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我國50多年航天事業的發展,廣大的航天指揮員積累了豐富的航天指揮實踐經驗,航天指揮理論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航天指揮理論研究逐步走向系統化、規范化,先后出版了《航天試驗指揮學》《發射指揮技術》《太空作戰指揮》等多本專著教材,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
1996年常顯奇主編的我國首部航天指揮領域的專著《航天試驗指揮學》,總結了我國30多年來航天試驗指揮的經驗,系統地闡述了航天試驗指揮的概念特點、規律、原則、指揮體制、指揮方式、指揮系統、指揮活動、指揮效能評估等內容,填補了軍隊指揮理論的空白,實現了同軍隊指揮理論的接軌;總裝機關及各個航天發射測控中心編撰了系列航天任務工作規范,為一線航天指揮參謀人員提供了指揮活動指導;裝備學院航天指揮專業為航天指揮理論研究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航天指揮學位論文;總裝軍事工作研究中心的成立,更進一步促進了航天指揮理論的研究,先后結合裝備科研試驗、導彈航天任務,深入研究了包含航天指揮在內的科研試驗組織指揮體系、指揮系統建設、指揮模式等指揮現實問題。
特別是2012年尚宏發表的《新形勢下導彈航天任務組織指揮有關問題研究》論文,站在更高層次系統歸納總結了我國導彈航天指揮的歷史經驗,指出了航天指揮面臨的基本形勢及應對思路。
可以說,航天指揮理論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分散到系統的發展過程,并逐步走向了成熟,為航天發射測控、空間信息應用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指導。但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航天力量建設已具有一定規模,航天力量運用的范圍越來越大,航天任務進一步擴大到空間信息的作戰支援及非戰爭軍事行動支援、空間態勢感知、空間系統防御等領域,有關這些任務領域的權威指揮理論基本處于空白。
現有的航天指揮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技術理論以及研究方法已不能滿足新型航天指揮實踐的要求,航天指揮理論迫切需要創新發展。
1 創新航天指揮基礎理論
航天指揮的基礎理論主要包括航天指揮的概念、特點,規律、原則和指揮藝術等內容?,F有的航天指揮基礎理論主要詮釋的是平時常規的航天發射測控任務、應用衛星任務運控中的指揮概念、特點及規律原則,而且主要是與不同類型航天任務相關的指揮原則及要求等,缺乏共性的、系統完整的航天指揮基礎理論。這些直接影響到航天指揮理論的穩定發展與應用,需要重點從概念、特點規律上加以突破。
1.1 創新航天指揮概念
在我國的指揮學權威書籍中,還沒有專門的航天指揮概念。在《航天試驗指揮學》中,給出了航天試驗指揮的定義:“航天試驗指揮員及其指揮機關對所屬部隊和參試人員的航天試驗任務所進行 的 特 殊 的 組 織 領 導 活 動”?!栋l 射 指 揮 技術》中定義了發射指揮的概念。上述概念主要闡述了航天試驗、導彈航天任務的指揮概念。航天指揮的概念創新要體現在指揮主體、指揮客體、任務范疇的變革上。
在指揮主體上,不能是傳統軍隊指揮意義上的部隊首長及機關,而應是軍民一體的指揮機構。
在指揮客體上,也不僅僅是所屬部隊,而應該是參加航天任務的軍用、民用、商用航天力量。在任務范疇上,在航天指揮的概念中應把現有和將來可以預見的航天任務納入其中。而完整的航天任務,從航天活動的性質劃分,包括進入空間、利用空間、控制空間任務;從專業劃分,包括航天發射、航天測控、衛星運行控制、衛星業務管理、空間態勢感知、航天信息支援、空間系統防御任務;還可以從執行航天任務的背景來劃分,包括常規航天任務、非戰爭軍事行動中的航天任務、作戰及作戰支援中的航天任務等。無論從哪個角度劃分,既有軍用的航天任務,也有民用的航天任務。從任務背景的角度,航天指揮的定義可以參考“航天指揮是航天指揮機構對所屬軍用、民用、商用航天力量執行平時、非戰爭軍事行動、作戰及作戰支援航天任務所開展的統籌謀劃、組織計劃、協調控制等一系列活動”。
在深刻領會航天指揮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還要創新其各種屬概念,形成一個全新的航天指揮概念體系。
1.2 創新探索航天指揮的特點規律
航天指揮的特點規律是航天指揮理論研究的基本著眼點。目前研究提出的各類航天指揮特點規律,有比較明顯的航天試驗指揮或軍隊作戰指揮的痕跡,未能抓住航天指揮的本質,還需要深入研究。
1\\)從多個方面把握航天指揮的特點。首先需要正確把握航天指揮的3個“融合”特點,即:航天指揮的平戰融合性、軍民融合性和指技融合性。
平戰融合性是指平時存在的各種類型的、常態化的航天任務,平時執行的空間態勢感知、非戰爭軍事行動的航天信息支援等任務中的航天指揮,需統籌考慮戰時的航天指揮體系、指揮關系、指揮方式、指揮流程、信息流程等,從而做到既能保證平時部隊的訓練、應用,又可保證在緊急情況下的快速響應。
軍民融合性是指航天力量融合了軍用、民用航天力量,航天指揮機構是軍方和地方人員的融合,指揮對象是軍用、民用航天力量的融合。指技融合性是指由于航天裝備類型眾多、技術復雜,因此航天指揮員本身應是懂技術的指揮員,但同時在指揮機構人員配備上,還需要足夠的技術專家保駕護航。在航天指揮活動的全過程,航天指揮員要發揚技術民主、充分聽取技術專家的意見。
同時應該深入研究航天指揮在指揮權、指揮環境、指揮活動、指揮系統等多個方面的特點,比如航天指揮權力的高度集中、指揮時空的廣闊范圍、指揮活動的千差萬別、指揮方式的靈活多樣、指揮體系的高效精干、指揮手段的先進穩定等特點。
2\\)深入探索航天指揮規律。目前,我國雖然有豐富的航天指揮實踐活動,但對航天指揮規律的研究僅限于定性的描述,系統性、精確性、深入性不夠。由于缺乏應急條件下和戰時航天指揮的實踐,有關這方面的航天指揮規律研究還屬空白,需要深入分析美軍在局部戰爭中航天信息支援的指揮活動實踐,同時借助作戰模擬、作戰演習等方法途徑,及早開展研究。
2 創新航天指揮應用理論
航天指揮應用理論是聯系航天指揮實際最緊密、實用性和操作性最強的理論,也是最活躍的指揮理論。航天指揮應用理論的研究針對性較強,但也容易就事論事,缺乏理論高度和長期指導性。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開展應用理論研究,一方面應該立足解決實際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又要高于實踐,在理論依據、應用要求、條件設置、可能出現的結果等方面開展充分論證,使得提出的應用理論既有可操作性,也有長期的指導性。
在航天指揮應用理論中,要具體研究在各類航天任務中的指揮體制、指揮方式、指揮活動、系統建設與應用、各類航天力量參加作戰任務的方式方法等。目前只有航天發射、測控任務的指揮應用理論研究相對成熟,其他任務領域的指揮理論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需要重點突破航天信息支援指揮理論、空間系統防御指揮理論。
2.1 創新航天指揮體制理論
航天指揮體制理論的實踐會受到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是航天指揮理論研究的一個難點。
美軍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的海灣戰爭結束后總結有關航天力量運用的教訓時,指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指揮關系不順”,其實隱含了其指揮體制不健全等問題。后來美軍從上至下一直致力于航天指揮機構、指揮關系的調整改革,為了更好地運用航天力量,明確了空間協調權。2001年前,美軍就先后建立了空軍、海軍航天司令部,聯合航天司令部,陸軍航天司令部;2002年10月1日,其聯合航天司令部并入到戰略司令部,正式成立新的戰略司令部,各軍種航天司令部也進行了適度調整。調整后,軍事航天力量的戰略職能明顯拓寬,使美軍在全球范圍的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情報、監視和偵察等能力進一步增強。經過近20年的改革,美軍的航天指揮控制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我國航天力量現處于軍民分散管理的狀態,如不改變現狀,在平時履行職能中、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以及未來戰爭中,將難以形成整體合力,更無法充分發揮航天力量應有的社會、軍事效能。
創新航天指揮體制理論,首先應深入開展指揮體制的制約條件、可行性、科學性分析,充分論證航天指揮體制方案;其次要根據航天指揮信息系統的現有水平和可能發展、未來作戰的可能樣式和規模,建立相應的航天指揮體系結構;最后以條令的形式建立健全我國航天指揮法規制度,明確航天指揮員、參謀人員、航天指揮技術專家、指揮保障人員的職權以及對職權的運用原則,配套機制等。
2.2 創新航天指揮方式
航天指揮方式是航天指揮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航天指揮方式選擇和運用是否恰當,不僅直接影響航天指揮質量與效率,而且還影響被指揮者參加航天任務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而影響著航天任務的進程與結果。隨著新型航天任務、新原理新機理航天裝備試驗任務的不斷涌現,航天裝備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各級指揮信息系統互聯互通,航天指揮人員能力素質不斷提高,航天指揮方式也將不斷推陳出新。面對類型不同、性質有別、要求各異的航天任務,航天指揮方式的創新研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目前已經研究提出了多種航天指揮的方式,包括按航天指揮者對指揮對象指揮權限的掌握程度,劃分的集中指揮與分散指揮;按航天指揮者對指揮對象行使職權時跨越的遞階層次,劃分的按級指揮與越級指揮;按指揮主體組成的方法,劃分的聯合指揮與獨立指揮;按指揮機構所處的運動狀態,劃分的固定指揮與移動指揮;按指揮者相對于指揮對象的空間位置,劃分的現場指揮與遠程指揮等。同時研究了這些指揮方式的優缺點、運用要求。下一步還需要深入研究這些指揮方式組合應用的條件,準確預測未來可能的情況,以便研究提出更新的航天指揮方式。
2.3 創新航天指揮程序
執行常規航天任務的指揮程序已經得到固化,保證了航天任務的順利實施。面對未來日益復雜的新型航天任務\\(如新原理、新機理、多類型的航天裝備,在軌組合實施的大型航天試驗任務\\),組織實施程序復雜多變,需要根據具體任務要求,及時開展有針對性的指揮程序研究。在航天裝備的作戰試驗與鑒定中,如何將作戰程序與試驗程序有機結合,更需要探索新的指揮程序思路。
3 創新航天指揮技術理論
航天指揮技術理論是關于各種指揮技術手段在航天指揮活動中的運行機制和操作方法的理性認識,主要包括指揮效能評估技術、指揮信息系統技術、指揮模擬技術的運行機制和操作方法等內容。目前,航天指揮技術的應用需求、操作規程等還不夠完善,缺乏航天指揮技術理論支持,在航天指揮理論體系中應當建立具有統一性、規范性的指揮技術理論,以指導技術人員和指揮人員之間的溝通,避免航天指揮技術手段開發的盲目性,增強技術應用的針對性。
3.1 創新航天指揮評估技術理論
航天指揮評估技術理論包括航天指揮評估的指標體系、評估方法模型、評估的技術手段及運用要求。目前,無論是軍隊指揮評估還是航天指揮評估,都是一個少有人問津的領域。一是因為指揮評估標準難以制定,各方利益牽動較多;二是由于目前指揮評估還是以定性評估為主,評估者受主觀因素制約多,評估結論的客觀公正性、可信性不夠。只有從根本上創新航天指揮評估技術理論,才能有效指導航天指揮評估工作的實施。
3.2 創新航天指揮信息系統技術理論
航天指揮信息系統技術包括航天指揮輔助決策、指揮通信、指揮信息處理、指揮信息顯示技術,以及指揮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衛技術、保障技術等。
目前,執行平時航天器發射、測控及運行管理等航天任務的指揮信息系統建立比較完善,能夠較好地支持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應用衛星發射等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航天任務指揮。但由于航天資源的高度分散、航天任務類型眾多,各專業、任務的航天指揮信息系統還未能全部聯為一個整體,也尚未建立相對獨立、完善的針對作戰應用的航天任務指揮信息系統。根據作戰試驗初步建立的航天指揮信息系統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特別需要航天指揮人員同航天指揮信息系統的研發人員共同研究、確定航天指揮信息系統的軍事需求、技術框架、操作使用要求,研究提出指揮信息系統配合指揮活動過程的規范化運用方法和程序。
3.3 創新航天指揮模擬技術理論
航天指揮模擬是研究航天指揮理論的有效途徑,需要大量依賴計算機仿真技術。由于航天指揮對象的運行空間范圍大、協同面廣,仿真的時間、空間分辨率跨度大,使得航天指揮模擬難度較大。航天指揮模擬技術在裝備學院已經開展了多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目前還需要針對包含空間態勢感知、航天信息支援、空間系統防御、航天發射、測控等航天力量整體運用的指揮模擬技術理論展開研究,提出全要素、全過程航天指揮模擬的技術要求,模擬系統建設的框架結構、系統運用的方法原則等理論。
4 創新航天指揮理論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研究方法是否先進科學,決定著航天指揮理論研究的質量和水平。以軍隊指揮理論為指導,歸納總結國內外航天任務經驗特別是航天指揮的經驗、利用模擬仿真手段推演航天指揮方法和程序,以及采用系統分析、實兵實裝演練等方法,都是航天指揮理論研究的重要方法。面向未來的航天指揮理論,需要有創新的研究方法。在航天指揮理論創新研究中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4.1 依托作戰試驗深入研究航天指揮理論
面向未來作戰的航天指揮理論研究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缺乏戰爭實踐,雖然可以采用實驗室模擬仿真探討航天指揮理論問題,但畢竟是虛擬的戰場環境、航天裝備及航天指揮人員,缺乏真實感。作戰試驗是按照裝備訓練與作戰任務剖面的要求,在近似于實戰的、逼真的試驗環境中,檢驗和評估裝備的作戰適用性和作戰效能。航天裝備的作戰試驗,能夠充分反映在未來真實應用條件下航天裝備作戰適應性和作戰效能的發揮程度。航天裝備的作戰試驗也是航天指揮理論創新研究的重要途徑,能夠克服傳統研究方法的許多弊端。
為了充分利用作戰試驗開展航天指揮理論研究,必須具備人員、理論、裝備、試驗體系、力量協調等方面的條件。首先是人員準備。航天裝備的作戰試驗需要有一批熟悉航天指揮理論的試驗人員,他們不能等待在作戰試驗中得到培訓,必須事先熟練掌握航天指揮理論,否則作戰試驗難以達成對指揮理論研究的支撐作用。其次是理論準備。結合作戰試驗內容,梳理需要研究檢驗的指揮體制、指揮流程、指揮信息、指揮效能評估、指揮方法等航天指揮理論問題,提前設計航天指揮的新概念、新理論,精心構造有關指揮體系、指揮機構、指揮關系、指揮程序的多個方案。第三是試驗體系建設。根據想定的航天任務,按照航天裝備系統、信息支援系統、指揮控制系統、保障系統構建試驗體系。第四是力量協調。作戰試驗是一個大型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調。如果是航天信息支援裝備的作戰試驗,則需要軍兵種作戰部隊、航天裝備應用管理部隊、研制部門、試驗基地等部門的協調,要及早協調各方力量。
由于航天裝備的作戰試驗受到現有裝備、人員、時間等條件限制,行動構想、航天裝備運用設想會受到極大制約。作戰試驗的投入較大,不能反復長期進行,能夠檢驗的指揮問題有限,需要結合實驗室的作戰模擬實驗開展研究。
4.2 正確處理航天指揮理論與指揮實踐的關系
理論研究與指揮實踐相結合,是航天指揮應用理論研究的重要方法途徑,目前還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研究站位不夠高等問題。
1\\)航天指揮理論研究應立足現實,面向應用。航天指揮理論研究應務實,努力向著規章制度方向發展,增強理論的可操作性。當前,航天指揮理論,特別是面向未來作戰的航天指揮應用理論,存在一定的空想,多數局限于學術專著、論文、研究報告之類的研究成果,較少轉化為操作性更強的制度、規范。由于各類學術成果觀點的差異,使得航天任務部門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不敢輕易運用學術成果。一大批研究成果只能束之高閣。為了解決航天指揮應用理論研究的針對性問題,除了鼓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外,更為重要的是總部應加強航天指揮理論的統籌規劃,研究成果應通過專題研討會方式,匯聚指揮員、專家的意見,對部隊、任務單位急需的航天指揮理論進行權威性認證,通過實驗、演習、試驗的可行性檢驗,以較快的速度固化并以規章制度的形式頒發。
2\\)航天指揮理論研究應瞄準未來,提高層次。航天指揮理論,特別是基礎理論,需要開展前瞻性研究,適度抽象化,提高理論研究的層次型,以期制勝于未來。隨著航天裝備的快速發展,未來聯合作戰將愈來愈依賴航天力量的信息支援能力,作戰方式將發生很大變化,航天力量之間、航天力量與其他軍兵種之間的協同要求更高。在航天指揮理論研究中,要準確把握這些發展趨勢,著眼于指揮理論牽引指揮實踐方向,開展高層次、高水平的理論研究,為加快航天力量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提供理論支持。
5 結 束 語
航天指揮理論不同于軍兵種的指揮理論,其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都有其特殊性。隨著航天力量的建設與發展,航天任務范圍不斷拓展,必須在基礎理論、應用理論、技術理論等方面,開展深層次的航天指揮理論內容創新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導日益復雜的航天指揮活動。發展航天指揮理論,還必須借助系統分析、作戰試驗等方法途徑,創新研究方法。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徐廣洲.發射指揮技術[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3:1-5.
[2]常 顯 奇.軍 事 航 天 學 [M].北 京:國 防 工 業 出 版 社,2002:138-145.
[3]劉羲,薛勇.美軍航天指揮機構調整特點[J].外軍軍事學術,2003\\(3\\):18-21.
[4]Joint Chief of Staff.Space operations[EB/OL].\\(2013-05-29\\)[2014-02-10].
[5]Joint Chief of Staff.Space operations[EB/OL].\\(2009-01-06\\)[2014-02-10].
[6]劉會民.作戰指揮發展概論[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369-373.
[7]任 海 泉.軍 隊 指 揮 學 [M].北 京:國 防 大 學 出 版 社,2012:17-26.
[8]王凱,趙定海,閆耀東.武器裝備作戰試驗[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2: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