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美軍使用了原子彈,世界各主要軍事力量都必須直面這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帶來的沖擊, 人們對戰爭的認識也必然進入下一階段。 作為美國潛在對手的蘇聯在戰時就已加緊核武器研制工作,戰后最初十余年,國力衰弱的英國、希望恢復殖民體系的法國和剛剛完成民族獨立解放的中國也加入了研制隊伍。
美國作為當時唯一的超級核強權, 希望不斷加強自身核優勢,并利用這種優勢謀取更多戰略利益。 1945~1952 年,杜魯門政府出臺"遏制"戰略,該戰略以蘇聯為主要目標,意在建立對社會主義陣營的戰略包圍圈,并鞏固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其具體措施包括:在國內保持三軍均衡發展,但著力依靠核作戰能力,準備新的世界大戰;在海外維持龐大駐軍,建立北約組織,以核力量威懾蘇聯,保證西歐盟國安全;控制發展中國家,鎮壓民族解放運動。
裝備核武器的戰略空軍是美國這一時期的建設重點。 1946年 3 月 21 日,美空軍成為獨立軍種,戰略空軍司令部從一開始便與戰術空軍司令部和防空司令部并列, 這一決定的基礎不僅是轟炸機部隊在二戰中的優秀表現, 更在于遠程轟炸機是當時唯一的核武器投擲手段。同一時期,蘇聯仍在研制原子彈的道路上奮斗。 1949 年 8 月 29 日,山米佩拉丁斯克進行了蘇聯首次核試驗,但這只解決了科研技術問題,核燃料的生產速度和規模、核武器的儲存和保障以及投擲手段等問題尚待解決。 在投擲手段上,蘇聯與美國一樣完全依賴遠程轟炸機。 以 1944 年扣押的3 架 B-29 轟炸機為樣本 ,蘇聯仿制出圖-4 轟炸機 ,在 1954 年前共生產 1200 多架,其中 1/3 裝備遠程航空兵,其核心任務就是投擲原子彈。
由于蘇聯缺乏海外基地,其轟炸機只能從本土出發,即使不考慮返航油料也很難對美國人口和工業中心進行打擊, 而美國在 1940 年代末就解決了在歐洲盟國部署核轟炸機的問題。兩相比較,蘇聯的窘境非常明顯,這種情況大大增強了美國對蘇聯的戰略威懾效果。即使蘇聯擁有數百萬訓練有素的陸軍、世界上最優秀的陸軍指揮員和足夠的技術裝備, 而西方陸軍力量則非常薄弱,蘇聯也不敢采取過激的動作,連參加朝鮮戰爭都不敢公開宣揚,只能以"第一次柏林危機"的方式對美國進行點到為止的試探。
冷戰高峰時期的全方位對抗
1950~1960 年代 ,蘇聯核武器發展迅速 ,戰略 、戰役和戰術核武器均已擁有一定作戰能力,因此美國核戰略從"核壟斷和核訛詐"轉入"全面核大戰"時期。
美國政府的戰略變化, 預示著其希望充分利用已減弱的核優勢,繼續鞏固和擴大己方霸權與利益。 在美蘇爭霸的勢頭上,此時依然是"西風壓倒東風",這直接導致了越南戰爭的爆發,并實際上左右了中東局勢的發展。
1970 年代 ,美國過度自信之下輕率而為 ,結果深陷越南戰爭泥潭;第三、四次中東戰爭導致石油危機,并誘發西方經濟危機。 而此時蘇聯靠"石油美元"發了橫財,其戰略滲透深入中東、中亞、南亞甚至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區,軍事力量發展均衡且迅速,蘇聯海軍也有了與美英在遙遠海區對峙的能力,并能任意在歐洲國家近海實施非常有攻擊性的游弋。 由于此時蘇聯擴張勢頭極強,后人將 1960 年代末到 1970 年代稱為"蘇攻美守"時期。
1969~1974 年,尼克松政府提出了"現實威懾"戰略。 其基本主張是美國"不放棄領導世界的責任",但要"以最低的生命和物質代價"來實現戰略目標,可以說是空前的低調和軟弱。 在保持核威懾的同時,美國仍用常規力量與蘇聯進行爭奪,適當收縮亞洲兵力,著重加強歐洲戰略重點,并積極利用盟國的力量。 這一戰略反映出美國及西方陣營的整體虛弱, 也是冷戰歷史上美國最明顯的收縮期。 在常規力量發展乏力, 軍心士氣萎靡不振之際,美軍再次將核力量作為維持平衡的重點,集中力量和資源用于核武庫。但此時美軍的核優勢并不體現在核彈頭儲備數量上,也不只是投擲手段的先進,而在于彈道導彈核潛艇(SSBN)的作戰方式。
美國 SSBN 的效能因其使用方法和發射陣位的選擇而大大提升,成為美國核戰略的支柱。雖然同時代的潛射導彈的精度明顯低于陸基導彈,但由于采用了靈活隱蔽的前置部署方式,美軍潛射導彈的精度往往并不次于打擊距離是自己 2~4 倍的陸基遠程導彈。 而且前置的潛射導彈從發射到命中只需要陸基核導彈25%~50%的時間,即 10~20 分鐘,這一點差別十分重要。 畢竟核突擊-反擊程序是按秒計算的,每一秒都極度重要,從發現并確認敵方核突擊到首腦機關下達反擊命令, 再到命令經由通信中心傳送到各發射基地和單位,再到各單位完成反擊發射,全過程必須爭分奪秒,容不得絲毫錯誤和延遲。而潛射核導彈相對陸基核導彈 5~10 分鐘的時間優勢,足以對敵方首腦機關和反應體系造成足夠壓力, 并產生巨大的落差和變數。 敵方如果反應不及時,核戰略態勢的平衡勢必傾覆,很可能因此輸掉核戰爭。
SSBN 既是美國核戰略的支柱,也是美軍最有效的武器系統之一,它與洲際導彈和戰略空軍的最佳組合,造就了美國戰略核力量的完善體系。 在美國最衰弱的 1970 年代,由于其軍事力量的核心能力并沒有衰減,反而得到了鞏固,因此美國不僅確保其基本盤沒有崩潰,還得以通過政治和外交手段穩住陣腳,等待形勢的進一步變化。
冷戰時期的最后對抗
SSBN 是如此重要,以至于蘇聯也仿照美國模式,開始前置部署彈道導彈潛艇的努力, 但這種努力因為蘇聯地緣環境上的劣勢而大打折扣。蘇聯不僅缺乏足夠的遠洋活動經驗,還缺乏遍布世界各地的盟國基地和遠洋保障體系, 因此蘇聯必須裝備比美國規格更高、獨立作戰能力更強的 SSBN,以適應長時間(3-4個月)和遠距離(數千甚至上萬公里)的航渡巡邏。而為了靠近美國本土,蘇聯 SSBN 必須從本土出發,通過西方在挪威海和西北太平洋部署的數道封鎖線,因此蘇軍除了需要高性能 SSBN 外,還需要足夠的掩護兵力。 這種客觀需求決定了蘇聯海軍在1970~1980 年代的第一戰略任務, 就是掩護 SSBN 向遠洋展開。
而這個任務又決定了蘇聯海軍必須集中力量發展核潛艇, 其它遠洋力量必須圍繞"掩護潛艇展開"而進行建設。
但是,這一切依然未能使蘇聯達到美國的能力水平。在裝備了新型的俄亥俄級 SSBN 之后, 美海軍依靠地緣優勢保持了首輪核突擊能力上的優勢。 實際上, 這種優勢在冷戰中從未動搖過。
在冷戰的最后歲月里,出現了"美攻蘇守"的局面。蘇聯由于一系列原因,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等方面陷入困境。美國里根政府趁機整合力量,實施了系統性的、全面的反蘇戰略。 在軍事方面,美陸空軍共同實施了"空地一體戰"理論建設和配套裝備建設,秉承"羅杰斯計劃"關于"打擊遮斷華約后續梯隊"的原則,大幅前推防線。 海軍成功實施了著名的"600 艦計劃",現役艦艇總數從 1980 年的 470 艘增加到 1984 年的 516 艘, 并且還有 115 艘在建。 在戰略核力量方面,提出了"星球大戰計劃",并研制了"侏儒"和"和平衛士"彈道導彈系統,在歐洲部署了"潘興"1A/B 和 "潘興"2 中程彈道導彈, 以及陸 / 空 / ?;l射的BGM-109"戰斧"巡航導彈。 由于"潘興"和"戰斧"導彈從距蘇聯較近的區域發射,又具有很強的突然性,對蘇聯威脅能力更強,成為核天平上足夠分量的砝碼。
所有這一切急劇加大了蘇聯面對的戰略威脅和壓力, 進一步激化了蘇聯國內外矛盾,使其在爭霸對抗的道路上越發疲憊,于是在 1980 年代,蘇聯從東歐、中東和中亞等地不斷收縮,直至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