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行為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動機”在心理學上一般被認為涉及行為的發端、方向、強度和持續性,是指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使活動朝向一定目標的內部動力。
一、動機產生的條件與作用機理
動機的產生是內部動力和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兩者缺一不可。內部動力是指個體生理或心理層面產生的“需要”,如果人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強烈的推動力敦促個體去尋找滿足需要的對象,由此產生了個體的行為或行為傾向,這即是內部動力對動機產生的促發作用。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進行的動機研究主要集中在內部動機即由基本需要引起的動機上,并且提出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引起動機的外在環境是能夠滿足需要的事物,即引發動機“誘因”.誘因可以是物質的( 食物、住所、金錢、財富等) ,也可以是精神的( 對真理和正義的堅信和熱愛、個人的責任感或事業心等) .
個體的需要達到一定強度,再加上某些誘因,兩者相互作用,動機就產生了。好比一個“推”( 需要) ,一個“拉”( 誘因) .“推”強調動機中個體的內部動力,即需要的作用;“拉”強調動機中的外部環境,即誘因的作用。個體的動機和行為以及精神相互影響,個體動機的變化能使個體的行為發生改變,進而個體的精神也會受到影響。動機理論就是以意識與行為因果關系為研究核心的心理學理論。動機理論認為,立足于研究人的內部需要和外部誘因,可以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動機、驅力和目的進行比較科學的解釋,進而能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引導和控制,動機理論一經提出,就在教育、軍事等多種領域廣泛運用。美軍在軍事方面中也運用該理論來激發和提升官兵戰斗力,其方法策略值得我軍借鑒。
二、全方位滿足官兵基本需要,為美軍戰斗力形成提供堅實保障
( 一) “衣食住行”滿足官兵生存需要
生存需要是人活著的基礎需要,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強烈、最明顯的一種”,包括衣食住行等維持生存的基本,個體的精神狀態和行為動力與滿足的程度有很大關。美軍運用增加官兵工資福利,提升物質待遇的方式,不斷加強軍人的生存保障。官兵的基本物質利益需求得到了滿足,為戰斗力生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方面,美軍提高工資和福利待遇,保證官兵的物質需求。20 世紀 70 年代中期,美國國會采取新政著手削減軍隊財政,當時美軍軍人的工資待遇水平與普通公民相比低很多,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不言而喻地低迷。為此,美國頒布了《聯邦政府工資對比法案》和《保證軍人生活質量的 7 條指導原則》等重要文件,確保軍人群體享有絕對的高福利和優厚物質待遇。美軍的征兵廣告言簡意賅,將參軍的好處直白地概況為“3S”: Serve the country、Seethe world、Save the money,即為國效力,游歷世界、欠款不缺。
這印證了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生存需求未得到滿足,其他上層額的需求都無從談起?!辈际伯斎纹陂g,對外戰爭頻繁,戰線之長,戰場之廣,戰時之久,使得美國政府不得不將提振部隊士氣、提高軍人待遇的計劃納入國防授權法案。
僅 2001 - 2004 四年間軍人工資的平均漲幅突破 7%,為美軍歷年增幅之最。為進一步調動官兵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戰斗精神,政府為直接參戰的前線官兵提供了最優厚的薪金標準,如,海灣戰爭參戰的軍官人均年薪達6.5 萬美元,戰士也達到3.3 萬美元。同時,醫療保險、免費藥品、住房補貼都是無條件全面保障的,美國政府還未其投保 25 萬美元的安全保險。優厚的工資和福利待遇,保證了軍心的穩定,對軍隊戰斗力的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美軍注重軍人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美軍認為退役、退休、傷殘軍人的社會保障程度是激勵士氣,鞏固軍心的必要保障。美軍退役軍人享有退役金、教育補助金和住房貸款等社會保障,如: 美軍規定,服役滿 18 年如果自愿退役,其職位為少校的軍官,每年即可領取多于 2 萬多美元的自愿退役鼓勵金,領取年限可達 36 年。對于已經退役的官兵,美軍還專設“退伍老兵教育金”,鼓勵并資助退伍老兵繼續深造,融入社會。其他如“軍民融合辦公室”和“老兵工作介紹所”等專設機構也是從多方面直接幫助退役軍人解決就業問題。對于服役年限超過 20 年的現役軍人,退休后的退休金、退休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等福利待遇皆比普通軍人高,特別是戰爭中受傷致殘的軍人群體,將終身享有退休軍人的高福利待遇。如果官兵因戰爭受傷或死亡,美軍退役軍人事務部會為其未成年子女或已成年但仍在上學的子女提供 583 至 1000 美元不等的撫恤金,其家屬更可享受終身免費醫療服務。
( 二) “身心兼顧”滿足官兵安全需要
軍人在執行作戰任務和訓練時經常面臨各種各樣的危險因素,凸顯出軍人職業的風險較大,因此軍人的求生愿望十分強烈。心理學認為此時安全需要占據主導地位---失去安全感,人就會進入緊張、恐懼、焦慮、防御等負面心理狀態,從而抑制更高層次需求的產生。
一方面,美軍著力保障官兵的生命安全。美軍一直貫徹“零傷亡”的理念,積極采取各種有效的防護措施,減少官兵傷亡數量。通過建立完善完備的緊急救援和醫療救護系統來提升官兵人身安全感,遇到險情具有及時救助受傷官兵的快速反應能力??扑魑謶馉幹械摹罢却蟊鴾贰毙袆?,宛如一場跌宕起伏的好萊塢驚險大片,美軍 F - 117A 飛行員湯姆被擊落后,有如神助的的營救小組從出發到救出湯姆,一共只用了 6 個小時,其行動能力之快速,救援行動之縝密,確實讓人稱奇。伊拉克戰爭期間,更自導自演了全球皆知的現代版《拯救女兵杰西卡·林奇》,將美軍心系每一個官兵的人身安全,不惜一切代價積極營救的氣魄和能力展露到了極致,充分展現了美軍不放棄每一位戰士,堅決保護官兵生命的能力、決心和信心,對于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官兵來說,這種行動能力起到了絕對的穩定軍心、激發斗志的作用。
另一方面,美軍也采取多種措施調解官兵心理壓力。戰爭造成的人員傷亡觸目驚心,但心理上的精神創傷更加難以愈合。戰爭的慘痛教訓給美軍官兵精神和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畏戰怕死、臨陣脫逃、戰場應激等屢見不鮮,削弱了戰斗精神和必勝信念。伊拉克戰爭期間,就有不少美軍官兵因對戰爭的非正義性質而不愿參戰,僅 2004 年因厭戰而逃跑的官兵就達 2774 人,要求提前退役的戰士達3000 多人。為此,美軍把調適官兵的心理作為激勵士氣的基本途徑,并模擬真實戰場環境進行軍事訓練,磨礪官兵的心理承壓能力。美軍《部隊訓練》條令明確指出: 指揮官戰前要盡可能在全真模擬的環境下對部隊進行訓練,為官兵提供一種“走向戰場的體驗”,運用休息放松、心理宣泄、控制謠言、團體訓練等方法,增強官兵心理承受能力,緩解官兵心理壓力,使官兵能在戰場上快速適應環境,保持戰斗力。
( 三) “人和家順”,滿足官兵歸屬與愛的需要
歸屬和愛的需要是指與其他人建立、維持、發展良好關系的需要,它被滿足的程度,體現在個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之中,影響著個體的情緒、意識和能力。
一方面,美軍有意識的強化團隊觀念,營造民主氛圍,促進官兵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為何而戰: 伊拉克戰爭之戰斗動機》于 2003 年 7 月出版,該報告明確提出: 美軍依然將“為同胞而戰”作為最主要的戰斗動機---美軍官兵親如家人、彼此互信的凝聚力,是激發官兵戰斗力的關鍵所在。
官兵絕對互信,背叛同伴可恥,被明確寫入美軍《軍人行為守則》中,并要求每一名軍人喊出“我在戰友背后請絕對放心”的口號,以增強團隊互信和勇氣。建立以人為本的官兵關系是美軍的又一重要舉措,他們要求軍官必須客觀、公正,按照工作要求平等對待每一名士兵,并在基層管理中充分發揚民主,培養士兵共同參與管理的意識。美軍部隊中專門建立了“機會均等政策部”、“種族和諧委員會”、“士兵委員會”等組織來維護軍人的正當權利。為了發動官兵為部隊建設獻計獻策,美軍的法規中規定了軍人具有申訴、控告權。同時,“幫帶制度”作為優良傳統在美軍中被傳承下來,一名上級軍官幫帶一名或數名下級軍官,這既有利于上下級之間的團結,又有利于下級軍官的成長進步。另一方面,通過維護好官兵的家庭關系,促進官兵獲得家庭認同感和歸屬感。美軍認為“堅固的家庭是堅強的官兵強有力的支柱”.目前,美軍軍官已婚者占75%,士兵已婚者占60%,共組成 90 萬個軍人家庭,現役軍人的家屬子女近 225 萬人。
家庭對軍人及其職業的認同,是影響官兵精神面貌和職業作為的重要因素。為此,美軍頒布了《家庭支援、兒童保護及父子關系》和《建立家庭支援隊指南》等法律法規,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軍人家庭援助計劃。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家庭支援中心”廣泛開展談心和互助活動,教育家屬不信謠、不傳謠,組織她們給前線軍人寫信,鼓勵他們安心服役,使官兵感受到了來自家庭的理解與支持。這些舉措使身處作戰前沿官兵感到具有強有力的家庭支持,激發了他們的戰斗精神。
( 四) “愛兵擁軍”,滿足官兵被尊重的需要
“需要層次理論”認為,當個人被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情況下,才會進一步產生自我實現和發展的需要。為激發官兵的自尊心,滿足官兵期望被理解被尊重的愿望,美軍從個人、家庭、社會全方位著手,使官兵深刻感受到社會層次的內在動力。
一方面,美軍通過獎勵先進引導官兵樹立自豪感。美軍透明度高、獎勵面寬、從個人到集體,從單項到綜合,從季度到年度都進行考評。重點獎勵表現突出和領導才能卓越的官兵,側重獎勵具有很強進取精神的官兵。被評為先進的官兵,可以享受一定的特殊待遇,進一步激發了官兵的榮譽感。
另一方面,美軍通過掌控輿論促使官兵獲得社會尊重。社會對軍人及其軍事行動的認同是影響官兵戰斗精神的重要因素,整個社會“愛兵擁軍”的氛圍能使官兵感受自身的價值。在美軍與地方較為開放式關系的管理模式中,官兵在外購房或在營區外租住房屋是被允許的; 地方如遇險情,駐地官兵可以自行組織加入搶險救災,也能夠較為自由地參與民事活動和各種宗教儀式等活動,這些舉措增強了社會對軍人的認知和認同。利用傳統和現代傳媒宣傳軍隊和軍人英勇事跡是美軍官方宣傳的重要組成部分,海灣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本土和外派的百多家電視臺、廣播電臺合作開設了各類戰爭快訊,戰爭局勢,傷亡播報等廣播電視節目,及時播送前方情況和英勇戰績,全面美化美軍軍人形象; 此外,為了讓每一位參戰的官兵的家鄉親屬、親朋好友及時知曉自己在前線的情況,美軍直接向官兵家鄉媒體編播特別報道,展示他們在戰場的表現,接受立功受獎的情況、宣揚他們的英雄事跡,潛移默化中提升了社會民眾對軍人的尊重。
三、多維激發官兵自我實現的需要,為美軍戰斗力提升提供強勁動力
馬斯洛認為,人類具有成長、發展、實現人的全部潛力的需要,即“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處于需要層次理論的高層,軍人自我實現的需要主要是指軍人在服役期間希望自身能得到立功受獎、晉職晉銜、提升學歷、擔任骨干及其他受到尊重和賞識的狀態,是個體展示自我價值、增強榮譽感、追求自我實現的動力源泉。為此,美軍從多途徑、多方向促進官兵實現自我價值,激發內在滿足感,這影響著軍人的自覺性和士氣精神,體現個人成就與軍隊利益的一致性。
( 一) 用英雄主義激勵官兵自我實現
美國的歷史雖然只有短短的 200 多年,但美軍尤為重視挖掘歷史中的英雄事跡,運用多種形式宣傳事跡,彰顯功德以拓展美軍的歷史文化底蘊,激勵官兵學習和效仿英雄行為,增強軍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以西點軍校為例,校園內遍布以英雄名字命名的禮堂、辦公樓、會議廳和營房,如華盛頓大樓、艾森豪威爾大樓、謝爾曼軍營、麥克阿瑟軍營等,校園內充溢著歷史悠久,英雄輩出的厚重感。為了滿足軍人崇尚英雄主義的精神需要,美軍還頒布了種類繁多,規格多樣的英雄獎章,包括國會章、優異服役章、服役功績章、古銅英勇章等 10 多種,紀念章 20 多種,并積極為軍營中的“普通英雄”建立“英雄榜”、“英烈傳”,對每次新戰事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的事跡,美軍會迅速通過傳媒手段在軍營中傳播開來,在這種為英雄“環繞”的環境中,官兵在無形中受到典范力量的熏染和激勵。
( 二) 用物質利益激勵官兵奉獻犧牲
美軍建立了完備的物質激勵和晉升機制,最大程度激發官兵的成就動機,使之愿意為國家英勇戰斗、奉獻犧牲。在美國社會,盡管人人都有獲取生命、自由和幸福的平等權利,人人都可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但由于個人的能力不同,再加上種族和性別歧視、家庭經濟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很多人無法接受高等教育,很多青年人在起跑線上就陷入了被動境地。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為官兵提供的高工資、高福利以及出人頭地的機遇,可以說,使許多青年人體驗到了成功的感覺,有的人甚至以此為契機,真的取得了成功。
在軍方的教育政策下,美軍官兵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多人成功地圓了大學夢。官兵追求成功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軍人的職業自豪感也得到了激發,報效祖國、為國奉獻的豪情也得到了強化。
美軍的晉升機制非常完備,以此來激發廣大官兵的進取心來增強戰斗力。每名官兵的晉升,都與工資福利待遇直接相關,但不僅限于物質利益的刺激,而是極力激發官兵的精神追求。如在各軍種的晉升體系中,陸軍、海軍陸戰隊、空軍都可以“按部就班”地晉升到四級( E - 4) ,海軍和海岸衛隊晉升就算晉升到三級( E -3) 也并非難事。對士兵來說,可以通過申請上軍校的方式進入軍官序列。美軍陸軍士兵的晉升流程較為標準化,先經過初步考核,再申請進入美國軍事預備學校學習,如能順利通過畢業考核,再進入西點軍校學習,這一途徑為士兵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前景。通過晉升機制實現優勝劣汰,把具有較高戰斗素養的人才留在軍隊,將進取心不強的后進者淘汰掉,這就從另一個側面激勵官兵自我實現,超越自我。
( 三) 用精神培育激勵官兵勤奮進取
拿破侖曾指出,精神因素是戰場上勝負的重要因素,甚至占到四分之三強。美軍在注重物質待遇的同時,也十分強調對軍人的愛國精神、職業素養、獻身品格的教育。美軍的這種內部精神的塑造方式多樣,既重點加強軍隊歷史教育、個人價值觀教育,又廣泛實施歷史傳統教育、公民素質教育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軍非常注重軍人價值觀的培育,幾乎每個軍種都根據自身特點確定了價值觀,并要求每個軍人將其作為指導并內化為精神追求。如美國空軍的核心價值觀在《小藍皮書》是這樣表述的: “正直第一、服務優先、成績突出。必須要學習、理解、遵守,并鼓勵別人也這樣做?!泵绹哲娫O有專門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教學過程全程列入訓練計劃,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授課大綱,按照教學計劃組織教學,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并采取全程考核和最終測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考評。美軍將價值觀的培育和滲透貫穿于每個軍人的訓練學習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潤物無聲的方式,指引軍人的行為方向,凝聚官兵的精神力量,為提升戰斗力提供堅實的保障。
[ 參 考 文 獻 ]
[1]許笛,易正國。 美軍精神教育的主要特點簡析[J]. 西安陸軍學院學報,2007( 6) .
[2]李保忠,陳書浩。 美軍戰斗精神培育的途徑與激勵機制[J]. 中國軍隊政治工作,2006( 5) .
[3]孫成華,陳孝軍。 成就動機歸因理論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J]. 中國士官,2005( 1) .
[4]鄭剛。 動力心理學視野下的美軍戰斗精神培育[J]. 國防科技,2007(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