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敵對勢力的支持下,"三股勢力"制造了多起暴恐事件。其襲擊手段從傳統的傷害、爆炸、暗殺,向"自殺式"攻擊、"獨狼式"襲擾等更為極端的手段蛻變,且大有由新疆向內地擴散蔓延之勢。
頻發的暴恐襲擊案件不僅對我國社會安全穩定構成了嚴重的現實威脅,而且也對部隊傳統的機動處突方式提出了嚴峻挑戰。在暴恐事件始發情況下,處置部隊應如何以最快的機動作戰遏制事態發展和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是一個迫切而重要的課題。對此,筆者擬從三個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一、處置暴恐事件傳統"清場式"機動的不足
近年來,從處置暴恐事件作戰整體情況看,主要表現出以下四個"非對稱"的特點:一是處置部隊與暴恐分子在物質力量上體現出"我強敵弱"的非對稱性;二是處置部隊與暴恐分子在實施行動及暴力犯罪的時間上體現出"敵快我慢"的非對稱性;三是暴恐分子與被襲擊人員在初始傷亡比上體現出"我傷亡多敵傷亡少"的非對稱性;四是從施暴制造影響與維穩減少損失企圖上體現出"敵進攻我應對"的非對稱性。在此,筆者不排除在處置暴恐事件中我方力量制敵于始發、完勝且無傷亡的戰例。但是,在大多數戰例中,暴恐分子施暴造成損失后部隊才趕到現場接敵并予以處置。其實質是一種亡羊補牢意義上的"清場式"機動。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非對稱的意識差產生"敵快我慢"時間差
在實施犯罪行為前,暴恐分子往往有一個預謀準備的過程。這種思想意識可能會存在于準備實施階段,也可能會是激情犯罪式的邊想邊實施,無明顯事前征兆。目前,部隊處置暴恐事件時,往往注重情報研判,要求盡可能獲取"內幕性、深層次、預警性"涉暴恐情報,并以之主導警務實戰,力爭在暴恐分子實施行動之前將其打壓在萌芽狀態。但事實上通常情況下獲取的大部分情報均是一些淺層次的、邊緣性情報,對一些實施"獨狼式"襲擊的團伙及人員動向往往不易在事發前把握,導致我方部隊對暴恐分子施暴的時間、地點、工具、手段等不甚了解。在這種敵有備而我無備的情況下,會出現暴恐分子在不確定地點快速施暴,而我方需進行反應并準備的時間差。而通常情況下,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差往往是導致局面失控、損失擴大的重要因素。
(二)非對稱的時間差產生"敵近我遠"空間差
由于在時間上握有主動權,暴恐分子通常會選擇離施暴對象最近的地點展開行動。對此,處置部隊在沒有確切情報預警及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事發現場力量不足以應對,而精干處置力量卻又遠離現場的狀況。即便精干處置力量到場后,由于暴恐分子混雜于人群之中,出于投鼠忌器之虞,我方機動隊人員也不能完全釋放戰斗力,只能通過采取談判兼強攻等多種手段應對。故此,在距事發地敵近我遠之情形下,暴恐分子往往占有一定的空間優勢。
(三)非對稱的時空差產生"敵逸我勞"效果差
時間上的先機、空間上的主動,使暴恐分子在施暴后往往有劫持人質進行要挾、快速逃逸等多種"路徑"可供選擇。在此種情況下,我方往往要投入數倍于敵的處置力量才能形成較強的處置態勢。故而,在暴恐分子行動時間先于我,施暴目標近于我之情勢下,往往會產生敵逸我勞的效果差,徒增我方反恐作戰的難度。通過上述比對可以看出,在處突力量事先沒有得到準確情報的情況下,當暴恐分子突然施暴后,我機動處置力量通常會陷入一種被動機動狀態。探究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是由于處突力量的駐地固守、編制固化與演練固定而致。
二、處置暴恐事件"開放性"機動的特質性
本文提出的"開放性"機動是相對于出現情況造成損失后部隊所實施的"清場式"機動而言的。相對于出現情況后再向現地開進之較為被動的機動而言,文中所提"開放性"機動更具有一種主動"狩獵"之意蘊。在此,筆者對"開放性"機動定義如下:在通過大情報研判劃分應急風險域的基礎上,分布在各區域中疏散有致的機動力量在暴恐事件萌發之始,能夠通過系統的多層次行動即時有效地鉗制住暴恐分子的施暴行為,在不發生或少發生損失的情況下,通過果斷手段快速瓦解暴恐犯罪團伙,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社會秩序穩定的作戰運動。筆者認為,"開放性"機動應具備以下五點特質:
(一)動態性
有效的機動力量,應具有一種流動而非僵化呆板的戰斗力。機動部隊應在平時通過全訓"磨刀霍霍",更應在形勢緊張時主動尋覓戰機"亮劍制敵".
同時,機動力量指揮者應具備獨立思考與臨機權變能力,能夠在運動中抓住有利戰機采取比敵人更高效的行動,根據部隊任務、敵情、地形、兵力、裝備等因素靈活編組、靈活進行人裝結合;在實施突擊作戰過程中,指揮員應具備靈活選擇可行性作戰方案并因情整合作戰單元的素質,以此形成"動中作戰、戰中施動"的動態戰斗力。
(二)即時性
孫子曰:"勢如擴弩,節如發機"[1]144,"其疾如風,動如雷震"[1]159.要達成"開放性"機動的效果,機動力量指揮者要講求即時性,即應做到迅速感知、迅速決斷、迅速行動。所謂迅速感知,即指揮者應首先借助預警信息、預警情報和網絡技術的支持,獲得接近實時的指揮控制信息,實現戰場"單向透明",做到迅速感知;迅速決斷,即利用指揮自動化系統提高決策的速度與質量,做到迅速決斷,要求能夠實現單兵攜信息化圖傳裝置參與戰斗,根據實時透明戰場信息即時傳輸,協助指揮者實現準確決斷;迅速行動,即在現場實施全縱深連貫性行動,綜合運用火力與機動,采取非線式守正出奇的作戰方式,在心理威懾、精確狙擊等策應下,通過快速機動等方式迅速制敵,從而盡可能達到零傷亡高戰績之效果。
(三)靈活性
孫子曰:"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1]143在實施"開放性"機動過程中,處置力量不僅要有比敵人更快速的機動能力,而且要善于捕捉戰機,做到先敵行動,靈活運用火力,對敵實施全面、縱深、靈活、突然的精準打擊,不讓敵人有反應時間。在戰斗中應本著"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原則,在實施突擊時相對集中,遭襲時快速分散,在暴恐分子出現進攻緩隙、防御漏洞、據點暴露等弱點時,集中優勢戰力,發揮機動力量快速、多變、靈活之特點,迅猛擊敵"軟肋",削弱其戰斗力;并應采取比作戰對象更加快捷的行動,通過靈活的戰術機動、人員機動、火力機動達成攻擊行動的集約性、猛烈性與突然性,使敵陷入措手不及的混亂狀態,進而失去實施反撲的條件。
(四)應變性
孫子曰:"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1]155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達成"開放性"機動這一目標,指揮員應具備通過對突發事件的表象、形式、環境等進行分析、判斷及推理后即時拿出有效制敵的新方案、新思路、新戰法的能力;應具備接受某一特殊使命后迅速產生超強應變制敵的能力;應具備針對反恐作戰中的復雜情形通過快捷思考迅速出招的能力。通過"踐墨隨敵"的有效應變,消除兵趨敵跑的忙亂感,打出主動遏敵的節奏感,以"靜如處子,動若脫兔"的機動作戰不斷挫敗暴恐分子的各種施暴圖謀,圓滿達成預期作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