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在“復合圖書館”時期,網絡信息服務是院校圖書館的主要工作之一??紤]到網絡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院校圖書館信息服務還應該關注一項新的工作內容---輿情引導。
1.1互聯網發展態勢迅猛
據有關資料反映,截止到2012年,中國互聯網上網人數已達5.64億人,其中寬帶上網人數5.30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42.1%。另有資料反映,截止到2012年7月底,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3.88億,其中高學歷青年幾乎百分之百屬于“網民”。因此,院校圖書館的網絡用戶對網絡信息的利用程度高于一般公眾。
1.2大數據時代特征
大數據(BigData)集合了海量交易數據,海量交互數據以及海量數據處理……為媒體進行輿情分析提供了海量的數據資源、動態的數據變化和更為精確的數據處理方法。上述特征使院校圖書館在管理與服務中實現輿情引導具備了可能性。
1.3高素養服務群體
大學生是青年中知識素養相對較高的群體,在當前和可預見未來對社會發揮的作用可能大于一般公眾。在大學生求學期間,不僅要接受知識傳承,更是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院校圖書館的信息服務適時地介入輿情引導,有益于大學生全面健康成長?;谝陨峡紤],筆者就院校圖書館在輿情引導中的作用和方式略陳管見。
2、輿情與網絡輿情辨析
近年,中國大陸對輿情的研究有所進展。對這一概念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做了闡釋。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有學者認為“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吧鐣浨?,是一定時期、一定范圍的群眾對社會現實的主觀反映,是群體性的思想、心理、情緒、意見和需求的綜合表現,是社會發展狀況的溫度計和晴雨表”。
還有一些學者也做過類似闡釋。上述觀點都有其合理之處,但或存在概念外延過窄,或對輿情和輿論未做明確區分,總之是有待推敲。相比之下,張元龍博士的有關論述更為嚴謹、簡練,即“輿情是社會民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關乎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共事物(事項)或自己關心的特定事件所持有的群體性情緒、意愿、態度、意見和要求的總和及表現”。
筆者認同以上闡述。
關于網絡輿情,業界也有較多的討論。如曾潤喜博士認為“網絡輿情是由于各種事件的刺激而產生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人們對于該事件的所有認知、態度、情感和行為傾向的集合”。李傳軍博士認為“輿情也就是輿論情況,它是存在于社會之中的,是較多社會成員對某一或某些事情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的總和”。
梁興國博士對輿論和輿情的區別做了辨析,指出“輿論指眾人之言論,眾人言論往往意見紛呈……輿情則指眾人的意見、態度、情感、情緒等經過一段時間的共鳴、共振后形成的共同意志和集體性情緒”,進而指出“輿情只是在當前的網絡時代才真正修煉成了一種足以全面深刻地影響社會生活的力量……通過信息網絡表達、傳播和匯集的意見或情緒就是網絡輿情”。筆者主要從管理角度探討實踐工作,屬于應用研究,所以對于基本概念的界定都借鑒有關學科領域學者的論述。一則為了持之有據,再則即是討論應用問題,毋需領新標異,另造新說。
3、大學網絡輿情特征
院校圖書館的網絡用戶,主要有教學科研人員、行政工勤人員和在校學生,其中以學生為主。由于學生不僅在人數中占的比例大,且對網絡的利用程度高。因此,側重于大學生情況作分析。當前大學生的時代特征決定了他們網絡行為的特征。當代大學生的特征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3.1社會變遷中的價值觀變化
當代的大學生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他們成長的年代中,社會經濟體制發生了實質性改變,從而使社會價值觀向現代化、多元化發展。這種變化在青年中表現更為顯著。同時,互聯網、手機的廣泛應用為當代青年構建了不同以往的“電子世界”。這種特殊的經歷建構起新的青年亞文化。
3.2政治意識的復雜化
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大都接受并傾向主流意識形態。僅從大學生黨員人數增長之快即可充分說明這一點。正如有的研究結果反映,“由于中國現代化的特殊歷史際遇,歷史形成的政治意識共識性地存在,構成了當代大學生的復雜圖景;‘潛規則’意識影響下的前現代的權利觀是傳統的遺風……參與型的公民文化意識體現的是現代的精神……平面化政治認知模式反映的是后現代的風格”。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可能產生一定的向心力、但平面化的政治認知模式卻未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所以要從各個方面防止外界因素在大學生群體中產生負面影響。網絡輿情的引導是院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宜關注的重點之一。
以上是從輿情主體大學生角度的簡略分析,至于對輿情客體---中介性事項試做討論“輿情的客體是中介性事項所涉及的各個管理部門和服務部門”。
一般而言,網絡的開放性和虛擬性可能使網絡輿情有以下特征:即“直接性,通過BBS、博客網站,網民可以直接發表意見;突發性,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偏差性,網絡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院校圖書館做為文獻信息樞紐,宜重視輿情引導,使之向積極方向演化。
4、對圖書館輿情引導方式的思考
4.1建立、健全網絡信息服務的相關制度
從法律上講,國家有義務保護公民的網絡言論自由,但國家同時有界定公民網絡自由界限的責任。中國的院校絕大多數為國家辦學,新興的民辦高等教育機構也受到較嚴格的控制。中國憲法第51條,刑法第363條,出版管理條例第26條,以及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都應當作為院校圖書館制定信息管理與服務章程的依據。
4.2注意有關研究動態,適當借鑒施行
近年關于網絡輿情研究較為熱烈,參與者涉及較多行業和學科。而圖書館這個文獻信息機構對這方面研究卻處于相對后發態勢。宜借鑒有關研究成果,或援引某些觀點啟迪思路,或借鑒某些方法化裁應用。如柯惠新教授等人于近年提出“重大事件輿情監測指標體系與預警分析模型”。
雖然是從宏觀角度提出的思路,但因具有可操作性,對啟迪思路不無裨益。更重要的是立足事件,制定與圖書館適宜的辦法。如郭山撰文,根據吉林圖書館實踐,通過分析網絡媒體輿情監測的特點,提出為政府機關提供網絡媒體輿情監測的設想。
院校圖書館也可以結合館情、校情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以上大都是在學習、借鑒專家學者論述和同行經驗的基礎上,從應然性角度出發,提出一些看法而已。
考慮到中國幅員遼闊,各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處于各地的不同層次、類型的院校,其微觀信息環境差別較大,更主要的是由于輿情主體---大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科類別的差別,使他們的就業前景、現實追求有較大不同。各省、市,各級,各類院校中,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方式也有所不同,如果憑借學習后冥想推演,提出一些看似正確的輿情引導“對策”,可能不會和現實吻合。但具體到圖書館從業者在工作中都存在一些可通約的方式,對輿情引導可能起到積極影響。
4.3圖書館人員在輿情引導中有所作為
4.3.1創建良好的信息環境
圖書館是一個微觀信息環境,我們談良好的信息環境,未必要新鮮火熾,但起碼要中規中矩,恪守規則。以電子閱覽室為例,應是環境整潔,按時開放并及時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另外,要重視服務的細節,使圖書館的網站和電子閱覽室能為廣大師生提供具體而微的服務,如網上續借、網上咨詢、網上討論??傊?,要加強與讀者的溝通、了解,提高服務技能與服務質量,只要對用戶的需求有所幫助。正如有文章在論述政府網站時所說的“如果說一個宣傳性的政府網站是一尊金光閃閃的佛像供人頂禮拜膜,一個服務型的政府網站更像是一個飯店門口的服務生”。對行政機關的網站,有識之士尚且寄予厚望,何況院校圖書館本來就是學術性的服務機構?謙遜竭誠服務是圖書館的職能。只有這樣,才能產生親和力,與用戶、讀者建立起互相信賴關系,從而成為能夠發揮積極作用的“中介性事項”,在輿情引導中成為正能量。
4.3.2敬業律己,做好輿情引導
圖書館作為文獻信息樞紐,日常工作中要收集整理、存儲、傳遞大量的網絡信息。在信息傳遞中,凡屬和教學科研密切相關的信息,應當全面收集,及時整理、迅速傳遞。然而圖書館網站也必然會出現一些相對熱門、乃至“敏感”的社會信息。如公共事件信息,微博信息,以及其它渠道傳播的“社會新聞”乃至公共人物“八卦信息”,恰恰是這幾類信息,往往能引起網絡用戶的興趣,傳播的速度更快,范圍更廣。
對此宜采取“不介入,不傳播”的態度。但應關注其中一些動向,對其中夾雜的激化輿情的負面傾向則應及時向有關部門反映。正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之一《周易》中揭示的“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廣大同行在各類高等院校圖書館工作,對主流意識的規范、價值取向是爛熟于胸的。持謹慎態度處理網絡信息服務既有益于輿情引導,又提高自身生存發展安全系數。二者兼得,何樂而不為。
5、結語
在社會轉型時期,網絡信息中將不同程度的出現一些不良信息,篩選、鑒別各類信息是文獻信息工作者職責之一,圖書館作為院校文獻信息樞紐,在信息服務中維護網絡安全并致力于社會穩定責無旁貸。淺見只是從應然性角度出發做個點滴思考,至于在實踐工作中如何更好地開展這方面工作,有待于廣大同行和衷共濟,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