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世紀40年代,大航海時代已開啟三百余年。西方的商品貨幣、堅船利炮、冒險商人和傳教士早已來到東方,世界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如何應對這變化的新格局,將決定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命運與前途。偌大的清王朝昏然不能自省,沉迷唯我獨尊的朝貢貿易體系之中,閉關鎖國,孤芳自賞。不能抓住中西貿易的機遇,達富國強兵之目的。英國的鴉片貿易使清王朝社會危機不斷加深,英國殖民主義者還以清廷禁煙為借口,悍然發動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的國門被動打開,并逐步沉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教訓當世代汲??!
關鍵詞:中國;中外關系;中英貿易;鴉片貿易;國際處境。
一、19世紀前期的中外關系。
有史以來,中國對外交往的頻發地區是東亞、南亞、東南亞和中亞。尤其與朝鮮、琉球、越南、泰國、緬甸等有經常性甚或是制度性的經貿文化往來。中國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使其自成一體,長期未遇到另外一種高度文明的競爭,形成了封閉的文明體系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念。在這種文明體系和世界觀念指導下,建立起宗主國和藩屬國的關系,維持這種對外關系體系的便是勘合貿易朝貢制度,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代。
宗主國不干預藩屬國內部事務,也不追求更多的經濟利益。藩屬國國君形式上要接受冊封,要憑勘合、依照貢期、貢道、貢使人數和貢舶數量來朝,獻上屬國的土特產品,領取價值遠遠超過貢品價值的賞賜物品。厚往薄來的朝貢制度,滿足了清朝統治者虛矯的心理,宣揚威德,懷柔遠人。傳統帝制中國的統治者,一直對此感覺良好,自秦漢迄至明清一以貫之。此種局面的改變,要追溯到改變全人類歷史進程的地理大發現。
15世紀末,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6世紀初,麥哲倫完成環球航行。西歐、北歐一些國家鼓勵航海探險、鼓勵海外貿易、鼓勵開拓海外市場、鼓勵開辟殖民地,一批早期殖民者、冒險家和傳教士來到世界各地。16世紀中葉,傳教士來到明朝,利瑪竇等耶穌會士習華語、著漢裝、研習中華典籍,獲準在中國內地傳教,發展教民,也在中國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明清鼎革之后,傳教士在華活動沒有減少,人員反而增多。清世宗雍正年間,因清廷與羅馬教廷在傳教士所屬國籍問題上發生嚴重沖突,加強對來華西方傳教士之限制,除在京城為清廷效力者(視為入籍)外,一律遣送澳門,勒令回國。
與西方傳教士一同來到亞洲的還有大批西方投機商人和殖民者。最先到來的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接踵而至的是英國人、法國人和美國人。他們以欺詐和掠奪方式,騷擾亞洲和中國沿海。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人侵占澳門;萬歷三十一年(1603)西班牙人侵入菲律賓屠殺華僑;天啟四年(1624)荷蘭人侵占臺灣;崇禎十年(1637)英艦首次闖入廣州灣,炮轟虎門。誠如英國人所說,“掠奪、謀害及經常訴諸武力,為歐洲國家與中國開始貿易的特色”.這種局面到清朝初期依然如故。
清初,鄭成功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為切斷鄭氏與大陸的聯系,清廷厲行海禁,又強令沿海居民內遷二十里,實行遷海令。中外貿易呈現萎縮之勢??滴醵哪辏?685),清廷統一臺灣,明年開放海禁,允許商民出洋貿販。中西方海上貿易雖有發展,但仍遠遠不能滿足西方的無底欲望。繼葡、西、荷而起的英國,在17世紀80年代建立了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18世紀中葉開始產業革命,國力蒸蒸日上,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海上霸主。
18世紀中葉,英國對華貿易總值超過歐洲其他國家對華貿易的總和。18世紀后期,傳統的中國古代社會衰敝陵夷,社會控制能力每況愈下,川陜白蓮教大起義標志著清王朝由盛轉衰,腐朽和虛弱暴露無遺。它缺少漢唐雄風和氣度,不了解外部世界,自然無法針對西方崛起的資本主義體系做出理性的抉擇。最好的應對辦法就是重拾并強化閉關鎖國政策,作自己的太平天子。任國門外洪水滔天,我自高枕而無憂也?!疤斐锂a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清朝的閉關政策,是在對外交往中逐漸形成的。
主要措施有如下幾種:其一,限定廣州一口通商,在別處交易均系違禁。外國商人需要的江浙生絲和徽閩茶葉皆在粵采購,即增加運輸成本,又易使商品霉壞;其二,實行行商制度。壟斷外國進口貨物的承銷和中國出口貨物的代購,進出口貨物價格由其確定;行商受政府委托,是不拿俸祿的清廷雇員,代外商向粵海關納稅,代外商賠補漏欠稅款;其三,嚴密防范外商。為防范外國勢力“勾串內地奸民”,乾隆二十四年(1759)出臺《防夷五事》,嘉慶十四年(1809)制訂《交易章程》,道光十一年(1831)又續定八條章程,禁止外商在廣州過冬,每月只能在逢三、八日到附近游覽散步,平時不得擅離商館,甚至外國女人不準來廣州;其四,對華商出洋的限制。華商出洋不僅有諸多的攜帶商品的禁令,且規定每船只準帶一口鐵鍋,每人只準帶一柄鐵斧,每人每天只準帶一升口糧,且根據出洋目的地限定往返時限。這種規定嚴重阻礙了對外貿易的發展,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對從事外貿的華商華僑不僅毫無保護,而且倍加歧視。閉關政策的影響是惡劣的,它導致中國的造船與航海業的蕭條衰落,造成閩粵浙等地民生日蹙,對社會經濟危害巨大。閉關政策也妨礙了先進中國人對西方先進的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學習吸收,仍被牢籠在中世紀黑夜中。清廷的閉關政策使以英國為首的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對華貿易推銷商品、開拓對華市場進而攫取更多利益的打算,遭到深閉固拒。
乾隆五十七年(1792),英國政府派出以馬夏爾尼伯爵為團長的浩大使團,于乾隆五十八年航抵大沽,將所帶天體運行儀、望遠鏡、地理運轉全架、天球全圖、地球全圖、探試氣候架、火鏡、車輛、毛瑟機、連珠槍、銅炮、榴彈炮、皇家元首號軍艦模型等禮品留在北京,主要成員趕赴熱河避暑山莊謁見乾隆皇帝。這是英國政府派來中國的第一個外交使團,卻被清政府理解為遠夷慕義向化的朝貢使團。清朝君臣要求正使以三跪九叩的中國禮儀朝見清朝皇帝,馬戛爾尼主張以見英皇之禮儀覲見乾隆,雙主各執一端,不能達成一致。乾隆皇帝大為不樂說:“似此妄自驕矜,朕意甚為不愜,已令減其供給。所有格外賞賜,此間不復頒給?!薄半抻谕庖娜胗P,如果誠心恭順,必加以恩待,用示懷柔。若稍涉驕矜,則是伊無福承受恩典,亦即減其接代(待)之禮,以示體制。此駕馭外藩之道宜然?!弊詈箅p方妥協,以單膝下跪,免施吻手而成禮,乾隆帝在避暑山莊的萬樹園接見英國使團,馬戛爾尼遞交國書,乾隆賜宴并贈送禮物,使團返回北京。在清廷看來,馬戛爾尼的朝貢祝壽使命已經完成,在馬戛爾尼看來,自己的使命尚未開始。使團返京,向清朝提出下列要求:其一,允許英國商船在珠(舟)山、寧波、天津登陸,從事商貿活動;其二,援引俄商先例,允許英商在北京設一商行,買賣貨物;其三,請于珠(舟)山附近劃一未設防小島給英商使用,以便英國商船到彼收歇,存放貨物;其四,請于廣州附近得一同樣之權利,聽英國人自由往來,不加禁止;其五,自澳門運往廣州的英國商貨,請減、免稅收;其六,英國船貨按照清朝所定稅率交稅,不額外加征,并公布所定稅率,以便遵行。其中的第三條和第四條事涉中國領土主權,顯系殖民主義的侵略主張,被乾隆皇帝斷然拒絕:“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此事尤不便準行?!倍溆嗨臈l則可以坐到談判桌前,憑借外交智慧找到雙贏的解決方案??墒?,一切均無交涉結果,馬戛爾尼在熱河和北京逗留40余天,只好打道回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