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敵電子利用方式初探
摘 要:現代化戰爭需要現代化的作戰理念,通過分析現代信息戰的本質,引入"對敵電子利用"的概念,分析了對敵電子利用的主要內容及特點,提出了"內應式"信息偵察、"寄生式"信息傳輸、"注入式"網絡攻擊、"轉發式"心理攻擊、"自饋式"效果評估等 5 種電子利用方式。
關鍵詞:電子利用 信息戰電子信息系統
引 言
當前,隨著機械化戰爭向信息化戰爭轉型的加速,信息力已成為作戰能力基本構成的主導性因素,致使敵對雙方在信息領域的對抗異常激烈,奪取并保持制信息權也已成為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然而在信息戰的行動過程中,對敵電子信息系統的作戰行動并非除了偵察,便是干擾,亦可對已偵察到的敵方電子信息系統設法加以利用,使之成為我對敵實施信息戰的"內應",這也正是孫子兵法"無所不用間"思想在信息戰中新的表現形式。
1 對敵電子利用的基本內涵及主要內容
對敵電子利用是指綜合運用戰術及技術手段對敵電子信息系統的輻射信號、信道及實體加以利用或控制,以支援己方作戰行動的信息對抗活動。電子利用行動正是基于信息域中信號傳輸的開放性、信息內容的可析性及信息系統的脆弱性等特性的存在才得以實現。其內容主要包括信號利用、信道利用及實體利用三個方面。
1) 信號利用。指通過截獲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信號,以利用敵方電子信息系統進行非合作式的偵察及干擾行動。它與傳統的信號利用有著本質的區別,傳統的信號利用主要是通過截獲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信號,通過對信號分析判斷以獲取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技術特征參數、位置、類型、用途及相關武器和平臺工作狀態等。由此可以看出,傳統信號利用是利用所截獲的信號去獲取與該信號有關聯的裝備參數及行動狀態等; 而新質信號利用是利用所截獲的信號去探測或干擾敵其它的裝備及作戰行動的進程等。新質信號利用的典型運用有非合作無源探測系統,其可以通過利用敵民用廣播或敵固定式大功率雷達站所輻射的電磁信號,用于探測空中目標。
2) 信道利用。指通過占用或使用敵正在使用或已經使用的信道來進行隱蔽通信或擾亂敵正常使用既定信道的行動。信道利用共有兩種利用方式: 一是信道插入,即利用敵方電子信息系統所使頻段的閑置頻點或當前使用頻點的時間間隙,傳輸己方信息。此類利用方式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可用于特戰分隊在敵縱深區域內與后方進行隱蔽通信,由于通信所使用的是敵方所劃定的頻段,因而即便敵擁有戰場頻譜監管分隊進行實時頻譜監控,也對此類"異常"通信難以察覺。二是信道侵占,即運用大于敵數倍功率的輻射信號,強行占用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當前正在使用的頻點,使敵信息無法正常傳輸及使用。此類利用方式具備較強的破壞性和擠出性,同時也存在一定的暴露性。破壞性主要體現在信道一旦被成功侵占,則在該信道內傳輸的原有信息將被掩蓋,致使信息傳輸失??; 擠出性主要體現在當發現信道被占用或擾亂時,由于作戰行動的高時效性,往往沒有過多時間去分析和排查信道被占用的具體原因,通常采用壓縮通信頻段的辦法,將該信道排除在通信頻段之外; 暴露性主要體現在信道侵占的表征十分明顯,易被察覺。
3) 實體利用。指通過技術手段對敵電子信息系統甚至作戰平臺加以控制和利用,為其它作戰行動提供支撐的行動。實體利用共有兩種利用方式: 一是直接利用,即通過網絡電磁入侵,對敵電子信息系統進行控制和利用。例如,在 2007 年以色列對敘利亞的"果園行動"中,以色列運用舒特系統對敘利亞的防空雷達實施攻擊,成功控制其防空雷達致使其無法發現以色列的轟炸編隊。二是間接利用,即通過對敵電子信息系統的控制,進而實現對裝備甚至整個武器系統進行控制和利用。例如,在 2011 年伊朗運用俄制汽車場電子對抗系統,對正在執行偵察任務的美軍RQ-170 哨兵無人機進行切斷遠程通信控制,并通過重構 GPS 坐標對其進行間接控制,而后成功將其"俘獲",如圖 1 所示。
2 對敵電子利用的特點
電子利用作為信息戰的行動方式之一,其從屬于信息戰的活動范疇,因此電子利用具備了信息戰的一些基礎特性,如復雜性、時效性及對抗性等。同時,由于電子利用作為信息戰的一種新的行動方式,使得其具備了一些與其它行動方式不同的特性。
1) 非接觸性。信息化戰爭,由于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廣泛運用,"信息"在作戰過程中所發揮的"黏合劑"和"倍增器"的效能已被公認,從而導致敵對雙方在信息領域的斗爭日益激烈。由于信息戰是運用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信號來毀癱對手,作戰雙方之間沒有明顯的物理連接或碰撞接觸,與傳統的火力戰相比,具有顯著的非接觸特性。電子利用作為信息戰的行動方式之一,同樣具備該特性。
2) 非合作性。在實施電子利用時,其所被利用的電子信息系統無論是其所輻射的電磁信號還是其所使用的信道乃至該系統實體,在被利用過程中都不可能主動對電子利用實施者的行動進行密切配合,呈現出一種非合作特性,然而也正是非合作性,使得在實施電子利用時難以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任意頻譜上自由、主動地利用敵方電子信息系統。
3) 隱蔽性。主要表現為不易被敵察覺,由于電子信息系統在進行信號檢測時,只要能量值大于其檢測門限的信號均被認為有效信號,難以分辨敵我,為達成電子利用的隱蔽性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由于電子利用的絕大多數運用方式主要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所能掌控的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利用價值,使其為我提供更大價值的情報、更為隱蔽的通信及最大程度的癱敵體系為目的,而非干擾或摧毀某一具體系統,因此,從外在表象上難以察覺已被利用的事實。
4) 寄生性。亦稱為宿主性,由于電子利用行動效能的發揮,不僅與己方信息對抗手段相關,還與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工作狀態緊密相關。電子利用中無論是信號利用、信道利用還是實體利用,其物質基礎均來源于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其能力均"寄生"于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其生命周期均取決于敵方電子信息系統。電子利用可類比為"寄生"于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內的一個"腫瘤",它不僅會從"宿主"處汲取大量的信息"營養",還可能進一步惡化為影響并控制"宿主"的行動,甚至控制并癱瘓整個體系。
圖 2 維拉無源探測系統工作示意圖3 對敵電子利用的運用方式在未來作戰中,戰場上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數量巨大、種類繁多且用途各異,可對其進行電子利用的方式也層出不窮。
3. 1 "內應式"信息偵察
以所能被充分掌握或控制的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為信息"內應"所進行的信息偵察行動。其中"內應"包含被動內應和主動內應兩層含義。被動內應是指在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信號內部特征已被充分掌握的情況下,其所輻射的信號被"被動"地挪為他用,而非主動根據我方需求發送相關信息。被動內應的典型運用方式是進行非合作無源探測,為有效實施非合作無源探測,首要任務便是對敵方電子信息系統進行電子對抗偵察,詳細掌握其使用規律和信號內部特征,根據作戰方向和敵方電子信息系統所在位置合理部署己方無源偵察站,用于對空中來襲目標實施偵察預警。這種預警方式具有探測距離遠、隱蔽性好等優勢。例如,在科索沃戰爭中,南聯盟軍隊用維拉無源探測系統成功探測美軍F-117 隱身戰斗機,為薩姆-Ⅲ地空導彈成功擊落 F-117 提供了準確的空中情報,維拉無源探測系統工作示意圖如圖 2 所示。主動內應是指在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已被控制的情況下,其根據我方控制指令主動向我發送相關信息。
主動內應的首要任務是對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實施網絡攻擊,從而獲取對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全部或部分控制權,然后根據作戰需要,向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發送控制指令,根據指令,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將其自身的戰技術性能、工作規律及當前狀態,甚至可能將與之相聯的電子信息系統網的網絡拓撲結構、關鍵節點及網絡信息流轉規律和狀態等信息進行回傳。
3. 2 "寄生式"信息傳輸
利用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的通信信道、衛星轉發器及微波通信線路來傳輸我方信息。一是插入傳輸。利用敵方電子信息系統信息傳輸的空閑頻段、空閑線路或空閑時期來傳輸我方信息。為有效實施插入傳輸,應對區域內的敵方通信網實施偵察,充分掌握敵通信網頻率使用規律、通聯規律、網專屬性( 類別) 及配置情況等,并根據偵察結果制定己方通信聯絡計劃。二是侵占傳輸。即用強信號強行占用敵方正在使用的頻點及線路實現信息傳輸。侵占傳輸的最大要求便是需要發射強功率通信信號,在實戰過程中,侵占傳輸可以有效地實現己方信息傳輸的同時干擾敵方的信息傳輸,當敵方信息傳輸受到干擾時則可能會棄用該頻點及線路并啟用備用通信頻點及線路,此時敵方可用于信息傳輸的資源已被壓縮,若侵占傳輸采用掃頻跟頻模式便可有效再次侵占敵正在使用的備用通信頻點及線路,將迫使敵棄用該通信網。
3. 3 "注入式"網絡攻擊
通過信息注入的方式,對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實施網絡攻擊的行動。一是服務拒絕式攻擊。通過輻射大量符合檢測規則的電磁信號,使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疲于信號檢測,造成信息阻塞甚至系統崩潰,無法繼續響應服務。二是控制式攻擊。通過與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建立連接,并向其注入"木馬"病毒以獲取其系統控制權,伺機利用其發動網絡攻擊。
該被成功控制的敵方電子信息系統俗稱為"肉雞",我方可以利用該"肉雞"進行隱蔽探測網絡拓撲結構、嗅探網絡漏洞及偵察網絡,進而控制整個網絡中與之相連的敵方電子信息系統,被成功控制的敵方電子信息系統網則被稱為"僵尸網絡".實現控制式攻擊最重要的是解決如何進入敵方電子系統網絡的問題,針對戰場網絡,可以采用射頻頻譜接近、基于 IP 地址的網絡及物理連接等方式進入網絡空間,爾后控制敵方指揮網絡,根據作戰需要,故意把我軍戰術佯動等假情報泄露給敵方,以迷惑敵人; 亦可把欺騙性命令、計劃,注入敵方戰場網絡系統,誘敵改變作戰意圖,擾亂其軍事行動。
3. 4 "轉發式"心理攻擊
心理攻擊,古代稱之為"攻心術",是敵我雙方為贏得戰爭勝利而進行的心理搏斗,目的是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但隨著人們對戰場心理攻擊作用的逐步認識,指揮員對作戰人員的心理疏導和心理防護工作愈發重視,致使利用己方平臺或設備進行對敵心理宣傳,已難以使敵信服甚至還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可以運用信息插入手段,利用敵方電子系統為己方進行心理宣傳,從而達成心理攻擊的目的,即"轉發式"心理攻擊。例如,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美軍協助以色列,利用掌握的埃及空軍飛行員資料,在空戰正激烈時,對埃及飛行員的耳機輸入妻子呼喚回家的聲音,使其思維頓時混亂,成為以軍的活靶子。再如,伊拉克戰爭中,美軍更是直接利用伊拉克的移動通信系統發送短信,威逼、利誘伊軍政要,有效震懾和分化了伊統治高層。
3. 5 "自饋式"效果評估
信息戰與火力戰在毀傷機理上有著本質的區別,由于火力戰的直觀性使得其具備一整套較為完備、直觀且令人信服的評估體系,而信息戰由于其毀傷效果不易被直接觀察,致使難以對信息戰效果實施準確有效的評估。
"自饋式"效果評估則是在對敵實施信息攻擊后,通過接收、分析、研判敵方電子信息以支援我方評估作戰效果的評估方式。通過對敵方軍用電子信息系統進行電子對抗偵察,掌握敵方電子信息系統在我方實施信息進攻前后的活動變化情況,可以有效判斷我方作戰行動的效果。例如,1999 年北約空襲南聯盟初期,美軍并未立即轟炸南聯盟國家電視臺,而是利用南聯盟的戰況新聞報道,以評估其轟炸效果。
4 結束語
正所謂"軍有所不擊,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爭",信息戰中,對敵電子信息系統亦可不擾,根據己方作戰任務、能力、階段及時限,視情對敵進行電子利用,或許可產生"出其不意""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的作戰效果。
參考文獻:
[1] 孫武。 孫子兵法。 北京: 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3
[2] 王培。 網聚破控戰術。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2012
[3] 霍大軍。 網絡化集群作戰研究。北京: 國防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