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中旬, 華東野戰軍 (以下簡稱 “華野”) 陳 (士榘) 唐 (亮) 兵團和晉冀魯豫野戰軍陳 (賡) 謝 (富治) 兵團進行了洛陽戰役。 6月中旬至7月上旬, 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西兵團和陳唐兵團, 在中原野戰軍兩個縱隊的協同配合下, 先經五晝夜激戰攻克河南省會開封, 又于睢縣、 杞縣地區圍殲區壽年兵團, 史稱豫東戰役 (包括開封戰役和睢杞戰役)。
“我們在勉強完成鄭洛作戰要求后,太岳是暫時不能擔負任何任務了”
1948年4月5日,主持晉冀魯豫軍區工作的副司令員滕代遠、副政治委員薄一波,向中央軍委匯報洛陽戰役的供應情況,在具體匯報支前任務完成情況的同時,也對當地群眾特別是太岳區群眾的艱難困苦,進行了如實反映和檢查反思:“太岳太行在此期間,正趕運陜甘寧救濟糧,供應臨汾作戰及由長治向冀魯豫黃河南岸搬運彈藥,民力負擔極重?!?/p>
“當時太岳普遍春荒,又加接連8天大雪,汽車由涉縣到東陽關被阻,停駛6天,我們因前方需要,用命令催辦,因此人畜死者累累。如陵犬\\(原文如此\\)一軍屬送彈藥,半路牲口累死,自己花錢2500元雇一牲口完成任務。濟孟二縣已查明累死牲口60余頭,有60戶因差重沒飯吃,相繼逃亡?!嵚鍛鹨壅c送西北救災糧、臨汾作戰送彭張彈藥同時進行,以致造成太岳普遍春荒,人民叫苦連天。我們檢討這一時期太岳支前工作,由于太岳同志咬緊牙關不叫苦,我們官僚主義檢查不夠,不明下情,以致不斷把任務加在太岳身上,壓的太岳翻不過身來。陳賡同志在鄭洛戰役中,有36份電報催要民夫、彈藥。陳賡同志的要求,我們不能認為過分,主要是我們工作做的不好,但我們在勉強完成鄭洛作戰要求后,太岳是暫時不能擔負任何任務了,這是依靠事先調查研究了解情況不夠,計算不夠的結果,軍委有何指示請告?!?/p>
洛陽戰役期間,晉冀魯豫軍區供應陳唐兵團、陳謝兵團炮彈5.5萬余發,子彈95萬發,炸彈16.7萬余發,炸藥2.86萬余斤,糧食720萬斤,單衣17萬套,鞋子18萬雙。供應陳謝兵團經費現洋30萬、中州票10億,陳唐兵團經費冀鈔8億。為此,太岳區出動民夫5.37萬余名,大車3300輛,民兵8個連隊。每個民夫往返少者8日,多者1月。
而在1947年下半年,為保障陳謝兵團南下以及解決陜甘、晉綏的財政困難,太岳區已經動員并組織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陳謝兵團所需的彈藥器材,除部隊攜帶外,備用的手榴彈、子彈、炮彈、醫藥器材等計60余萬斤,按每名民夫挑60斤計算,共需1.2萬人;擔架1000副,共需5000人;另配備民兵2000人,共計1.9萬人。按照任務分配,太行區動員和組織民夫7000人,太岳區動員和組織民夫1.2萬人。
1947年9月23日,中央提出“陜甘寧轄區半年來受敵摧殘甚重,一切縣城及大多數鄉村均被敵占領過,加以今年先旱后澇,收成極壞 (只有三成左右),晉綏又為貧瘠之區,亦遭旱澇,故兩區糧食無法長期供應部隊及大批后方人員。居民餓饑者甚多。因此,陜甘寧、晉綏兩區,今年須從太岳籌撥5萬石(1石為300斤) 細糧,方能渡過難關?!\輸方面亦由太岳負責幫助?!?/p>
“從思想上徹底解決問題,才能有利于長期戰爭和取得最后勝利”
1948年4月13日,滕代遠致電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專門匯報群眾的戰勤負擔情況。這個匯報主要引用了駐華野新華社記者莊重在濟源 (當時屬太岳區) 的所見所聞:“去年麥收,全縣好的有五收成,有的則毫無收成。秋收二成,種子都不夠?,F在,很多的地,都荒著。其原因:一是連年災荒;二是缺勞動力;三是戰勤負擔太重;四是某些地方侵犯了中農利益,生產情緒不高?,F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已沒飯吃。從去年年底到現在,靠野菜、谷糠充食。該縣王屋山區,災情最為嚴重。很多村莊,斷垣頹壁,田園荒蕪?!瓥|竹村群眾,曾集體請愿,要求政府免差,并予救濟。群眾負擔極重?!?/p>
根據莊重的調查,濟源的群眾負擔主要是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公糧負擔,平均占農民總收入3/5。
二是勞力負擔。全縣勞力2萬人,1947年秋參軍4500人,實有1.55萬人。陳謝大軍1947年南下,共出修船工2萬個 (400個全勞動力)。運150萬斤糧 (缺勞力統計)。六、七兩區運柴草840萬斤。去臨汾抬擔架2400人。為陳謝兵團運彈藥及抬擔架等,達1萬余人?!按舜芜\糧給鄭洛作戰,均是婦女兒童,老漢背一斗糧走80里,空著肚子回來?!?/p>
三是劃了20個村子為野戰醫院。這20個村的群眾不出差,專門保障醫院,但20個村的男女老幼及小學校全體師生看傷員都忙不過來。如做看護,洗血衣,磨面,割草做鋪草,每天還要從晉城專運50輛大車的煤,許多果樹都砍燒了,并開始有拆房子做柴燒的。
四是軍鞋負擔以及包括慰勞軍隊費用、村公所辦公費、劇團費用、擴軍費用在內的社會負擔,還有臨時保障過往軍人及醫院的負擔?!爸粷匆豢h,去年群眾買了4000張席子,合28萬元,7000個碗,或借被子給傷員用?!彪h在報告的最后講道:“我聽了莊重同志的匯報,認為他調查的材料是真實的,使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下層,正盡最大努力,減少該區戰勤負擔,全力組織生產,并撥給部分救濟糧,以度春荒?!?/p>
1948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指示中央工委轉發滕代遠關于群眾戰勤負擔的情況報告,并專門加注語:“望陳謝及各前委各中央局嚴重注意此項報告,嚴格檢查部隊中浪費人力物力現象,迅即訂出制度辦法,加緊糾正。尤其要將前線依賴后方,不愿盡一切努力就地解決困難,一遇困難,就向已很困難之后方 (許多地方已盡了超過其可能性的努力) 作過分之要求,忘記了必須將戰爭負擔盡量加之于敵的戰略方針這一類錯誤思想,加以檢討,徹底糾正,并將滕代遠卯覃來電及中央這一指示,發給各縱隊討論。從思想上徹底解決問題,才能有利于長期戰爭和取得最后勝利?!?/p>
中央軍委對華東野戰軍的供應作了重新規定和明確
1948年5月18日,中央軍委致電華東局:“據滕、薄電告,陳、粟要求常備民夫1.4萬人至1.6萬人,決定由冀魯豫由黃河南岸動員6000到8000人,其不足之數6000到8000人,望能由渤海調劑等語。請華東局及張 (鼎丞)、鄧 (子恢) 考慮由渤海動員常備民夫,能否達到此數并何日可以完成,即電復我們及陳、粟。因冀魯豫長期為戰區,至今仍有大部隊及大后方在河北,且為軍運孔道,民負極重。故由渤海調劑6000人至8000人給粟是必要的?!?/p>
1948年5月20日,中央軍委電令華東局:“皓\\(19日\\)電悉。近一年來,晉冀魯豫擔任我南線各軍的人力物力的供應甚重。此次陳粟主力渡河作戰,常備擔架已從冀魯豫動員1.2萬人,臨時民夫計需六七萬亦均由冀魯豫、冀南兩區分擔,故另一部常備民夫擔架決不能再要求他們供應。華東自去年主力南進后,渤海擔負已大大減輕,現為期將近一年,對此次動員常備擔架1500副之數 (如組織好,8000人足夠,不需要1萬),必須限期完成,且正應利用此種機會,派出得力干部,選擇工作較有基礎的地區,進行戰爭動員,以利群眾的發動?!?/p>
關于對華野西兵團的供應,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在豫東戰役后期也已進行了重新劃分和明確: (一) 7月份和8月份的全部經費糧秣,除隴海路南行動部隊由中原負責供應外,暫由軍委后勤部撥發,7月份的已由華野供給部副部長郭金林領去,并補足布鞋28萬雙,毛巾28萬條,子彈袋、炸彈袋各2萬件,掛包21萬個。 (二) 從9月起,華野西兵團與劉鄧、陳謝兩兵團及地方部隊一樣,均由中原負責供應,由中原財辦統籌其給養。中原局在籌劃上如需協助,中央設法調劑。(三) 中原所有部隊 (包含陳粟西兵團在內),今年冬服主要應由中原自行解決。軍委從華北調撥20萬套棉服、4萬床棉被、20萬頂棉帽補給在中原的作戰部隊。 (四) 中原作戰部隊,不論屬于何部,“凡進入隴海路北、冀魯豫地區作戰者其所需糧秣,統由該區供應”。
運輸問題成為此次戰爭中最大的困難,也是與生產發生矛盾的主要關鍵”
豫東戰役開始不久,前往中原局任職的陳毅、鄧子恢6月12日在路經洛陽時,就解決群眾負擔過重的問題,向中央提出意見和建議。
陳毅、鄧子恢認為支前的重心是運輸問題:“我們部隊卻無輜重兵組織,缺乏近代運輸工具與交通干線之控制,就是有了部分汽車,又因公路太壞逐漸損壞,運輸效能也很低,因而我們的運輸工具,主要還靠馬車、牛車、獨輪車以至馬馱、擔挑,傷員則靠擔架來轉運?!?/p>
“運輸問題成為此次戰爭中最大的困難,也是與生產發生矛盾的主要關鍵。此問題如果解決得不好,常常要影響到戰役的不利,同時也影響到生產,影響到軍民團結,甚至對立狀態。在我們沒有完全控制與利用交通要道以前,這個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極大注意與妥善解決?!?/p>
“我們于去年夏秋間,就決定部隊組織自己的擔架兵與運輸兵……便可擔負第一線至總轉運站 (離火線60里至100里) 之糧彈運輸,則地方臨時民夫接運。此種編制,現在東兵團及西兵團部分部隊已經編成,但師縱二級及尚有部分團部沒有組織,這主要由于干部思想未打通,只怕部隊戰斗兵少,減少戰斗力,因而不愿把新兵拿來充當輜重?!?/p>
“我們建議軍委嚴令各部隊建立此種輜重兵編制,不再依賴民夫來作為第一、二線之用。此種輜重兵來源不要等待民夫,應從新兵、俘虜及老兵中逐漸編成,如能在解放區動員二年為期的輜重兵則更好。但無論如何,必須完成輕輜重兵編制,兩年來的痛苦教訓太多了?!?/p>
“目前必須充分利用現有汽車,作為軍運主要工具。過去我們缺乏汽車,只能使用舊式大車、小車,以數量解決質量。但今天我們已有不少汽車,汽油也可以買到,并可自己提煉,估計關內解放區大卡車不下500輛,而一輛10輪卡車等于載重200斤的牛車300輛以上,500輛等于15萬輛。如能充分利用汽車,則目前大部軍運即可靠此解決,而不必過分使用民力了。但要使用汽車,必須解決公路問題?!虼私ㄗh軍委嚴令各地修好公路?!?/p>
陳毅和鄧子恢還提出:“凡是有固定收發地點之物資、械彈轉運,則一概采取按量計工的包運制。按照各種不同物資,不同地區,規定運輸費?!鲕娦辉俨扇“l動婦女慰勞及派軍鞋的辦法,而改用按件計工之定購制度?!?/p>
“我們建議軍委將此包運制與軍鞋定購制普遍施行于各解放區,這個制度既不勞民,也不傷財,又可解決戰爭需要,又可增加生產力,再不要沿用過去既勞民又傷財的派夫供給制了?!?/p>
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充分肯定了陳毅和鄧子恢的意見和建議:“你們關于支前后勤中建立擔架輜重兵編制,采取按量計工包運制、按件計工定購制及統一管理汽車和公路等建議甚好,我們正在計議實施計劃,議定后當通令實行?!?/p>
冀魯豫區黨委關于開封戰役支前工作的匯報,也說明了解決運輸問題的必要性:“(一) 指定黃河渡口變動3次,西從東明縣高村渡口,東到壽張縣孫口,相距200余里,擔架民工跑來跑去,不僅疲于奔命,且不能完成任務。尤其船只運動不易,從下游拉上游每小時只拉三四里路,如果傷員下來迅速,渡口一再變動,確實難以按期完成任務。前日開封戰役傷員轉運,即有這個教訓?!?/p>
豫東戰役即將結束之際,粟裕、陳士榘、唐亮、張震就部隊北撤民權、考城、菏澤、曹縣、定陶一帶地區時的情況致電中央軍委,也認為運輸問題必須靠編制輜重擔架部隊來解決:“除5000南運傷員由豫皖蘇接收外,而北運5000傷員,不得已動員各縱、野直指戰員自抬。部隊本甚疲乏,又要看俘虜、抬傷兵、抬槍炮 (繳獲的與自己的),打掩護,頗為紊亂。而邱匪則乘機尾我追擊,部隊將傷員抬至路北,地方擔架又跑光,致先后損失傷員數百名?!缥胰哉媾c之作戰甚為不利,南運彈藥亦未到,必須先求得補充,再主動與敵作戰。鑒于此次教訓,輜重擔架部隊甚為必要。最好師有輜重營,縱隊有輜重團、擔架團?!?/p>
1948年9月1日,中原軍區下發 《關于禁止無價派差實行給價包運制度的命令》:“我軍自進入中原地區以來,為了供應作戰的需要,使用大批民夫、擔架,以運輸糧彈及轉運傷員,這是每一次戰役勝利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保證。但由于戰爭規模太大,群眾尚未發動,而地方支前機構尚未建立,加之過去所采取的只供伙食的派差制度的不良,致使群眾負擔不公平,社會勞動力與政府財糧開支浪費均大,有些后方機關與前方部隊更發生亂支差亂抓差的現象,結果引起群眾不滿甚至逃避支差,這種嚴重現象如不立即糾正,不僅影響群眾發動和地方生產,而且將影響到戰爭的勝敗。為了節省民力、平衡負擔,消除亂派差亂抓差現象,特命令禁止無價派差制度,頒布給價包運制度,具體規定如下……”中原軍區的這個命令對運送傷員,運送軍械、彈藥、布棉、被服、款項及貴重戰利品,運送公糧、柴草、煤鐵等,分別規定了相應的運費。對醫院、工廠等臨時雇用民夫,進行看護勤務、劈柴燒火、拆洗縫補、代軍隊磨面等,也按工時或工量規定了每人以及每頭牲口的工價。按照中原軍區的這個規定,即使民力在待運期間,因天氣阻礙等原因未能運輸時,也發給相應的津貼。
“每顆炮彈每粒子彈,均是人民的血汗”
早在1947年9月3日,毛澤東就曾致電陳毅、粟裕:“你們應從根本上改變依靠后方接濟的思想,劉鄧已實行無后方作戰,陳謝亦決心深入敵區,準備與后方隔斷。你們的膠東、渤海都成了前線,決不可希望仍有過去一樣的接濟。對晉冀魯豫亦不可要求過高過大?!薄澳銈兏骺v過去依賴后方補給心理太重,你們自己亦反映了此種心理,望你們迅速轉變,適應新形勢?!?/p>
1948年晉冀魯豫軍區全年軍火生產的目標任務:各類炮彈137萬至163萬發。其中,八二迫擊炮彈60萬至70萬發,五○小炮彈60萬至70萬發,六○炮彈10萬至12萬發。山炮彈5萬至8萬發,十二厘米炮彈1.5萬至2萬發,十五厘米炮彈5000至1萬發。另外,步槍彈200萬至250萬發,小炮5000至6000門,迫擊炮200門,工兵炸藥30萬至40萬斤。
當時,每發小炮彈值85斤小米,每發八二迫擊炮彈值280斤小米,每發山炮彈值992斤小米,每發十二厘米炮彈值1120斤小米,每發十五厘米炮彈值1950斤小米,每斤炸藥值150斤小米,每顆手榴彈值9.5斤小米,每發復裝子彈值12斤小米。
1948年2月,中央軍委專門將各類炮彈的上述生產成本轉發全軍,強調:“除工廠應大力設法改進,與減低成本,以減少人民負擔外,部隊必須加強教育全體人員,特別是干部,了解每顆炮彈每粒子彈,均是人民的血汗,講究戰術,深刻了解各種武器性能,并科學計算與組織火力,加強步炮協同動作,確實注意節省彈藥?!?/p>
1948年5月29日,中央軍委因華野上報的彈藥基數過大而致電華野前委并告陳毅、鄧子恢、楊立三及華北局、華東局、中原局:“輕重機槍彈多至六倍,迫擊炮彈多一倍半,五○、六○小炮彈多一倍,山野炮彈多三分之二。此種標準,不僅我們自己兵工生產無法供應,就連現在蔣敵軍隊也無此高額規定。因此,從主要取之于敵的要求出發,亦無法在一次戰斗中繳獲這樣高額的基數彈藥。故在基數標準上,你們仍應照軍委所規定的數目計算,并通知各部遵照,以免浪費?!?/p>
“你們這次竟提出還需補充大小炮彈約42萬發,不管前次中央會議一再聲明。一次發你們炮彈10萬發,在華北目前生產尚無可能,就照上述的華野彈藥實況來說,也是不合實際的。不知你們這一統計數字和要求,是否為參謀處所起草而未經你們檢查和審定,便提交軍委的,還是在前委認真討論后才提出的,望告?!?/p>
豫東戰役結束不久,陳毅于1948年7月24日從中原致電粟裕、陳士榘,指出華野部隊需要注意的三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是炮彈的節省使用:“據豫西各同志談,士榘在總結洛陽戰斗中,對火力配系的強調認為很好,而其中過分夸大炮火作用,則有造成部隊過分依賴炮彈,炮彈少影響信心,同時又會造成不知節省炮彈的毛病。這一意見我認為很好,因為后方補給也有限度,特別預見到渡江后根本無補給。故目前應在節省彈藥上多進行教育,指揮干部的講話影響很大。
華野使用炮火積有經驗是好的,仍要注意使用時之適合需要。據說三縱洛陽戰斗中 (突擊) 前炮擊準備有長至1小時至2小時者,屬實則是錯誤的,就是開封、睢杞獲勝之后,仍應領導各部隊進行使用炮火的正確檢討?!谟昙菊栔?,希望注意上述問題的檢討。此間劉鄧及各縱同志談到華野部隊許多長處不復述?!?/p>
7月28日,粟裕、陳士榘、唐亮致電陳毅并報軍委,就陳毅所提三個方面的問題進行檢討和解釋:“對我們所指各點,我們完全接受并進行檢討。在此雨季休整期中,在部隊中進行深入研究,教育克服?!?/p>
對于炮彈的使用問題,粟裕、陳士榘、唐亮認為:“對炮火使用,尤其是步炮協同,在我們部隊來說,還是個極不熟悉和缺乏、現正在實際研究改進的過程,缺點甚至錯誤是很多的,希望各方多加指示?,F要說明如下問題供研究:“在洛陽、開封戰斗中,炮火對突擊四關及城垣,與突破口的鞏固,以及最后核心陣地的解決,特別是在速決問題上,配合掩護爆炸,是起了極大作用的。此次睢杞戰役,炮火猛烈空前,因特縱二、三團全部參加戰斗,亦起到極大作用。但若認真檢討起來,是否一定要打如此之多的炮,可以值得研究 (特別是在睢杞戰役)。我們認為炮彈浪費現象,主要的還是在步炮協同的問題上,因一次攻擊不奏效,時間延長,炮彈必然消耗更多?!F已指示各部隊在戰役總結中,注意認真檢討,并提出使用炮火正確意見。三縱在洛陽戰斗中,突擊前炮擊1小時 (不是2小時,有總結材料可資查),此次打開封亦同?!?/p>
“在總結中,我亦曾指出:因炮彈有限,浪費炮彈的現象曾堅決地反對,并執行紀律。但一經突擊和突破,為了鞏固戰役勝利的成果,則不應吝嗇炮彈,繼續有計劃射擊,務求保證戰役勝利,解決戰斗的本錢是可以繳回來的,并可獲利。職 [陳士榘] 在劉鄧營以上干部會上介紹攻堅經驗,僅就本身裝備而言,未照顧到劉鄧部隊由大別山轉移以后的實際情況,是有毛病的。講后當時自己亦有體會,以后劉 [伯承] 司令解釋‘各人打仗手法不同’,‘各有所長’,影響作用可能好些。但今天攻堅戰火力的配系是存在的一個實際問題。在三縱本身上,目前要克服依賴炮火而放松對爆破技術的提高傾向,其他部隊較好?!?/p>
“三縱因連續打了幾個勝仗,部隊有些驕傲現象,擬在此次整訓中嚴格指出批評,檢討,教育,克服糾正。部隊在外線作戰整訓時間很少,毛病發生很多,希望繼續收集各方意見對我們和部隊批評指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