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C市路政管理局財務內部控制問題探析
【第一章】市路政管理局財務內控優化研究緒論
【第二章】財務內控的基本理論
【3.1】C市路政管理局簡介
【3.2】C市路政管理局財務內部管理現狀分析
【第四章】路政部門財務內部控制評價分析
【第五章】C市路政局財務內部控制改進
【結論/參考文獻】路政管理局財務內控制度構建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 5 章 C 市路政管理局財務內部控制改進
通過前幾章我們對 C 市路政管理局內控現狀分析及模糊綜合評價法評定,我們認為 C 市路政管理局目前的內控體系能夠較好地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對各關鍵點,如不相容崗位分離、預算管理、財產管理等方面也有基本的控制活動,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的看到,C 市路政管理局在財務內部控制制度方面也存在著一些事業單位的通病,對于 C 市路政管理局日常實際的工作來看,在財務內部控制方面還存在以下不足:
1、內部控制理念陳舊
忽視內控的重要作用,對內部控制沒有正確的認識,也沒有注意到內控與單位工作的緊密聯系。領導層還存在著事業單位的主要職責在于公共事務管理,沒有成本核算、也不產生經濟效益,所以不需要在內控方面下大力氣的錯誤認識。雖然制定了一些相關規章文件,但因為沒有進行徹底的分析研究,制定的文件尚存在著浮于表面、較為粗略、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2、對事業單位僅滿足于監督而忽視了預測和控制風險
因為事業單位內控不健全、不完善,監督力度也不夠,所以,沒有很好的制約、約束公共權力,權利還沒有關進制度的籠子。目前的內控規范仍將主要精力放在事后的監督和補救上,即“救火”.但我們應該認識到,事前防范并進行預測控制相比于事后補救效果更為顯著。
3、人事管理存在漏洞
由于人員、經費與編制之間的矛盾沖突,事業單位還存在著不相容崗位由同一人兼任、一人多崗等違反財務制度與內控原則的現象,即當運動員,還當裁判員,甚至還管獎品保管,這樣就使財務監督形同虛設,發生問題的幾率大大增加,為財務安全埋下隱患。
4、預算管理不夠科學、合理
事業單位進行的預算編制有時過于想當然,脫離實際,沒有從全局出發看待及考慮問題,而是單純的應付任務,預算編制基本脫胎于上年度收支情況及本年度財政狀況,然后結合單位自身特點,“閉門造車”進行核定審核,沒有具體分析各科室及相關項目上,預算支出違反制度,不進行逐筆審定。預算的科學性、計劃性不強,出現資金短缺后,臨時追加預算的情況十分普遍,預算的控制、約束作用十分有限。
針對上述問題,現提出如下改進意見。
5.1 加強預算管理,實現全面統籌
1、預算編制:C 市路政管理局預算編制人員應發揮其協調統籌能力,在編制單位本年度預算時,要根據上年度的預算執行情況,并結合單位本年度的實際工作,進行認真研究、討論,科學、合理的預測本年度各項支出的額度,釆用綜合統籌的方法編制年度預算,而不能只是對前一年度的預算進行簡單修改者或只單單審核其新增加的那部分預算。C 市路政管理局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只有財政撥款而無其他收入,所以在預算編制時,對收入預算可完全不予考慮,而只需編制費用支出預算。在編制相關支出預算時,應按照實際工作中發生的具體科目,根據既定的人員編制、費用支出的規定范圍及額度,嚴格測算,認真編制,又要嚴格遵循國家相關政策法規的規定,既要保證日常工作順利開展,又要合規、合理、厲行節約。預算編制初步完成以后,C 市路政管理局應及時召開黨委會進行商討,審核、調整發現的相關問題,最后由領導班子全體通過,形成書面材料,上報財政部門。財政部門審核后,提出修改意見, C 市路政管理局應立即修改,經研究后重新上報。
2、預算執行:預算在被相關部門批復后,便進入執行階段, 根據本單位的具體管理及業務工作,C 市路政管理局可以將年度預算進行分解,按季度或半年度進行分期控制管理。同時,C 市路政管理局應召開會議,討論、研究并制定相應的責任制度,明確劃分人員職責, 根據預算執行的現實情況,進行考核,賞罰分明,認真落實獎懲制度。在每個季度末,財務人員應根據本季度的財務報表及相關的財務信息,編制預算執行報告, 將預算執行的進度和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管理層和相關執行部門以起。
3、預算調整:對照預算執行報告,對實際執行過程中發現的預算執行偏差, C市路政管理局預算編制小組進行全面具體分析并及時調整, 由于國家政策法規的修改、公共緊急突發事件等客觀原因引起的預算變化及偏差,相關部門應提交書面的預算調整申請。該申請必須提出調整的方案,說明調整的原因,將調整前與調整后的指標進行對比,然后將調整后的影響等向黨委會匯報,黨委會審核修改后,上報財政部門,經財政部門批準后的預算才可以下達執行,而且要跟蹤分析調整后的預算執行情況。
4、預算分析及考核:我認為預算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預算分析。C 市路政管理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預算分析。
首先,依據季度預算或者半年預算的執行報告,將預算執行結果與預期的預算目標進行對比,得出差額并分析原因。與此同時,對比上年同期數額與當期數額之差,然后分析原因。
第二,分析預算的編制情況、執行情況以及執行中制度規范化情況,同時,還應對制度建設情況以及相關程序進行深入分析。
最后,深入分析資金使用情況,如基本項目支出以及相應的資金申請、資金額度、使用范圍等。然后,結合分析得出的結果,C 市路政管理局應完善、健全預算考核制度,對其中涉及的人員進行公開、公正、透明的考核,并設置獎懲措施,這樣才能促進 C 市路政管理局預算管理目標的全面實現。
其改進后預算申報工作流程如圖 5.1 所示。
5.2 加強資產后期管理,強調預算與資產管理相結合
1、固定資產的采購控制:固定資產的購置應受到嚴格控制,并應與單位預算控制緊密結合。C 市路政管理局應嚴格執行相關購置標準,遵守相關制度規定,各科室應在每年初相相關部門提出請購的詳細計劃,并標明需購固定資產的大概的市場價格、預計用途及預期的使用率等事項,由黨委會研究并批準年度固定資產購買計劃。各部門提出購置申請,若其已納入本年度固定資產購置計劃中,則可由負責的主管領導對申請作出批復,若沒有被批準納入年度固定資產購置計劃,C 市路政管理局應召開黨委會,對此申請進行復議。因為在固定資產的釆買過程中,經常要涉及大額開支,這就更容易引發舞弊問題。所以在審批過程中應更加嚴格,對總金額在 5 萬元以上或單項在 1 萬元以上的采購項目,應由政府釆購,對于其他的零星采購,也應嚴格執行雙人采購制度。
2、資產驗收及入賬。C 市公路路政管理局必須制定并執行科學、完善、合理的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及驗收制度。由固定資產的使用部門及單位任命的資產管理員共同實施驗收工作,購入的設備必須經過專業人士的檢查驗收。待驗收合格入庫后,才能將資產入賬,并打印粘貼資產二維碼,及制作資產檔案。
3、加強固定資產的后期管理。必須制定完善、合理的固定資產盤點制度,并定期進行固定資產盤點,全面掌握單位固定資產的存放地點、使用部門及使用狀態等,對發現的未入賬的固定資產及時進行補錄。對于固定資產的日常檢查、維修、保養等,由其使用部門負責。對需要進行大修的固定資產,應先提出申請,經批準后方可進行修理。對資產的處置應明確報廢等情況的審批授權,加強資產處理及評估控制。其改進后資產管理流程如圖 5.2 所示。
5.3 完善崗位責任,健全規章制度
1、單位應明確劃分職責,如各分管領導,各科室負責人及其他人員之間的職責,明確規定縱橫聯系的處理方法和程序步驟,嚴格按步驟和程序逐條執行,平衡協調日常工作中的各個環節,杜絕錯忘漏,這樣不但能夠提高效率,也能做到自動監督 ,確保經濟信息正確傳遞。
2、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合理設置崗位,明確職能,簡化流程及環節, 明確權限職責,使負責每項工作的責任人、辦事人員,能夠互相監督、互相制約。要做到授權審批、會計記錄、業務經辦、稽核檢査、財產保管等不相容職務之間互相分離。
3、實時實地考核制度。C 市路政管理局應認真制定崗位規范,嚴格要求單位財務人員以及相關人員,根據具體的實際工作,明確崗位職責,確保財務工作按流程、規范進行,并保證實行履職考察。同時,注重監督,個人、部門間相互監督。單位領導應隨時隨地抽查財務工作,實行量化、細化考評,追究落實到每個人,保證財務工作正常、有序地開展。
5.4 加強 C 市路政管理局人事管理
人事管理是內控體系中十分重要的環節,應針對目前在人事管理中存在的比較明顯的漏洞,展開極具針對性的風險控制,必須加大防范風險的措施和力度。對 C 市路政管理局來說,目前首要是加強合同制等非編制人員錄用,要做到公開化、透明化,根據勞動法決定合理的薪酬,應明確考核及激勵機制,從根本上激發人員工作積極性;同時對退出機制也應作進一步完善。
5.5 加強監控力度,嚴格制度落實
為保證單位內控系統的可靠運行,必須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并明確獎懲制度, 及時追究責任,并應將外部監督和內部監督充分結合起來,具體對策如下:
1、設立專職稽核人員。C 市路政管理局應設立專職人員,定期對財務及其他工作進行稽查及核查,并及時發現單位存在的不足及疏忽之處,并盡快向領導進行書面報告,并能夠提出合理的,好操作的整改建議。
2、適當進行外部監督。C 市路政管理局作為行政單位,應協調與相關監督部門及機構的監督關系 ,最大限度的減少行政權力對財務工作的干預,使相關的監督部門能夠及時、有效地開展工作,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同時另一方面,C市路政管理局不能忽視群眾的監督作用,要將群眾監督同樣納入監督體系中3、制定考評體系,嚴格責任追究。C 市路政管理局應針對審計中發現的諸如部分經費超額開支、經濟事項管理不夠清晰等問題,在整改的同時,對造成不良后果的人和事進行責任追究,不能出現無人負責的情況。同時, C 市公路路政管理局應制定科學、完善的內控考核評價體系,對實際工作中,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考核評價,嚴格采取落實獎懲制度,進一步推動和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