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年 2 月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就規模和利害關系來說堪稱 “海上決戰的最大戰爭”。①對這場戰爭某些方面的認識和評價,國內外史學界至今仍眾說紛紜。它究竟是 “孤注一擲式的突然出擊”、“施里芬計劃式的冒險”,還是德國政治形勢發展合乎邏輯的后果?②是 “破產”了還是極為成功的攻擊?③如何定位護航制度在挫敗無限制潛艇戰中所起的作用?④本文吸收國外學術界的研究成果,擬對 1917 年無限制潛艇戰研究中的這些問題作進一步的認識和辨析,以求得對這些問題的共識。
一、關于德國重啟無限制潛艇戰必然性問題
潛艇造價低、建造周期短,是大陸國家使用弱勢海軍來對抗海上霸權國的理想選擇。⑤早在一戰爆發之前,德國公海艦隊潛艇分艦隊就提出建造 222 艘潛艇,以實現對英國貿易封鎖的建議。但是,德國海軍深受美國海軍將領馬漢的 “把主力艦隊的總決戰看作擊潰交戰一方和奪取制海權的基本方法”的制海權理論影響,迷信于耗費巨資的 “大艦巨炮”型水面主力艦只。戰爭初期潛艇在對英作戰中的優異表現,使德國海軍當局認識到了潛艇的價值。
①1917 年 1 月,德國做出發動新的無限制潛艇戰的決定,是形勢所迫的必然選擇。1917 年 1 月,德國在西線的兵力對比上處于劣勢: 協約國軍隊約達 400 萬人,德軍約有 250 萬人,協約國軍隊以 190 個師對 150 個德軍師,德國不得不實施防御計劃。②在海上,日德蘭海戰證明,德國公海艦隊無力同英國大艦隊進行較量,英國保持著遠距離封鎖的壓倒性優勢。正如一位美國記者形象地評述說: “德國的公海艦隊攻擊了它的獄警,但仍然被關在監獄中?!雹蹮o限制潛艇戰成為唯一可行的、能夠迫使英國屈服的威懾手段。日德蘭海戰結束后,公海艦隊司令舍爾海軍上將立即上書德皇,承認德國公海艦隊的劣勢,要求優先發動無限制潛艇戰,并將其 “作為海上打擊英國的唯一手段”。④1917 年是一戰 “決定命運的一年”。⑤這一年戰局的特點是整體戰局都受到海軍影響,封鎖和經濟戰在戰爭中的作用愈加顯現。經過兩年多戰爭的消耗,英德兩國同樣面臨不同程度的經濟和社會危機,德國的情況更為嚴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糧食僅可自給3/4,德國國內消費谷物的10%,肉類、奶類和乳制品的10%,脂肪和雞蛋的40%以及魚類的60%需要依靠國外市場供應。⑥1914 年 11 月 2 日,英國首先對德國實施了饑餓封鎖,宣布整個北海海域都被視為交戰區,所有運往德國的物資都將被英國皇家海軍攔截。1915 年3 月,對德封鎖擴大到中立國港口。1916 年,英國又推出了強化封鎖措施,包括公布 “黑名單”,實施燃煤控制政策和運照制度。
⑦到1916—1917 年冬季,英國封鎖的效果愈加顯現。1917 年德國工業生產指數下降到1913 年的62%,勞動生產率降低了1/3,軍事工業原料奇缺,軍事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德國的對外貿易額,1916 年的進口降至戰前的59%,出口降至戰前的29%; 1917 年的進出口又分別降至戰前的39%和20%。⑧由于封鎖,德國不得不在1916 年實行了全面配給制,城鄉居民主食是攙有馬鈴薯粉的面包,被稱為 “K 面包”。⑨戰爭后期,豬的存欄數大幅削減77%,牛的存欄數削減32%。每周人均肉消費量從1050 克減少到135 克,牛奶消費量減少一半。五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為50%,人口出生率下降了一半。直接因封鎖餓死的人數達730 000 人?!暗聡找嫒狈M足配給制的物資,所有的物資從紡織品到鐵路車廂都已耗竭”。
民眾不堪承受戰爭的重負,不滿和憤慨的情緒日益增長。1917 年初,在一系列城鎮發生了食品騷亂,在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軍火工業區發生了罷工。1917 年4 月,當局削減了面包配給,引起大戰以來柏林和萊比錫工人最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游行。1917 年每個月平均有50 000 名工人罷工,1918年參加罷工的工人多達100 000 名。
因此,對德國來說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改變這種局面,上述困難無疑會加劇。換言之,在西線無法取得勝利、而英國的封鎖又在其國內引起更大災難的情況下,德國正在輸掉這場戰爭。美國軍事史學家拉里·H. 阿丁頓指出: 在 1917 年 2 月 1 日,德國政府基于兩點考慮,重新發動了無限制潛艇戰: “第一,除非英國在兩年內被打敗和其封鎖被打破,否則同盟國無論如何難免失敗; 第二,只有發動一場包括針對中立國駛往英倫三島船只在內的潛艇戰,才可能在英國對德國的饑餓封鎖產生重大效果之前扼死英國,否則德國就會被窒息而死”。①1916 年底至 1917 年 1 月,圍繞進行新的無限制潛艇戰一事,在德國政府內部展開了激烈爭論。
資產 階 級 自 由 派 和 受 社 會 主 義 影 響 的 工 人 階 級 主 張 就 地 停 火,通 過 談 判 結 束 戰 爭\\( Verst\ue562ndigungsfrieden\\) 。軍隊上層、主張泛德意志主義的海軍軍官、企業主和在資產階級中占支配地位的右翼組成的極端保守派反對這一主張,他們要求通過軍事勝利和在德國指導下的和平 \\( Sieg-frieden\\) 來結束戰爭。魯登道夫、海軍參謀長霍爾岑多夫和新任外交大臣齊默爾曼形成了德國政策強硬路線的代表,他們代表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深信靠自己的力量使用潛艇就能決定戰爭勝負”。
②帝國海軍部長提爾皮茨及其繼任者海軍上將卡培里也是無限制潛艇戰的倡導和支持者。首相貝特曼·霍爾韋格,曾經向國際社會承諾德國不會發動無限制的潛艇戰爭,與軍事當局意見相悖并訴諸帝國國會,帝國國會議決: “帝國總理在作出他的決定時,必須根據最高統帥部的意見?!?/p>
③1916 年12 月,在協約國拒絕了德國的 “和平倡議” 后,德皇威廉二世也開始從原來的軍事行動要服從政治全局的立場上動搖,轉而贊成不受限制的潛艇戰。除了決策方面的有利氛圍以外,在 1916 年底至1917 年初,還存在著對德國發動新的無限制潛艇戰的其他諸多有利因素。
首先,德國已擁有一支較強大的潛艇艦隊,其戰斗力也有較大幅度的提升。1914 年大戰爆發時,德國可用于遠洋作戰的潛艇只有 22 艘。④1915 年 2 月 10 日,實施第一次潛艇戰時,可用于作戰的潛艇也不過 27 艘。所以,德國所擁有的潛艇數量尚不能從一開始就造成嚴重威脅,因此便采取了建造潛艇的緊急措施。1916 年德軍潛艇持續增長,從 3 月份開始,每月平均有 10 艘潛艇編入現役,到 12月份,甚至增加到 15 艘。這樣,到 1917 年 2 月發動無限制潛艇戰時,德軍已擁有一支由 110 艘潛艇組成的艦隊。⑤此外,正在造船廠建造的 U 型潛艇至少還有 120 艘。
⑥隨著潛艇數量的增加,擊沉的協約國船只數也迅速增加。1915 年在不列顛島周邊海域共擊沉 100 萬噸協約國商船,1916 年擊沉 200萬噸。尤為引人注目的是,1916 年底德軍按 《捕獲條例》進行的有限潛艇戰,每月擊沉的噸數超過300 000 噸,第一次在英國引起嚴重的關注。
其次,經過兩年半的戰爭,英國的社會經濟受到很大的打擊。英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一是工農業生產部門勞動力特別是熟練工人不足,二是糧食問題十分尖銳。根據英國貿易部的數字,截止到1915 年夏季,軍事工業各部門 \\( 金屬工業、化學工業、造船工業\\) ,由于戰爭征募而損失的工人數量在 16%至 24%之間。⑦農業方面,到 1915 年初,英格蘭和威爾士平均 16% 的農業工人被征募入伍,不得不在農忙的耕作和收獲季節使用婦女和兒童勞動力。1916 年,英國進口的糧食、食品和飼料為1630 萬噸,相當于戰前水平的 89% 。較之 1914 年 7 月,食品的零售價格在 1915 年 6 月和 1916 年 6月分別上漲了 33%和 61%; 而同期工資僅上漲了 5% -10%和 15% -20%。⑧由于 1916 年谷物歉收,1917 年英國必將面臨更嚴峻的糧食危機。
再次,1916 年秋季全球范圍的糧食歉收,對英國猶如雪上加霜。1916 年北美 \\( 美國、加拿大\\)糧食產量為 12 050 萬噸,相當于 1915 年產量的 79%,阿根廷、烏拉圭、南非、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糧食產量為 1070 萬噸,相當于 1915 年產量的 61%。⑨德國海軍參謀長霍爾岑多夫認為: “在 1917 年 2月,美國和加拿大可能不再有能力向英國運輸任何谷物。英國所需的糧食和飼料將不得不從路途遙遠的阿根廷輸入,但由于本身惡劣的收成,阿根廷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供應,那么英國只有指望更加遙遠的印度和澳大利亞了?!?/p>
①德國軍方估計如果情形如此,會使英國本已捉襟見肘的海上運輸商船噸位增加額外運力。1916 年 12 月 22 日,德國海軍參謀部在一份備忘錄中向德軍最高統帥部建議: 在 1917 年 2 月 1日再度發動無限制潛艇戰?;魻栣喾虻膫渫浌烙? 英國目前可用于運輸的商船總噸位,準確的數字大約是 2000 萬噸,除了被軍方征用,用于沿海運輸,供協約國運輸之用以及在船廠維修的船只等,英國實際可用于從事遠洋貿易運輸船只總噸位不會超過 800 萬噸。②該文件提出使用 U 型潛艇可以輕而易舉地達到在前 4 個月每月擊沉 60 萬噸,以后每月擊沉 50 萬噸的目標。
③而且,通過無限制潛艇戰的恫嚇,至少 2/5 的中立國船只不敢駛向英國。所以,在 5 個月之后英國的海運能力將減低至接近目前水平的 39%,英國將無法承受這樣的損失,其經濟將難以維持。并認為所有這一切都將轉化為食物騷亂和勞工動亂,其結果是 “迫使英國在 5 個月之內屈膝投降”。
④這一備忘錄成為德國在 1917年宣布不受限制的潛艇戰的關鍵文件。1917 年 1 月 9 日,在普勒斯舉行的軍事會議上終于做出了實施無限制的潛艇戰的決定。德國左翼史學家費舍爾認為: 1917 年無限制潛艇戰的決定 “與其說是孤注一擲式的突然出擊,還不如說是 \\( 德國\\) 政治形勢的合乎邏輯的后果”。⑤
二、關于無限制潛艇戰成敗與否的問題
一戰剛結束時,英國官方竭盡所能對無限制潛艇戰進行貶低,掩蓋其戰略上的阿基里斯之踵,或將潛艇戰輕描淡寫,這就造成了客觀評價潛艇戰成效的困難。英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是溫斯頓·丘吉爾的表述:德軍1917 年無限制潛艇戰 “幾乎獲得成功”的觀點事實上 “從來就不存在”,“大列不顛的航海資源不僅在事實上而且在當時的情況下總是勝過德國潛艇攻擊的”。
⑥這一觀點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主宰了學術界的話語權,潛艇戰臭名昭著,毀多譽少。時至今日,才有學者指出 “潛艇戰取得了驚人的成功,造成了深創巨痛”,“潛艇戰計劃,與德國此前的其他計劃一樣,非常接近成功”,是 “極為成功的出擊”。
⑦無限制潛艇戰的結果證明,德國人在某些統計和預測方面犯了錯誤?;魻栣喾虻膫渫浽陉P于英國能否依靠本土資源獲得足夠的糧食和原料以度過潛艇戰危機期、能否順利地實施食品配給制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誤判。通過潛艇戰迫使英國屈膝投降的戰略目標沒有達到。但是,不能因此否認1917 年的無限制潛艇戰達到了戰役目的的歷史事實。
⑧首先,德軍在潛艇戰的前五六個月,每月擊沉商船的噸位很快就達到并且超過了的預計目標。根據美國史學家霍格爾·H. 赫維希的數據: 在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役 “前 4 個月里,潛艇平均每月擊沉 629 862 噸船舶,接下來的兩個月平均擊沉 506 069 噸”。①德國史學家根爾德·哈達赫的數據顯示: 從 1917 年 2 月到 6 月的 5 個月內,平均每月擊沉英國、協約國和中立國船只達到 647 000 噸。②又據根溫斯頓·丘吉爾的數據,從 1917 年 2 月 1 日,無限制潛艇攻擊開展后,協約國和中立國船只的損失持續增長,從 1 月的 181 艘增至2 月259 艘、3 月325 艘、4 月423 艘; 相應損失總噸位數是 1月 29. 8 萬噸、2 月 46. 8 萬噸、3 月 50 萬噸、4 月 84. 9 萬噸。
③而英國著名軍事歷史學家李德·哈特指出,在潛艇戰最高潮的 4 月,協約國和中立國損失總噸位高達將近 100 萬噸,其中的 60% 屬于英國。④僅在 4 月里短短的兩個星期之中,122 艘遠洋商船被擊沉,其噸位損失率相當于往來于英國商船總噸位的 25%———凡自英國開出的船只,每 4 艘必有 1 艘被擊毀。
⑤綜合以上數據,無論采取哪種統計方式,德軍 “在擊沉敵方商船噸位數量方面,海軍部的預測被證明是非常準確的”。⑥在經濟戰中,沉船和造船的數量和速度競賽是勝負的裁判者。協約國造船速度無法彌補如此驚人的損失噸位。在1917 年,英國每月平均建造10. 2 萬噸商船,但僅4 月一個月就損失52. 6 萬噸,若按4 月損失計算,新造船和損失之比大約 1∶ 5. 15。⑦如果以協約國 \\( 包括美國\\) 和中立國的損失與新建造之比來看,1917 年協約國和中立國因敵方攻擊而損失船只的總噸位達到 610 萬噸,而新建造的總噸位為 290 萬噸。也就是說,1917 年凈損失 320 萬噸商船。面對如此慘重的損失,1916 年底被任命為英國第一海軍大臣的海軍上將約翰·杰利科束手無策,不得不承認: “如果損失像這樣繼續下去,我們將不可能繼續進行這場戰爭了?!泵绹v歐海軍總司令威廉·西姆斯1917 年4 月底在其報告中稱: “協約國現在已沒有制海權。部隊和補給的輸送緊張到極點,對戰場上軍隊的保障已受到威脅?!雹嘤\姶蟪假M希爾甚至提出 “陸軍能否在海軍戰敗之前取得勝利”這樣的問題。
⑨其次,1917 年無限制潛艇戰給協約國造成沉重打擊。具體表現在: 第一,使協約國石油供應發生危機。英國外交大臣寇松曾宣稱: 協約國 “靠石油才能打仗,靠石油才能贏得戰爭。沒有石油,怎么能保證艦隊的機動能力、軍隊的運輸和各種炸藥的生產呢?”
一戰中英國所需全部石油來自海外,海軍石油需求的大約 4/5 來自美國。1914 年大戰爆發時,45% 的英國軍艦改造成燃油軍艦,包括全部驅逐艦。英國海軍每月的燃油需求量從 1915 年 1 月的 80 500 噸增加到 1917 年 1 月的 190 000噸。
1917 年無限制潛艇戰役的高潮中,僅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在 5 月至 9 月之間就損失 6 艘油輪,英荷殼牌公司也損失不少油輪。
海軍司令部的政策是儲備相當于半年消耗的石油,但到 1917 年 5月底,儲備還剩下不到一半,且已影響了皇家海軍的活動能力,情況十分危急。6 月,大艦隊總司令被告知燃油供應形勢 “極其危急”,所有燃油軍艦 “除了執行緊急任務的以外一律削減 3/5 的動力”。
英國政府頻頻向美國拍發緊急電報,外交大臣阿瑟·巴爾弗在 7 月份的一份電報中聲稱: “除非美國向英國運抵 300 000 噸的燃油,否則皇家艦隊的機動能力將受到威脅,甚至無法繼續作戰?!?/p>
有人甚至建議海軍停止建造石油驅動型艦只,重新使用煤炭燃料。第三,沉重打擊了美國同協約國的貿易。大戰開始后,美國默認英國的封鎖,大規模向協約國運送軍火并與之進行其他貿易,“到 1916 年底,美國已成為協約國的軍火庫。對協約國的出口增長了 4倍; 美國對協約國的貸款超過 20 億美元”。
①但無限制潛艇戰役開始后,美國的出口數字及進出港的商船數量不論是與 1 月份還是與上年同月相比都呈現大幅度下降。出口貿易從 1 月份的 613 555 693美元下降到 2 月份的 467 683 406 美元。由于出口至英國、比利時、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和俄國必須經過最危險的北海,對這些國家的出口量從 1 月份占出口總量的 50. 9% 下降到 2 月份的占43. 2% 。②許多交戰國和中立國的商船不愿冒險運輸美國貨物。
第四,嚴重影響了英國的進出口貿易和軍工生產。在 1913 年,英國進口物資的總額為 5500 萬噸,而 1917 年僅為 3700 萬噸,即不到戰前的 2/3。
③其中工業原料、軍火和糧食減少的最多。工業原料和軍火減少了1280 萬噸 \\( 減少39%\\) ; 糧食減少了560 萬噸,\\( 減少28%\\) 。截至1917 年1 月,煤炭的價格已經上漲了 70%。英國煤炭生產所需的坑木木材的一半來自斯堪的納維亞。但這些木材的進口已經下降了 20%,并在進一步迅速下降。由于斯堪得納維亞進口的木材和鐵礦石減少,使采煤業和鋼鐵業受到一定影響,從而使軍火工業的燃料和鋼鐵供應不足。以槍支和炮彈的生產為例,由于1917 年的燃料和原料供應不足,1918 年英國生產的步槍是 110 萬支,較之 1917 年的 120 萬支減少9. 16% ; 1918 年英國生產的炮彈是 6730 萬發,較之 1917 年的 7620 萬發減少 8. 8% 。
④第五,對糧食進口的影響同樣重大,在英國造成了糧食危機。世界大戰之前,英國僅能滿足國內35% 的食品供給: 英國人食用的面包,每五塊就有四塊是用進口面粉制作的; 其 2 /3 的食用糖也需要從中歐國家進口; 雖然英國的肉類、脂肪和奶類自給率較高,但飼料要靠進口。對于糧食安全問題的嚴峻性,1904 年出任海軍大臣的費希爾曾直言不諱地予以說明: “英國在 5 月份通常只有 3 天余糧———在 9 月份 \\( 由于正值英國的秋收季節\\) 則會保持 3 周的糧食供應。如果糧食進口停止一兩周的話,軍隊還能有所作為嗎? 這個國家只好投降?!雹?917 年英國的糧食、食品和飼料進口為 1380 萬噸,相當于 1913 年的 75% ,1918 年又降為 1190 萬噸,僅為1913 年的65%。就進口數量而言,1916—1917 年,英國食品進口較之戰前下降了 250 萬噸,1917—1918 年又下降了 190 萬噸。1917 年 4 月份,英國民間僅有六個星期的糧食儲備。⑥面包、黃油、牛奶的價格從1914 年以來上漲了一倍多; 大麥和燕麥上漲了250%; 亞麻籽、棉籽餅較之和平時期上漲了兩倍; 從阿根廷和澳大利亞進口的冷藏肉價格上漲了一倍,糖的價格上漲了三倍,鯡魚的價格上漲了600%。⑦1917年2 月后,英國糧食供應不足顯現,由面粉、馬鈴薯或豆粉合成的灰色面包成為主要食品之一,被稱為“標準面包”。⑧到1917 年底,食品危機終于發生。在倫敦以及許多城市的街頭,出現了購買奶油、人造黃油、茶和肉類的長隊,有時一個店鋪前的長隊竟達3000 人之多。英國不得不實施食物配給。因此,對 1917 年的無限制潛艇戰的評價,應該將其視為一個戰役,從作戰計劃、時效和結果等方面做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地得出 “破產”或 “失敗”的結論。德國在短時期內改變了海上力量的態勢,使形勢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面發展,一度成功地取得了消極的制海權。⑨正如帝國末代海軍部長馮·卡普里在戰后評價無限制潛艇戰時所說: “潛艇戰沒有失敗。潛艇的戰績超過了預期。唯一的錯誤在于低估了敵人的生存能力?!雹?br>
三、關于護航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問題。。
長期以來,大多數歷史著作和歷史學者,都認為護航制度,即以驅逐艦護送商船出入潛艇活動區的制度,是英國能夠贏得反潛戰的主要原因。我們不否認護航制度在反潛戰中的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認可護航制度 “最終打破了潛艇的威脅”的觀點。
②但是又必須注意到無限制潛艇戰的高潮與護航制度的最終形成之間存在一個時間差,在無限制潛艇戰高潮期間護航作為一種制度還沒有完全形成,對遏制潛艇威脅作用是有限的歷史事實。需要護航的航線,主要是大西洋航線,特別是經由愛爾蘭西南水域至英格蘭南部諸港口的航道,這里是德國潛艇重點攻擊的水域。也是英國生死攸關的“生命線”,因為糧食供應、大西洋貿易都要通過此航道。以英國與美國和加拿大的貿易為例: 從1916 年底開始,英國所需物質供應的 40% 采購自美國,每月需支付的款項接近 2 億美元,除了谷物外美國和加拿大還提供了英國所需的肉類和脂肪的 80%,為英國生產了所需炮彈的 1/4 至 1/3。
③可是,大西洋航線上形成往來英國的雙向護航是在 1917 年 8 月,而這時無限制潛艇戰高潮期已經過去。
英國海軍參謀部是在 1917 年 5 月做出了 “建立包括護送與控制全部商業船運的護航制度的決定”的。
④在此之前,英國海軍對護航心存疑慮,并不熱心。從 1917 年 2 月起,英國海軍對駛向法國的運煤船開始試驗性地護航。1917 年 3、4、5 三個月中,有 4000 艘以上的船只在護航隊的伴隨下穿過英吉利海峽,結果只損失了 9 艘船只。1917 年 4 月,在無限制潛艇戰高峰時期,才被迫對遠航船只實施護航。5 月,第一批有護航的船隊到達英國: 一隊由 16 艘船只組成,來自直布羅陀; 另一隊由 12 艘船只組成,來自美國的漢普頓羅茲。由于這兩次航行的成功,并由于美國海軍的參與,護航行動遂延伸到橫跨大西洋的航線上。1917 年 6 月 4 日,從美國出發的船只開始采用護航編隊; 6 月22 日,護航制度擴大至加拿大的港口; 7 月 31 日,在南大西洋海上進行貿易的船只開始采用護航制度。
⑤8 月,護航又擴大到駛離英國的船隊。至此,護航制度才算成形。美國海軍史專家迪奧多爾·羅普指出: 直到 1917 年 9 月,在美國海軍的協助下,“護航才完全組織起來”。
⑥有三組數據可以說明在1917 年7、8 月后,護航制度作用才體現出來。第一,1917 年2 月至9 月德國潛艇襲商戰況。在 1917 年 2 月至 9 月期間,在北海與大西洋水域,德國潛艇前 5 個月月均擊沉469 053. 4 噸,月均每天出動潛艇 28. 8 艘,月均每艘潛艇每天擊沉噸位 540. 4 噸; 后 3 個月月均擊沉357 550 噸,月均每天出動潛艇 32 艘,月均每艘潛艇每天擊沉噸位 368. 33 噸。
⑦可見,在 1917 年 7月之后,雖然月均每天出動潛艇從28. 8 艘增加到32 艘,但月均擊沉噸位只有前5 個月的76. 2%,月均每艘潛艇每天擊沉噸位只有前 5 個月的 68. 2%。⑧第二,協約國和中立國商船損失數量開始降低。在 1917 年2 月至7 月期間,協約國和中立國商船月平均損失630 000 噸; 而1917 年8 月至1918 年10月的 15 個月中,月平均損失降為 296 000 噸。⑨在無限制潛艇戰的高潮時期,月均商船損失率超過10% ,而在 1917 年 7 月后,損失下降到 1% 以下。
此后,護航制度才在反潛戰中發揮了作用,例如到 1917 年 10 月底,由運載能力為 10 656 000 噸的 1500 多艘商船組成的 99 支返回英國護航船隊安全歸港,其損失是僅有 10 艘輪船被魚雷擊沉。
①第三,德國潛艇損失的情況。在 1917 年上半年僅損失20 艘,到 1917 年下半年則達到 43 艘。②從 1917 年 12 月開始,協約國每月擊沉的德國潛艇達到大約8 艘,而在無限制潛艇戰的最初 3 個月中德國只損失 9 艘潛艇。
③這也從側面印證了護航制度的反潛戰的作用。
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計劃的一個 “基本的、不可動搖”的方針就是戰爭必須在英國秋天收獲季節之前結束,“預計 1917 年 8 月 1 日通過潛艇戰而獲得勝利”,否則將導致 “對我們致命的結果”。
④既然在無限制潛艇戰高潮的幾個月中,護航制在北海與大西洋航線并沒有明顯的作為,就不能認為英國擺脫危機、堅持下來的主要因素是由于 “實行有效的護航制”,將其提高到決定性地位顯然是不恰當的。英國在無限制潛艇戰的高潮期間,最大地挖掘了整個國家的潛力,采取了補充商船隊損失,航運集中管制、進口管制、重新規劃對外貿易、重新改造經濟結構等具體措施,才得以度過危機。
英國主要依靠兩方面措施彌補商船隊的損失。一是擴充造船能力。在戰爭的頭兩年里,英國的造船量只有 1914 年的 2/5。到了 1917 年,為了應對無限制潛艇戰,英國采取了優先向造船企業分配鋼鐵,安排在軍隊服役的船廠技工復員回廠工作,實行嚴格的合理化生產制度等措施,開始增加船只建造。1917 年,英國及自治領平均每月造船 102 000 噸,大約相當于戰前 142 000 噸的 72%。⑤二是租借中立國商船。中立國瑞典、丹麥、挪威、荷蘭等大都是海運國家,擁有遠超過本國需要的商船隊。
它們迫于軍事、經濟壓力,向英國等協約國家出租商船。例如,1917 年 6 月,丹麥出租 200 000 噸位的船舶給協約國; 到 1918 年 5 月,瑞典出租給協約國的船舶達到 400 000 噸。⑥由于這些措施的實施,英國在 1917 年仍保持了一支總噸位為 1590 萬噸的商船隊,進口了 3700 萬噸貨物。⑦英國對商船航運進行集中管制始于 1916 年底。1916 年 12 月,新設立了航運部以協調運力,并推動商船的國有化。1917 年初,又成立了 “噸位優先分配委員會”,其職權是根據現有運輸能力和貨物的急需程度,協調陸軍部、軍工部、貿易部和食品部等各部門的需求。然后,由航運部根據定額確定商船隊的分配。在 1917 年,英國商船的分配比例大致如下: 輔助船只 100 艘、海軍運輸船 300 艘\\( 占商船總數的 16%\\) ; 70 艘為軍隊運輸船、335 艘為陸軍補給船 \\( 占商船總數的 17%\\) ; 350 艘專為軍火工業進口生產原料 \\( 占商船總數的 15%\\) ; 750 艘進口的必要民用物資 \\( 占商船總數的 31%\\) ;剩下的 500 艘租借給了其他協約國 \\( 占商船總數的 21%\\) ,⑧通過對商船進行集中管制分配,將商船的運力發揮到了最大化,對于緩解在無限制潛艇戰期間協約國商船運力的損失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對外貿易也進行了重新規劃,以便與那些航程最短的國家和地區擴大貿易,最大限度地挖掘現有商船的潛力。英國的對外貿易開始集中于北大西洋,美國成為英國最主要的貿易伙伴。美國產品在英國的進口中所占份額比例由 1914 年的 25% 上升到 1917 年的 43%,再到 1918 年的 49%,與此同時,英國同澳大利亞、遠東地區和南美之間的傳統貿易則失去了以前的重要性。
⑨最后,美國的參戰對于協約國戰勝德國無限制潛艇戰具有重要意義。美國的緊急援助,包括增援英國反潛艦隊的輕型船艦、快速建造一些新商船以及經濟上的援助。1917 年 5 月 3 日,第一批 6 艘驅逐艦到達英國的昆斯頓,另有 70 多艘驅逐艦隨后到達。到戰爭結束時,將近 400 艘各類軍艦、7萬名美國海軍官兵在歐洲服役。①美國參戰后造船能力迅速擴大,1917 年,美國平均每月造船從1916 年的 42 000 噸增加到 83 000 噸。②美國對德宣戰后,將扣留在美國港口的總噸位超過 200 萬噸的德國商船沒收,用于充實協約國商船隊。隨著美國的參戰,美國提高了對協約國貸款的額度,最高達到每月 5 億美元。③美國的貸款解決了英國對其盟友的經濟援助以及本身所需之軍費,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英國政府對經濟的重組和改革。
綜上所述,英國之所以能在無限制潛艇戰的高潮期間堅持下來,主要原因是經濟和資源方面的,而不是軍事方面的。德國史學家根爾德·哈達赫指出: 德國海軍參謀部 “過分地估計了潛艇戰的經濟后果。預期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可能在幾個月內 ‘餓死’是錯誤的; 這就如同協約國把對同盟國進行封鎖的效果過分估計一樣”。④1917 年的無限制潛艇戰首次證明了潛艇對整個戰爭的重要影響。它在德國不掌握制海權的情況下對英國的海上交通線實施進攻,造成了致命的威脅,幾乎贏得了戰爭。馬漢所青睞的戰列艦大艦隊決戰思想被證明不僅是不現實的,很多時候也是不必要的。正如那個時代英國海軍戰略家朱利安·科貝特所說: “我們最珍視的戰略傳統已被徹底顛覆?!雹荼M管這一戰爭發生在帝國主義的爭霸戰爭中,但是實事求是地研究和評價 1917 年的無限制潛艇戰,總結經驗,仍然有理論和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