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學界對奉系軍閥的研究大多關注于奉系的上層人物如:張作霖、張學良及一些宏大事件的敘述,而對奉系、奉軍中一些微觀問題缺乏研究,尤其是初級軍官問題幾乎無人涉及。初級軍官在奉軍中主要擔任連、排級職務及軍事長官的副官等,他們是軍官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軍隊基層管理者,其素質直接決定了軍隊的戰斗力和未來發展。本文通過對早年奉軍初級軍官素質問題的探討,來厘清奉軍初級軍官培養體系的建立過程及實踐效果,并對其進行一定的評價。
一、奉軍初級軍官培養體系形成原因
清末民初,張作霖以巡防隊為基礎,不斷擴充軍隊,吸收了奉天省的巡防隊及吉林、黑龍江兩省軍隊,到1921年已有四師二十六旅[1]32-35,其擴張速度可謂驚人。然而擴充如此龐大的軍隊,必然要求有相應數量的軍官去充實各個部隊,尤其是初級軍官。按當時的編制計算奉軍至少擁有5 000多名連、排級初級軍官[2]29.龐大的初級軍官群體一方面來自于軍校培養,另一方面則從原士兵中提拔。在東三省講武堂開辦前,東北只有一所由趙爾巽開辦的陸軍講武堂,民國后即停辦。
1919年張作霖重開東三省講武堂,到1921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前共辦了三期,培訓了980人[3].
這980人相對于幾千人的初級軍官需求自然是杯水車薪,剩余的只有從原士兵中提拔??焖偬岚问勘豢杀苊鈳硭刭|問題。
奉軍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清末的巡防隊和收編的土匪。巡防隊是晚清軍制改革中保留下來的一種新舊混雜的軍隊。他的前身是巡防營、捕盜營等舊式軍隊,原本就由保險隊、團練招撫而成,其素質之低下可以想見。奉軍另一個重要來源是土匪。東北的土匪每股人數不多,一般三四十人,多的上百人,收編后往往編為一個連或者一個排,編入軍隊后也不改變其內部關系,其頭目自然成為連長、排長等初級軍官。如,1905年張作霖收編了土匪劉景雙,并將其編為一哨,對其人事并不改編,劉景雙則成為巡防隊的一名下級軍官[4].
奉軍的士兵出身如此,被提拔為初級軍官時,其素質必然存在很多問題。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軍"諸將士多不學無術,未經良好訓練,所以射擊雖精,而戰法蒙昧。聞其兵士多自胡匪出身,僅知向前猛沖,不知退伏引誘,以詐取勝"[5],不僅如此,敗退后,紀律混亂程度也是觸目驚心的。針對這種情況,提高軍官素質,尤其是下級軍官的素質成為奉軍高層極為迫切的需求。
一方面需要大量初級軍官,另一方面又亟需提高現有初級軍官的素質,更為重要的是原有的初級軍官培養方式又被證明不可行,在此情況下,建立切實有效的初級軍官培養體系成為奉軍當務之急。
二、奉軍初級軍官培養體系內容
奉軍初級軍官培養體系包含兩個階段:首先是軍官養成階段,其次才是真正的軍官培訓。所謂軍官養成即對原來非軍人的人員進行軍人行為的培養。奉軍負責軍官養成的機構主要有兩個:東三省陸軍軍士教導隊和學生隊。負責軍官培訓的是東三省陸軍講武堂。
1.軍官養成階段
(1)東北陸軍軍士教導隊
1922年6月東北陸軍軍士教導隊第一期正式成立。教導隊以團為單位,共設三個營,每個營設四個連,每連設三個排,每排30人。學兵來源主要是各個部隊選送士兵和社會招考,統一要求是17~25周歲的高小畢業生。這些青年經過嚴格的身體檢查后方可參加入學考試,考試合格后,方可成為正式學員,學習期限為六個月[6]371設軍事教育形式,即使在激烈的戰爭期間也未停辦,到九一八事變前共辦了九期。按理來說,軍士教育屬于士兵教育,不應該歸入軍官教育體系。但根據實際情況,奉軍的軍士教導隊確實可以列入初級軍官培養體系。在北洋時期的軍隊體系中軍士不屬于軍官,但又和普通的士兵不同,是提拔軍官的優先人選。從軍士教導隊畢業學員的出路來看也確實如此。如,第一、二期學員畢業后一部分擔任了排長,少部分擔任班長;第三期畢業后大部分被分配到部隊擔任排長、司務長;第五期除一部分考入講武堂外,大部分編為排長[7]
.可見奉軍完全將其作為預備軍官培養?;诖嗽?,將軍士教導隊歸入軍官培養體系完全是恰當的。
(2)學生隊
1926年奉軍入關作戰。隨著部隊的不斷擴大和初級軍官的消耗,張學良深感初級軍官的缺乏,于是在1926年派人到沈陽招收第一批學生隊隊員,報考條件為15~18歲的高小畢業或者初中肄業生[8]14.此次一共招錄了200多名考生。這些學員未經訓練即被派到北京,編入張學良衛隊。在衛隊長姜化南死后,王以哲又在沈陽招收了600余名青年學生,總計分成四個連,統稱學生隊。
1928年第一期畢業后,又招收了大約1 200名隊員,七個初中班,一個高中班。因為九一八事變,第二期學生隊后來匆匆畢業。所以,東北軍學生隊總共招收了兩批。東北學生隊是"陸軍小學性質","是養成陸軍初級軍官佐之初步教育也"[9].畢業后,學員或者送往外國留學,或者送往講武堂深造。據第一期學員回憶,畢業后,主要有三種出路:一部分授予少尉軍銜,擔任張學良的保衛副官;一部分進入講武堂深造,還有一部分進深造班,學習外語,準備出國[8]14-18.
2.軍官培訓階段
在奉軍初級軍官培養體系的建立過程中,首先建立的是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東三省陸軍講武堂的前身是光緒三十二年,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開辦的東三省講武堂普通科,其建立的宗旨為:"三省各營現在帶兵官長研究武學之所"[10].光緒三十四年,改稱為陸軍講武堂,到民國四年停辦。張作霖主政東三省后,大力擴充軍隊,初級軍官逐漸短缺,隨即在1919年3月,在原陸軍講武堂的基礎上重新開設,稱為奉天講武堂。嚴格來說東北講武堂并非一所完全培養初級軍官的軍校。它事實上是一所涵蓋初、中、高三級軍官培養的軍校,除了擔負中高級軍官的培訓外,也對初級軍官進行訓練,其中對初級軍官的培養主要以深造的方式進行,即對原在職的初級軍官進行深造培訓。前三期的講武堂學員大部分來源于部隊在職排、連、營級軍官,因此,文化程度低,素質差。此后幾期這些情況有所改善,對生源要求逐漸嚴格起來,學員一部分來自于軍隊現有軍官,一部分來自招考的學生。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前后共培養了十一期,上萬人[1]43-45.
三、奉軍初級軍官培養體系評價
1.繼承和落實
奉軍初級軍官培養體系不僅是對清末民初初級軍官培養體系的繼承,也是對這一培養體系的具體落實。由于清政府的迅速滅亡,規劃中的初級軍官培養體系并未完全建成。北京政府繼續清末的軍事改革,開設了陸軍預備學校和俗稱保定軍校的陸軍軍官學堂,試圖將初級軍官培養體系完善。陸軍預備學校學制兩年,畢業后"充任軍官候補生及升入軍官學校之預備"[11].保定軍校則是一所專門造就"初級軍官","專收各兵科軍官候補生,教以初級軍官必修之教育"的學校[2]335.也就是說陸軍預備學校負責軍官養成教育,陸軍軍官學校負責對軍官的深造、培養。奉軍的初級軍官培養體系正是在參照此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
東北陸軍軍士教導隊和東北學生隊主要對應陸軍預備學校的角色,而東北陸軍講武堂對應的則是保定軍校。據當事人回憶說:東北陸軍講武堂各項規章甚至教材"完全仿照保定軍校及日本士官學校那套作法"[12]
但由于政局不穩和軍閥混戰,不僅沒有完善這一體系,甚至連原有的體系也破壞殆盡。自此中央政府的初級軍官培養體系完全消亡。奉軍的初級軍官培養體系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建立的,它存續了清末以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成果,培養了大量軍事人才,意義重大。
2.發展與創新
(1)注重文化課教育。在學生隊學習期間,除了進行軍事學習外,還進行文化課教育,尤其注重外語課。選聘的老師也是在沈陽比較有名氣的教師。在文化課中,任何學員都可在英、法、德、日四門外語中選修其中一門。畢業后,根據綜合成績決定是否選送出國留學。文化課的學習大大提高了學員的文化水平,并且有一門外語課的選修,對提高學員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也有好處??偟膩碚f,奉軍及后來的東北軍軍官的文化水平是比較高的。
(2)畢業后可以直接帶兵。奉軍與其他軍閥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軍校畢業生可以直接帶兵。
在民國初年,軍隊還流行行伍出身的人帶兵的傳統,對軍校出身的不大看得起,軍校生畢業后出路也較為狹窄,一般在軍隊作參謀人員。但是奉軍不同,奉軍尤為看重軍校生,在學員畢業后都直接帶兵,授予連長、排長職務。
3.問題與局限
(1)缺少完備的規章制度
1922-1931年,奉軍初級軍官培養體系不斷完備,但還遠未形成嚴格的規章制度,如,在招生方面,東北講武堂在第六期時,規定"招收上尉以上,上校以下的在職軍官"[13],事實上第七期招收的學員大部分為普通中學畢業生[14].又如,在學生隊學習期間訓練正步走,王以哲的訓練方法就和其他人不同,甚至與步兵操典不同[6]4.相對于北京政府時期,軍校教育機構的建立往往先頒布相關法律法規,如《陸軍軍官學校條例》《陸軍預備學校條例》等,然后嚴格按照法令法規辦學不同,奉軍直到1929年才頒布《東北學生隊條例》[15].
(2)缺少政治思想教育?;仡?0世紀20年代的軍事革新,最大的改變是將政治思想教育納入軍事教育中去。其中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即愛國主義教育。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即便一般社會機構也投入大量精力宣傳愛國主義思想。如,附屬于奉天基督教青年會的遼寧省國民常識促進會、遼寧省拒毒聯合會,就曾以多種方式投入到愛國主義的宣傳中去[16]反觀當時的奉軍,雖然在開學典禮、畢業典禮上張作霖、張學良會對畢業生作講話,但在學員的整個學習期間,無論是課程中還是正式的課程之外,都沒有思想教育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王鐵漢.東北軍事史略[M].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2.
[2]張俠.北洋陸軍史料:1912-1916[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3]王書楠,吳廷燮,金毓黻.奉天通志:170卷[M].沈陽:東北文史叢書編委會,1983:4011.
[4]遼寧省檔案館.奉系軍閥檔案史料匯編:第2冊[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288.
[5]榮孟源,章伯鋒.近代稗海:第5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83.
[6]政協蘇家屯文史資料委員會.蘇家屯文史資料:第9輯[M].沈陽:遼寧省圖書館,1985.
[7]彭景文,鄭殿起.東北陸軍軍士教導隊概況[M]∥遼寧文史資料(內部資料).19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