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的戰爭史表明,任何一場戰爭都和特定的軍事文化密切相關,因而戰爭的勝與負便可以從軍事文化中去探尋根源。這也就意味著,在先進軍事文化指導下的一方,必然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而缺乏先進軍事文化指導的一方,必然落個戰敗的結局。
19世紀末亞洲兩個鄰國的一場海戰,再次驗證了這個道理。甲午海戰,雖然中國是泱泱大國,卻令人意外地輸給了日本這樣一個“蕞爾島夷”,戰爭結局對中日兩個國家的未來走向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20年過去了,人們在從不同的視角中進行不同的分析之余,都依然對此懷有無盡的感嘆。筆者認為,從是否具有先進軍事文化的指導這一視角來反思這場戰爭,不難發現,清朝軍隊由于先進軍事文化的整體性缺失,其實早就注定了必敗的戰爭結局。
一、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
任何時代的戰略文化,表征的都是一定歷史條件下一個國家的軍隊對戰爭的整體認識和戰略構想。甲午海戰的失敗,在現象上表現為一次海戰的失敗,但從其本質來看,其實是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它準確地折射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清王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在傳統的政治、思想文化的影響下,幾千年來,中國軍事文化是以“和為貴”和“守”字當頭的消極防御為主要特點的。據歷史學家分析,在明朝前期,中國軍隊的實力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其海上實力在世界上也是遙遙領先的。到明朝后期,海防觀念變得日益消極,實行“重防其入”的戰略,強化海上軍力的觀念開始淡薄。而且,隨著北方長城防線建設不力,明朝軍隊缺乏足夠的機動作戰力量,騎兵機動作戰力量尤其薄弱,在北方民族兇悍的機動式的重點式進攻面前,北方長城防線多次出現潰口,明朝的長線式防御作戰逐漸力不從心,國防戰略逐漸收縮。與這種消極防御戰略傾向相對應的是,海防戰略觀發展到清朝前期,就從“重防其入”變成 “重防其出”,并宣布實行禁海,逐漸關閉了從海上看世界這扇大門。
在逐漸消極無為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不僅清朝海軍艦船制造技術的水平得不到必要的發展,而且艦船實戰訓練的水平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種趨勢逐漸演變的客觀結果就是,海軍的戰斗力江河日下。到1840年鴉片戰爭前期,清朝海軍的整體實力已經不可能與英軍相提并論了,以至于鴉片戰爭爆發后,清朝海軍的劣勢一覽無遺,在英國海軍面前幾乎沒有任何海上機動作戰能力和抵抗能力,很快就敗下陣來,完全失去了戰爭的主動權。
一個國家的軍隊,本應該在軍事實踐中與時俱進。但令人奇怪的是,在連續遭受外敵侵略的情況下,中國傳統的軍事戰略文化一直沒有改變,繼續傳承著消極防御的“先皇祖訓”.雖然痛定思痛,清王朝也試圖從戰敗中汲取教訓,但軍事戰略文化就像一個病重之人,變得積重難返。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的惡果面前,李鴻章等洋務派也曾積極改變落后的軍事面貌,選擇向西方學習,打造船堅炮利的軍事實力,然而總的指導思想卻是:
“我之造船本無馳騁域外之意,不過守疆土,保和局面而已?!盵1]在海防方面,他們著手組建北洋海軍,將旅順、威海衛建設為海軍基地,修筑了環渤海地區的大沽、旅大、威海等三角形的要塞炮臺體系。然而,這貌似積極進取的一系列軍事實踐,背后卻依舊由舊有的軍事戰略文化作指導。實際上,他們是把傳統的筑城防御思想從陸地搬到了沿海、沿岸。所以,盡管組建了具備相當實力的北洋水師,但其軍事戰略思想不是通過出海訓練和積極防御來奪取制海權,而是以控制和保護沿海的港口和海岸為作戰目標。在甲午海戰的進程中,北洋海軍的作戰方針竟然是“避戰保船”,由此可見清朝軍隊的軍事戰略文化之落后。在這種作戰方針的指導下,海戰爆發后的各個階段,北洋海軍將士縱有萬般英勇又奈其何?最后結果還是北洋海軍艦船灰飛煙滅。而在完全失去海上機動作戰力量后,以炮臺式要塞為主體的海岸防御就全部暴露于日本海軍的海上火力的打擊之下,必要的陸地后援支持嚴重缺乏,以致海岸炮臺陸續被日軍從海上一一攻破,清王朝以防御為主的海岸戰斗體系土崩瓦解,甲午海戰以中方慘敗而告終。
總之,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是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長期以來,受農耕生產方式的制約,中國傳統軍事戰略文化都是以“消極防御”
為主要特點,即使在重視海域之后,也是“陸主海從”的軍事文化觀念。工業革命以后,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使世界軍事戰略文化發生了重大變化,而明、清這兩個封建王朝卻持續秉持消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文化,實際上是以落后的軍事戰略文化作為指導,其大潰敗的戰爭結局叫人在驚詫之余,也就隨之釋然了。
二、先進軍事技術文化的缺失
戰爭的取勝,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文化的有力支撐。先進的軍事技術文化,其最主要的標志就是軍事裝備的系統戰斗性能。從洋務派開始認識到船堅炮利的重要性之后,清王朝加大了對海軍的投入。據統計,甲午海戰前,清政府以海軍海防建設名義所征的費用約7 000萬兩白銀,艦船的構造費超過3 000萬兩白銀,比日本投入總量大。就戰爭前夕雙方艦船的數量上看,北洋海軍共有軍艦78艘、日本海軍共有軍艦31艘;北洋海軍和日本海軍魚雷艇數量相同,都是24艘,日本海軍還擁有武裝商船4艘;北洋海軍艦船總排水量8萬余噸,日本海軍艦船總排水量近6萬噸??傮w來看,北洋海軍的規模要大于日本海軍。但是,北洋海軍戰前雖有艦艇上百艘,但無論是兵力還是兵器都沒有占據整體優勢。
北洋海軍主戰艦艇的類型主要包括鐵甲艦、巡洋艦、炮艦、魚雷艇等,這些艦艇入役時間的跨度較大,彼此之間并沒有形成科學、合理的配置,從而難以形成有效的戰斗力。其一,主力作戰艦艇搭配不均衡。兩國不同噸級的艦艇數量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北洋海軍艦艇的結構呈“兩頭大、中間小”的不合理格局,雖然巨大噸級的艦艇數量比日本多一點,但作為主要作戰力量的大中型艦艇在數量、質量上都遜于日本。其二,艦艇性能、參數參差不齊。北洋海軍艦艇型號龐雜,不同艦艇之間參數不同,即使是同一級別的艦艇,例如同為巡洋艦的“濟遠”和“致遠”號,其參數、性能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作戰的時候,艦艇之間難以實現有效的協同。其三,艦艇老化、技術更新慢。北洋海軍雖然艦艇數量較多,但多為舊艦,甲午海戰之前的4至5年,沒有一艘新艦入役。而日本海軍在1890年之后,新入役的巡洋艦達7艘之多,還加上炮艇1艘和魚雷艇18艘。一方技術逐漸更新慢,逐漸變得落后,另一方卻及時汲取先進技術,不斷刷新艦艇性能。兩相比較,高低立判。其四,航速慢、火力弱、彈藥差。在鐵甲艦和巡洋艦的平均航速上,北洋海軍和日本海軍大體相當,但整體續航能力不如日本海軍,在魚雷艇的航速方面,北洋海軍卻明顯不如日本海軍。主戰艦艇的大口徑火炮的數量,北洋海軍也不如日本海軍。
19世紀90年代,先進國家的軍隊都使用無煙火藥,而北洋海軍依舊使用過時的黑火藥,殺傷力低,以致交戰中雖多次擊中日本海軍的艦艇,但均未能對之造成致命打擊。其五,裝備保障差。部分艦艇如“揚威”號、“致遠號”等,因平時維護不到位,戰時出現鍋爐報廢、艦體傾斜等諸多問題,很快就失去戰斗力。上述表明,由于先進軍事技術文化的缺失,北洋海軍在海戰過程中表現出的不是一種有效的戰斗力,而是一種低效能。對北洋海軍的軍費投資不能不說巨大,但在裝備的先進性上卻不如日本海軍,戰前日本海軍加速引進山內速射炮、保式14英寸魚雷、LBS測距儀等先進裝備[2],所以北洋海軍在艦船的航速、艦載火力方面均不如日本,新式武器配備方面也遜于日本。另外,北洋海軍基地雖有齊全的設施,但并沒有發揮對己有利的作用,反為日本海軍所用,以致資敵害己等。這些都深刻地表明,硬件的數量之和并不等于“硬實力”,單個的武器裝備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并不必然就代表著先進的軍事技術文化,先進的軍事技術文化不僅意味著要及時跟上軍事技術革命的步伐,與時俱進地革新裝備,還意味著要強化各種武器裝備的系統功能,創新與之相匹配的運作方式。清朝的海軍在軍事技術文化方面的落后,決定了甲午海戰之前其外強中干的實質,也就最后決定了甲午海戰的進程和結局。
三、先進軍事制度文化的缺失
就軍事制度文化理念方面而言,清朝軍隊沿襲了傳統軍事制度文化觀,即以效忠皇上、保護皇權為主旨,忽視軍事制度的現代化。即便大力開展“洋務運動”,那也是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框架下進行的,結果就是在器物方面引進先進裝備比較積極,但是在相應的制度改革方面卻極為保守?!疤觳蛔?,道亦不變”,只要是與既存的宗法制度和“綱?!彼枷胂噙`背,一切改革都會半途而廢,軍隊體制的改革也不例外。在舊有的軍事制度文化的支配下,依舊是“山頭”軍掌管一方,各“家”軍也只“自掃門前雪”,整個軍隊的領導結構臃腫不堪,指揮體制極不順暢,這種情況也嚴重制約著海軍的發展。
1885年,清政府設立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按道理海軍衙門應該具備完整的軍政和軍令,但按照清制的傳統,海軍衙門官員幾乎全是旗人[3],從大臣到部院章京,無一人精通海軍知識和業務,缺乏科學的部門設置及其職能劃分,這與日本“海軍省”的制度比起來,簡直有著天壤之別。
北洋海軍自光緒十四年即1888年組建以后,在醇親王的巡閱和李鴻章的操辦下,制定修改了《北洋海軍章程》,顯示出對創新軍事制度文化的重視。但是,由于海軍領導管理體制始終未能科學理順,造成海軍發展過程中內耗、低效問題突出,北洋海軍的軍費、艦船購買等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海軍衙門后來對北洋海軍的管理、指導作用也沒有最終發揮出來。在這種軍事制度文化的指導下,更不用說在海軍艦隊之間,陸軍與海軍之間形成科學協同、密切配合的系統作戰體系。海戰的結果是海軍、岸防部隊被敵軍各個擊破,陸軍也未能有效支援,這恰好是對這種軍事制度文化的最好詮釋。
就訓練體制機制而言,北洋海軍訓練體制不科學,形式主義嚴重。作戰訓練來不得半點浮夸和花架子,然而北洋海軍的訓練由于缺乏嚴格的制度保證,實際訓練是形式大于內容。甲午海戰之前,北洋海軍將校閱作為一項制度性規定,寫進了海軍發展的章程,并為各層次的校閱設定了相應的等級、規劃了相應的目標、規定了相應的責任、明確了相應的獎懲。應該說這本是有利于海軍建設和發展的,但是這些制度都沒有很好地予以落實。據有的海戰幸存者在反思時痛心地指出:“我軍無事之秋,多尚虛文,未嘗講求戰事……平時操演炮靶、雷靶,惟船動而靶不動,兵勇練慣,及臨敵時命中自難?!彼麄兒粲酰骸捌綍r大炮打靶,不可設立浮標,預定遠近。各船當隨便駛行,使其自測碼數,一若臨陣擊敵,方有裨益?!痹趯嶋H的兩次校閱活動中,也是過于注重對校閱官員的禮儀排場和迎來送往,沒有強調和看重如何貼近實戰進行有效訓練。
與清朝軍隊的制度文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學習西方近代海軍的先進制度、組織管理方式,加大海軍建設力度。日本海軍加強軍事制度文化建設的做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改革海軍領導體制。日本軍隊著眼戰斗力的提高,加強了對海軍管理的力度,尤其注重根據自身實力的變化,優化海軍領導管理體制。據統計,甲午海戰前的27年間,日本軍隊對日本海軍的領導管理體制進行過多達23次的改革,機制體制不斷調整,領導管理機構越來越靈活高效。二是加強依法治軍。明治維新以后,日本軍隊下大力氣借鑒西方的軍事法規,不斷根據海軍的發展情況修訂舊有法規,并頒布新的法規。甲午海戰前的27年間,頒布的海軍法規多達100余項,形成了完全近代意義上的治理海軍的法律體系。三是重視海軍人才培養。明治維新后,日軍借鑒了西方海軍經費的預算制度,加大了對各種海軍人才的資助力度,同時以西方的正規軍事教育制度培養海軍學員。正是得益于先進的軍事制度文化,日本海軍實現了體制的科學化、裝備的標準化、兵員的正規化,其能最后戰勝先進軍事制度文化缺失的北洋海軍,也就不難理解了。
四、結束語
120年間,對于甲午海戰的失敗我們分析了多種多樣的原因,但今天看來根本原因還在于先進軍事文化的缺失。一種完整的軍事文化形態,一般應包含軍事戰略文化、軍事技術文化和軍事制度文化三個層面,清朝海軍在這三個方面都是缺失的。一個國家要想擁有強大的軍隊,必須有先進的軍事文化作指導;一個國家的軍隊要具有強大的海防,必須要有先進的海防文化作支撐。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必須“創新發展先進軍事文化”,積極投身新軍事變革的時代大潮,樹立先進軍事文化理念,深化軍事斗爭準備,推進軍事技術革命,加強編制體制調整,加強聯合文化建設等。
參考文獻:
[1] 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第19卷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2] 王家儉。李鴻章與北洋海軍 [M].北京:三聯書店,2008.
[3] 劉傳標。中國近代海軍職官表 [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 陳旭麓。甲午中日戰爭:下冊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5]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軍隊高中級干部理論學習讀本 [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