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戰爭的力量構成、作戰樣式和戰爭形態發生歷史性的變化,電子戰、信息戰等作戰樣式已成為各國軍隊競相發展的作戰模式。發展符合高技術戰爭所需的保障模式。開展高技術條件下作戰的航空裝備保障研究,探索適應信息化作戰的新保障模式,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1、高技術戰爭中航空裝備保障面臨的新形勢
\\(1\\)航空裝備保障的時效性要求更高。高技術戰爭的突出特點是節奏快、強度大,這使戰爭對裝備保障的時效性要求大大提高。時間的重要地位是以往任何時代都無法比擬的。首先,作戰追求的效費比決定戰爭的時效性?,F代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耗時越長,耗費國力就越多。戰爭的雙方都想速戰速決。其次,作戰搶奪的制勝權決定戰爭的時效性。高技術戰爭中,形勢瞬息萬變,慢一秒都會慘敗。戰爭持續時間,將是以天、小時計算,而攻防結果將以分秒來計。戰爭的時效性必然要求裝備保障的時效性,它要求裝備保障準確快捷。一方面要求快速做好準備,提高快反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在快節奏的作戰行動中,盡量縮短時間,加快速度。美軍規定,在戰場上裝備故障檢測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
\\(2\\)航空裝備受到的威脅更嚴重。首先,航空裝備受到的威脅種類增多。高技術戰爭中,交戰雙方對制信息權的爭奪異常激烈,戰場環境日趨復雜,電子干擾反干擾,電子摧毀反摧毀從不間斷。武器裝備不僅受傳統的火力威脅,各種電子干擾也會導致其失靈。其次,武器毀傷力大大增強。高技術大大提高了武器的毀傷能力,精確制導提高了命中精度,激光等高能武器可瞬間殺傷。戰場透明度的增加減弱了裝備的隱蔽性。各類探測裝置的探測能力大大提高,構成了全時空的偵察監視網,形成了全頻段、寬正面、大縱深、全方位、立體電子偵察網,裝備更易遭到襲擊。
\\(3\\)航空裝備的使用更頻繁。高技術作戰的突然性增大,戰斗進程加快,戰斗準備時間短促,臨戰裝備保障任務更加繁重。由于價格昂貴,數量少,尤其是特殊用途的飛機數量更為有限,將需要多批次、多架次連續出動。航空裝備的頻繁使用,不僅要求保障迅速,而且增大了保障強度。
\\(4\\)航空裝備保障的組織指揮更復雜。高技術作戰時空擴大、節奏加快、強度提高使裝備保障指揮信息量劇增。為保證裝備保障指揮的科學準確,需從各種信息源搜集大量的相關信息,掌握大量的裝備使用數量、時機、地點、方法及其性能的詳細數據和戰場環境的數據,并在短時間內完成大量復雜的計算處理。復雜的戰場環境是保障力量的協調難度增大。
\\(5\\)對航空裝備保障人員的要求更高。高技術戰爭中,航空裝備保障人員不僅要具備過硬的業務技能,更要有過硬的身心素質?,F代戰爭節奏快、強度高,保障人員不僅要承受高強度的勞動,具有快反能力。
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對保障人員的心理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未來裝備保障對人員的要求也非常高。
2、高技術戰爭中航空裝備保障的對策
\\(1\\)提高航空裝備的維修性設計。提高裝備的可靠性和維修性,是裝備維修的應有含義。高技術戰爭中,時間短,任務重,合理的維修性設計將大大提高保障的效率和可靠性。研制階段,以“維修簡便”為出發點,注重維修性設計,達到系統功能劃分和模塊組合最優化,完善防差錯措施及識別標記,使裝備具有良好的可維修性。與此同時,設計科學的維修方案,合理配置相互匹配的維修保障資源,使裝備與維修保障資源協調發展。
\\(2\\)提高航空裝備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航空裝備的信息化水平,增強航空武器系統信息化、智能化、一體化的功能,從而提高作戰平臺的效能。用微電子、紅外等新技術,用先進傳感器、夜視器材、精確制導等信息單元,提高武器裝備的目標探測與引導、快速處理、精確打擊和信息攻防能力。
航空裝備信息化作戰能力的提高,不僅能增強自身抵抗各種威脅的能力,而且可有效爭奪制空權、制信息權,利于裝備保障的順利開展。
\\(3\\)提高航空裝備保障的信息化水平。裝備保障是系統工程,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十分關鍵。第一,提高保障指揮系統的信息化水平。指揮系統是保障工作的中樞,負責調配人力物力和準確及時處理各種信息。
充分應用遠程預警、戰場模擬仿真、輔助決策、數字通信、自動化控制等新技術,研發輔助決策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使保障力量的部署、保障資源的配置、航材彈藥的保障等實現自動化、網絡化、實時化、通用化,提供精確及時的保障。第二,提高保障所需的各種技術資料和保障資源的信息化水平。戰爭中,迅速準確地對故障進行評估,并快速制定維修方案,要求快捷的技術信息提供和可靠的資源供應。因此,將各種裝備技術資料,保障資源數字化,實現實時獲取,對保障信息化至關重要。第三,提高檢測維修設備的信息化水平。適應武器裝備信息化的發展,開發新的檢測設備十分關鍵。便攜式維修輔助設備可實現技術數據顯示,故障隔離和修理指導,維修文件編制和分析等功能。嵌入式診斷可將診斷設備嵌入到武器裝備內部,在系統運行中或基本不拆卸的情況下,掌握系統的運行狀態,查明故障的部位和原因,預知系統的異常和故障動向,輔助保障人員采取對策。信息化檢測設備的運用必將大大提高保障的可靠性和時效性。
\\(4\\)大力培養航空裝備保障人才。人才是裝備保障的主體和基本要素。適應高技術戰爭的需求,必須擁有能力勝任的保障人才。首先,保障人才隊伍要結構合理。合理的結構不僅要求合理的知識和專業結構,體制編制結構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其次,保障人才既要懂保障技術,又要懂保障指揮,具備謀劃和組織協調能力;既有理論知識,又能實施修理。最后,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緊貼實戰的原則,拓寬渠道、全面發展。
總之,高技術戰爭對航空裝備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打贏未來的戰爭,必須建立適應新的戰場要求的裝備保障體系。探索新的航空裝備保障模式,十分重要而迫切。
參考文獻:
[1]王保存.世界新軍事變革新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3.
[2]饒秋生,韓云濤,宋華文.信息化戰爭空軍航空裝備保障探析[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04,15\\(6\\):6~10.
[3]王強,孫偉,嚴盛文.知識軍事條件下航空裝備保障的變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5\\):88~89.
[4]張宏建,許躍彩,明安卿.高技術條件下裝備保障方式的變革與研究方向[J].國防技術基礎,2003\\(1\\):29~30.
[5]栗琳,王緒智.美軍裝備保障新理論新技術發展趨勢[J].中國表面工程,2007,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