年老館員從事新興服務工作比例低。
50 歲以上的館員可以說是高校圖書館的寶貴資源,是年輕館員的榜樣、導師,"傳幫帶"優良傳統的引領者,可以說是圖書館服務的堅實基礎,但面對新興的圖書館信息服務,從事的這方面工作崗位比例卻偏低,都不到 34%.
目前,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以上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圖書館深入開展專業理論研究以及提供高層次多樣化的信息服務工作,這些不合理的現象是服務型高校圖書館轉變中必須正視,并且需要加以解決的。
3.2.2 當前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現狀調查。
大部分被調查者雖然都接受了所在圖書館不同程度的館員培訓,但館員培養不滿意程度達到 66%,特別是 15%被調查者非常不滿意,認為沒有接受到完善的、系統的培養課程,無法形成沒有連貫性的學習,另外零星的培訓,效果不是很明顯,大部分人無法受到適合自己方向的培養,培養效果也就不理想,對自身及所在崗位的服務幫助其實都不大。特別對于采取以講座為主、輔之參觀學習的傳統方式,夾雜比例很低的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互動形式,這種缺少實踐的培訓,常態化的培養模式,可以說沒有多大創新過程,造成了館員積極性不高,學習熱情低。上海各高校在館員培養方面,彼此之間交互不大,僅停留在參觀、座談等基本方式,進一步的合作、學習的機會非常少。為了改變現在的狀態,除了高校給予圖書館幫助和指導以外,圖書館本身也應做出相應的轉化,大膽創新改革,突破舊有的模式,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館員培養模式本身的同時積極調整影響館員培養模式實施的各個環節。
3.3 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目前上海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在我國的發展規模越來越快,相應各高校圖書館在館員培養工作難度也在不斷加大,許多專家學者對這一形勢史料不急,造成各個高校圖書館在其館員培養模式實踐和探索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實際困難,主要存在了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3.3.1 館員培養模式滯后單一。
高校圖書館在館員培養方面,一直延續以往傳統方式,灌輸式的課堂教學為主的培養模式,如圖 3-3-1 所示,68%被調查者認為目前上海高校圖書館課堂教學的培養模式存在滯后單一,主要集中以下問題:課堂教學大部分是講座的形式為主,很少用到粉筆、黑板、教材等教學用具,主要以簡單的 PPT 放映方式配合老師的講解,占整個培訓過程,館員往往被動地接受理論講解,主觀能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雖然在教學過程中有案例分析,但討論甚至辯論的環節很少,以教師講解結果為主,在最后提問環節往往比重不大,所占時間有限,也不做主動性鋪開,引領館員加以探討。另一種參觀學習方式為主的培養模式, 59%被調查者認為其培養模式同樣也存在滯后單一,主要集中以下問題:涉及培養的館員人數少,培養時間短,大部分館員沒有機會參與,同時真正參觀學習的環節占整個參觀行程比重不高,培養效果不明顯。
由此可見,依靠單純的講座、走馬觀花式的參觀,如果一如既往的下去,將會越來越跟不上館員的發展需求,館員無法受到行之有效的培養,對館員在知識結構、能力方面、個性特色和綜合素質等方面也沒有很大的幫助,而且課程教學、參觀學習等彼此沒有形成有效的關聯、漸進的培訓過程,館員培養模式明顯的滯后單一,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模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3.3.2 培養課程體系不合理,內容單一。
當前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需求方面,特別是年輕館員,其接受繼續教育的愿望是最強烈的,但因圖書館培養的課程體系不完備,達不到系統化的學習,單靠自學對于大部分館員來說很難達到明顯的效果。如圖 3-3-2 所示,64%的被調查者對于館員培養課程體系認為存在明顯的不合理,只有 28%的被調查對現有的培養課程體系表示基本符合了館員的培養需求,可以看出上海高校圖書館在館員的培養過程中,大部分認為沒有受到完善的培養,其主要存在的問題:沒有系統的、循環漸進的、完善的課程安排,特別是培養內容過于單一簡單,遠遠不能夠滿足館員對發展的需求,其中被調查者提到最多的是有關培養內容方面,著重指出一定要以圖書館學、情報學為基礎,并輔修公共管理學,這是高校圖書館館員基本的知識框架。令人擔憂的是為師生提供信息服務、參與學校教學科研等實際工作時,都需要館員具有很強的相關專業知識,而目前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課程設置在這些方面沒有特別的體現。由此可見,深化培養課程體系改革刻不容緩,需要重塑課程框架,重視豐富課程內容。
3.3.3 培訓手段落后。
館員培訓手段落后是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過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如圖3-3-3 所示,高達 64%被調查者不認可目前的館員培訓手段,認為其已滿足不了目前館員培養的需求,造成的主要原因:有培訓方式陳舊與培養設備簡陋問題,更有主觀上對培訓手段重視程度不夠,以及培訓師個人能力水平、館員自身接受程度、培養課程難度等其他因素。最終,培訓手段的落后直接導致館員培養的效果會更差,因此,最大限度的提高培訓手段,也是改革的重要方向。
3.3.4 培養效果評價機制不合理。
83%被調查者都不認可館員目前上海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效果評價機制,認為其存在的主要問題:上海高校圖書館普遍對于館員培養的效果,不是特別的重視,并且沒有一個量化的評價指標,只注重培養的過程卻忽視了館員培養的最終效果。對于大部分館員接受培養后,被要求最多的是提交一個心得體會來檢驗成效,有些甚至沒有任何要求,這種虎頭蛇尾的館員培養,完全會造成高校圖書館館員培養方面功虧一簣?,F實情況下,存在了不少館員講座也聽了,參觀學習也去了,甚至國外交流也參與了,并對其所學習到的內容好像頭頭是道,發表的論文也有所體會,但是牽涉到具體工作時往往難以勝任,就如在國外許多發達國家普及的學科館員制度,在國內高校一直難以大面積的鋪開,有些院校至今還沒有成功建立學科館員制度,但各個館在培養學科館員方面花費的時間、精力、財力卻不小,這樣無效的投入令人堪憂,其館員培養模式存在問題需加以科學的評價,有效的分析,對于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革。
館員培養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評價機制的缺失將無法有效的督促館員是否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工作技能,無法判斷館員培養模式的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