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大學,我們開設了一門新的課程。每周一節的軍事理論課,讓我接觸到了一個以前從來沒有了解過的方面。通過兩個多月對軍事理論的學習,我對中國國防有了一定的了解。
一、國防概述
國防,是一門求生學問,也是國家的防務,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國防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服務于國家利益。國防雖依國家的性質、制度、國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但一切國防的共同實質,都是以捍衛和維護國家利益為核心來組織的。國防直接關系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二、國防建設的必要性
(1)、國際環境因素分析
當前,國際安全形勢總體上繼續趨向緩和,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對世界全局的影響明顯減弱,經濟安全在國家安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亞太地區政治安全形勢相對穩定,但在世界和地區范圍內仍存在一些不安定因素。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
(2)、我國周邊環境及國內情況分析
我國周邊的鄰國很多,而且領土爭端也不少,解決起來很棘手。最近周邊恐怖主義 猖獗,惡化了我國周邊的安全環境。海洋方面也存在許多的隱患和威脅。我國歷史悠久,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與周邊國家歷史上的一些恩怨現在仍有影響。并且多種文化、民族和宗教聚集在我國周圍,形成了我國周邊的不穩定和周邊的世界各主要大國利益交匯之地。 強大的國防是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維護國家主權、統一、安全和利益的基礎,把中國建設成自立自強的國家是中國國防政策的基本目標,也是中國憲法賦予中國武裝力量的主要職責。
三、我國的國防建設
我國古代的國防從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終結,大約經歷了40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國防歷史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經歷了無數次血與火的洗禮,培育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強不息、衛國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終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國家。
新中國成立后的國防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53)外御侵略,內治創傷的恢復時期。第二階段(1953—1966)調整時期。第三階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時期。第四階段(1977—1989)現代化建設時期。通過我國的國防歷史可以使我們認識到:⑴經濟發展是國防強大的基礎。(2)政治昌平是國防鞏固的根本。(3)國家的統一和民族團結是國防強大的關鍵。(4)科技進步,對國防強大的重要保證。
四、中國的國防力量
中國的國防力量,即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和預備 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是國家的常備軍,主要擔負防衛作戰任務,必要時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協助維護社會秩序;預備役部隊平時按照規定進行訓練,必要時可以依照法律規定協助維護社會秩序,戰時根據國家發布的動員令轉為現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擔負國家賦予的安全保衛任務,維護社會秩序。民兵在軍事機關的指揮下,擔負戰備勤務、防衛作戰任務,協助維護社會秩序。中國人民解放軍由陸軍、海軍、空軍和第二炮兵組成,在全國范圍內設立7個軍區。
五、國防經費(國防建設的基礎)
國防經費國防經費對于軍隊建設和保障國家安全方面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是國家于 國防軍事方面的經費。包括用于國防建設和戰爭的經費。軍費開支用于支持國家安全的穩定和保障,同時對于國家政治經濟利益的維護和攫取,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從中國自身的情況看,中國國防費的支出是極其有限的。以公布的有關數字為例,2010年,中國國防費預算為5321.15億元,站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的6.3%。比2009年預算執行數增加371.16億元,增長7.5%。2011年的國防費預算為6011億人民幣。站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的6%。但美國2011年的國防費預算為7250億美元,按最新匯率計917億美元,我國差不多是人家的八分之一。
六、我國的現狀決定我國的國防政策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的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不平衡,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會繼續存在。我國面臨著極為繁重的經濟建設任務,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中國的國防政策是:鞏固國防,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
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這是中國國防建設一個長期的基本方針。
以上就是我開始這門課程以來上課聽到的以及下課資料上看到的,國防是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與統一的至關重要的建設,我們作為中國人不僅要了解,還需要為我國國防出一份力。比如說把自己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國防建設上面去,或者當兵,或者在國家遇到戰爭時積極參與……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出力的方式,我們是中國人,要做我們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