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西方文化由于差異而進行的角力與更新發端于清末時期,鴉片戰爭成為關鍵點。戰爭的結果使得中西方文化開始交融和更新:西方文化逐步傳入中國,而原生態的傳統文化開始遭到質疑。中西方文化有相通之處,但不可脫離其發展的歷史背景來理解。深入分析鴉片戰爭前后中西文化在角力中更新換代的進步過程,能夠為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更新提供參考視角。
關鍵詞:傳統文化 鴉片戰爭 角力 更新
回顧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歷史,清末的鴉片戰爭成為了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中國傳統文化以單向度的輸出為主要交流模式,這個特點持續的時間長,穩定性高。然而鴉片戰爭之后產生了顛覆性變化,隨之而來的西方文化勁風急吹,使得中西文化產生了巨大的碰撞與沖擊,由此形成了中西文化的角力,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更新提供了契機。
一、鴉片戰爭下中西文化沖突的特征。
對于鴉片戰爭,中西方學者有著不同的稱謂。這反映出各自文化陣營關于此次戰爭目的的看法差異。中國學者一般將此次戰爭稱為“鴉片戰爭”,認為是反對走私的正義護國戰爭;而一些西方的學者則將其稱為商業戰爭,認為是為了打破貿易不公的局面。這種稱謂的差異,實際上源自中西方之間的文化沖突。
這種沖突可以從兩個方面感受到,其一是戰爭的緣由,其二是戰爭結果。從戰爭的緣由來看,鴉片戰爭爆發的表面原因是清政府的禁煙行為,但深層次的緣由卻要從鴉片戰爭之前中英兩國的狀況來探尋。從十八世紀中期,清政府逐漸開始關閉沿海的海關,只剩下廣州作為唯一的通商口岸并設置了諸多嚴苛條例。在此期間,不少商人請求開通口岸均被驅逐出境。此時的英國已完成了工業革命,其與日俱增的生產力水平急需廣闊的市場作為傾銷地。
但是,正常貿易渠道受阻的情況下,走私活動卻很猖獗。清末時期英國在中國廣東海域大量走私和販賣鴉片,前后持續了二十多年。至道光年間,走私鴉片的數量已經超過四萬多箱,不但造成白銀迅速外流,同時使得中國人的精神和身體都備受摧殘,社會生產力及社會秩序受到嚴重損害。
因此,1838年道光帝派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令其至廣州禁煙。這一著名的虎門銷煙最終成為英國發泄不滿的突破口,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鴉片戰爭,并以中國在1842年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為停戰代價。
回顧這場戰爭始末,由于英國商人的鴉片通過走私渠道進入中國,清政府禁煙名正言順。但英國政府則認為他們是“為保護鴉片貿易而打起來的戰爭”[1].無論是中國還是英國,都認為自己為正義的一方。然而,實質上這是源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和沖突。費正清就曾經提到,鴉片戰爭的爆發緣由是中國沒有以平等的狀態參與到國際交往中,而英國卻以武力打破了這一現狀。
一方面,在戰爭爆發之前,英國曾經派遣使團來到中國,以期達到通商的目的,不料卻以失敗告終。1793年,英王派遣其表兄喬治·馬戛爾尼來到北京覲見乾隆皇帝,乾隆皇帝拒絕了馬戛爾尼有關開商埠減課稅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產豐盛,沒有與他國通商的需要。這一理由充分反映了中國以天朝上國自居、蔑視他邦的文化心理。乾隆之后的繼任者亦是如此?;仡檭烧叩纳鐣尘?,英國此時是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仍然留在封建社會不發達的經濟形態中。在這樣差異巨大的社會經濟基礎上所生長出的文化,必然產生巨大的沖突。
另一方面,英國屢次派遣使團來華的過程中,都在覲見皇帝之時發生沖突。而每次沖突都源于覲見時的三跪九叩之禮。如在英王使團代表馬戛爾尼來華時,兩國對于覲見禮儀經歷過激烈爭辯,馬戛爾尼最終行使的是單膝跪地之禮。這一禮節使得乾隆皇帝極為不悅。訪華使團受到了驅逐,更沒有達到通商的任何目的。其后嘉慶皇帝也因為外交上的覲見叩拜之禮而驅逐英國使者。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成份使得朝廷缺乏在外交和貿易上與他國建立平等往來的精神。從戰爭后果來看,鴉片戰爭后中西文化的沖突直接顯現出來。中國戰敗后,朝廷中一部分有識之士開始覺醒。他們重新認識世界,無論是從認識的主體、目的還是內容上看,這一現象都是當時中西文化沖突的具體表現。從認識世界的主體及目的來看,在鴉片戰爭之前,林則徐、龔自珍、謝清高、蕭令裕等人都對英國有過關注。他們認為英國人具有急功近利、貪婪滋事的性格,并且提出應該對英國保有警惕之心。這一時期認識世界、關注世界的中國知識分子比較少,且清政府上層人士中關注西方世界的人更少。這些為數不多的人關注西方的目的非常簡單,即維護閉關鎖國的秩序和大清帝國的安全??梢哉f“,反入侵”是當時國人關注世界的目的,這種入侵不僅僅是軍事的,也是經濟的、精神的。然而,在鴉片戰爭之后,關注世界、關心西方文化的主體和目的都明顯轉變。鴉片戰爭的結果是簽訂不平等條約,這促使上至帝國皇帝、下至低等級官員都為之震動。從主體上看,關注西方文化的人無論從社會地位、官階等級還是數量上都有極大改觀;而從目的上看,關注中西文化的差異不再僅僅局限于被動的形式,而是主動向西方學習,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目的。
從認識的文化內容上看,西方文化在更廣闊的科學領域影響了當時的中國傳統文化。在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中國汲取異域文化的情形較少。僅在明末清初因為政權更迭而形成過短暫的實學思潮。這一實學思潮亦是當時西學東漸的結果,卻很快淹埋在其后的文字獄運動中。在鴉片戰爭后,中西方文化則有了不同的定位關系。這個時候,以西方文化為主導的中西文化沖突顯現出來,有識之士更多地開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他們了解西方文化的內容也開始轉變,更全面地關注到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地理歷史、科學技術、經濟貿易、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如姚瑩的《康輶紀行》、魏源的《海國圖志》、蕭令裕的《記英吉利》等等。
鴉片戰爭以后,西方文化逐步傳入中國,為中國知識分子、士大夫階層所接受和關注。它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力,并使得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轉型。然而,在這一戰爭之前,中西文化仍然有過角力的過程?;仡欉@一過程,并將它同鴉片戰爭中的中西文化沖突進行比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話語轉型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