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注意發揮軍事科技帥才的引領作用
軍事大科學工程的發展既要重視技術研究、又要重視戰略研究,要有一批懂科學、懂技術、同時也懂哲學、懂國際政治的戰略研究人員,尤其要熟悉基礎學科的動向和趨勢提出技術創新的方向。軍事大科學工程中隨時隨地都有創新活動,就更需要科技帥才。所謂的科技帥才就是指在在科學技術領域內有很深的學術造詣和廣博的學識,取得過重要科學發明成就,通曉有關科學領域的設計實驗工作,并具有杰出的科學組織管理才干的優秀科學家。他們有能力組織和協調有眾多科技人員參加的重大的研究、發展與試驗項目。
將科技帥才引領作用結語一下三個方面:一是具有強烈的愛國和唯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念來影響和指導團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一種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解決和分析各種社會問題的思想武器,科技帥才可以深刻的掌握其精華內涵,對團隊中的科研人員可以加以開導,在面對困難時,也可以積極的去尋求解決的方案。二是可以隨時學習新知識,掌握團隊發展需要的科學技術動態?,F代科學知識日新月異,科技帥才必須要具體對新知識獲取的強烈愿望,隨時可以給自己的研發團隊帶去新思路、新觀念、新學潮等等。三是要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又要擁有文藝氣息??萍紟洸乓M可能全面的掌握軍事理論知識,可以運用軍事觀點去管理自己的團隊,讓自己的團隊人員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健康的身體、強壯的體魄。又要懂得生活的樂趣,可以時時處處的讓團隊感受到寬松的文化氛圍,全身心的投入到軍事科研中去。
2 加強自主創新與協同創新的有機統一
軍事大科學工程本身就是一個多領域、多學科交叉的復雜科學工程,這就需要協同創新的科研工作機制,而每一個版塊、領域的創新活動都是自主產權,這樣協同起來就是自主創新。二者這樣就可以在整個工程中有效的統一到一起,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談到協同創新其實是一種人類為了同一目標的行為和過程,這就需要通過不同創新主體之間打破行業、地域、部門的界限,構建協同的創新平臺,有效提高科技資源整合能力和科技活動組織能力。
在復雜的大工程中建立協同創新的機制,就可以促進不同的自主創新主體間的充分合作,將不同領域的自主創新元素整合成一個系統的大的自主創新體。一個高水平的國家大科學工程要在協同創新中實現軍事工程的價值,起到自主創新鏈條中的引領作用,這些都需要國家的科技管理人員和科研人員統一整體的文化素質和愛國意識密不可分。軍事大科學工程要首先以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為核心要點,根據軍工產品的特點和創新問題的規律,形成國防目標與科學自由探索相結合,領域自主創新和不同領域的協同合作相結合、部門之間分工與協調相結合的國家軍事科技政策的特殊體系,建立部門科研成果協調機制,著力形成領域間的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創新體系。中國國防事業和經濟發展到今天,最重要的就是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其核心技術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這就必須提高國家軍事大科學工程中的統籌能力、協調能力與整合能力,形成中國特色的以倡導、鼓勵和支持協同創新的政策體制和體系,把由國家支配的科技資源著重用于提高國家軍事的自主創新能力。
3 注重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有機結合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理解一直是很多唯物主義辯證者爭論的焦點,其中就有美國布什的科學研究線性模式、弗拉斯卡蒂指南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二維象限模式等理論對軍事大科學工程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在實施大工程科學研究過程中要遵循有導向性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相互結合,其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應該是傳統的線性模式,它們應該是包含與被包含關系,有的也有相互的關聯性,這就引導了基礎研究可以很快的過渡到應用研究上,很多領域的科技研究現在基本上都合二為一了,基礎研究現在也向跨領域、跨文化、跨國家等等方面發展,這些就需要科研人員下大工夫去玩味,整合出一個為應用研究的好思路。因此,在重大科學項目的研究中,科研人員更應該注重應用研究過程中需要哪些導向性的基礎研究,這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產生出新的創新思路。
4 寓軍于民的融合技術創新是重要手段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為了建立強大的國防力量,舉國成立了“兩彈一星”這樣的軍事大科學工程,當時我們沒有任何的基礎和科學實力,毛澤東主席等一批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舉全國之力來搞軍事大科學工程。這樣國家領導人也就很快的洞悉了“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戰略方針是多么的重要,它涉及到了國家整個創新科技水平的體系怎么建立,國家的經濟、科技和國防軍事事業怎么有效的協調的大問題,它的終極目標就是要“走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的發展新路子”,這是強國之道,也是強軍之路。
1982 年鄧小平就提出十六字方針(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F在,國家的國防科技工業也不單單只搞軍工產品,也要走軍民結合的道路。為了建設軍隊的現代化,結合寓軍于民的國家自主研發科技已經成為了國家的發展戰略思想。建立一批寓軍于民的科技創新實驗平臺體系,在這個體系下面依托非國防科研單位建立的國家級、省部級的重點實驗室、國家已建成的重大科學工程、野外觀測試驗臺站和各類分析測試中心等構成的 , 這些機構都能夠為軍工產品或者軍事需要提供基礎的研究成果和一些實驗及相關的一線數據支撐,這些都是國家主導下進行宏觀調控的科學創新建設形成的,凡是每個非軍用的科研單位的實驗平臺都是軍用的備用平臺,這樣就徹底打破了軍民分裂的機構,讓非軍用的科研單位為軍事大科學工程提供基礎性調研數據和科技創新成果,國防科技研究單位也就可以專心研究技術的開發和武器裝備的研發改進上的應用研究中來,二者在統一協調的過程中,也可以為軍隊科研單位吸收一批愛國的民間科研人員,加強軍隊創新性研究團隊建設。在軍事大科學工程中的產能問題上,軍隊相關部門完全就可以把一些原件生產交到民用企業來進行生產,由相關部門來統一管理。
5 加強多領域多學科的合作是必要環節
軍事科技領域是一個創造多于模仿的領域,而創新離不開寬厚的多專業融合基礎,個性化的學科交叉共融。特別是信息技術在軍事領域的運用,使得未來戰爭形態呈現了新的變化,軍事大科學工程的未來發展必須瞄準未來戰爭、瞄準實戰化需求,加強多領域、多學科的交叉融合。
(1)軍事科技發展體現多領域多學科融合趨勢?,F代軍事科技以國家現代科學技術前沿成就為基礎,涵蓋信息技術群、新材料技術群、新能源技術群、生物技術群、海洋技術群和航天技術群等眾多專業領域,軍事科技本身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和技術滲透性。錢學森認為現代技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整體結構,各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促進,成為了一個開放的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網絡體系?,F代新興的創造性的科技成果的創新就是在技術科學、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相互交匯之處,軍事科技也成為了跨學科綜合體,軍事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對多學科多領域的通盤考慮、有序使用,構建有機聯系的科學網絡,融合多領域多學科技術群,尋求相容性和綜合運用的規律,構成了軍事大科學工程創新發展的基礎。
(2)軍事大科學工程創新兼容并包的技術發展環境。軍事大科學工程大多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需要很多學科的交叉和不同程度的創新活動,加強科學領域間的相互合作,進行多學科綜合性基礎研究成為重中之重,在軍事保密范圍內,為了擴大合作范圍,當今的國際上幾個國家的聯合大科學工程都比比皆是,比如俄羅斯和美國以及一些歐洲國家就聯合在一起,進行國際空間站的建設。這些就需要我們的科研人員打破國界、單位等束縛,全面的進行領域內創新科技知識的交流,促使新興的交叉學科衍生,這也就極易催生出新的技術和產品,來更好的為我們建設現代化的國防事業服務。
參考文獻:
[1] 溫熙森 , 匡興華 . 國防科學技術論 [M]. 長沙 : 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1997.
[2] 張正國 . 著力構建協同創新機制 有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J].中國高等教育 ,2012(18)。
[3] 蘭鋒 .?“軍民融合”創新篇--加快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進程 [J]. 中國軍轉民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