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中,毛澤東依靠其深厚的理論造詣和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對這場關系到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戰爭作出了許多科學的分析和預見。
一、毛澤東的四大預見都被實踐
證明是正確的毛澤東對抗日戰爭作出了四大預見,而這四大預見已在復雜多變的戰爭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
預見之一:游擊戰在抗日戰爭中是一種戰略而不是戰術。
全國抗戰一開始,毛澤東就在考慮用什么樣的作戰方式戰勝日寇。1937 年 8 月 1 日,他和張聞天致電正在廬山和國民黨談判抗戰方針的周恩來、秦邦憲、林伯渠,認為依當時敵我情況,紅軍作戰必須堅持"在整個戰略方針下執行獨立自主的分散作戰的游擊戰爭,而不是陣地戰,也不是集中作戰,因此不能在戰役戰術上受束縛".
8 月 4 日,他和張聞天致電在南京參加國防會議的周恩來等,提出:"正規戰與游擊戰相配合,游擊戰以紅軍與其他適宜部隊及人民武裝擔任之,在整個戰略部署下給與獨立自主的指揮權。"8 月 5 日,他和張聞天再次致電參加國防會議的朱德、周恩來等,強調:"紅軍擔負以獨立自主的游擊運動戰,鉗制敵人大部分,消滅敵人一部的任務。"當時毛澤東主要是從紅軍的特長出發提出這個問題的,認為游擊戰是我們的"拿手好戲".
后來隨著戰爭的發展特別是國民黨正面戰場出現的問題,他明確提出,在一般戰爭中處于輔助地位的游擊戰,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已經成為一種克敵制勝的戰略。這一戰略,是他在充分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和這場戰爭特點的基礎上提出的。在 1938 年 5 月發表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毛澤東對于游擊戰為什么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會"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這一問題,作了深刻的有說服力的分析。
毛澤東的這一分析和預見能否實現?這是當時許多人關心和擔心的??谷諔馉幍倪M程證明了毛澤東的預見是正確的。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八年抗戰中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戰略,為贏得抗戰的最后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預見之二:在敵后能夠建立大批抗日根據地。
與游擊戰相聯系的,是開辟和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問題。毛澤東認為:"在敵人后方創設許多抗日根據地是完全可能的,是十分必要的。"抗日戰爭一開始,毛澤東就在考慮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后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時建立自己根據地的問題。這是因為,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
在《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他把建立根據地作為抗日游擊戰爭六個具體戰略問題中的第三個問題提了出來,并作了充分的論證。他在指導各地游擊戰領導人的工作時,總是強調部隊進入敵人后方后要以最快速度創造鞏固的根據地。這樣的根據地,不僅有游擊隊,還要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組織召開群眾團體會議,以充分發動人民群眾,還要大力發展黨組織。
他強調,這是我們和歷史上許多流寇主義的農民戰爭的區別。
特別是,他多次預見我們不僅可以在陜甘寧建立鞏固的抗日根據地,而且預言我們可以在晉察冀等地建立抗日根據地。1938 年 2 月 21日,毛澤東在給朱德、彭德懷和八路軍第115師、120 師、129 師及中共中央長江局的電報中分析說:"長期抗戰的重要戰略支點有山西區、鄂豫皖區、蘇浙皖贛邊區、陜甘區、鄂豫陜邊區、湘鄂贛邊區等六處。這是設想在西安武漢長沙南昌四點被敵進攻及萬一不守時,必須力爭建立抗戰根據地的主要戰略支點。"在這之前的 2 月 15 日,他還給項英、陳毅發電,指出新四軍應該"力爭集中蘇浙皖邊發展游擊戰。但在目前最有利于發展地區,還在江蘇境內的茅山山脈",認為在那里"必能建立根據地,擴大四軍基礎".
毛澤東關于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敵后建立根據地的分析和預見,后來基本上都為實踐證明是正確的。
預見之三:抗日戰爭是持久戰并要經歷三個階段。
毛澤東的持久戰戰略及其對抗日戰爭發展進程的預見,可以說是最了不起的。
1935 年 12 月,瓦窯堡會議提出,要為同敵人持久戰而做準備自己的艱苦工作。在會后召開的黨的活動分子會議上,毛澤東深刻指出,日本帝國主義是一個嚴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狀態是一個嚴重的缺點,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國民黨在全國抗戰開始后,也認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但這是兩種不同的持久戰。國民黨把持久消耗為其最高戰略,實行內線固守、分兵把口的作戰方針。共產黨的持久戰有三個要點:一是認為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日戰爭是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全民族的全面抗戰;二是認為抗日戰爭是消耗戰,同時又是殲滅戰,在敵強我弱態勢下要把一般戰爭中起輔助作用的游擊戰上升到戰略地位上來,廣泛開展敵后山地游擊戰,并采取防御中的進攻、持久中的速決、內線中的外線等作戰方針,主動靈活有計劃地消滅敵人;三是認為抗日戰爭要有長期持久作戰的正確戰略,才能贏得中國的最后勝利。
1938 年 5 月,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這篇著名演講,針對當時的"速勝論"和"亡國論",通過對中日戰爭雙方各個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回答了中國抗戰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最后勝利為什么屬于中國等重大問題。在這之前,1938 年 4 月 26 日,漢口的《大公報》針對當時的徐州會戰發表社評說:"這一戰,當然不是最后決戰,但不失為準決戰。"毛澤東見到后即給長江局的王明、周恩來等發電,指出:"《大公報》否認持久戰,提倡準決戰的論調,我們認為是不對的。"因此,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一發表就轟動全國,給困惑中的抗戰軍民指明了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方向,連國民黨許多高級將領都十分佩服。特別是,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科學地預見了整個抗日戰爭將經過"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三個階段。同年 5月28日,毛澤東在主持編寫《抗日戰爭叢書》時,給秘書處的同志復信指出:"抗日戰爭當然沒有什么戰略進攻,只有戰役反攻及戰略反攻,是整個戰略防御中積極的部分,靠此部分戰勝日本,通俗地說,謂之進攻當然也是可以的。"后來的戰爭進程證明,毛澤東的預見是正確的。
同時,這也說明看誰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首先應看誰為抗日戰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
預見之四:中國將在抗日戰爭中實現民族解放。
歷史已經證明,抗日戰爭是 1840 年以來中華民族在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中獲得的第一場全民族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苦苦追求的民族復興大業的一個歷史轉折點。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開始不久,就已經預見到了這一結果。他在《論持久戰》中論述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時,深刻地指出:"占著五萬萬以上人口的中日兩國之間的戰爭,在這個戰爭中將占著重要的地位,中華民族的解放將從這個戰爭中得來。將來的被解放了的新中國,是和將來被解放了的新世界不能分離的。"不僅如此,他還滿懷激情地指出:
"四億五千萬的中國人占了全人類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夠一齊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國主義,創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國,對于爭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貢獻,無疑地是非常偉大的。"在這些論斷中,毛澤東預見到抗日戰爭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歷史轉折點,并將對世界永久和平作出巨大的貢獻。事實上,八年抗戰的歷史和戰后中國政治的發展,直到新中國誕生的歷史,都已經證明:抗日戰爭改變了中國被列強宰割奴役、瀕臨亡國的歷史,終結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武裝入侵和殖民占領,在中華民族的救亡史上是一個重大的標志性事件。與此同時,抗日戰爭改變了中國一盤散沙的歷史。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的敵后游擊戰爭相互配合,聯合抗戰,中華民族第一次實現了全民族抗戰。最重要的是,抗日戰爭振奮了民族精神。
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為耀目的精神風貌。同時,抗日戰爭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成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后重建國際秩序的參與者及聯合國的創始國。這些重大的歷史貢獻,都表明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與復興的歷史性標志和歷史轉折點。
當然,毛澤東在抗日戰爭中作出的預見不止這四個,比如他早就預見到抗日戰爭中會發生反共逆流,又比如他在抗戰勝利前夜就預見到國民黨會走向人民期望的反面打內戰,等等。
這些預見,最終同樣都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毛澤東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能夠敏銳、準確地把握歷史事物的發展規律和趨勢,作出科學的預見。
二、毛澤東科學預見的方法論
共產黨人不是"算命先生".毛澤東的預見,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的觀察和分析基礎上的科學預見。毛澤東說過,預見是為了領導。什么叫領導?領導和預見有什么關系?他的回答是:"坐在指揮臺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
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因此,"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如果沒有預見,叫不叫領導?我說不叫領導".
總之,預見就是能夠在事物剛露出頭,還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時候,就能看見,并看到它在將來的普遍意義。在領導革命的時候,缺乏預見,看不到那些在將來具有普遍意義的發展趨勢,就會犯大錯誤。
毛澤東還說過,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才能進行科學的預見。他明確指出:"資產階級在自然科學方面有很多好的預見,但在社會科學方面還是盲目的。只有產生了馬克思主義,才對社會發展有了預見,使人類對社會發展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階段。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基礎的,它對于將來和前途看得清楚,對于社會各個階級向什么方向發展也看得清楚。"[2]
也就是說,科學的預見來自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共產黨人的科學預見來自于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