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西漢中葉到唐五代的歷史演進中,伴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帶來的鋼鐵兵器不斷發展,與騎兵相關的裝備不斷被創制,騎兵作戰經歷著由輕裝騎兵向重裝騎兵再向輕裝騎兵發展的復雜曲折過程。在這個歷史進程中,以鋼鐵兵器為基石、以府兵制和世兵制為支撐、以騎兵為中心的騎步協同作戰為載體的騎兵時代典型戰斗力生成模式在戰漢時期初步確立的基礎上不斷鞏固發展并趨于成熟。
一、漢唐時期騎兵時代戰斗力生成模式發展的歷史背景
從漢中期至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不斷曲折發展并走向鼎盛的時代。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王莽新政后,東漢重新統一中國。從東漢王朝分裂到隋滅陳,全國又重新統一。這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再分裂再統一、更大分裂更大統一的歷史時期。戰爭貫穿于這段歷史的各個階段并占據主導地位,這種大分裂、大融合的歷史推動了騎兵戰斗力生成模式的發展,如漢民族的世兵制與少數民族的部落民兵制,逐漸演變為兼具兩種兵役制度優點的府兵制,以輕裝騎兵為主的少數民族在長期與漢民族騎步協同的作戰過程中及受到馬鐙發明應用的影響,發展出密集方陣作戰為主的重裝騎兵等等。隋唐是在南北朝長期分裂之后建立起來的、統一強大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經濟、科技和軍事繼續發展并走向高度繁榮昌盛。這個歷史階段的戰爭類型主要有國家統一戰爭、與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朝廷的平叛戰爭和農民起義戰爭等等。盡管這個歷史時期是由分裂走向統一,再由統一陷入戰亂的時期,但總的來看,是以騎兵為中心的騎步協同作戰為載體的戰斗力生成模式不斷走向完善的歷史時期。主要表現在鋼鐵兵器穩定發展、兵役制度不斷完善和在騎兵作戰中,少數民族的優良戰法與漢族傳統戰法不斷融合,使得快速突擊、跟蹤窮追等騎兵戰術有了明顯的進步與發展。
總的來說,漢唐是中國古代騎兵作戰全盛的時代,強大的騎兵集團不僅在國內統一戰爭中大顯身手,而且在與匈奴、突厥、吐蕃、吐谷渾等游牧民族作戰中屢建功勛。與戰爭發展形勢相適應,構成軍隊的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支柱性要素如武器裝備、兵役制度、作戰形式等,和結構性要素如軍事理論、軍事教育訓練和軍事法制等,都有了新的發展。這些使得以騎兵為中心的騎步協同作戰為載體的戰斗力生成模式在秦至漢前期初步確立的基礎上不斷發展鞏固而趨于成熟。
二、構成騎兵時代典型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支柱性要素的發展
從西漢中期到唐末,構成騎兵時代典型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支柱性要素如鋼鐵兵器、兵役制度、以騎兵為中心的步騎協同作戰的作戰形式等,都在不斷地發展與優化。雖然這種發展有著同質的基礎,但是量的積累也是相當可觀的。具體說來: 一是鋼鐵兵器穩定發展,開始成體系地大量投入戰場。二是郡縣征兵制向世兵制和府兵制的演變,征兵方式有了較大的改進。三是以騎兵為中心的步騎協同作戰的明顯進步等等。
\\( 一\\) 鋼鐵兵器在前代的基礎上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從東漢到南北朝,鋼鐵兵器的發展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由于煉鋼技術、百煉鋼技術、灌鋼技術的創造與發展,為鋼鐵兵器的標準化創造了條件,也使得軍隊武器裝備的攻擊性能與防護力不斷提高。比如這個時期遠射兵器除手臂操持的臂張弩外,蹶張弩\\( 足踏裝弦\\) 也已普及使用,這種弩射程可達千余步,并且使用鋼鐵箭鏃。士兵的防護鐵鎧制作精良,除傳統的魚鱗甲外,又增加了明光鎧、環鎖鎧、兩當鎧等品類??傊?,鐵鎧已逐步取代前代的皮甲,進一步減小了兵器對士兵的傷害。同時,各類兵器在實戰中的地位有所改變,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兵器并用于實戰。如格斗兵器中,經過改進后的矛與刀,被更廣泛地應用,成為最主要的手持兵器,戟與劍雖然仍用于實戰,但其數量出現遞減的趨勢,在作戰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到了隋唐時期,矛、戟已廢置不用,改為用槍,并且形狀逐漸趨于統一和定型。在新裝備方面,如,曹操在官渡之戰中首制發石車,攻破袁紹壁樓,這是我國最早用于實戰的拋石車,又名霹靂車。諸葛亮改造前代連弩制成一種新式連弩,取名“元戎”,它具有簡單的自動性能。這些新兵器的問世,在特定時空提高了部隊的戰斗力。進入隋唐時期,我國古代鋼鐵兵器的發展繼續前進并成熟和完善。隋唐兩代均設有專門官署管理兵器的制造,頒布兵器制造和使用的統一標準和制式。就軍隊使用的兵器而言,可以說是種類齊全,用途多樣,有格斗兵器、衛體兵器、射遠兵器和防護裝具,具有攻防兼備、輕重結合、長短互補的特點,達到了中國古代冷兵器時代發展的頂峰。各種兵器配合使用,使得軍隊的戰斗力有效地保持穩定和提高。這個時期的重要特點是,在騎兵為主要兵種的時代,鋼鐵兵器的發展重點集中到騎兵裝備方面。這個時期騎兵裝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馬鐙、馬鞍、戰馬的防護鐵甲都出現了。英國小林恩·懷特認為: “馬鐙是在大炮出現以前最重要的軍事發明?!?br>馬鐙的發明和改進大大刺激了騎兵的發展,對騎兵戰斗力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因為有了馬鐙,騎士兩腳有了力的支點,并能立于鐙上戰斗,更有利于斬劈或使用長柄兵器。同時騎士還可以穿帶鐵甲、鐵盔,以提高防護能力。從西漢晚期起,戰馬也開始有了防護胸部的皮質防護,稱為“當胸”。至三國時,又出現了防護更為嚴密的馬鎧,但數量少,僅有官將的乘騎才有。到了兩晉南北朝、隋朝時期,重裝馬鎧占據了主導地位。由于重裝騎兵具有較強的防護力,原先活躍在戰場上的以弩為兵器的弩兵漸漸退出歷史舞臺,步兵從此很少再裝備弩。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起義軍以高漲的士氣和高度靈活的機動戰法摧毀了裝備笨重、以重裝騎兵為主的隋軍。戰爭中騎兵所固有的快速機動力較之裝甲防護力更為重要,于是輕裝騎兵逐漸重新興起,取代了重裝騎兵在軍隊中的主力兵種地位。這些發展變化使得中國古代馬具進入了完善發展的階段。
\\( 二\\) 在兵役制度發展方面,秦漢時期普遍實行的郡縣征兵制經歷了向世兵制和府兵制漸次更替的演變。劉秀建立東漢以后,正式取消郡國正卒之役,罷遣郡國兵,以募兵制取代普遍征兵,這是我國古代由兵民合一制向兵民相分制的第一次重大嘗試,它也使得兵民相分成為一種歷史趨勢。募兵制是以雇傭形式招募兵員的一種兵役制度,應募從軍者,官方給予一定經濟、政治待遇,使其擔負當兵作戰的任務。實行方式為“有警而募兵”,即有戰事臨時招募人員組成軍隊,成員成分主要有農民、商賈、刑徒等,招募人數由具體情況而定。募兵制的實行,對于減輕編戶兵役負擔有一定積極意義,也有助于軍隊職業化。但是,由于多是臨時招募,成員良莠不齊,也存在著戰斗力削弱的負面因素,“每戰常負,王旅不振”。另外,募兵制大大增加了國家的財政負擔,而且還使得地方軍閥豪強做大,割據勢力增強,為此后國家大分裂埋下種子。三國時期,戰爭頻仍,各割據勢力都盡最大努力開拓兵源,擴充軍隊,所以當時士兵來源復雜,各種兵役制度同時并用。由于經濟、政治、軍事等具體歷史條件影響,魏、蜀、吳三國都逐漸形成了以世兵制為主的兵役制度。三國時期兵役制度的主要變化,是歷史條件近似的戰國時期一度出現的世兵制的繼承與發展,對后世影響較大。所謂世兵制,即軍戶、民戶分離,軍戶世代為兵和士兵叛逃累及家屬。到了西晉,世兵制達到全盛時期,僅軍戶即可滿足軍隊所需的兵源,所以很少實行募兵,甚至明令禁止募兵。到了東晉,世兵制開始衰落,雖然仍是主要的兵役制度,但兵源已極其缺乏,僅靠軍戶已無法滿足軍隊的需求,所以東晉除采取一切手段補充軍戶外,還實行募兵、征兵等辦法擴大兵源。南北朝時期南朝各國\\( 宋、齊、梁、陳\\) ,世兵制發展到此時已經衰微,但仍然是南朝各國的正規兵役制度。軍戶和過去一樣,隨軍營轉移,由營署管轄。由于世兵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又極為困苦,所以即使無法逃亡的世兵,也不愿為統治者死力作戰。
因此,為鼓舞士氣,提高軍隊戰斗力,統治者往往以解除軍戶身份為手段,促使世兵在戰斗中奮力作戰。南朝各國戰爭頻繁,僅軍戶制難以滿足兵員的需要,因此也采用募兵和強行征兵的辦法來補充兵員。士兵的身份在南朝各國的交替中更加卑賤,軍隊戰斗力日益下降。到了隋唐時期,從西魏、北周就開始形成的府兵制作為兵役制度趨于完備。隋初將府兵編入民戶,實現了兵役制度的重大改革。這種制度給人民生產生活帶來極大好處,其實質是變兵民分離制度為兵民合一制度,這種制度改軍人世代執役為普遍征發,擴大了兵源,對軍隊戰斗力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唐初沿襲隋府兵制,到了高宗晚期、玄宗即位后,府兵實質上已在變化,府兵制也由開始衰微走向衰落,但表面上尚能維持。到玄宗即位四十年后,府兵制連表面都不能維持了,玄宗不得不停止折沖府上下魚書,府兵制宣告崩潰。需要指出的是,在唐代,即使是府兵興盛時期,為了征戰和邊戍的需要,仍不能不依賴募兵作為輔助兵源。
\\( 三\\) 在作戰形式上,以騎兵為中心的步騎協同作戰漸趨成熟。從西漢到唐,以騎兵為中心的步騎協同作戰的作戰形式隨著時代不斷演化,不斷強化著這種作戰形式在戰斗力生成模式中的地位和在決定戰爭勝負中的作用。
在西漢與匈奴百年大戰中,“中國古代騎兵完成了向戰略軍種的轉變,使原來只是軍之‘耳目’的騎兵成為了作戰的第一主力兵種”。到了三國時代,與秦漢時期騎兵一般用于漠北、漠南等邊地作戰不同,騎兵主要作戰區域轉向內地。騎兵在軍隊中的數量較步兵相對還為少數,但是和前代一樣,此時的騎兵尚未配備馬鐙,故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騎兵戰斗力的發揮。遠程奔襲、迂回、包圍、奇襲、誘擊與伏擊的戰術較之前代有所發展。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代,騎兵作戰形式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即重裝騎兵走上戰場。這個時期的騎兵正如恩格斯在講條頓騎兵時所說的那樣: “條頓族的騎兵征服者在西歐各國建立的貴族政體,開創了騎兵史上的新紀元?!粌H騎士,而且連馬匹也都披戴金屬的鎧甲?!?br>他們以較強的防護力和集團沖擊力,對沒有裝甲的輕騎兵或步兵作正面突擊時,具有相當的威力,一度成為戰場上的決定性力量。重裝騎兵在這個時期大量編入部隊,成為了軍隊的核心力量,標志著騎兵作戰形式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較之東漢到三國時代騎兵運用特點,重裝騎兵往往集中使用在主要方向上進行作戰,由于重裝騎兵的馬匹負擔較重,沖擊速度緩慢而沖擊力量較強,因而不能像輕騎兵那樣機動靈活,也不能輕易變換戰斗隊形,更不能成縱隊進行沖擊,只能采用橫隊進行沖擊。由于重裝騎兵一般都用在主要的、決定性的方向上,而遠戰的弓箭對其威脅又不大,所以往往和對方的重裝騎兵遭遇,以短兵格斗來分勝負。
進至唐代,輕騎兵重新興起。隋末農民大起義中,起義軍以高漲的士氣和高度靈活機動的戰法摧毀了以重裝騎兵為主的隋軍。戰爭中,騎兵所固有的快速機動能力較之裝甲防護力,更日益顯示其重要性。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 “我們發現,在多次大會戰中,參戰的騎士不到八百至一千人。他們只要把敵人的重裝甲騎士逐出戰場,便足以對付任何數量的步兵了?!?br>于是,輕裝騎兵\\( 含胸甲騎兵\\)逐漸重新興起,取代了重裝騎兵在軍隊中的主要兵種地位。所以,在唐代,充分發揮輕騎兵的兵種優勢,進行突然襲擊和快速機動是當時輕騎兵克敵制勝的顯著戰術特點,著名的淺水塬之戰、柏壁之戰、虎牢之戰以至晚唐的李愬雪夜襲蔡州之戰都可以引為例證。這種突然襲擊不僅是指戰略上的,而且也是戰術上的,它是以最快的進攻速度、最強的打擊力量,連續不間斷地實施攻擊,在敵方動員和使用其戰爭潛力之前,將其擊敗,力求在最短時間實現戰爭目的。
以騎兵為中心的步騎協同作戰的戰術的不斷演進與改良優化,最大限度地發揮著騎兵戰斗力的效能,其主要特點為以騎兵在大縱深、遠距離上實施奔襲作戰,以其固有的高度機動性和威烈的沖擊力,成為制勝的決定性因素,而在數量上占優的步兵則是以輔助力量的形式,在戰場上進行作戰。
三、構成騎兵時代典型戰斗力生成模式的結構性要素的發展
與構成騎兵時代典型戰斗力生成模式各支柱性要素在同質之上的進行量的優化的同時,構成騎兵時代典型戰斗力生成模式的結構性要素軍事理論、軍事教育訓練、軍事法制等也圍繞著以車戰為中心的車步協同作戰的戰斗力水平提高進行著積極的量變,從而促使著騎兵時代典型戰斗力生成模式的不斷優化。
\\( 一\\) 從西漢武帝時期到唐代,軍事理論的發展總體上處于中國古代軍事理論發展的充實和提高時期。因此,圍繞著軍隊戰斗力的形成與提升,較有代表性的軍事理論有: 一是三國時期形成的以法治軍的理論。漢末以來,豪強地主仗勢不法,嚴重影響軍隊建設。要在競爭中崛起,建設一支有戰斗力的軍隊,非要有管用的思想武器不可。亂世建軍,傳統的經學不再管用,三國時期的軍事家們把目光轉向法家的以法治軍思想。所謂以法治軍,就是認為軍隊的軍令制度和作風紀律的養成,是比將領個人才能更重要、更帶根本性的因素。為建立“有制之兵”,必須形成一套法令體系,嚴格落實法令規章,堅持賞罰。以法治軍的思想極大地推動了軍隊建設,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二是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騎戰理論。圍繞著更好地發揮騎兵的戰斗力,當時的軍事家們極力研究騎兵作戰思想。當時騎戰思想包括發揮騎兵機動和沖擊力的思想、運動防御思想、快速進攻思想、騎兵攻堅戰思想等等。這些騎戰思想對于騎兵戰斗力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三是隋唐時期軍事理論中,代表性的著作《衛公兵法》體現出來的是注重謀略取勝、注重嚴明治軍、注重戰術上的創新。這一時期軍事理論的發展,有力地引導與推動了軍隊戰斗力的發展。
\\( 二\\) 騎兵成為主要兵種,兵種建設與運用的重大轉折,沖擊著傳統軍事教育訓練體系,同時也給當時的軍事教育訓練增加了新的內容。在漢代,中央官學主要教授儒家經典,軍事教育的職能減退,往往成為一種禮儀程式。官學教育中“禮”的色彩較為濃厚,習射的教育功能是保留了的。習射者除太學生外,還有在京官員的子弟。相比中央官學,地方學校教育中的軍事教育功能更為明顯。如漢代地方基層行政機構之一的“亭”,亭長不僅有求捕盜賊、迎送來往官員等的職責,還要“習設備五兵”\\( 《漢官儀》卷上\\),負有訓練當地居民的責任。漢代十里一亭,可見這種教育還是相當普遍的。漢代各郡都設有學宮,每年春秋依例進行鄉射之禮。東漢初年,東郡太守鮑永利借行鄉射平定叛軍,可見當時地方射禮的軍事色彩還是相當濃厚的。除此之外,漢代的私學也承擔著部分軍事教育的功能。漢代的軍隊,大體分為中央軍隊和地方軍隊兩類。中央軍隊除無定額的郎官外,主要有衛士和南北軍。自漢武帝擴大北軍,以募兵充實其伍后,北軍訓練走上了職業化道路。由于北軍士兵由輪番服役的義務兵變成了職業兵,其接受訓練時間長,訓練水平也不斷提高,特別是軍士的騎射水平較高。由于其戰斗力強,這支軍隊在對外作戰、屯衛京師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武帝時期,還創設了親兵部隊———羽林和期門。
羽林和期門的人員均從隴西等六郡良家子弟中選拔,入伍前即有較高的騎射本領,入伍后除進行一般性的技能訓練外,還要進行騎戰方面的強化訓練,并通過經常性的校獵、從征,接受戰陣的歷練。地方軍隊則為各郡國的材官、騎士、輕車、樓船??偟膩碚f,由于漢代中后期主要是騎兵作戰,因此,輕車的戰斗作用越來越小,日益向后勤部隊轉化,而騎兵訓練的水平則日益提高。除此之外,漢代軍隊還通過軍事體育活動\\( 角抵、蹴鞠、手博、投擲、舞蹈、戲車等等\\) 、校獵和行獵活動、校閱制度來提高訓練水平,提高戰斗力。三國時期,當時三國鼎立、南北對峙的社會現實,使得各政權在相互吸納影響的同時,又展現出姿態各異的地域性風格。三國時期的軍事訓練,注重不同兵種的特點,強調嚴格聽從號令,隊列陣營的集結與變化,要完全應和金鼓旗幡,如曹操所著《步戰令》、諸葛亮所創“八陣圖”等就是例證。三國時期沿襲前代也實行校閱制度來治兵振旅。因三國時期戰爭頻仍,“金革未偃,士民素習”,軍事訓練教育更多是在戰火中歷練。兩晉南朝時期,由于盛行世兵制,士兵對將領依附性較強,教育訓練的優劣,和將領素質關系密切。由于當時輕視武人的風氣,學校教育中已很少有軍事教育的內容。南朝時期,募兵為盛,由于其事畢則解散的性質,將領往往不從長遠著眼,大多不重視士兵的訓練。特別是南朝后期,將領多有私兵,私兵的訓練反而比中央軍隊的訓練嚴格。南朝實行世家大族政治,士大夫往往不習武事,對如何從法令角度保證軍事教育訓練的正常進行、如何提高軍事教育訓練的水平都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此外,沿襲前代的校閱制度雖受到重視,但對軍隊的日常訓練重視不夠,而且在校閱中追求形式、徒飾耳目的傾向漸趨嚴重,校閱與軍隊訓練嚴重脫節,根本起不到提高戰斗力的作用。與東晉南朝相對峙的十六國北朝,其軍事教育訓練顯得頗具活力。一方面是北方游牧民族行獵騎射的風氣未泯,另一方面是統治者不斷吸取中原軍事教育訓練的精華,使得軍隊的教育訓練更上層樓。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穩定政治局面、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對人才的高度重視是軍事教育訓練水平不斷提高的基本前提。但自天寶年間起出現的朝政紊亂之勢,安史之亂帶來的藩鎮割據,朝廷上朋黨之爭和宦官勢力的擴張,地區間和民族間民族矛盾的不斷加深,是促使軍事教育訓練不斷敗壞的重要原因??傊?,軍隊是集中于中央還是分割于藩鎮,直接決定著本時期軍事教育訓練的優劣。隋唐前期軍事教育訓練的亮點主要在于以下幾點: 一是武舉制度的確立。武舉制度的確立意義不僅在于為戰爭準備了軍事人才,而且這項制度對民間習武、學習騎射的尚武之風有著重要的刺激作用。二是注重對軍官的將略教育。三是對府兵的訓練實現了制度化和經?;?。具體包括農閑分散訓練、冬季集中操演等等。自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后,這些制度都逐漸松弛。這一時期的軍事教育訓練因多種因素的作用,在不斷提高水平的基礎之上曲折發展。
\\( 三\\) 在軍事法制建設方面,漢中期至唐代在秦至漢前期初步確立封建軍事法制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成熟。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處于長期分裂的狀態。由于戰爭頻仍,政權頻繁更迭,甚至多個政權并立,因而這一時期的軍事法制缺乏連續性、穩定性和完整性。但是,這三百年間,在秦至漢前期初步建立起來的封建軍事法制基礎上,法律制度又有了很大的發展,也為后來隋唐建立完備的封建軍事法制打下了基礎。三國時期,魏立國之初,魏文帝基本沿用秦漢舊律。至明帝時,制定《魏律》、《軍中令》等法規,治理軍隊的軍事活動。蜀國定都成都之后,劉備便令諸葛亮等人制定“蜀科”,其中包含規范軍事活動的篇目有《南征》、《北出》、《兵要》、《法檢》、《科令》、《軍令》等。吳的法制“多依漢制”,但也曾在黃武、嘉禾年間修立科條或科令。晉代立法的主要成果是《晉律》,其中軍事部分有捕律、擅興、衛宮、廄律等。南北朝時的軍事立法,北朝優于南朝。南朝多沿用晉律,僅有成果為《永明律》和《梁律》。北朝北魏分裂后,魏晉時期法律形式之一的“科”,演變為一種新的法律形式“格”。以前法律中的“式”,北魏也開始單獨使用,這對于隋唐律、令、格、式的法律體式的形成有著重要的作用。這一時期軍事法制的內容主要有軍令\\( 即軍事命令,魏晉時期軍事法制的主要形式。如《步戰令》、《敗軍令》、《選軍中典獄令》等\\) 、軍禮\\( 即軍事訓練法規\\) 、功賞與刑罰等。這一時期各朝都從維護封建專制的國家政權出發,著力構建一套完整的法制機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傊?,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軍事法制發展的成果有: 一是形成了封建軍事法制的主體樣式,律、令、格、式均已發展齊備,令成為軍事專門法的主要形式; 二是行政干預司法,實行政刑合一的制度; 三是首創“八議”、“官當”之制,維護統治階級的法律特權; 四是首次提出“重罪十條”,等等。隋唐時期,封建法制建設由廢弛而逐步健全,軍事法制高度發展。唐立國后十分重視軍事立法,在前代基礎上,進一步形成了律、令、格、式、典、敕、例的法律體系,這對于加強對部隊的管束,穩定和管理部隊有著重要的作用。隋唐時代軍事法制的主要內容可分為軍事行政法和軍事刑法兩個方面內容,具體有皇帝掌控部隊的法律規定、警衛皇帝和宮廷守衛的法律規定、京城衛戍方面的法律規定、軍人違反軍令紀律的軍事刑事法律規定、有關兵役義務的法律規定等等,基本涵蓋了軍事活動的方方面面。
[參考文獻]
[1] T. N. 杜普伊. 武器與戰爭的演變[M]. 嚴瑞池,李志興,等譯.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
[2] 劉昭祥,王曉衛. 軍制史話[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 黃今言. 兩漢邊防戰略思想的發展及其主要特征[J].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 1\\) .
[4] 汪翔,劉雪濤,許月明. 論戰漢時期騎兵時代戰斗力生成模式的興起[J]. 榆林學院學報,2013\\( 1\\) .
[5] 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 第 1 卷\\) [M]. 北京: 戰士出版社,1981.
[6] 梁滿倉. 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五禮制度化[J]. 中國史研究,2001\\( 4\\) .
[7] 趙昆生. 論孫吳統治中的權力中樞[J]. 重慶師院學報,1996\\(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