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的開篇《計》篇是全書的總綱,其中指出作為軍事管理者的“將”,應該具備五種素質:智、信、仁、勇、嚴。[1]\\(P.7\\)其中,“智”是排在第一位的。
然而,孫武所說的“智”,究竟是什么意思?千百年來語焉不詳,絕大多數人以為就是“聰明”,但是我們接著問:在中國古代哲人的心目里,究竟什么才算是真正的“聰明”?恐怕大家不一定就說得準、說得透了。
在我看來,孫武所言的“智”,并不一定是指領導人們的先天的智商如何。人與人之間的智商不可能有天壤之別,管理者之間的智商更不可能相差到哪里去。孫武所言“智”,更多地指知道得多不多,也就是“知己知彼”,也就是今天所言“知識”。
古人所言的“智”,很多時候又寫作“知”,今考《集韻·寘韻》:“智,或作知?!庇终埍容^《易·蹇》:“見險而能止,知矣哉?!保?]\\(P.165\\)《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3]\\(P.47\\)陸德明釋文:“知,音智?!保?]\\(P.1356\\)《禮記·中庸》:“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保?]\\(P.1442\\)《漢書》卷八一《張禹傳》:“是兒多知,可令學經?!保?]\\(P.3347\\)以上文獻中的“知”都是“智慧”的“智”義\\(后來寫作“智”\\)。
更有意思的是,在孫武的后人孫臏所寫的《孫臏兵法》中,表示“知道”的“知”常常寫作“智”,可見“知”、“智”二字在先秦常常無別,以下是我們的統計結果:明之吳越,言之于齊,曰智\\(知\\)孫氏之道者,必合于天地。[7]\\(P.44\\)問:“智\\(知\\)道奈何?”[7]\\(P.44\\)而先智\\(知\\)勝不勝之胃\\(謂\\)智\\(知\\)道?!鯌鸲荺\(知\\)其所\\(下缺\\)。[7]\\(P.44\\)\\(上缺\\)所以智\\(知\\),適所以□智\\(知\\)。故兵無\\(下缺\\)。[7]\\(P.44\\)刑莫不可以勝,而莫智其所以勝之刑。[7]\\(P.193\\)請比較作“知”的例子: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適計險,勝。
孫子曰:恒不勝有五:御將,不勝;不知道,不勝;乖將,不勝;不用間,不勝;不得眾,不勝。[7]\\(P.54\\)孫子曰:知不足,將兵,自侍\\(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夫安萬乘國,廣萬乘王,全萬乘之民命者,唯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適之請,陳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7]\\(P.64-65\\)知之。知士可信,毋令人離之。必勝乃戰,毋令人知之。[7]\\(P.93\\)善者,適人軍□人眾,能使分離而不相救也,受敵而不相知也。[7]\\(P.162\\)善陳,知倍鄉,知地刑。而兵數困,不明于國勝兵勝者也。[7]\\(P.170\\)兵不能見福禍于未刑,不知備者也。[7]\\(P.170\\)\\(上缺\\)不失,將軍之知也。[7]\\(P.176\\)孫子曰:“營而離之,我并卒而擊之,毋令適知之?!保?]\\(P.26\\)又考《孫子兵法·九變》言:“是故智者之慮,必雜于利害,雜于利而務可信也,雜于害而患可解也。是故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保?]\\(P.55\\)此正可以與《孫子兵法·作戰》之“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1]\\(P.14\\)相互觀照,“智者”正乃“知用兵之利害者”也!
可見,就在《孫子兵法》這同一部文獻里,“智”、“知”同時出現。
古代兵、法往往不分,我們又考察了秦代法制文獻《睡虎地秦墓竹簡》,發現情形相似,表示“知道”的“知”,常常寫作“智”?!端⒌厍啬怪窈啞ふZ書》:“故騰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為閑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之,毋巨于罪今法律令已布,聞吏民犯法為閑私者不止,私好、鄉俗之心不變,自從令、丞以下智而弗舉論,是即明避主之明,而養匿邪避之民。如此,則為人臣亦不忠矣。若弗智,是即不勝任、不智,智而弗敢論,是即不廉,此皆大罪,而令、丞弗明智,甚不便。今且令人案行之,舉劾不從令者,致以律,論及令丞。有且課縣官,獨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聞,以次傳,別書江陵布以郵行?!保?]\\(P.11,P.13\\)從以上考證可以看出:在古漢語和古漢字里,“知-智”是古今字,而研究一個漢字就是研究一段歷史,漢字字形及其發展演變的背后往往體現了古人深邃的哲理與智慧,古人所言的“智慧”,其實就是看您知道得多不多,這就是古人的智慧觀,這在《孫子兵法》中也不例外。
二
知道什么?知道自己、知道別人,也就是知己知彼。我們對“知”在《孫子兵法》中出現的次數做了一個統計。統計結果顯示:“知”在《孫子兵法》中竟然出現了71次,是出現頻率最多的詞語之一。那么究竟應該知道哪些方面的內容呢?
首先是知道軍事戰爭的戰略戰術?!秾O子兵法·作戰》:“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保?]\\(P.13\\)《孫子兵法·作戰》:“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保?]\\(P.14\\)《孫子兵法·謀攻》:“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保?]\\(P.22-23\\)《孫子兵法·謀攻》:“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保?]\\(P.23\\)《孫子兵法·形》:“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保?]\\(P.29\\)《孫子兵法·形》:“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保?]\\(P.29-30\\)《孫子兵法·虛實》:“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候\\)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保?]\\(P.41\\)《孫子兵法·九變》:“故將通于九變之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九變之利,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保?]\\(P.55\\)《孫子兵法·地形》:“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保?]\\(P.69\\)第二是知道我方的家底和敵方的根底。也就是知己知彼,這在孫子兵法中談得最多,請詳論之。
其一:要了解清楚我方和敵方是否都擁有民心支持、擁有天時地利、擁有優秀將領、擁有嚴明紀律。如果只了解我方而不了解敵方的情況,或只了解敵方而不了解我方的情況,就只有一半的取勝把握?!秾O子兵法·計》:“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
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保?]\\(P.7\\)《孫子兵法·計》:“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保?]\\(P.7\\)《孫子兵法·謀攻》:“故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保?]\\(P.23\\)《孫子兵法·地形》:“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愛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亂而不能治,譬若驕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保?]\\(P.69\\)《孫子兵法·用間》:“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于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保?]\\(P.88\\)《孫子兵法·用間》:“\\(必索\\)敵間之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保?]\\(P.88-89\\)《孫子兵法·用間》:“故三軍之事,莫親于間,賞莫厚于間,事莫密于間,非圣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兼死。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保?]\\(P.88\\)考《六韜·虎韜·壘虛》亦言:“武王問太公曰:‘何以知敵壘之虛實,自來自去?’太公曰:‘將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登高下望,以觀敵之變動。望其壘,即知其虛實。望其士卒,則知其去來?!渫踉?‘何以知之?’太公曰:‘聽其鼓無音,鐸無聲,望其壘上多飛鳥而不驚,上無氛氣,必知敵詐而為偶人也。敵人卒去不遠,未定而復返者,彼用其士卒太疾也。太疾則前后不相次,不相次則行陳必亂。如此者,急出兵擊之,以少擊眾,則必勝矣?!保?0]\\(P.475\\)《六韜·犬韜·戰車:“武王問太公曰:‘戰車奈何?’太公曰:‘步貴知變動,車貴知地形,騎貴知別徑奇道,三軍同名而異用也。凡車之死地有十,其勝地有八?!保?0]\\(P.502\\)其二、作為我方,要知己知彼,也就是既要了解我方又要了解敵方的情況,但同時又不要讓敵方了解我方的情況,甚至連我方的士兵也不能讓其知道我方的具體情況\\(特別是軍事意圖和排兵布陣\\)?!秾O子兵法·虛實》:“出其所\\(不\\)[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必]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保?]\\(P.69\\)《孫子兵法·虛實》:“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敵寡,能以眾擊寡,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之備己者也?!保?]\\(P.40\\)《孫子兵法·虛實》:“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而應形于無窮?!保?]\\(P.41\\)《孫子兵法·九地》:“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易其事,革其謀,使\\(人\\)[民]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人\\)[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于險,此謂將軍之事也。九地之變,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保?]\\(P.73\\)《孫子兵法·用間》:“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鄉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于外,令吾聞知之而傳于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保?]\\(P.88\\)所以《孫子兵法·計》言:“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保?]\\(P.7\\)第三是知道天時地利。孫武認為,只是知道我方和敵方的情況,而不知道是否天時地利,照樣不會有勝利的保障?!秾O子兵法·虛實》:“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之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于勝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斗?!保?]\\(P.40-41\\)《孫子兵法·軍爭》:“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和為變者也。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保?]\\(P.47\\)《孫子兵法·地形》:“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保?]\\(P.69\\)《孫子兵法·地形》:“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薄秾O子兵法·地形》:“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阨遠近,上將之道也。
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國之寶也?!保?]\\(P.68-69\\)《孫子兵法·九地》:“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王霸]之兵也。
夫\\(霸王\\)[王霸]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于敵,則其交不得合。是故不爭天下之交,不養天下之權,信己之私,威加于敵,故其城可拔,其國可隳。施無法之賞,懸無政之令。犯三軍之眾,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眾陷于害,然后能為勝敗。故為兵之事,在順詳敵之意,并敵一向,千里殺將,是謂巧能成事?!保?]\\(P.74\\)
三
以上是我們對《孫子兵法》一書的考察,頗為有趣的是:在智慧觀上,與孫子時代相近的老子、孔子也有類似的看法?!独献印返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保?]\\(P.133\\)老子的意思是說:“能知道別人,算有智慧;能知道自己,算是聰明?!倍墩撜Z·述而》:“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保?]\\(P.94-95\\)孔子曾經語重心長地說道:“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造作的人,我沒有這種毛病。我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記在心里。這樣的‘知’,是僅次于生而‘知’之的\\(也很不錯啦\\)?!?/p>
所以,當有弟子問孔子什么是“知”,孔子說:
“知人?!币簿褪侵?、了解人才??鬃咏又U發道:把正直的人提拔上來,位置在邪惡的人之上,也能夠使邪惡人變得正直。對此,孔子的弟子子夏闡發道:“舜有了天下,就選了皋陶,壞人難以存在了,商湯有了天下,就選了伊尹,壞人也難以存在了?!?/p>
在儒家看來,最善于選人、用人的領導\\(知人善任的領導\\)才是最聰明的領導。同時,儒家又強調要“自知”,要有自知之明,要不斷地反思、反問自己,《論語·學而》里面說道:“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3]\\(P.4\\)
所以,在我看來,儒家文化的“修身”,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省身”,也就是不斷地通過自我反省來實現“自知”,只有不斷地“自知”,明白自己哪些方面做得較好,那些方面做得不好,才能實現自我管理,之后才談得上去管理他人。所以,儒家認為,一個領導如果既自知,又知人,既知己又知彼,這就是一位很好的領導,這與我們討論的孫武《孫子兵法》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正可以互相觀照。所以,如此看來,在中國文化中,人的“智慧”完全是后天的,是指“知道什么”,包括對人和事物兩個方面的知曉\\(“人”又包括自己和他人\\),難怪《論語·為政》有言:“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P.20\\)孔子的意思是說:“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表示‘聰明智慧’的‘知’?!痹谙惹乇ㄖ?,這一點得到反復的強調,《司馬法·仁本》:“知終知始,是以明其智也?!保?0]\\(P.141\\)而戰爭正是這種“知終知始”、“知彼知己”的智慧術,《司馬法·定爵》言:“凡戰,智也?!保?0]\\(P.161\\)
四
現在我們再來看與“智慧”在意義上有聯系的另外一個詞“聰明”。在中國人的心目里,究竟什么是“聰明”?“聰明”從字形上看就能一目了然,“聰明”原本是指“視聽靈敏”,也就是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同樣是要“知己知彼”,所以《易·鼎》里面說:“巽而耳目聰明?!保?]\\(P.206\\)《書·皋陶謨》:“天聰明,自我民聰明?!碧拼追f達疏:
“聰明,謂聞見也。天之所聞見用民之所聞見也?!保?1]\\(P.109\\)如果視聽途徑暢通,此人就“\\(耳\\)聰\\(目\\)明”了,難怪《孫子兵法·九地》里面也說:
“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無知?!保?]\\(P.73\\)《老子》第五十二章里面也說道:“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保?]\\(P.207-208\\)所以《漢書》卷八六《王嘉傳》里面說:“今云等至有圖弒天子逆亂之謀者,是公卿股肱莫能悉心務聰明以銷厭未萌之故?!鳖亷煿抛?“務聰明者,廣視聽也?!保?]\\(P.3492-3493\\)“聰明”又特指君主的視聽。唐吳兢《貞觀政要·行幸》:“如宇文述、虞世基、裴蘊之徒,居高官,食厚祿,受人委任,惟行諂佞,蔽塞聰明,欲令其國無危,不可得也?!保?2]\\(P.365\\)再引申之,“聰明”指“耳目”?!抖Y記·樂記》:“奸聲亂色,不留聰明?!笨追f達疏:“謂不使奸聲亂色留停於耳目,令耳目不聰明也?!保?]\\(P.1109\\)《文選·枚乘〈七發〉》:“聰明昡曜,悅怒不平?!眲⒘甲?“聰明,耳目也?!保?3]\\(P.635\\)又指“刺探消息的人”?!稘h書》卷七六《韓延壽傳》:“趙廣漢為太守,患其俗多朋黨,故構會吏民,令相告訐,一切以為聰明?!保?]\\(P.3210\\)“聰明”又作“耳目”,請比較《漢書》卷七六《趙廣漢傳》:“吏民相告訐,廣漢得以為耳目?!保?]\\(P.3200\\)“聰明”再引申,指“明察事理”?!盾髯印ね醢浴?“聰明君子者,善服人者也?!保?4]\\(P.215\\)《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黃帝\\)長而敦敏,成而聰明?!?/p>
張守節正義:“聰明,聞見明辯也?!保?5]\\(P.1、3\\)《漢書》卷七六《趙尹韓張兩王傳》:“廣漢聰明,下不能欺?!保?]\\(P.3239\\)后來才指“智力強、天資高”?!逗鬂h書》卷四八《應奉傳》:“奉少聰明,自爲童兒及長,凡所經履,莫不暗記?!保?6]\\(P.1607\\)說到這里,我再舉一個相關的例子“圣\\(聖\\)”?!笆ァ敝甘聼o不通,光大而化,超越凡人者。這個字從繁體字形看也與“耳”有關?!稌ず榉丁?“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聰作謀,睿作圣?!笨讉?“于事無不通謂之圣?!保?1]\\(P.303\\)再引申,指“聰明睿智”?!抖Y記·經解》:“其在朝廷則道仁聖禮義之序?!保?]\\(P.1370\\)《文子·道德》:“文子問圣智。老子曰:‘聞而知之,圣也。見而知之,智也。圣人嘗聞禍福所生而擇其道,嘗見禍福成形而擇其行。圣人知天道吉兇,故知禍福所生。智者先見成形,故知禍福之門。聞未生,圣也。先見形,智也。無聞無見者愚迷?!弊?“見可而為,知難而止。
圣人知吉兇倚伏,察其未形,故治于未亂。智者知禍福相傾,監于已兆,故不游其門也。聞未生之事,非圣如何?睹已形之器,非智如何?無聞無見,真謂愚迷也已矣?!保?7]\\(P.229\\)《后漢書》卷三六《范升傳》:“今眾人咸稱朝圣,皆曰公明,蓋明者無不見,圣者無不聞?!保?6]\\(P.1226\\)所以,與西方人的看法不同,中國文化更倡導的是后天的“知”??鬃诱f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保?]\\(P.92\\)言下之意,更多的是“學而知之”。
明白了這一點,也就明白了孫武為什么講“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因為只有對敵我雙方的優缺點、長短處有準確把握,才能取勝,這才是真正的“智”,才是真正的聰明。
參考文獻:
[1]李零.孫子十三篇綜合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8.
[2]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易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唐\\)陸德明.經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6]\\(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9.
[7]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M].北京:中華書局,1990.
[8]睡虎地秦墓竹簡[C].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