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爆發于1991年1月17日,歷時42天,作戰雙方為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和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
海灣戰爭是世界冷戰格局結束后的第一次大規模局部作戰,是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過程中局部矛盾激化的結果,對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海灣戰爭最終以多國部隊的絕對性勝利結束,究其原因,離不開作戰中高新技術的應用和新興作戰思想、作戰方式的使用,體現了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作戰特點的革命性變化,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戰爭之一。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充分應用了信息化作戰方式,以較小的傷亡代價重創伊拉克軍隊,所以我們有必要分析和總結信息化作戰的特點,為我軍的信息化作戰系統建設提供借鑒和啟示。
一、海灣戰爭中信息化作戰的特點
信息化作戰是指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以信息資源和網絡化信息系統為基礎,以綜合集成和信息控制為主導,以配備信息化武器裝備的軍隊為主要作戰力量,在陸、海、空等全維空間進行多兵種一體化作戰的局部作戰方式。
當前世界正在向全面信息化社會轉變,信息化作戰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主要方式。海灣戰爭中的信息化作戰具有代表性,體現了信息化作戰的典型特點,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1作戰效能以信息能為主導
戰爭實質上是參戰各方作戰效能的競爭,這種競爭不只體現在武器裝備的數量和質量上,更體現在作戰能量的釋放方式上。在進入信息時代之前,機械化戰爭的作戰力量主要以物質能為主導,而在信息化作戰過程中,掌握較多信息能的一方可以擁有戰場的控制權和主導權,戰爭的勝負由擁有及釋放的信息能量的多少決定,因為信息能具有數字化、集成化、知識化的特點,支配和控制著信息化戰場上的全部作戰活動。信息化作戰的效能釋放方式由單純的武器裝備數量的累加變為資源整合、有效配置,使作戰效能加倍。
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和伊拉克軍隊在兵力和主戰兵器的數量上差距并不大,但多國部隊擁有大量的高技術和信息化的武器裝備,釋放了較多的信息能,在戰爭開始就占據了主導地位和制高點。
1.2作戰空間具有全維立體性
戰爭中參戰方活動的主要空間即為戰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戰爭形態的不斷升級,戰場的空間維度也在逐漸擴大,與冷兵器時代的一維戰場、熱兵器時代的二維戰場及機械化戰爭的三維戰場相比,信息化作戰的戰場更具有全維性和立體性,不僅包括海、陸、空、天等有形空間,還包括了網絡、電磁場甚至人的心理等無形的空間。高技術和信息化的武器裝備極大的擴展了戰場空間,使信息化作戰呈現出全維度、高立體、大縱深的特點,從區域戰場向全球戰場延伸、從空中戰場向太空戰場延伸、從有形戰場向無形戰場延伸。
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針對作戰目標制定并實施了多國、多方向、空中、海上和地面的全維性攻擊,充分體現出了信息化作戰的全維立體性。
1.3作戰指揮一體化、自動化、扁平化
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由34個國家共同組成,且參戰兵種較多,每個國家都有自己擅長的作戰方式,軍事情況復雜且繁復多變、信息量大,作戰指揮難度大。信息化作戰有效解決了這一難題。通過組成一體化的作戰指揮系統,對多國家的多種力量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及多國軍整體實力。信息化作戰的指揮系統還具有高度自動化的特點,可以根據瞬息萬變的戰況隨時做出戰略調整,并通過高度發達的網絡系統進行指揮。另外,作戰指揮系統更加趨向扁平化發展,層級減少,范圍擴大,減少信息傳遞過程中的環節,優化信息流程,提升指揮體系的整體效能。
1.4作戰的可控性強
戰爭是政治斗爭的升級和延續,但產生信息化作戰之前,戰爭一旦爆發就很難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嚴重缺乏可控性,尤其體現在戰爭進程和戰爭規模上面。信息化的武器裝備其破壞程度及殺傷力可以被有效的控制,所以信息化作戰的可控性強,更容易成為政治家進行政治斗爭的工具。信息化作戰的可控性主要體現在打擊目標的可控性,即精確制導武器的研發及運用可以有效提高命中目標的精確性和效率,避免傷及無辜;戰爭規模的可控性,高技術武器裝備可以代替大量的人力和機械化裝備,有效規避戰爭升級;戰爭進程的可控性,信息化作戰的武器裝備打擊距離較遠、打擊力度大,可偵查范圍也比較廣,可以有效控制戰爭的進程,按期達成戰爭目標。海灣戰爭可以在短短的40幾天之內結束,原因之一即為多國部隊應用了大量信息化作戰方式,大大縮短了戰爭時間。
1.5作戰的制勝理念為體系破擊
在以往傳統的戰爭中,取得勝利的關鍵為大量摧毀、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即實體摧毀。但在信息化作戰中,制勝的關鍵性理念為打擊破壞對方的整體作戰體系和結構,毀滅敵人的抵抗能力和意志,直擊其指揮控制系統、預警偵查系統等作戰要害和關鍵點,最終目標為導致敵方作戰系統功能完全失調直至癱瘓。在海灣戰爭中,英美聯軍在戰爭爆發開始就發起了代號為"斬首行動"和"震懾行動"的大規模陸空結合攻擊,率先摧毀了伊拉克軍隊的指揮控制系統。同時利用多種手段展開對伊軍的心理攻勢,成功使很多伊拉克士兵喪失抵抗意識,不戰而降。
1.6作戰消耗和毀滅性巨大
信息化作戰有其固有的弊端,它要以發達的科技水平和強大的綜合國力為基礎和保障,作戰消耗比其它戰爭形態都要大,主要表現在武器裝備費用提升、戰場物資消耗增多、人員的培訓費用增加。高科技武器裝備的研發時間長、風險高,成本也隨之上升;信息化武器操作過程一般較為復雜,對使用人員的科技水平和靈活應對能力高,需要加強培訓;信息化作戰同時也是高能耗戰爭,二戰時單兵平均每天的物資消耗量為20公斤,可海灣戰爭時已經迅速增加到200公斤。
另外,信息化作戰的毀滅性和殘酷性也大幅度增加,海灣戰爭的人員傷亡數量巨大,而且對當地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不可逆的損害。
二、信息化作戰特點對我國的啟示
海灣戰爭中體現出的信息化作戰的特點值得我們進行深入探究,并對我國的信息化作戰體系建設具有指導性意義,從中可以獲得以下幾點啟示。
2.1加強信息化武器裝備建設
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加強和改進是進行信息化作戰體系建設的基礎和物質保障,應放在首要位置。具體內容包括提升軍事化網絡信息技術和科技水平,提升現有武器裝備的信息化含量,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自主研發高技術、高精尖軍事設備,擁有自己的核心軍事技術,提高國防能力。
2.2注重高科技軍事人才的培養
人才擁有量是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而掌握高新科技和過硬的知識文化水平的軍事人才是信息化作戰及其需要的,注重信息化、科技化軍事人才的培養是提升我國信息化作戰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建設高層級信息化作戰系統的必然要求。
2.3樹立信息化作戰觀念
轉變陳舊落后的思想觀念、樹立信息化作戰理念是進行信息化作戰體系建設的關鍵性要素和前提。我軍的信息化作戰體系建設與完善面臨著諸多困境和難題,其最深層次的問題與任務即進行軍隊的正確心理建設,深入認識信息化作戰的重要性,樹立與之相適應的作戰思想與觀念。
結語:
信息化作戰是未來世界戰場上的主導形式,是對傳統作戰方式的創新性變革。加快信息化作戰指揮體系和信息網絡的建設已經成為各國增強軍事力量的重要措施和發展方向,所以,我國也不能落后于其它國家,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和完善我國的信息化作戰體系,增強信息化作戰能力,提升綜合國防和軍事實力。
參考文獻:
[1]魏慶。美軍搶占21世紀信息技術制高點[J].中國軍轉民,2008,(8):72-74.
[2]薛國安。世界新軍事變革與信息化戰爭[J].發現,2007,(1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