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克誠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開國大將之一。在后勤工作中,他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本宗旨,在缺衣少食、缺槍少彈的條件下,在戰火硝煙、槍林彈雨的環境中,用血汗澆灌出人民軍隊與人民群眾生死托付、親密無間的關系。從歷史的視角考察黃克誠將軍的群眾思想,無疑對當前我軍后勤部隊貫徹和踐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著深刻的教育和借鑒作用。
一、晉察冀邊區后勤建設中依托群眾、服務群眾
1.組織"民選",設立晉察冀邊區政府。由于高度重視"民眾力量",在黃克誠的領導下,晉察冀邊區政府的設立,不是獨裁專制的政府,而是"民選機關","負責組織和行使政權的有國民黨、犧盟會、各軍人員和共產黨員"[1]406.邊區政府的最高機關是邊區行政委員會,下設縣政府、區政府和村政府。除行政部門外,各級政府在后勤建設方面都設立了建設部門、民政部門和財政經濟部門。
由于人民群眾擁有選舉權,所以邊區各級政府與群眾的關系非常密切,對于各種后勤問題的解決,例如戰時動員、對外貿易等,邊區政府都能夠領導群眾去解決。在黃克誠提出的"團結一致、互相有愛"的指導精神下建立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人民群眾對于邊區政府非常擁護。"地主佃農勞資之間也不會有什么嚴重的沖突,即使偶然有小沖突,就由會議解決,而且每一次都能順利地達到了調解的目的"[1]406,這些做法消解了內部矛盾,壯大了抗戰力量。
2.建設統一戰線,最大化團結群眾,支援邊區后勤建設。黃克誠高度重視邊區統一戰線的建設。在他的領導下,晉察冀邊區的共產黨、國民黨及其他各黨各派公開地組織群眾,號召群眾運動。
尤其是共產黨和國民黨在邊區內部互相幫助、互相發展,在建立和鞏固全國的各黨各派統一戰線發生了模范作用。他提倡,為了邊區抗日和建設工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這一口號質樸而又有感召力,深入人心。不僅普通民眾,地主階級的先進代表都能主動捐助糧食支援邊區后勤建設。在黃克誠的組織下,晉察冀邊區成立了大量的群眾組織,有農民救國會、工人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婦女救國會、教育救國會、商人救國會、抗日兒童團、自衛隊等等,包含了從普通群眾到大地主、大商人的社會各階層"八十萬人以上"[1]407.在一致抗日的目標下,每一次群眾運動或動員群眾的活動中,邊區各黨派、階層都能夠精誠合作,共同抗敵。當抗日軍隊后勤糧食供應發生短缺時,人民群眾總是給予最大力度的支持。
河北民眾在抗日中,還曾大量捐助武器,支持軍隊后勤武器的供給。戰時,群眾熱烈參戰,武裝的群眾自衛隊主動將傷員送到后方醫治,婦女團體和其他團體盡力慰勞參戰官兵。例如,在河北平山縣東黃泥一帶作戰時,周圍三四十里的群眾主動給幾十名傷員送來幾百只雞、幾千只雞蛋,"傷員同志們再也吃不完"[1]407;在后方醫院中,也常有人慰勞;婦女救助會發揮婦女們細致入微的優勢,幫助傷員做鞋子、縫補軍衣等。
3.創建軍民結合、發展生產的路徑,服務群眾。通過躬身親行的實地考察,黃克誠發現由于地處山地、交通閉塞,晉察冀邊區生產力發展水平較為落后,主要出產品為農產品,比如五臺、平山、孟縣等地出產花椒、核桃、小米等物,而短缺的必需品多為工業產品,如布匹、食鹽、油墨、紙張。一方面,為提高"農民生產率",黃克誠著重提倡"春耕運動",動員"貧農、富農共同討論春耕問題"[1]407,勸導富農向貧農介紹先進的種植經驗,促進農業普遍發展;對于山區群眾糧食短缺的問題,他也采取各種方法動員平原群眾積極捐助,并用軍費輔助收買糧食,發放給山區,以救山區燃眉之急。
另一方面,黃克誠大力推動工業、商業發展,組織建設制造被服鞋襪的小型工廠,實現晉察冀邊區工業生產的初步自給自足;建立官商協辦的"對外貿易局",與邊區外部保持密切的商業往來關系。晉察冀邊區的軍費因為沒有來源,一直比較困難,黃克誠并沒有像國民黨軍隊一樣橫征暴斂、搜刮民財,而是由人民群眾主動捐助,結合到邊區之外的敵占區進行募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東北解放戰場后勤建設中的愛護群眾、建立群眾觀點
1947 年 8 月,中央軍委任命黃克誠為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兼后勤司令員,統管我軍東北地區戰勤工作。他先后主持召開兩次后勤黨委擴大會議,針對東北軍后勤工作的任務、方針、政策、組織機構等問題,制訂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使后勤保障工作有章可循。1948 年 3 月,黃克誠在東北局領導召開的全軍后勤會議上,又一針見血地指出東北軍后勤部門存在的"嚴重的獨立分散思想,存在著游擊主義、本位主義的思想",只有以"建立群眾觀點和政策觀點"為基礎,才能"建立一個統一的、正規的后勤工作,來保證大規模戰爭的勝利"[2]458.
1.教育后勤部隊官兵,建立群眾觀點,愛護群眾,群眾是母親。
黃克誠的群眾觀點有兩條":一條是對人民,廣大群眾,工農群眾的觀點。第二條是對我們部隊戰士、下層干部的觀點。"他深刻地解釋了群眾觀點的落腳點和歸宿,"群眾觀點就是要克服個人觀點。
我們的打仗不是為了共產黨的私利,也不是為了解放軍軍官的私利,而是為了解放工農和廣大勞動人民打仗的。因此我們的同志時刻要有群眾觀點,愛護群眾利益,照顧群眾利益",同時更進一步要求群眾觀點在實踐方面應該考慮到"我們現在穿衣、吃飯、住房子,甚至打勝仗繳獲的東西,都要想到老百姓的困難。這個群眾觀點如果看不清,他就要貪污腐化,什么都干。單純個人觀點,看不到群眾是錯的,單純看到首長看不到戰士也不對。應看到群眾、老百姓、戰士、下層干部、班長、排長,隨時注意群眾利益、戰士生活。因此我們做每一件事,都要想到這些,這就是群眾觀點。"[2]460黃克誠通過實地考察論證,體察群眾疾苦,多次強調要愛護群眾,把群眾比喻成人民軍隊的"母親".經常語重心長地教導后勤部隊工作人員",我們今天也是不知道群眾這個母親的困難!經濟下降,群眾生活就苦了。我們的同志不懂得農村困難,不懂得群眾怎樣在生活,很多同志只顧要自己舒服,這種脫離群眾的思想是很嚴重的"[2]450";我們是共產黨人,凡事要多為群眾著想,要知道群眾這個母親的困難"[3]211,甚至一件衣服、一點糧食,都應該考慮人民群眾的負擔。黃克誠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的。他精打細算了東北解放根據地人民的負擔,大約在人均"百分之三十"左右,換算成武器彈藥,"一粒子彈等于十二斤高粱米,一個手榴彈是二十多斤高粱米","一個山炮彈就要二百斤高粱米,一個野炮彈就要三百斤高粱米,一個榴彈炮彈就要四百斤高粱米(因此,打一炮就等于打掉一個中農全年的收入,打一千炮就是打掉一千個中農的收入)";前方有的部隊無限制征用群眾馬車,一輛馬車要兩個車夫四匹馬,"一年要兩萬斤糧食來消耗,而本身又不能參加生產,少出產四五萬斤糧食,這樣一來一回,一個大車一年就少五萬斤糧食。我們要大車時就未打這個算盤。人吃馬喂都是吃的群眾的,五萬斤糧食可以養活多少個群眾呢?夠一百個人吃一年!而我們的大車空閑著的多得很(如在鄭家屯等地),又影響生產又吃糧食,這個數目有多驚人!""群眾的負擔是不能再加了,負擔已經很重了",后勤部隊官兵應知"一絲一粟來之不易","我們如不從群眾出發想問題,只是從自己出發想問題是要吃虧的。"[2]4492.建立后勤工作制度,嚴厲處罰破壞后勤制度的人員。黃克誠分析了東北軍先前后勤制度的不健全,指出:"我們過去制度很混亂,很多的規定也不合理,只抓小的,忘記了大的。"而制度的不嚴格造成了隨便開支的現象,為了杜絕這種現象,后勤官兵要比別人特別遵守制度。為此,黃克誠深刻開展自我批評,"我們的糧食浪費則是嚴重的,哪里都有,我那里也有,我一天只吃六兩米就夠,可是一做飯就是做一小鍋。"[2]449他以身作則,身先士卒,遵守制度從自己做起,要求后勤部隊官兵要對群眾負責。
某部隊為首長的愛人購買了鋼筆一支,黃克誠認為這是"軍閥的國民黨的作風".對于個別首長破壞后勤制度,以權謀私的行為,黃克誠認為只有加大對違犯黨員領導干部作風問題的處罰力度,才能讓其他的黨員領導干部引以為戒,不敢違法。他授權后勤官兵可以隨時檢舉違紀首長,反之"后勤干部縱容首長就是黨性不強",縱容首長就等于犯了"腐化了首長,違犯了制度,加重了群眾負擔"的三個"大罪惡","今后像這樣的現象必須治罪,不管哪一級首長,都一定要按制度辦事。"[2]455在黃克誠的主持下,東北后勤部隊制定了節約獎勵條例、愛護公物獎勵條例、貪污腐化懲罰條例、虛報冒領打埋伏懲罰條例、盜賣公物的懲罰條例等一系列條令條例,規范后勤部隊的行為。
綜上所述,黃克誠將軍在我軍后勤工作中,始終貫徹著一條"愛人民,為人民,胸懷人民"的群眾思想,他的優良作風和政治本色,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具備的宗旨意識的體現。在全軍系統廣泛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今天,貫徹和踐行黃克誠將軍在我軍后勤工作中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更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克誠。冀察晉邊區概況[J].群眾周刊,1938(1)。
[2]黃克誠。加強后勤建設保證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黃克誠軍事文選[M].解放軍出版社,2002.
[3]黃克誠。黃克誠自述[M].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