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軍事指導理論, 集中反映了黨對軍事問題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認識,是黨指導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行動指南。 一個政黨、一支軍隊要立于不敗之地,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一刻也離不開科學理論的指引。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中央軍委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 觀點和方法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及軍事斗爭實踐,科學把握世界軍事發展趨勢,根據發展變化的國情軍情在實踐中不斷創新與發展軍事指導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胡錦濤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重要論述等,這些軍事指導理論都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寶庫,對中國軍事實踐發揮了重大的指導作用。 新世紀新階段,在實現強軍目標的戰略背景下,研究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的歷史經驗,從中汲取智慧,對于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創新與發展軍事指導理論, 構建信息化條件下新型軍事科學體系,積極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具有重大意義。
一、準確把握時代主題,科學判斷戰爭與和平形勢,應時提出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的外部動力
時代主題以及與此緊密相關的戰爭與和平形勢,從根本上決定著國家安全與發展的戰略全局, 準確把握時代主題、科學判斷戰爭與和平形勢,是黨確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前提。 胡錦濤指出:“科學判斷國內外形勢, 歷來是我們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 ”[1]P1087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在定位時代主題、判斷戰爭與和平形勢的基礎上,主動適應時代特點、反映時代要求,為解決時代所提出的新的軍事問題適時提出了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為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外部動力。
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較長一段時間里, 我們黨對戰爭與和平的形勢有一個基本判斷, 這就是世界大戰不可避免,而且日益迫近。 這構成了那個時期國防和軍隊建設指導思想的基本前提, 戰爭準備被擺到黨和國家工作重心的位置, 國防和軍隊建設處于臨戰準備狀態。 特別是 20世紀 60 年代前期,由于國家安全形勢日趨嚴峻,黨中央、中央軍委從最壞的可能出發, 對戰爭威脅的判斷不斷加重,從認為“發生局部戰爭的可能性大”“有可能演變成大規模戰爭”,到提出“要準備早打、大打、打核戰爭”[2]P23,以此為依據籌劃部署國防建設。 20 世紀 80 年代,鄧小平同志通過對戰爭與和平這兩種力量矛盾運動的辯證考察和對國際形勢的科學判斷,創造性地提出:當前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超過了戰爭力量的增長, 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成為制約戰爭、防止戰爭以至消除戰爭的重要因素。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科學地回答和解決了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我國進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如何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建設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的重大課題。 它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方針原則做出了科學回答, 不斷以新的實踐經驗豐富發展了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寶庫。 江澤民在繼承這一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要以和平方式來解決國家間的分歧,以和平、平等和協商的方式來解決爭端,使“遏制戰爭、維護和平”的戰略思想更具有現實意義。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 胡錦濤提出“和平、發展、合作”,構建和諧世界的新理念,在“和平、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合作”思想。 這種“合作”思想是摒棄西方殖民道路、 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新思想,是遏制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新思想,是建設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的新思想, 是對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的重大創新。
二、適時確立和調整軍事戰略方針,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的基本依據
軍事戰略方針是國家軍事政策的集中體現, 是指導國防和軍隊建設、 開展軍事斗爭以及進行軍事斗爭準備的依據和綱領。[3]P274“為了掌握戰略主動,我們必須確立正確的軍事戰略方針。 ”[4]P282新中國成立以來,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大局,根據國際形勢變化,結合軍事斗爭的任務和要求,我們黨確立并適時調整軍事戰略方針,以其為統攬和依據,創新和發展軍事指導理論,有效地指導了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及軍事斗爭實踐, 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制定軍事戰略方針, 歷來是黨的領導核心和軍隊最高統帥深刻思考、精心運籌的重大問題。 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最先是由毛澤東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提出來的。 新中國成立后, 我們仍然實行積極防御, 但情況有很大不同。 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各方面情況的變化,及時把握現代戰爭的特點和軍隊建設的需要,為軍事戰略方針增添新的內容。 為了保衛國防,準備和實施反侵略戰爭,毛澤東提出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并指導抗美援朝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1956 年 3 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正式確定將積極防御作為保衛祖國的軍事戰略方針。 此后,隨著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盡管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的具體提法和內容有所不同,如作戰對象、設防方向、作戰形式和戰場建設等方面有所變化,但總的戰略指導思想和根本原則沒有變, 人民解放軍重大軍事行動和軍事建設都遵循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僅重新確立了“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而且結合新的形勢賦予了“積極防御”軍事戰略方針新的時代內涵, 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新時期的軍事戰略方針, 強調用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來統攬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全局,使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軍事斗爭準備取得了重大發展。 鄧小平從國家性質、國家利益和國家發展狀況出發,明確提出未來反侵略戰爭的戰略方針是積極防御,是堅持人民戰爭、立足以劣勢裝備打敗優勢裝備的敵人。
依據信息化戰爭的發展趨勢, 江澤民提出要把軍事斗爭準備的基點放在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上, 以軍事斗爭準備牽引軍隊現代化建設。 胡錦濤強調,要以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 不斷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確保在各種復雜形勢下能夠有效應對危機、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
三、提升軍隊戰斗力和國防威懾力,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的根本目標
軍隊戰斗力和國防威懾力是國防和軍隊建設及軍事斗爭實踐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提升軍隊戰斗力和國防威懾力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在未來的軍事較量中戰勝對手或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六十多年的軍事實踐已經證明,黨的軍事指導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只有以軍隊戰斗力和國防威懾力的提高為根本目標, 才能實現軍事指導理論對軍事實踐的強有力指導, 才能充分體現軍事指導理論的活力與生命力。
新中國成立后, 毛澤東提出建設一支強大的國防軍的總目標,指出“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5]P4. 以此為指導,黨中央、中央軍委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國防建設舉措。20 世紀五六十年代, 中國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戰略武器、常規武器和國防工業建設發展上都取得重大突破。 1954 年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明確提出:“現代化軍隊建設中長期的經常的中心工作是訓練部隊,特別是訓練干部。 ”在這一思想指導下,全軍練兵積極性大大提高。 國防建設的快速發展和軍事訓練的大力開展,都大大提高了國防威懾力和軍隊戰斗力,成功捍衛了國家主權與安全。 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立足打贏戰爭,探索加強軍事斗爭準備,提高軍隊戰斗力和國防威懾力。 鄧小平主持中央軍委工作期間,明確提出“軍隊要提高戰斗力”,堅持把訓練提高到戰略地位。 1975年,鄧小平又指出,大仗五年內打不起來,軍隊“要把訓練放在戰略問題的一個重要位置上”[6]P21. 江澤民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關于加強軍隊質量建設、 努力提高軍隊戰斗力的思想,進一步提出“加強質量建設的關鍵,是實施科技強軍戰略, 提高軍隊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的科學技術含量, 增強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7]P276. 這一思想帶動了其他軍事實踐指導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進入 21 世紀新階段,胡錦濤指出,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要 “以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威懾和實戰能力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8]P203, 積極推進機械化條件下軍事訓練向信息化條件下軍事訓練轉變。 胡錦濤從國家安全和發展形勢對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新要求出發, 明確提出了以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為主題、 以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為主線的重大戰略思想, 大大推進了黨的軍事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四、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永葆人民軍隊的性質與宗旨,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的政治方向
政治方向,從根本上制約著軍隊的生存與發展。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決定著我軍建設與發展的政治方向,是永葆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的根本保證。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軍事實踐中, 始終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一政治方向,保證了軍事理論對軍事實踐的正確導向,保證了軍隊的高度穩定與集中統一,確保了無產階級政權、黨的執政地位和國家的繁榮富強?!包h指揮槍” 是毛澤東在建軍之初就確立的根本原則,他指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 ”[9]P547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解放軍成為國家機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最高指揮權屬于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原則和制度得到鞏固和加強。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軍隊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鄧小平反復強調,軍隊任何時候都要聽黨的話,要始終不渝地堅持自己的性質,“這個性質是,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 他還指出:我們國家所以穩定,軍隊沒有脫離黨領導的軌道,這很重要。[4]P488改革開放后,面對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新挑戰,面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給部隊建設帶來深刻影響的新情況, 鄧小平進一步提出,軍隊要始終不渝地堅持“黨的軍隊、人民的軍隊、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的性質。 江澤民把黨的領導稱為人民解放軍的“軍魂”,并提出“打得贏、不變質”兩大歷史性課題。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使人民解放軍經受住各種嚴峻考驗, 包括經受住國際上蘇東劇變、國內政治風波、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考驗,始終保持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和宗旨,保持部隊的高度穩定和集中統一。 胡錦濤把我軍優良傳統概括為“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多次強調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我軍建設和發展的首要問題,這個問題要始終關注、抓住不放。 六十多年來,黨在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過程中, 始終貫徹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這一根本原則, 保持人民軍隊的性質與宗旨不變色,并以創新的軍事指導理論武裝全軍,不斷加深和鞏固聽黨指揮、服務人民的思想基礎,確保了軍隊建設的正確方向。
五、著眼歷史使命,解決重大現實問題,是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的內在動力
軍隊的歷史使命問題, 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重要內容。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來,黨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調整,賦予人民軍隊歷史使命的新內涵,都是對黨關于我軍歷史使命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反映了國防和軍隊建設實踐對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的時代要求。 黨在軍事實踐中始終以軍隊歷史使命為牽引, 以解決重大現實問題為突破口,堅持理論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實現軍事理論與軍事實踐的互動與發展, 形成了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的內在動力。
新中國成立后,“鞏固國防,保衛領土主權完整,反對任何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是我軍的神圣職責。 人民解放軍先后進行了內陸剿匪、 解放沿海島嶼和邊境自衛還擊作戰,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獨立。 全軍響應毛澤東“建立強大的國防軍”的號召,大力加強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不斷提高部隊的軍政素質和技術裝備水平,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 這一時期,在履行使命任務中毛澤東軍事思想得到創新與發展。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強調軍隊要擔當起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四化”建設,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光榮使命, 并鄭重地指出:“我軍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肩負著保衛社會主義祖國、保衛四化建設的光榮使命。 因此,必須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的革命軍隊。 ”[6]P395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 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 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也隨之實現了戰略性轉變; 但是對于人民軍隊來說, 根本職能仍然沒有變。 圍繞使命任務, 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在軍事實踐中得到進一步創新與發展。 20 世紀 90 年代,江澤民指出: “我國已經裁軍百萬, 今后軍隊要努力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注重質量建設, 全面增強戰斗力,更好地擔負起保衛國家領土、 領空、 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 維護祖國統一和安全的神圣使命?!?這 “四個保衛”“兩個維護” 是對我軍歷史使命的繼承和發展 , 是著眼新的歷史條件對我軍歷史使命的新的科學概括, 是新時期黨和國家賦予我軍的歷史性任務。 21 世紀新階段, 胡錦濤根據黨的三大歷史任務, 提出了 “三個提供, 一個發揮” 這一新的歷史使命, 以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為根本著眼點, 進一步拓寬了我國安全戰略和軍事戰略視野, 明確了新形勢下軍隊建設的發展方向、 奮斗目標和指導原則。 這都為黨的軍事指導理論創新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
參考文獻:
[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 (中 )[M].北 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2]葛清偉。1960 年代前期黨中央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判斷[J].黨史文苑,2014(8)。
[3]劉源。改革開放三十年黨的軍事指導理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
[4]江澤民文選(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毛澤東軍事文集 (第 6 卷 )[M].北 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