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資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 1-2]. 目前,國內古籍保護已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編撰出版了《 中華古籍總目》,建成了如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等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然而,如何加強古籍的管理? 如何加快古籍的開發利用, 提高古籍的利用率? 已成為當今學者的研究熱點。 筆者結合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的工作實踐,對古籍的管理工作進行梳理與研究,以與同行商討。
1 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館藏古籍概述
西南民族大學是直屬于國家民委的綜合性民族高等學校,建校于 1950 年 7 月。 自建校以來,學校就十分重視圖書館的發展。 西南民族大學圖書館( 以下簡稱我館)在經過 60 多年的發展歷程及歷代館員的辛勤工作下, 已建成了一座以民族文獻為特色,集文、史、哲、理、工、農、經、管、法等學科門類文獻資源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學圖書館。 我館從 1983 年開始開展館藏古籍的清查,采用“ 清單提書”和“ 實地提取”相結合的方式,至今已查明館藏漢文古籍約為 2.6 萬冊,其中善本為 2 349 冊,如《涇野先生別集》《性理大成》《清世宗御制庭訓格言》《明刻廣漢魏叢書》《漢書評林》《前漢書》《皇明名臣紀》《大金國志》《容齋隨筆》《云南全省輿圖》等珍貴古籍文獻。民國版圖書期刊 2 萬余冊,有《四庫全書》《續修四庫全書》《永樂大典》《儒藏》《敦煌遺書》《中國近代史料叢刊》《臺灣文獻叢刊》《中國方志集成》《中國西南文獻叢書》等新中國成立后影印出版的各種大型古籍叢書、舊方志叢書和民國圖書文獻;以及《申報》《民國日報》等數十種影印出版的近代報刊。 另外還有大量民族類圖書文獻,含清代刻藏文版《 甘珠爾》、多種文字版本的《 大藏經》,清代以及民國和當代西南民族地區地方志,以及 20 世紀 50 年代民族調查資料等文獻。 如此龐大的館藏古籍, 決定了我館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提高古籍的管理和開發利用水平,以將館藏古籍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全面體現出來。
2 古籍的開發利用
古籍年代久遠,并且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 3],混雜于館藏中極易被損壞且不易被讀者尋到, 而清查整理并歸入古籍書庫后,可方便古籍的保護和讀者的查詢。 為了有效提升古籍的利用率,我館還通過以下途徑對其進行開發利用,以充分挖掘古籍獨有的價值。
2.1 編制古籍目錄
我館在古籍目錄原有書名、分類目錄的基礎上,根據館藏古籍清查整理的結果, 重新編制了新的古籍目錄, 并先后參加了《 四川省高校圖書館古籍善本聯合目錄》《 四川省古籍聯合目錄》《 四川省地方志聯合目錄》 的編寫和國家古籍普查平臺數據庫的建設。 同時還編制了書名、索引、典藏號、分類卡片等,并錄入到館藏數字化查詢系統,以方便讀者檢索。
2.2 支撐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
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 館藏古籍文獻的開發利用支撐了文史類、民族學類學科的碩士點和博士點的建設。 如碩士點中的歷史文獻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少數民族歷史、考古與博物館學、中國哲學史、宗教學等,博士點中的中國民族史、西南民族地區文化遺產、藏學、彝學、民族藝術等。 另外,因我館館藏大量民族地區舊方志, 學校已與中國地方志工作領導小組和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合作,以我校為全國“ 方志學”學科建設的試點單位,于 2015 年在歷史學碩士點招收“ 中國方志學”研究方向的碩士研究生,并將申報“ 中國方志學”學科,聯合申報博士點。
2.3 大力開展科學研究
近年來,我校設立了專項科研經費,支持我館對館藏古籍、舊方志的清查整理與研究。 利用館藏舊方志資源,我們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合作開展《 西康通志》 的編纂;利用國家外專局項目《 中日古籍文獻保護的比較研究》,邀請日本國立民俗博物館和九州歷史資料館的古籍專家村田中繁先生來館訪問交流。
由趙心愚校長領銜,由我館提供文獻和承擔主要研究任務的重大項目《 四川民族地區歷史文獻及地方民族文獻研究》。 與此同時,我館計劃未來出版《 西南民族大學館藏古籍目錄》《 西南民族大學館藏舊方志目錄》《 西南民族大學館藏善本提要》《 西南民族大學館藏民族地區舊志提要》等古籍整理研究成果。
3 加強古籍管理的建議
鑒于古籍的特殊性,將其清查整理并歸入古籍書庫后,還需要有完善的措施來加強對古籍書庫的管理, 以確保古籍的零損壞,提高古籍的利用率。
3.1 強化管理及保障安全
古籍應集中存藏于古籍書庫,并按古籍分類、題名、責任者、版本類別、典藏號、古籍語種、外觀形態、出版時期等信息編撰在冊保存,并按館藏數字化檢索系統的元數據規范,將古籍館藏信息登入,以便讀者快速檢索。 同時指派專人負責管理,安裝防火防盜系統,以全面保障古籍文獻及古籍書庫的安全。
3.2 健全古籍流通管理制度
由于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并且因其特殊性( 如溫濕度、空氣凈化、光照和防紫外線等要求)[ 4],因 此應實行善本一律不提供對外查閱, 而采用內容相同的影印本、 復印件和電子版本代替。 同時,實行讀者一律不允許進入古籍書庫,而由古籍庫工作人員代查的制度,并且禁止對古籍原件進行復印。 這既能有效保護古籍,又能防止古籍因流通而再次被損壞。
3.3 運用各種手段提升古籍利用率
( 1) 加快古籍數字化建設。 古籍數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護的有效措施[ 5]. 通過將古籍原件數字化,既能減少對古籍原件的查閱次數, 又能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提升讀者對古籍的檢索效率,快速獲取與古籍原件內容相同的古籍數字化版本,從而實現讀者不進入圖書館也能快速獲取到所需古籍文獻。 如國家圖書館建立的《 中文拓片資源庫》《 國際敦煌項目( IDP)數據庫》《 西夏論著資源庫》 等[ 6];北京大學圖書館建設的“ 秘 籍琳瑯---北 京大學數字圖書館古文獻資源庫”[ 7].
( 2) 強化館際合作 ,實現館藏古籍互補 ,共建古籍資源共享平臺,從而最大限度地為廣大讀者提供古籍查閱服務,有效提升古籍的利用率和價值。 如北京大學圖書館牽頭建設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 CALIS) 的特色庫項目之一:“ 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等。
( 3) 加 強宣傳推廣 ,促進讀者對古籍價值的認知度 ,從而提高古籍的有效利用率。 如在圖書館主頁通告中發布關于“ 館藏古籍要目”等相關信息,開展古籍相關知識講座或競賽,等等。
( 4) 細化標注。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存在的較大差異( 如詞義、語法或通假字、訛錯字等) 易讓人費解,因此應細化對古籍的標注工作。 這既有利于非古漢語研究者從古籍文獻中獲得所需知識信息,又能提升高校圖書館的服務水平。
( 5) 深化與文科學院的合作。 文科學院擁有強大的與古籍或歷史研究有關的專家學者, 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高校圖書館在這方面的不足, 并為古籍管理與利用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咨詢。 同時,這些學院,特別是與考古有關的學院,能運用所擁有的一些檢測儀器對古籍做深入的考察與研究。 因此,應利用文科學院的優勢來彌補高校圖書館古籍管理的不足和科學研究工作。
3.4 開展古籍修復
古籍修復工作是古籍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是一項專深而又不可或缺的特殊技藝, 在延長古籍壽命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高校圖書館應根據自身古籍管理工作的情況,采取館內專人專職負責古籍修復或與其他專門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機構合作,以實現對館內受損古籍的修復。
3.5 加大古籍采購力度
為增加古籍的館藏量和科學研究的需要, 高校圖書館應通過各種渠道( 如采購、捐贈等)獲取古籍原件。 同時,為降低對古籍原件的損壞,高校圖書館還應加大對古籍數據庫、古籍影印本等的購買力度。
參考文獻
[ 1] 李明杰。構建中華古籍層級保護體系的設想:從古籍價值屬性創新古籍保護思路[ J].圖書館雜志,2009( 3):14-19.
[ 2] 王志雙。廈門大學圖書館古籍保護利用的實踐與探索[ J] .河北科技圖苑,2013( 2):50-52.
[ 3] 管錫華。略談網路古籍的版本??眴栴}[ J]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 5):82-85.
[ 4]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WH/T 24-2006 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 S].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5.
[ 5] 劉偉紅。 中文古籍數字化的現狀與意義 [ J] . 圖書與情報,2009( 4) :134-137.
[ 6] 古 籍資源庫 [ EB/OL] (。 2013-09-01) [ 7] 古 籍 [ EB/OL] (。 2013-09-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