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人民志愿軍主帥任命的曲折內幕
任命主帥是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戰略決策的重要環節。由誰出任主帥一直是出國作戰前中央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當時,首先考慮的是粟裕,其次是林彪,最終決定讓彭德懷掛帥出征。梳理主帥任命的歷史過程,能夠從一個側面了解中共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
"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后,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但美國很快出兵朝鮮,干涉朝鮮內政。此時,中共中央對朝鮮戰局的發展作出兩種判斷。一是北朝鮮軍隊繼續順利向南推進,驅逐美國軍隊,殲滅南朝鮮軍隊,解放全朝鮮,結束戰爭;二是美國迅速向朝鮮投入部隊,阻止北朝鮮軍隊南進,戰局呈僵持狀態。中共中央認為,無論出現哪種情況,中國都應有所準備。出現第1種情況,中國則"備而不用".出現第2種情況,中國則"應該很快地積極準備".
1950年7月7日,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主持召開保衛國防問題會議,研究保衛國防、組建東北邊防軍問題。同日,中央軍委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將會議決議報告毛澤東,提出"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毛澤東當日批復表示同意。10日,周恩來主持召開第二次保衛國防會議。13日,根據以上兩次會議精神,中央軍委正式形成《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當天得到毛澤東批準?!稕Q定》對粟裕擬任職務予以重申。
其實,在保衛國防會議召開的前一天,毛澤東就已致電粟裕并告陳毅、饒漱石,要求粟裕于7月18日到北京接受重要任務。
這時粟裕身體狀況不好,高血壓、腸胃病、美尼爾氏綜合癥時常折磨著他??紤]到自己的身體狀況,恐怕頂不下來,耽誤大事,粟裕致電毛澤東,提出是不是可以考慮另外的同志。毛澤東仍堅持要粟裕去。7月10日,毛澤東復電粟裕并告陳毅、饒漱石,讓他養病緩來,但仍希望他于8月上旬來京。毛澤東之所以如此回電,主要是因為部隊的調動部署需要1個月左右,到8月上旬結束,粟裕到時領受任務還來得及。
7月14日,粟裕舊病復發,難以堅持工作,經中央軍委、華東局批準,到青島療養。17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電報,要求粟裕于8月上旬報告身體情況,指出如病重則繼續在青島休養,不要來京,如病已愈則盼來京。由于病情加重,半個月后,粟裕按照要求向毛澤東如實報告了病情。8月1日,他托到青島的羅瑞卿帶信給毛澤東。信中說,病情未見好轉,但"又因新任務(指抗美援朝)在即","心中甚是焦慮,以致愈加不能定心休息". 8月8日,毛澤東回信說,"目前新任務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養,直至病愈。"毛澤東這封回信的語氣和上兩封電報的語氣明顯不同。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這時朝鮮人民軍已解放朝鮮南部90%以上的地區和92%以上的人口,美軍和南朝鮮軍被壓縮至僅有1萬平方公里的地域。戰爭局勢有利于人民軍,中國不急于出兵;第二,為了統籌部隊集結后的指揮和后勤保障問題,東北邊防軍實現了統一指揮,邊防軍指揮機構的成立時間可稍稍推遲。7月22日,周恩來與聶榮臻聯名向毛澤東提議,邊防軍先歸東北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高崗指揮并統一一切供應,將來粟裕、蕭勁光、蕭華去后,再成立邊防軍司令部。第2天,毛澤東批示予以同意。
8月下旬,粟裕由青島轉往無錫療養,9月初又經上?;啬暇┘抑携燄B。直到10月初中央決定志愿軍出兵之時,他一直在養病。
那么,粟裕沒有掛帥出征,是托病請辭,還是病情突然加重、不能赴任呢?綜合各種材料來看,后者的可能性較大。
第一,粟裕確實有病,不能正常工作。粟裕一生6次負傷。
戰傷的后遺癥和過度的緊張勞累使他患有多種病癥。據他本人回憶,在淮海戰役期間,他曾7晝夜沒有睡覺,后來引發了美尼爾氏綜合癥,仍帶病指揮。戰役結束后,病情加重,連七屆二中全會也沒有參加。新中國成立后,粟裕身體并不好,但解放臺灣和華東方面的軍事重任在肩,仍然堅持工作。1950年7月中旬,粟裕舊病復發,不僅無法堅持工作,甚至左右環視都困難,吃飯時要把飯菜擺在正面一條直線上。12月,粟裕由夫人楚青陪同去蘇聯治病,經過1個月的初步檢查,診斷為長期過度緊張、疲勞、受傷次數過多(且有2次傷及腦神經),致造成經常頭疼,需要較長時間的治療休養。經過手術和療養,到1951年8月,身體才基本痊愈。
第二,粟裕對出兵朝鮮有所準備。據《粟裕傳》記載,粟裕接到新任務后立即著手準備工作,要華東軍區司令部選配作戰的參謀、通信班子,要華東空軍的蔣天然調查研究侵朝美軍的飛機數量和作戰能力,并向中央軍委建議增調原準備用于攻臺作戰的3野第9兵團參戰。他說:"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辭了,我還是要去。"第三,中共中央為粟裕配備了得力的左膀右臂。中央軍委《關于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在確定粟裕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同時,任命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治委員。這充分體現了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的深思熟慮和知人善任。蕭勁光既是毛澤東極度信任的將領,又是粟裕的老相識、老朋友。解放戰爭中,蕭勁光歷任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第一參謀長、東北軍區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第4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從職務上看,長期是林彪的助手。蕭華是蕭勁光的老搭檔,兩人共事很久,關系很融洽。在選邊防軍副司令員的問題上,毛澤東理應考慮到以下4個因素。首先,此人必須來自4野,因為4野占東北邊防軍的絕大多數;其次,此人在4野應有足夠的威望,能夠協助粟裕壓得住4野的"驕兵悍將";再次,此人應是毛澤東極為信任的人;最后,此人與粟裕要有良好的關系。仔細分析,蕭勁光就成為最合適的人選了。從這3人的搭配上可以看出,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對邊防軍指揮機構的設置經過了精心的考慮。
林彪"是比彭德懷要適當的人選"中央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后,林彪積極參與東北邊防軍的組建工作,在用人問題上提出寶貴意見。
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何時把林彪納入志愿軍主帥人選的呢?根據目前公布的資料推斷,時間應該在1950年8月底至9月初。8月30日,高崗通過朝鮮方面傳來的消息和我方外交人員送來的情報寫出《朝鮮戰線情況報告》,并報送毛澤東?!秷蟾妗?建議指揮部隊的統帥與專門人才早日來東北,以便作充分準備".毛澤東于9月3日復信高崗,"林、粟均病,兩蕭此間有工作,暫時均不能來,幾個月后則有可能,估計時間是有的。"這說明,除粟裕之外,毛澤東在主帥人選中已把林彪作為一個重要考慮對象。
此時作出換人考慮固然與粟裕的身體狀況有關,但毛澤東和中共中央考慮更多的應該是朝鮮戰局的發展。8月初,人民軍勝利進軍時,毛澤東就估計到,美國不會善罷甘休,而且很可能會從朝鮮腹背發動登陸作戰并擴大戰爭。
毛澤東認為,如果美帝得勝,就會得意,就會威脅我國。因此,對朝鮮不能不幫,時機當然還要適當選擇,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此時,他明確提出,邊防軍8月內可能沒有作戰任務,但應準備于9月上旬能作戰,并要求各部與本月內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待命出動作戰。
但邊防軍裝備急需大量補充,編制有待調整,8月底完成一切準備工作,困難很大。15日,高崗向毛澤東致電反映了這一情況。18日,毛澤東致電高崗,將邊防軍訓練和其他工作的完成時間延長至9月底。然而,8月底人民軍進攻釜山受阻,加之,美軍在釜山已構筑堅固的防御,很可能抽調機動的部隊對人民軍實施反擊。為應對時局的變化,中共中央一方面對朝鮮戰局作出長期化判斷,一方面要求軍委集中12個軍以便機動,來應對可能到來的戰爭。按照中央預先的第二種判斷,朝鮮戰爭長期化局面的出現促使中央很快地積極準備。因為這種準備即將成為現實。
在"這種準備即將成為現實"的情況下,任命主帥成為擺在中共中央面前的一個較為緊迫的問題。據時任總參作戰部參謀王亞志回憶,在當時的中共將領中,能指揮多兵團協同作戰的有6人,即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和陳賡。那么,粟裕之外,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為什么這時只把林彪加入考慮對象呢?
第一,林彪有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戰功頗為顯著??谷諔馉幗Y束后,林彪率領大軍馳騁在東北戰場上,率領部隊人數一度達到70余萬人(不含軍區部隊);東北解放后,領兵揮師關內,參與指揮平津戰役;平津戰役結束后,又進軍南下。到1950年1月,其所指揮的中南軍區即第4野戰軍部隊已達150萬人(含軍區部隊)。他指揮的部隊足跡踏遍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北京、湖北、云南、海南等14個省、市、自治區,所取得的戰績較為顯赫。第4野戰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創建了鞏固的東北根據地,舉行了遼沈、平津、衡寶、廣東等戰役,先后消滅衛立煌、傅作義、白崇禧、余漢謀4個集團以及其他部隊,解放東北全境、華南一部和中南廣大地區,共殲滅國民黨軍188萬余人,消滅土匪135萬余人,兩者合計為323萬余人,林彪高超的指揮藝術深得毛澤東的賞識,毛澤東曾說他打仗的特點是又狠又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