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鴉片戰爭;清政府;情報失誤。
鴉片戰爭時期,清政府對英國一無所悉,不能正確的分析當時的戰爭,同時又高傲自大,自信盲目,這種情報上的不足為鴉片戰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筆者試從情報觀念淡漠、情報體制缺失、情報分析失誤和反情報意識匱乏四個方面,淺談清政府在鴉片戰爭時期情報失誤的原因。
一、情報觀念淡漠。
除元朝外,中國歷朝都認為“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并以此為“天朝”政府的一貫政策。加之,清朝統治者為穩固其政權地位,采取了“中外限隔”的閉關政策。
這嚴重阻礙了中國對外的了解和認識,最終導致鴉片戰爭失敗。
(一)不知彼--盲目排外,閉目塞聽。昧于世界大事,忽視戰略情報。一是不了解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本質。清王朝從上至下均認為英國旨在通商,沒有認識到資本主義與封建制度的矛盾,錯誤的估計了英國的戰略意圖,導致決策處處受制于英國。二是對英國一無所知。清政府認為“西方人關于世界地理介紹的書是”同鄒衍談天,目笑存之而已“.因此,清朝官員對于當時世界地理的認知極度缺乏。三是排斥先進科技情報。英人馬戛爾尼曾來到中國,請當時的清朝官員觀看歐洲的新式火器發明,卻遭到了清朝官員的不屑一顧。
(二)不知己--驕傲自大,盲目畏敵。驕傲自大主要存在于沿海與英軍的實戰之中。清朝將領牛鑒在吳淞戰役中,由于其樂觀的態度和謬見,將主要力量部署錯誤,導致后來英軍陷吳淞,兵鋒將及鎮江。另一方面,那些曾領教過英軍炮火的將領,又過分夸大敵人的船堅炮利,盲目畏敵。1841 年 8 月,英軍后方香港守備空虛,道光皇帝催促奕山夜襲香港,然而與英軍有過戰斗經驗的奕山,卻認為英軍勇猛異常不可抵擋,千萬百計歸避與其接觸。
二、情報體制缺失。
鴉片戰爭時期的情報體制還不完備,承于中國古代的情報搜集系統,其特征是內向型的。使中國對外情報搜集能力長期停留在低水平上,處于”后發“性狀態。
(一)缺乏計劃指導。清王朝缺乏對外情報意識,沒有設立常設性的情報機構,平時也不重視情報積累。面對突然而至的變故,常常感到不可理喻與措手不及。一是封建制度腐朽落后。封建官僚體制和固步自封的認識,使得有利情報得不到利用,有見解情報得不到重視。以致于白白丟失有利戰機,直接導致了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慘敗。二是戰略方針舉棋不定。清政府對于英國的政策時戰時和,沒有統一的戰略布署,在各次戰役中也缺乏具體措施。三是忽視了反偵察反情報工作。不注重保密,”中國情報,外人了若指掌“,直接造成清軍處處碰壁、時時被動。
(二)情報來源單一。鴉片戰爭早期,清政府沒有固定的情報搜集機構,情報來源主要局限于以下三種:一是聽取傳聞及外商報信。1840 年 2 月,清政府通過偶然聽到澳門葡萄牙人的傳聞,才得知英國將調 12 艘軍艦來華的情況。二是行商的信息中轉。兩廣總督盧坤得知英人律勞卑來中國時,第一時間派行商打聽其目的。并令與其頻繁往來,這是行商在信息中轉及傳遞工作中的直接體現。三是林則徐開展的外文翻譯工作。林則徐禁煙期間,為了解英軍動態,組織翻譯英文《廣州日報》;為通曉世界情況,組織翻譯了《世界地理大全》、《各國律例》、《對華貿易罪過論》及《華事夷言》等。
(三)情報掌握失真。由于清軍對所獲取情報缺乏綜合分析和研究判斷,僅憑決策者主觀臆斷,導致行動決策多次失誤。一是缺乏情報綜合研判機構。1842 年 1 月,清軍將領奕經到達嘉興后,他不多加以分析印證就輕率得出”不難一鼓成擒殲除丑類“的結論。以錯誤判斷為基礎制訂了錯誤而不切實際的反攻計劃。二是情偵人員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在清朝的官方檔案里,留底了各種各樣的情報樣本,有的明顯缺乏真實性,反映出當時的情偵人員大部分沒有經過專業訓練,所獲情報過于初級或是濫竽充數。
三、情報分析失誤。
由于清政府情報觀念淡漠、情報體制缺失,再加上無法分清”信息“和”噪音“的客觀實際,清政府在情報分析方面存在極大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