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鴉片戰爭后澳門財政管理制度的若干變化(1844-1849)。
【摘 要】鴉片戰爭后,葡萄牙在澳門推行殖民管治,澳門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澳葡政府對財政管理制度也進行變革,內容包括公物會的建立、財政收入制度的擴大、財政支出制度的規范、財政預決算制度的確立等多方面。財政管理制度變革同政治變化、經濟轉型緊密關聯,既是澳葡政府推行殖民管治的重要內容,也是殖民管治的體現??陀^來看,澳門財政管理制度的變化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性。
【關鍵詞】澳門 鴉片戰爭 財政制度 變化 公物會。
1840年代是澳門社會劇變的時代。政治上,葡國政府擅自宣布澳門為“自由港”,逐步取得澳門的事實管治權; 經濟上,澳葡政府大力推行承充專營制度,殖民經濟取代傳統的海上貿易經濟; 財政上,經濟轉型背景下,澳葡政府推行財政變革,確立起一套新的財政體系和財政制度。澳葡政府這一時期所建立的政治、經濟、財政運作模式貫穿了澳門整個殖民管治時期,對澳門歷史的發展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然而,由于有關澳門財政的資料多為葡文文獻,且零散繁雜,各種著作、論文言及澳門財政問題時,或略而不提,或語焉不詳。時至今日,學界對于轉型時期澳門財政演變歷史尤其是財政管理制度的變化尚無清晰認識。
那么,澳葡殖民政府為何要對財政管理制度進行變革? 從哪些方面進行變革? 財政管理制度變革與我們經常言及的近代經濟轉型有何關聯? 在財政收入高度依賴一枝獨秀的博彩業、財政支出規模擴大、經濟發展需要適度多元發展的現實中,從財政變革和經濟發展關系的角度,深入、細化地探討1844-1849年間澳門財政管理制度的變革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筆者依據相關檔案、報刊等文獻資料,對1844-1849年間的政府財政報告和財政收支記錄等進行解析,以深入研究此一澳門社會劇變時期財政管理制度變化的若干問題,疏漏和紕誤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一、政治局勢的變化與澳門管治結構。
鴉片戰爭前,澳門一直處于明清政府的嚴密管治之下。1783年,里斯本政府頒布《王室制誥》,試圖在澳門推行殖民管治。盡管議事會權力受到極大限制,但是由于中國康乾盛世的余威尚在,加之議事會權力被削弱是一個逐漸的過程,故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后,澳督才最終取代議事會在地區事務中的主導影響。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后,葡萄牙政府趁火打劫,澳門從中葡共管的中國領土變為葡管的中國領土。原由自治機構議事會管理的財政,變為澳葡殖民政府管理下的財政。
( 一) 議事會自治向澳葡政府殖民管治的過渡。
自1554年澳門開埠到1840年鴉片戰爭的近三個世紀中,明清政府一直對澳門施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特別是到清代,廣東政府向澳門派駐香山縣丞,在澳門設立關部行臺及大碼頭、關閘、南灣和娘媽閣四個稅館,形成一套完善的行政、軍事、司法和稅務管理體制,加強對澳門的管理。居澳葡人須按時向中國政府交納地租,服從中國政府的管理。在中國政府的管理體系之外,澳門還存在一套居澳葡人的自治體系。自16世紀中期澳門成為葡萄牙商人東方貿易航線重要的中轉站和居留地后,澳門葡人開始組建議事會,又有澳督、法官等職務,共同管理澳門內部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事務。
1783年,葡萄牙王室頒布《王室制誥》,在澳門實行政治、經濟和軍事改革,澳門政治格局發生變化。議事會權力被削弱,澳督開始強勢介入澳門一切管理事務,且配備了一支更為強大的軍事力量。葡萄牙政府希望借此改變議事會在同中國政府交往過程中的從屬地位,以最終達到使中國政府尊重葡萄牙對澳門的主權的目的。
盡管這只是“葡國政府改變澳門原有地位的愿望”,但此舉還是加強了葡萄牙中央對澳門的政治影響力,澳門政治開始染上殖民色彩。1820年代開始,主張殖民統治應施行政治集中和歸一管理的國家主義成為主政者的主導思想。葡王室先后于1822年、1826年和1838年頒布的三部憲法,都提到“澳門聚居地為葡萄牙領土的組成部分”.
其區別在于,《1822年憲法》未對海外屬地作出特殊規定,海外屬地和宗主國一樣,立法權限保留予議院,政府無權立法;《1826年憲章》亦沒有對海外屬地制定針對性條文;《1838年憲法》才對海外屬地有了具體規定。
但《1838年憲法》生效時間甚短,未及推廣便遭夭折。1842年2月10日,賈伯樂(Costa Carbal) 恢復強調中央集權的《1826年憲章》。在此背景下,澳葡政府進行變革: 宣布澳門為葡之領土; 改組議事會,總督在與議事會的權力爭奪中占得上風; 王室大法官在1836年被取消。變革措施體現出里斯本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意圖,澳門葡人的自治也因王權的侵入逐漸喪失。
1847年議事公局在備忘錄中抱怨道:“以前在管理問題上的沖突是結束了,但是城市開始受到軍管而此前是由其居民根據( 本居留地) 創始人遺留下來的模式溫和、和平地治理的……那些致命的圣諭( 作者按: 指《王室制誥》) 削弱了政治財產的精神而這些財產之前是由市民擁有的。暴政橫行,將一個純商業城市變為一塊耀武之地,軍人盡吸公共財政收入,但并沒有敵人可戰斗; 散盡市政財產,欠下巨額債務而無力償還……澳門淪落至所有海外屬地同聲悲哀的不幸命運中?!兵f片戰爭前后,議事會權力被削弱,逐漸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市政廳;代表王室利益的澳督一步步攫取了對澳門的事實管治權。
( 二) 中英鴉片戰爭的沖擊中國政局的變化對澳門歷史進程亦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19世紀初開始,英國數次試圖派兵占領澳門,在清政府采取的軍事和中斷貿易措施的壓力下,加之澳門葡人的周旋,英國人的目標并未實現。中英戰爭爆發后,由于戰爭形勢變化,英軍封鎖廣州,澳門被占領的危機才暫告解除。但是,中英戰爭的結局又給澳門帶來了新的生存危機。
中英《南京條約》將香港割讓為英國的殖民地,這對澳門未來的發展造成了致命沖擊。一方面,澳門沒有香港優良港口的自然條件; 另一方面,葡萄牙人缺乏類似英國以強大武力為后盾、借殖民擴張強勢進行所謂自由平等貿易的條件,更不具備管理這類貿易的經驗。開埠后的香港逐漸取代澳門成為世界貿易港口,澳門賴以生存的傳統海上貿易徹底衰落。澳督席爾維拉·邊度( Adri\ue567o Acácio daSilveira Pinto) 認為香港開埠“對于澳門來講無疑是‘致命一擊’”; 法官羅德里格斯·巴斯托斯( Ro-drigues de Bastos) 稱: “香港開埠,對澳門來講,無異于致命一擊。對葡萄牙人而言,澳門的貿易、公共收入、海關等的結束指日可待?!闭J識到澳門所處的不利地位后,邊度和彼亞度( José Gregório Pega-do) 展開長達三年的努力,試圖為澳門謀求和香港相同的地位,最終以清政府拒絕議事會“九請”宣告失敗。在香港的競爭下,澳門貿易在鴉片戰爭后的幾年內迅速衰退,經濟一落千丈,財政運轉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