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文明沖突;鴉片戰爭;爆發。
我在講授《鴉片戰爭》這一段歷史的時候,有學生就提出:英國人對鴉片是怎么認識的?他們吸食鴉片嗎?他們買賣鴉片嗎?……為解答學生的疑問,我便四處查找相關信息,漸漸地對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有了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一、差異化的外交思維與運行模式。
1. 朝貢制度下的中國。
古代中國產生了對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而言遙不可及的農耕文明,但是正是由于這種世界其他國家所不及的技術和文化滋生和鞏固了中國人的優越和驕傲心態。無論是中國的平民百姓還是中國的統治者們,都無法改變“高高在上”的姿態,習慣以俯視的視角審視番外之邦。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們認為中國是世界的中心,正所謂“天圓圓,地方方,泱泱大國在中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對世界其他國家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方面的發展情況一無所知,實質上是不屑一顧。在這樣的集體無意識的思維模式和社會環境下,他們秉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理念,堅信“華夷之辨”,形成了屬于自己的一套處理對外關系的朝貢制度。
在中國的統治者們看來,朝貢制度不僅是一種貿易規則,更是一種政治制度。統治者們將它與冊封、賞賜甚至是征伐等交替使用,以保證自己的權益。在中外通商的古老傳統中,拒絕通商或開放通商,包括陸地貿易、海上貿易,僅僅是擺布夷人的一種方式或者手段,以通商方式誘騙外國人上當,進而謀取更多的利益。古代中國的統治者們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完全可以讓外國人臣服在自己精心制定的“誘餌”中,以為這樣就可以統治、安撫他們。
2. 條約制度下的英國。
新航路開辟之后,世界各國之間由相對隔離到相互聯系。英國在光榮革命后,在社會政治制度建設上取得成功,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標志著英國步入近現代社會;工業革命則推動英國率先步入工業文明的時代,將英國的經濟、文化推向了一個全新的起點,甚至邁入了世界頂尖級國家。憑借著先進的政治制度、超強的經濟實力,英國逐步走向世界、聯通世界,建立起龐大的日不落帝國。西方文明熏陶下的英國有著深深的法治意識,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契約精神也在逐步浸潤著他們的心田。17 世紀中期威斯特伐利亞和會的順利召開,確定了國際關系中應遵守的國家主權、國家平等、國家領土與國家獨立等原則,對近代國際法的發展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標志著近代國際關系史和近代歐洲外交史的開端,對后世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近代世界最重要的國家,英國認同通過國際會議簽署相關雙邊或多邊條約來構建國際關系,并積極參與這一國際體系的建設。條約制度也成為英國走向世界、統治世界過程中處理對外關系、保證國家利益的主要手段。
3. 中英沖突。
鴉片戰爭之前,“世界”正在形成中,世界秩序尚未正式確立,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改革基礎上,正在飛速發展,他們充滿自信,無論是對世界還是對未來。作為曾經的世界文明發展的中心,中國的統治者們有著自己的驕傲,曾經的成就已經成為“包袱”,阻礙中國人以理智的心態、平等的視角面對外來關系。1792 年馬嘎爾尼使團訪華、1816 年阿美士德使團訪華等,都發生了禮儀之爭。其實質背后體現的是國家野心,計較的是爭霸世界的權力,也就是構建新的世界秩序話語權。不過區別在于中國處于整體實力較強但發展前景相對落后的狀況,而英國則處于整體實力相對較弱但發展更加積極主動。因此當英國強大到一定程度時,就可能不會需要禮儀了,直接以戰爭方式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鴉片戰爭的爆發正是由于英國在實現政治平等、經濟獨立、思想解放的前提下,將魔爪伸向了中國這塊肥肉。鴉片戰爭之后,英國通過條約的形式向中國索取領土、大量錢財和其他權益。這就標志著國際法背景下的條約制度取代了朝貢制度,中國 ---- 這個以前的游戲規則制定者 ---- 只能選擇按照西方國家確定的新游戲規則行事。
二、差異性的鴉片觀。
1. 對鴉片本體的差異化認識。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人認為鴉片是藥品和普通消費品,不是毒品,大部分人認為鴉片對人不產生危害,即使有也沒有酗酒對人產生的危害大。在日常生活中,英國民眾經常性的使用到鴉片,可以輕易低價購買各種含有鴉片成分的產品。隨著鴉片提純工藝的出現,造成嗎啡的產生和大量使用,于是出現大量的上癮案例,人們才意識到鴉片的危害,英國才開始著手鴉片和嗎啡的限制立法,1868 年英國制定《毒品藥店法案》,對鴉片貿易進行一般性的限制。但是在抑制嗎啡的過程中,海洛因居然被提煉出來了,它的上癮性更強,人們逐步對“鴉片治百病”神話產生懷疑,鴉片在日常治療中的使用漸漸受到限制,醫學上的使用逐漸減少。1914 年,英國議會才正式通過禁止鴉片的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