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信息支援能力概述
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行動,部隊行動規模龐大,作戰樣式、手段、方法以及武器裝備的種類等都將急劇增加,造成戰場信息量空前龐大。許多國家越來越依賴航天偵察、監視、通信、氣象和導航系統所提供的信息支援,而且將其作為必要和關鍵因素[1].
信息支援能力是獨立于任何作戰單元或平臺自身信息能力之外且具有整體性、交互性、通用性的信息保障能力,是一種跨軍兵種、跨作戰部隊、跨指揮機構、跨武器平臺、跨信息系統的信息交互能力,是融合作戰單元和作戰要素、構成聯合作戰體系的粘合劑和倍增器[2].
1 外軍信息支援能力現狀
1.1 美國
美軍借助強大的國內經濟與科技實力,以及高度集成一體化的電子信息裝備,其信息支援能力居世界各國軍隊前列。
1.1.1 具備強大的綜合信息感知能力
美軍的戰場信息通過情報監視偵察系統感知并獲取,通過嚴密監視及時探明外來目標及其有關參數,快速處理所獲信息,為各類打擊武器提供精準信息,為聯合作戰部隊行動提供保障,為各級指揮機構決策提供支撐,為有效保存和使用己方戰略資源提供必要的預警時間。
1.1.2 具備全境信息共享傳輸能力
美軍的信息基礎設施能夠實時交換戰場目標類型、空間位置、運動狀況、目標參數等各種作戰信息,實現作戰單元之間的信息按需共享。同時,信息基礎設施還能夠提供遍布全球、安全可靠、配置靈活的寬帶網絡,將分布在美國本土乃至全球的傳感器、武器平臺、信息資源、作戰人員等,集成為陸??仗煲惑w化的作戰體系。
1.1.3 具備實時信息分發控制能力
美軍的戰略指揮控制系統,即全球指揮控制系統,是美國防部將各類指揮控制系統高度融合,有效保障執行全球聯合作戰任務的核心工具。系統關鍵功能包括應急計劃、部署和控制部隊、后勤保障、空中作戰、火力支援、情報和計劃、實施和管理軍事行動的手段等??蔀椴渴鹪诿儡?9 個作戰司令部的 650 個主要臺站和 1 萬多個聯合或盟軍工作站提供支援。
1.2 俄羅斯
俄羅斯作為傳統的軍事強國,具有先進的 C4ISR 系統。隨著俄軍信息化建設的不斷推進,其信息獲取、傳輸和處理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了進一步加強。
1.2.1 具有四位一體的全球預警探測系統
俄軍全球預警探測系統主要包括:天基預警探測系統、防空預警探測系統、彈道導彈預警探測系統和艦載預警探測與監視系統。天基預警探測系統主要擔負對彈道導彈的早期預警和偵察探測等任務。防空預警探測系統擔負對空警戒任務,主要由前蘇聯時期部署在各加盟共和國的數千部警戒、引導、測高和目標指示雷達組成。
空中預警探測系統由伊爾 76 預警機、A-50 預警指揮機和米格 -25、蘇 -24 型偵察機等預警、偵察飛機組成。彈道導彈預警探測系統由后向散射超視距雷達、大型相控陣雷達等雷達系統組成。艦載預警探測與監視系統,由艦載警戒雷達、艦載多功能雷達、艦載超視距雷達、雅克-44 艦載預警機、卡 31 艦載預警直升機和安 -12 偵察機組成。
1.2.2 具有齊全完備的現代化通信手段
俄軍通信手段齊全、完備,包括有線和無線電臺、無線電中繼、無線電散射、衛星等系列通信設備,各類設備間都能夠互聯、互通,較好地保障了作戰指揮的信息傳遞。根據部隊指揮需要,俄軍構建了完備的戰略戰役和戰術通信系統。戰略戰役通信系統用于建立統帥部和軍區、軍兵種間的長途干線通信,具有電磁兼容性好、一體化系列化程度高、實用性強等特點。戰術級通信系統主要裝備在各級部隊,具有系統性強、機動性強和兼容性好等特點。
1.2.3 具有安全高效的自動化指揮系統
俄軍自動化指揮系統分為戰略和戰術兩個層次。戰略級自動化指揮系統包括預警探測系統、戰略通信系統和指揮控制中心三部分,它能夠在武裝沖突條件下對軍隊實施自動化指揮。已完成對境內空天防御系統的整合,將現有的防空和彈道防御網、導彈預警系統和空天監視系統置于一個統一的戰略司令部之下,實現了對現有空天防御系統的集中,進行有效指揮和調控。
1.2.4 具有實時穩定的指揮信息系統
俄軍根據各級司令部的任務及特點進行建模和評估,建立了相應指揮信息系統。在戰爭條件下,俄軍指揮信息系統可以根據戰場情報信息的輕重緩急、自動對信息進行處理,指揮作戰部隊行動,避免了信息流通過程中的無序性,提高了信息流通的時效性。
1.3 日本
全面加強空軍防空作戰和支援陸、海軍作戰的能力,信息化裝備發展由支持攻防兼備型向具備遠程進攻能力方向發展。
1.3.1 發展高水平的網絡環境
從 2001 年度起,著手建設防衛信息通信網絡系統,目的是將防衛廳和自衛隊原來分散的指揮通信網絡系統聯結起來,實現從中央到一線部隊的信息共享與快速流通,提高自衛隊的聯合運用水平。計算機通用軟件系統包括作戰數據分析研究系統、數據庫安全管理系統和作戰指揮系統三大類,用以解決陸、海、空各自衛隊不同計算機軟件系統之間的信息共享問題,推進計算機系統的標準化、共通化。
1.3.2 加強 C4ISR系統建設
雖然日本的 C4ISR 系統建設起步較晚,但因其高科技優勢,已初步建立起以中央指揮系統為中心,以陸??杖孕l隊 C4ISR 系統為基礎的指揮控制體系。實現全部互聯后,具有全境、全手段立體通信能力。目前的日本C4ISR 系統大致可分為戰略戰術指揮系統、偵察預警體系、信息通信網絡系統三類。
1.3.3 先進的網絡通信技術
擁有先進的商用通信衛星、光纖干線以及 Link-16數據鏈,主要作戰平臺基本做到與美軍同步配備Link-16 等通用數據鏈,具有全境、全手段、立體通信的能力。其改進后的"巴其"國土防空預警與指揮控制系統,通過各類先進的無線電臺、數據鏈和網絡與駐日美軍有較強的互通能力。
2 外軍信息支援能力發展趨勢
2.1 美國
美軍將會把網絡空間偵察力量的建設作為信息偵察感知能力建設新的發展點,加大技術和資金投入力度,研制偵察攻擊能力更強的軟件。美軍計劃開發專用的信息探測器,利用專利搜索技術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所有網絡空間信息的搜索,保證重要數據信息無遺漏。
美軍將綜合運用技術和管理手段,加強信息實體、系統運行、數據內容、信息利用、信息對抗的安全防護,保證信息機密性、真實性、可控性和可用性,并積極與盟軍協作,通過支援盟軍信息系統建設、組織聯合演習等方式,提升信息共享的整體能力水平。
美軍最為關注并重點發展的是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美軍依托優化整合后的數據中心,構建靈活的企業云基礎設施。美軍認為,大數據技術能夠從龐大復雜的數據中提取并發掘信息,可提升對數據資源的使用和控制能力,形成全面優勢。
2.2 俄羅斯
建立統一的全球性偵察信息網、大力推進通信系統建設,用統一的技術標準和信息使用規則,將現有各軍兵種的指揮信息系統及其相關信息資源整合起來,建立統一的空天防御指揮系統,實現各軍兵種信息的互聯互通。通過高速有線線路、光纖線路、無線電中繼線路以及對流層線路來發展野戰主干通信網,并采用多種方式確保戰場信息的互聯互通。
未來俄軍自動化系統將在計算機網、傳感器網以及通信網綜合集成的基礎上,實現各級指揮信息系統之間、及其與武器系統之間信息的無縫鏈接,從而保證情報獲取的實時化、信息傳輸的網絡化,不斷滿足整個作戰系統對信息的敏感性、完整性和精度的需求,進一步提高系統的快反能力、抗毀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2.3 日本
增強情報采集與分析能力,并通過國防綜合數字網,將各種情報迅速、準確地上報和分發給有關單位。建立戰術戰略相結合的及時、準確的預警探測系統,提高遠程預警和指揮控制能力。
建設陸、海、空三自衛隊共有的現代通信系統,實現通信方式數字化、通信干線復合化、傳輸線路立體化。繼續建設和完善 C4ISR 系統和現有設施,建成以指揮控制系統為核心,集空天監視系統、航空偵察系統、地面監視系統、衛星通信系統為一體的 C4ISR 系統[3].
3 對我軍信息支援能力發展的啟示
從美、俄、日等國空軍信息支援能力發展過程可以看出,美軍把追求"全球優勢"作為戰略目標,注重體系的整體先進性和配套全面性;強化系統頂層設計,制定統一標準規范。俄軍則注重戰役戰術級信息化同步發展,發揮武器裝備潛能。日本注重技術體制研究,重點突出高技術研究開發[4].由此給我們以下幾點啟示:
1)拓展信息獲取手段。拓寬信息獲取渠道,形成地面、海上、空中、空間多維,光學、電子雷達、機械、人工等手段互補的信息獲取能力。重點發展能對周邊和敵縱深持續偵察監視的航空航天偵察平臺和先進的地面偵察裝備。
2)完善信息系統體系結構。改變各軍兵種"煙囪式"結構,徹底改變原來由各部隊、各軍兵種分管情報信息的狀況,把已擁有獲取的信息統一處理,發揮系統整體功能。重視基于航天平臺的空間信息網絡、基于航空平臺空中信息網絡建設,逐步構建一體化空天信息體系。
3)提升信息融合和共享能力。融合雷達、無線電偵察、光電、紅外、敵我識別以及戰術數據鏈等信息,獲取關于實時戰場環境的態勢和目標的精確位置、屬性、威脅等級以及由此產生的戰術決策、任務分配信息,形成全面透明的綜合戰場態勢。融合后信息在各級指揮機構中按需共享,實現情報信息可調度共享、傳感器資源可統一管理運用[5].
4)提高體系對抗能力。一是提高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保證網絡運行順暢,提高指揮信息系統的穩定性和抗毀性。二是全面實現信息的收集、傳輸、處理的自動化,提高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三是要從人才、裝備和物質器材等各方面做好充足的儲備,保持強大的后備力量。
4 結束語
我軍雖然采取了各種措施發展信息支援能力,但由于技術水平和體制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信息支援能力仍然比較落后。提升信息支援能力,一體化組織情報信息、指揮信息、武器控制和部隊行動,將是未來我軍信息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參考文獻:
[1]劉興,趙敏。信息和知識的度量[J].指揮信息系統與技術,2013,4(5):39-45,70.
[2]靳敬純。一體化聯合作戰空間信息支援保障研究[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8.
[3]賈利,武喆,黃云。日軍 C4ISR 系統建設淺析[J].外軍信息戰,2006,(5):29-33.
[4]李榮常??仗煲惑w信息作戰[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3.
[5]郭中寧,孫立霞。新一代指揮信息系統發展構想[J].現代電子工程,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