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支強大的軍隊,從唯物角度出發,必須要有高度發達的物質基礎和強大的精神支撐?!八^軍事軟實力就是作為軍事實力系統中的精神性力量,主要來自無形軍事資源所產生的內在凝聚力、整合力、創新力和外在同化力、威懾力?!?/p>
與之相對應的軍事硬實力,是軍事實力系統的物質基礎,軍事軟、硬實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動態消長的共生關系。沒有軍事軟實力的支撐和維系,再先進的軍事裝備也只是沒有靈魂、動力和方向的暴力集合體。沒有軍事硬實力做后盾的軍事軟實力也是虛無和不現實的。統籌軍事領域精神性力量資源,構建軍事軟實力支撐體系,對于軍事硬實力建設和軟、硬實力協調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軍事軟實力具有內向和外向兩個維度,對軍隊建設起支撐作用的主要是內向的凝聚力、整合力和創新力。軍事政治、軍事文化、軍事制度構成了軍事領域精神性力量來源的主要內容,規定了精神性力量的建設方向、動力源泉和客觀保障,是產生三種內向力的基礎。因此,軍事軟實力對實現強軍目標的支撐作用將落腳于軍事政治、軍事文化和軍事體制建設。
一、以政治領導為核心,建設軍事政治軟實力
政治性是軍事軟實力的根本屬性,表現為軍隊的政治觀念和其所倡導的價值追求。我軍是黨、人民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軍隊,是黨、人民、國家意志的捍衛者和踐行者,堅持人民軍隊的性質、宗旨和本色是其根本政治特征。習主席指出,“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最緊要的是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權威,一切行動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指揮。這一條要作為最高的政治要求來遵守,作為最高的政治紀律來維護”。
在意識形態多元化和信息社會復雜化的時代背景下,從思想領域著手,堅持政治建軍原則,保持軍隊堅定政治方向和強大凝聚力,是軍事軟實力建設的前提。
(一)必須從政治角度認識和謀劃軍事軟實力建設
堅持政治建軍的根本原則。大革命時代,國內軍閥混戰的局面啟示我們,一支沒有政治靈魂的軍隊是不能打勝仗的,更不能帶領廣大人民贏得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戰爭。正是我軍始終堅持黨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才為我國始終成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提供了堅強保證,捍衛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軍事軟實力是軍隊存在的政治性的集中體現,軍隊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軍事文化、領導體制、職能使命、組織形式等軟實力內容必須要服從服務于其政治目標和性質宗旨。戰爭是流血的政治,軍隊是為戰爭而存在的,更是為實現政治目標而存在的,軍事軟實力的建設與運用不僅是為戰爭服務的,在戰爭代價日益高昂的現代社會,軍事軟實力更是直接為政治目標服務的。在某種程度上,軍事軟實力領域的戰爭無時無刻不存在,國家間圍繞國家戰略利益和軍事利益的爭斗從來沒有中斷,也永遠不會停止。軍事軟實力斗爭政治意義的隱蔽性、長遠性特征,要求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在現代國際軍事舞臺上,各國爭相搶占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軍事變革制高點,不斷創新推出軍事理論引領時代前沿,在國際交往中爭相展示自己的軍事實力,利用軍事交流和非戰爭軍事行動擴大軍事影響力;在現代國際政治舞臺上,各國競相搶占輿論話語權,意識形態領域心理攻勢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外交在國際規則制定方面相互角力,大國上演弱肉強食叢林法則,合縱連橫的制衡謀略與外交藝術在資源日益枯竭的新世紀表現得淋漓盡致。近年來中亞地區顏色革命和政權顛覆,時刻警醒世人,軍事領域的政治斗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二)發揚軍隊傳統政治優勢,挖掘軍事政治軟實力資源
政治優勢是我軍最大的優勢,軍隊八十多年成長歷程積累的豐富政治建設經驗和優良傳統,是軍事軟實力建設的不竭源泉。1929年,當紅四軍面臨戰斗頻繁、生活艱苦的險惡環境時,部隊出現了極端民主化、重軍事輕政治、流寇思想和軍閥主義等非無產階級思想的挑戰,在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領導人堅定革命信仰的探索下,紅四軍經過七大、八大和九大,逐步形成了思想建黨和政治建軍的根本原則,政治工作成為我軍的起家本錢、看家本領和傳家法寶。古田會議精神作為軍隊政治工作的奠基之魂,在中國革命戰爭和軍隊建設中迸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和戰斗力,是軍事政治軟實力建設的源頭活水。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意識形態的沖擊,導致軍隊面臨思想滑坡,信念動搖,世界觀蛻變,人生觀扭曲,價值觀失衡等諸多挑戰,然而政治建設始終是掌舵導航的“牛鼻子”,“打得贏、不變質”兩個歷史性課題的提出,成為我軍政治建設又一輝煌成就。新世紀新階段,以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為主要內容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成為全軍官兵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它推動形成統一的意志,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實現強軍目標的偉大進程中,是當前軍事政治軟實力的筑魂工程。
(三)加強新形勢下軍事力量的政治塑造
隨著經濟改革的深化和社會環境的變遷,軍隊政治建設也面臨新的挑戰,軍事政治軟實力研究必須為軍事力量的政治塑造提供新的有效策略。習主席強調:“軍隊思想政治建設必須圍繞強軍目標,為全面加強我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提供可靠政治保證、強大精神動力、有力人才支持?!?/p>
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基本經驗,堅持以人為本的建軍治軍理念,要善于分析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提高科學管理水平,摸索新時期軍隊帶兵育人的科學規律?!耙钊胙芯啃滦蝿菹鹿俦煞纸Y構、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和官兵關系的新情況新特點,提高部隊管理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p>
物質發達的現代社會,軍隊人員成分的復雜性和軍營接受的巨大信息量,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軍隊的管理,軍隊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在軍隊必然會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這就要求軍隊必須以開放的姿態迎接信息社會的發展趨勢,主動研究、適應、駕馭現代軍人的特點規律,把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入貫徹到軍隊管理之中,創新管理方式,深入研究治軍興軍之道,在和諧共建的經營文化中,把強軍之魂潛移默化為每名軍人的核心軟實力。
二、以提高打仗能力為關鍵,建設軍事文化軟實力
我軍在八十多年的奮斗歷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精神文化遺產,形成了具有我軍特色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這些優良傳統和作風是我軍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軍日益強大的精神基礎。面對新形勢下軍事軟實力建設的挑戰,要發掘優良傳統和作風的文化根源,扭住精氣神,始終保持革命軍人的昂揚斗志和一往無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同時,把握時代潮流,根據信息社會發展和時代特征,發揚創新精神,滿足現代軍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構建積極向上的現代軍事文化體系。
(一)以精神力量為核心,宣揚強軍備戰的尚武文化
崇文尚武是現代軍人必備的素質,集中體現于軍事文化傳統的傳承和軍人戰斗精神的培育。軍事文化是戰斗的文化,培養軍人英勇頑強、敢打必勝的戰斗精神,是對軍人思想、情感、斗志、膽量、作風、氣節等精神因素的綜合考量,也是構建軍事精神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因素。我軍的成長史就是一部用強大戰斗精神戰勝敵人的斗爭史,革命先輩正是靠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戰斗精神,成為一支所向披靡的威武之師、勝利之師。土地革命時期,紅軍面對國民黨的圍剿封鎖,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用勤勞、智慧和勇敢建立了革命根據地,點亮了星星之火。1936年美國記者斯諾看到毛澤東住的簡陋窯洞,周恩來睡在土炕上,彭德懷穿著用繳獲的降落傘改作的背心。從簡樸的生活中,斯諾感到了一種偉大的力量,斷言這種力量是“興國之光”。正是靠著這種樸素而偉大的精神力量,我們黨克服了巨大的困難,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打敗了國民黨。頑強的戰斗精神是軍人天生必須具備的精神氣質,也是軍人必須具備的個人軟實力。
習主席強調:“軍隊首先是一個戰斗隊,是為打仗而存在的?!薄凹訌姂鸲肪衽嘤?,教育引導官兵大力發揚我軍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保持旺盛革命熱情和高昂戰斗意志?!?/p>
培育戰斗精神必須把熏陶教育和摔打磨練結合起來。無論是軍事訓練戰備執勤,還是在完成急難險重戰場任務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韌勁;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氣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都是培養我軍軍事精神文化軟實力的豐富素材。
(二)把握時代趨勢,培養敢為人先的革新精神
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正以空前地速度改變著戰爭的形態,軍事理論層出不窮,軍隊組織形態日新月異,軍事技術的發展甚至突破了傳統武器裝備的定義,在以信息化為根本特征的世界新軍事變革浪潮中,變革與創新成為掌握軍隊發展主動權,提高戰斗力,使軍隊在未來戰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本質要求。創新力是軍事軟實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培養革新精神營造創新氛圍,讓改革和創新成為驅動軍隊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軍事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任務。
深入研究現代戰爭形態,大力加強軍事理論創新。農業社會時期,農耕文明的生產方式決定了其戰爭形態主要以兩軍決戰的形式取得戰爭的勝負;工業社會時期,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同時存在,決定了農耕文明的軍事力量注定要被工業文明的軍事力量所取代,也決定了雄厚的軍事工業實力引領軍事能力強弱的戰爭制勝法則;進入信息時代以來,戰爭的形態以及決定戰爭制勝規律的根本法則發生了巨大變化,戰爭涉及的范圍更廣、持續的時間更短、強度更加激烈、形式更加隱蔽,這些特點迫切要求軍事理論的更新換代。理論創新代表著軍事能力發展的方向,我軍也正是靠著軍事理論的創新才建立起來的。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創建軍事力量武裝奪取政權的斗爭,在武裝起義攻占大城市的努力失敗后,毛澤東以前所未有的創新精神和實踐勇氣,將革命的力量引向了廣大的農村,從而開辟了中國革命新的廣闊天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理論成為我軍創造精神的奠基之魂和光輝典范。軍事理論決定軍事戰略,軍事戰略決定戰爭形態,而在信息時代,如果思想的創新力不夠,信息文明發展的速度將強制地推動戰爭形態的變化,軍事理論和軍事戰略就會淪落到被動發展的地位,其被歷史淘汰的代價將是數十年甚至上百年都難以挽回的。早在海灣戰爭爆發前十年,美軍就成立了專門研究設計未來軍事革命計劃的工作小組,以信息時代人類生產方式為背景研究軍事戰略的發展方向,這個工作小組提出的軍事理論直接決定了海灣戰爭的形態,從而將整個世界帶入了信息時代軍事變革的浪潮之中。
三、以軍隊體制科學改革為目標,建設軍事體制軟實力
軍事體制是軍隊的組織體系及相應制度,包括軍隊基本組織結構、各級各類機構設置、職能劃分及相互關系,以及人員和武器裝備編配等方面的規定,是軍事管理效益的組織基礎和制度載體。軍事體制是保證軍隊科學編配人才資源、提高管理效益、促進人與武器裝備有效結合,從而提升體系效能的關鍵。軍隊體制編制是軍事軟實力形成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制約軍隊變革發展的主要障礙,只有以巨大的勇氣和魄力推進軍隊體制編制改革,才能破除軍隊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構建軍事體制軟實力,發揮軍隊體制編制的結構性力量,實現軍事軟實力的凝聚力、整合力,是軍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內容。
(一)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浪潮,突出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建設
習主席指出,國防和軍隊改革“要把領導指揮體制作為重點。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是重中之重?,F代戰爭需要高效指揮體制?!?/p>
自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海灣戰爭以來,現代戰爭的圖景開始變得難以琢磨,美國進行的近幾場戰爭更是將現代軍事力量運用得出神入化,軍事理論、軍事體制、作戰方式不斷更新,裁軍和擴軍、打破和重組,軍事編制體制隨著任務的改變而改變,這一切軍事領域的劇變與我軍相對固化的軍事體制形成了鮮明對比,一個明顯的事實是我軍現有編制體制已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領導管理體制不夠科學、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不夠健全、力量結構不夠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對滯后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使大家感到不改革是打不了仗、打不了勝仗的。然而,在紛繁復雜的現代戰爭圖景中,必須把握住聯合作戰指揮體制這個關鍵問題,軍事訓練、聯合保障、軍事機構設置等一系列問題都是以圍繞軍事行動的順利展開和指揮控制的有效實施為中心,只有圍繞高效順暢的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建設,才能把握住國防和軍隊改革的綱,綱舉目張,其他問題才能理順思路、迎刃而解。
(二)把握信息化條件下軍事力量建設規律,構建高效精干的力量體系
以信息化為核心和主要標志的新軍事變革以軍事理論創新為突破口,軍事技術發展為支撐,軍隊體制編制的徹底改變為完成的主要標志。軍隊體制編制革新是新軍事變革的最后一環。準確把握現代軍事力量體制編制的本質特征和發展規律,對于科學構建軍事體制軟實力,提高結構性凝聚力、整合力和創新力具有重要作用。
精簡規模,質量建軍。注重聯合作戰力量建設已成為世界各國軍隊改革的主要共識,大規??s減傳統陸軍,增加和提高海、空軍及特種作戰部隊的規模和比例,突出高技術含量的電子戰、網絡戰、太空戰、遠程打擊等力量的建設。注重武器裝備系統的一體化,大力發展電子、通信、計算機和信息處理技術,在加大編制合成的同時,注重效能合成,發揮體系作戰能力是縮小規模、質量建軍的重要目標。
結構扁平,指揮靈活。機械化戰爭時代的軍隊體制,指揮層級多,機構設置龐雜,信息流通速度慢,指揮協同能力弱,層級的官僚主義習氣等缺點,使得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指揮體制已經過時。信息時代戰場特點要求必須精簡指揮機構,減少指揮層次,組織橫向聯網,確保信息能夠高速流動,體制編制的改革將是深刻和空前的,能否構建適應這些要求的軍事體制,是軍事成功與否的根本標志。
信息制勝,新軍崛起。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戰爭的形態,催生了新的軍隊,開辟了多維的戰場,使傳統的硬實力對抗逐步向硬實力、軟實力綜合對抗發展。自海灣戰爭以來,“信息戰”部隊、“網絡戰”部隊、“機器人”部隊、“航空航天”部隊等新興軍兵種的出現是對傳統軍事力量的有效整合和能力延生,體現了信息主導型的體制編制革新。制信息能力是凝聚力量、整合資源、戰法創新的主要推動力,以制信息能力為核心的傳統軍事體制變革和新式軍兵種構建,是信息化條件下軍事體制軟實力形成的基礎,屬于軍事軟實力的結構性推動力量。
參考文獻:
〔1〕約瑟夫·奈.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
〔2〕李祖發.論軍事軟實力〔J〕.中國軍事科學,2014,(01).
〔3〕楊春長,劉戟鋒著.論軍事軟實力〔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8,11.
〔4〕〔美〕約瑟夫·奈.重新界定美國國家利益〔J〕.張茂明,譯.戰略與管理,1999,\\(06\\).
〔5〕〔美〕約翰·加西亞邁克爾·拉克戴維·云特.美軍與軟實力〔J〕.楊明,譯.外軍政情譯叢,2010,\\(04\\).
〔6〕李祖發.軍事軟實力方略〔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2.
〔7〕馬根生.軍事軟實力研究〔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