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軍對裝備保障體制改革的研究剛剛起步,大多是對外軍兩級維修體系的跟蹤研究,或者是從總體上對裝備保障體制改革的一些論證研究,尚未結合型號裝備、結合部隊、結合具體問題進行細致深入的研究.本文借鑒外軍裝備保障體制改革經驗,結合裝備保障實際,對推進裝備保障體制改革重難點問題進行深入剖析.
1改革的主要任務
裝備保障體制改革應以建立裝備聯合保障體制為目標,按照簡化層級、下沉任務、優化力量、提高效能的總體思路,著力在以下3個方面推進.
一是優化維修方式和作業體系.著眼形成科學合理的維修作業體系,以維修任務分工調整為重點,規劃裝備維修制度,修訂等級修理最小人力單元、維修工時和器材消耗標準,制定換件修理作業規范,實現由后方基地級、中繼級、基層級三級裝備維修保障作業體系,向后方基地級、部隊級兩級維修保障作業體系為主轉變.
二是構建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體系,以保障需求為牽引,以提高能力為目標,以力量融合為核心,以機制創新為根本,以制度建設為保證,加快構建以軍內保障力量為主體、以國防軍工企業為支撐、以社會科技力量為補充的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力量體系,建立基于裝備全壽命周期的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機制.
三是優化調整裝備保障力量.按照裝備保障體制調整和維修方式與作業體系優化要求,以實現優化裝備保障力量為目標,以建制裝備保障力量調整為抓手,并按照平時服務、急時應急、戰時應戰要求,統籌預備役裝備保障部隊和其他動員力量建設,建立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裝備建制保障力量體系.
深化裝備保障體制改革,以優化維修方式和作業體系為核心環節,將三級作業體系向兩級作業體系轉變,優化調整裝備建制保障力量既涉及部隊級維修力量的優化,也涉及地方科技力量的調整,而構建軍民一體化裝備維修保障體系,主要立足基地級維修層面,從運行機制建設、力量統籌運用、全壽命保障等方面開展研究.
2改革的難點分析
推進裝備保障體制改革,解決現行保障系統存在的問題,主要難點表現為以下4個方面.
2.1維修資源重建問題
現行裝備保障體制下,保障資源重復建設,保障效益不高.一是軍地保障資源重復建設[1].長期以來,我軍裝備保障建設"自成體系、自我保障",社會資源不能充分利用,軍地資源重復建設嚴重.二是裝備研制生產與維修保障各階段資源重復建設.目前,我軍裝備生產以線式生產線為主,裝備修理以柔性生產線為主,修理線不具備生產能力,生產線需加裝必要的設施設備才能具備修理能力,2種資源都面臨著閑置率高、利用率低的問題.三是各維修級別之間保障資源重復建設.現行維修作業體系,構筑在重復與冗余基礎上,各層級都要建大修線、中修線,保障資源重復建設嚴重.四是各軍區、軍兵種通用裝備保障資源重復建設.目前,通裝保障力量,按編配保障力量,崗位重復設置、資源重復配置,不利于平時劃區保障和戰時聯合作戰.五是軍械保障系統內部資源重復建設.軍械保障系統內部,區分為修理機構、訓練機構、銷毀機構和裝備倉庫等,編成分散、資源重復.對裝備保障資源進行優化整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裝備保障整體效益.
2.2保障力量優化問題
裝備保障力量,主要指軍隊建制保障力量,其建設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較為突出,主要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體系結構不夠完善.戰略保障以軍隊企業化修理工廠為主體,全域機動支援保障能力薄弱.戰役保障力量按專業編配,各專業又區分為多種機構,編成分散、功能單一.
戰術保障力量以平時保障為主,基于裝備型號設置專業結構,模塊化、組合化水平低.二是任務分工不夠合理[2].通裝保障實行三級保障,各層級都建有保障力量,任務分工不夠清晰.通裝保障系統,與后\\(聯\\)勤系統,存在職能交叉、關系不順等問題.裝備各修理機構之間,也存在功能重疊、任務不明,管、修、供分離.三是維修力量有限.
我軍高等級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偏低,與新型裝備科技含量高、系統復雜、保障任務難度大不相適應.四是崗位編配不夠科學.通裝保障力量,按專業劃分保障職能,各專業之間崗位設置重疊[3].在同一專業內,一個部組件對應一個工種,一個班組只針對一類裝備,難以跨專業編組、統一使用.五是平戰結合不夠到位.現行裝備保障力量,基于平時保障任務進行編配,按專業分工建設、按建制管理保障,與戰時力量模塊化運用不匹配,平時建與戰時用脫節.要通過優化組合、調整結構,基本達到各級裝備保障力量與本級任務相匹配.
2.3運行機制搭建問題
2008年以來,我軍積極開展裝備保障創新實踐活動,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未取得實質性突破.一是軍民聯保運行機制尚未成熟.圍繞新型裝備軍民一體化維修保障體系建設,從深入理論研究、能力建設等方面,探索了軍民聯保方法途徑.但是,軍民聯保運行機制尚不健全,諸如高新裝備生產企業修理、基地聯合修理、保障能力聯建等瓶頸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二是通裝統保運行機制尚未形成.目前,裝備軍民一體化區域保障機構\\(以下簡稱"區域化保障機構"\\)基礎配套建設任務基本完成,但是還不能為區域內新型復雜裝備提供及時高效的維修保障.三是全壽命保障機制尚未建立[4].目前,由于裝備研制生產和裝備維修保障分屬于2個系統,尚未建立起裝備研制與裝備維修的任務統籌機制,加之維修經費使用管理的限制,致使裝備等級修理任務難以進入裝備研制生產領域,國防科技系統的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難以充分發揮和利用.
2.4關鍵技術突破問題
推進裝備保障體制改革,尤其是優化維修方式與作業體系,首當其沖就是關鍵技術的突破問題.這些關鍵技術,以信息技術為主體,以數據和知識為依托,以網絡技術為中心,特別是基于狀態的維修技術,直接影響到裝備維修方式的變革.
而維修方式是維修制度制定、保障任務明確的重要條件,是裝備保障改革對裝備維修方式提出的明確要求.采取哪些技術路線,可以實現對裝備監控檢測和部組件更換,確定裝備維護保養、計劃修理的時機與內容,做好平戰保障內容與資源有效銜接等,是優化維修方式與作業體系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對裝備維修方式與作業體系優化技術路線的實踐探索,是型號裝備保障工作量計算和維修制度、保障任務優化的前提,是建制部隊保任務、保障力量和保障資源論證的關鍵.
3改革的幾點建議
依托體制改革全面提升武器裝備保障能力,以優化維修方式和作業體系為核心,以調整裝備保障體制為重點,以整合裝備建制保障力量為保證,做好 "四個堅持",全 面推 進裝 備保障體制改革.
1\\)以兩級維修為牽引,優化維修資源配置.
按照減少保障層次、快速搶救搶修等要求,綜合考慮裝備故障頻度、維修時間、修理難度、人員素質要求等要素,合理劃分兩級層次,并詳細確定各級各層維修任務和維修方式.以各級各層確定的維修任務和維修方式為指導,系統梳理戰略戰役戰術各級修理機構、后方倉庫等保障機構的部署位置、人員編制、資源編配、保障職能、保障范圍等情況,研究論證基地級和部隊級保障機構的維修資源優化調整方案,按照換件修理要求檢測工具等維修資源可能要下沉到部隊級,根據部組件修理要求,基地級維修資源可能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優化.
2\\)以任務分工為依據,整合建制保障力量.
按照優化維修方式和作業體系要求,部隊級主要負責換件修理任務,基地級負責部組件規模修復和整裝修理任務.以部隊級任務為依據,優化隊屬保障力量.圍繞崗位需求,論證調整專業崗位設置,優化專業技術干部和專業士官職稱編配比例,以及保障力量模塊化編組運用模型.以基地級維修任務為依據,整合戰略戰役建制保障力量.按照綜合化、專業化相結合思路,依托總部修理工廠、軍區直屬修理機構、裝備倉庫、訓練機構和銷毀機構等建制保障力量,充實高技術動員保障力量,論證建設綜合性裝備保障基地.
3\\)以前期探索為基礎,構建新的運行機制.
以實現通裝互保、軍民聯保、同裝互保為總體目標,按照"以需求定任務、以任務劃區域、以區域統力量、以力量建結構"的思路,通盤考慮各軍兵種裝備維修保障需求及保障力量部署,充分利用區域保障機構、保障資源配套、軍地聯合保障和維修器材保障改革等前期成果,完成綜合性裝備保障基地建設,搭建基地級維修軍民聯保、戰區內通裝統保和同裝互保調控平臺,全面提升武器裝備維修保障能力.
4\\)以改革需求為帶動,突破相關關鍵技術.
在裝備保障體制改革驅動下,對基于狀態的維修\\(condition based maintenance,CBM\\)等關鍵技術有了強大的需求與刺激[7].為滿足裝備保障體制改革需求,尤其是優化維修方式與作業體系需要,集中攻關測試技術[8]、狀態監測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等基于狀態的維修技術[9];研究適用于電子裝備和機械裝備的裝備狀態監測系統,開發相應的CBM計算機維修管理系統;依托型號裝備,試點探索利用狀態維修技術判定部組件維修時機、換件范圍、修理深度及維修策略等.
4結 束 語
深化裝備保障體制改革,既是外軍裝備保障的有益借鑒,也是當前裝備保障建設的明確任務.本文從深化裝備保障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入手,結合現行裝備保障體制現狀,對深化裝備保障體制改革的難點進行了深入全面地分析,希望為下一步全面推進改革工作提供前期基礎.之后的研究,要將研究對象聚焦,研究問題細化,結合部隊、結合裝備,對具體問題展開針對性更強的研究.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牛新光.裝備建設的國防系統分析[M].北京:國防工作出版社,2007:25-27.
[2]王志剛.通用裝備保障供應鏈優化研究[D].北京:后勤學院,2007:2-5.
[3]李剛.軍事裝備保障人力資本配置模式研究[D].長沙:國防科技大學,2008:10-13.
[4]王漢功.裝備全系統全壽命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28.
[5]徐舸.一體化裝備保障基本特點探討[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7-10.
[6]孫博、康銳、謝勁松.故障預測與健康管理系統研究和應用現狀綜述[J].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2007\\(10\\):1763-1766.
[7]JARDINE A,LIN D,BANJEVIC D.A review on machinerydiagnostics and prognostics implementing condition-basedmaintenance[J].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ing,2006,20\\(7\\):1483-1510.
[8]WESTERVELT K.F/A-18D\\(RC\\)built-in-test false alarms[R].Montana U.S.:2002IEEE Aerospace Conference,2002:2961-2970.
[9]WILLTAM B.Logistics impacts and influences of ATE de-signed to meet the TLM concept[R].Philadelphia,PA:IEEEAutomatic Testing Conference,1989: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