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以來,美國始終保持著強大的裝備持續創新能力,創造了大量世界領先的武器裝備,不僅為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中以較小傷亡奪取戰爭全面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也為美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認真總結美國保持裝備持續創新能力的經驗,深刻認識美國經驗對我國提高裝備創新能力的重要啟示,對于加快提高我國裝備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 實踐歷程
近一百多年來,尤其是二戰結束以后,美軍裝備發展始終保持世界領先地位,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戰略需求下美軍始終保持裝備創新的持續發展,并逐步形成了持續創新能力,成為美國國家戰略及軍事安全戰略實現的重要保障。
1.1 裝備創新全面啟動階段
二戰以來,在美國的軍事安全和經濟效能方面,技術的重要性日趨增長。出于軍事安全戰略需求,美軍裝備創新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早在二戰后初期,無論是槍械技術、火炮技術、坦克技術,還是軍用艦艇技術、軍用飛機技術、軍用直升機技術、軍用電子技術等,美軍都取得了大量創新性成果。在軍用飛機技術上,是美軍率先實現突破音障,并在1947年10月14日,由查爾斯·耶格上尉完成了超音速飛行的壯舉;也是美國帶領了燃氣渦輪發動機的革命,并由美國最早應用到戰斗機上,如洛克希德公司生產的F80奔星式飛機,共和公司生產的F-84雷電噴氣式飛機,以及重量和推力更大的后掠翼F-84F電閃式飛機,北美公司生產的F-86佩刀式飛機等。在軍用電子技術方面,最早配備先進機載電子設備的是美國,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美軍就在其代表機型F-104和F-4飛機上配備測距雷達,后出現單脈沖雷達和慣性導航系統等分立式航空電子設備,已經可以支持飛機的全天候作戰。在軍事通信領域,美軍于20世紀60年代初率先建立了軍事通信網絡,其典型的戰略通信網就是美國國防通信系統。該系統是由自動電話網、自動數字網和自動保密電話網組成,它擁有130多個交換中心,使用視距無線電、對流層散射、高頻無線電、衛星和電纜等多種通信手段,線路總長超過6 700萬km,能將配置在近80個國家100多個地區的3 000多個指揮所聯結起來。
1.2 裝備創新全面發展階段
20世紀80年代,美國各種武器裝備全面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在陸軍裝備方面,坦克與裝甲車輛、反坦克武器、地面炮兵壓制武器、炮兵偵察器材、輕武器、工程技術裝備、陸軍戰場偵察與監視系統等均有世界領先的裝備,包括:
M-1坦克、M102式榴彈炮、“陶”式反坦克導彈、M16A1式自動步槍、“倫姆斯”式地面傳感系統等。在海軍裝備方面,代表世界水面艦艇、潛艇、海軍戰術導彈、水中兵器、艦艇導航系統等發展水平的,就有“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俄亥俄”級“三叉戟”導彈核潛艇、“洛杉磯”級攻擊性核潛艇、“魚叉”式反艦導彈、MK29mod0型艦船用平臺羅經、MK2mod6艦用慣導系統等。在空軍裝備方面,發展了采用高推重比發動機并使用碳硼復合材料等先進技術的F-15和F-16戰斗機,成功研制了具有一定隱身功能的B-1B戰略轟炸機,1982年4月正式投產了先進的AH-64武裝直升機,發展了最大載重120T的C-5A運輸機,命中精度很高的“不死鳥”和“響尾蛇”系列空空導彈,性能先進的AN/APQ-72等機載火控系統等。在戰略導彈與核武器方面,成功研制了采用分導式多彈頭和可遙控快速變換攻擊目標等先進技術的第三代地地洲際彈道導彈“大力神3”,發展了“三叉戟”1型和2型潛地彈道導彈,BGM-109A和BGM-109G戰略巡航導彈,MK-12A/W-78等先進核彈頭。在指揮控制通信系統方面,美軍屆時建成了完整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美國總統利用其指揮系統逐級向第1線作戰部隊下達命令,最快只需3~6min,若越級向核部隊下達命令,最快只需1~3min。在軍用航天技術方面,美國已發展出支援地面軍事力量的衛星系統、攻擊敵方航天器的反衛星系統和執行軍事使命的載人航天器,如“大鳥”照相偵察衛星、“647”導彈預警衛星、“白云”海洋監視衛星等。
1.3 創新能力逐步形成階段
進入新世紀,美軍著眼提高未來作戰需要,大力開發未來能力,即:保衛關鍵作戰基地\\(最重要的是美國本土\\),擊敗大規模毀傷性武器及其運載工具的襲擊;向反進入和區域拒止的環境遠距離投送兵力,并持續作戰;發展持續的監視、跟蹤和快速作戰能力以摧毀敵人的藏身據點;利用信息技術和創新性網絡中心思想將聯合部隊連為一體;保護信息系統免遭攻擊;保持空間暢通無阻并保護美國空間能力免遭敵人攻擊。為實現這一目標,美軍進一步強化裝備創新。在核武器方面,美軍“國家點火裝置”不斷取得新突破,到2010年11月,該裝置成功進行了第3次綜合點火試驗,表明美國率先具備了實驗室條件下開展大型聚變綜合實驗的能力,為在核禁試條件下發展核技術提供 了 手 段。 在 軍 事 航 天 力 量 方 面,美 軍 在2012年12月,進行了第3次X-37B軌道試驗飛行,成功驗證了太空機動飛行器的重復使用性;啟動“鳳凰”計劃,演示驗證靜止軌道內廢棄衛星天線再用技術;美國國防部已順利完成“機載激光器實驗平臺”的最終飛行試驗;2012年10月,美國導彈防御局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的導彈防御試驗,模擬了多次攔截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的交戰;2001年以來已完成71次碰撞殺傷攔截飛行試驗,其中56次成功。在陸軍力量方面,無人機機載彈藥取得新突破,2012年雷聲公司對小型戰術彈藥成功進行了2次實驗,并正式命名為“圣火”;“影子200”無人機成功試射洛馬公司研制的“影鷹”導彈;新概念新原理陸戰裝備技術領域也取得諸多進展,研制出具有激光制導能力的步槍彈,完成了利用激光為無人機充電的試驗。在海上力量方面,2013年5月7日,世界最先進的航母“福特號”完成艦體結構建造;艦載無人機系統日趨成熟,海軍“海狐”無人水面艇成功完成燃料快速自主傳輸試驗;2012年11月,海軍X-47B無人機完成首次路基彈射試驗,并開始艦艇與無人機的適配性試驗;電磁導軌炮交付工程樣炮,并已開始測試,能精確打擊160km以外的目標。在空中力量方面,機載JASSM-ER導彈已試驗成功,射程達到926km;全面展開第六代戰斗機的方案設計和技術研究,采取全向多波段隱身、超聲速作戰、大作戰半徑、網絡化協同作戰,計劃將從2030年左右開始執行戰備任務。
2 保持裝備持續創新能力的經驗
在武器裝備創新實踐中,美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利于保持裝備持續創新的基本經驗,主要表現在思想認識、創新制度建設和所制定的國防科技政策上。
2.1 深刻認識軍事裝備技術領先的地位作用
在美國看來,“軍事技術指有助于生產、使用、保養武器及其他軍事裝備的整套技術和技能。技術上的進步雖難精確估計,但它只不過是一種能夠實現過去無法實現的目標的能力,或者是一種能夠更經濟、更有效地達到目前可達到的目標的能力?!避娛录夹g的領先“足以防止或者‘打贏’一場戰爭,對于采取戰略防御的國家,領先是避免失敗所必須的條件?!?/p>
因此,推進軍事技術不斷進步是提高部隊作戰能力最根本的途徑。與擴大武器裝備數量相比,提高技術水平顯得尤為重要,“不論武器產量多大,也不論部署得多么明智、使用得多么巧妙,都不能補償技術上的嚴重落后。
……聰明的運籌充其量能使某種能力增加3~10倍,而 發 明 則 往 往 能 使 同 種 能 力 增 加10~1 000倍?!?/p>
正是基于這一觀點,美軍長期以來十分重視武器裝備質量建設,甚至提出“美國研制工作的特點歷來是重視質量優勢,認為數量可以少些?!?/p>
尤其是在信息化時期,美軍對技術優勢更加重視,不斷強化信息優勢和技術進步使美軍得以靈活運用聯合作戰力量。武器裝備的殺傷力提高使美軍能夠運用少量武器就能遂行過去需要大量武器才能完成的攻擊行動,精確靈活的精確尋的和遠程武器系統使美軍用更少武器系統殲滅和壓制敵軍,實時綜合情報使美軍能夠及時快速集結機動部隊等。美軍反復強調,新技術的直接應用所產生的全部影響極為深遠,“指揮與控制能力的提高、情報的重大改善、加上新技術在其他方面的應用,將改變機動、打擊、保護和后勤的傳統職能。這種改變實際上形成了新的作戰原則,即制敵 機 動、精 確 打 擊、全 維 保 護 和 聚 集 式 后勤?!?/p>
正是這一科學認識有力促進了美軍信息化時期軍事技術的加速創新和全面應用。
2.2 不斷完善激勵創新的各種制度
如同一般科學技術創新一樣,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成果同樣具有創造性、新穎性等特點,從而決定裝備技術創新必然是一個艱苦的勞動過程。按照一般激勵理論的觀點,每個人都有不同層次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而一旦滿足較高層次需要的努力受挫會導致倒退到較低層次的需要,只有當個人認為努力會帶來良好的績效評價時,他才會為受到激勵而付出更大的努力。通過建立創新激勵制度,給予在裝備技術創新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個人和集體以榮譽或物質獎勵,不僅是社會對貢獻者應當給予的肯定,也是推動裝備技術領域的競爭、創新、合作,持續保持裝備技術創新活力的重要途徑。從美國保持軍事裝備技術持續創新能力實踐看,其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高度統一,一方面通過建立完善的國家科技獎勵系統,為保持軍事裝備技術持續創新能力奠定了基礎。這一科技獎勵系統主要包括3個層次:第1個層次是以總統名義設立的政府科技獎勵,包括:費米獎、總統科學獎、總統技術獎、美國政府創新獎等;第2個層次是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院、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科學技術促進會 等 機 構 設 立 的 科 技 獎 勵,重 要 的 就 有23項,包括商務部設立的 “費姆國家發明者 大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設立的“沃特曼獎”、國家科學院設立的“國家科學院航空工程獎”、國家科學院研究創新獎等;第3個層次則主要是全國性自然科學學會和協會、各州科學院以及國際知名公司和企業設立的獎勵,其中美國化學學會設立61項、物理學會設立48項。另一方面,美國還直接通過國防采購過程給予激勵,保持了軍事裝備技術持續創新。他們認為“創新在本質上是難以采購的產品,因此為創新提供動力是十分必要的?!?/p>
針對軍事裝備技術創新過程中存在的“不確定性”“生產中的規模經濟”“政府是唯一購買者”等特點,堅持在整個合同期內不斷進行實質性的再談判以解決各種問題,確保企業收益;國防部通常對2種設計方案進行投資,直到原型建造階段為止;鼓勵企業在根據估計成本確定的基礎價格上,通過設法找到新的途徑以降低自己的成本,使其在生產過程中獲得好處;政府直接投入大部分與國防相關的研究與發展經費;政府成為軍工廠商許多專用工具和測試設備的購買者;為彌補企業在設計隊伍建設中投入的費用,國防部與廠商建立額外合同管理關系,以確保廠商的專用投資得到補償。
2.3 始終保持正確的國防科技政策
美國認識到,軍事裝備技術持續創新能力的保持與國家相關科技政策密切相關。長期以來,他們一方面始終堅持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國防高投入,并隨著經濟發展和軍費增長逐年有所增加。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軍事科研費用不斷增加,按當年 美 元 計 算,2000財 年 為387.1億 美 元,2001財年 為415.9億 美 元,2002財 年 為487.2億美元,2003財年為581億美元,2004財年為646.4億美元,2005財年為688.3億美元,2006財 年 為728.6億美元。 從 中 可 以 看 出,2000—2006財年美軍科研經費一直持上升趨勢。
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根據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不斷調整科技政策,使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深深融入國家整個技術創新體系之中,逐步擺脫了軍事裝備技術創新完全依靠國防投入的局面。
據統計,1970年,美國人購買的高技術產品中的95%是 美 國 制 造,到1986年,下 降 到82%;1970年美國工廠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占先進工業化國家高技術產品總量的51%,而到1986年就只占42%;1970年,美國占世界高技術出口產品的28%,到1986年降到22%。這同德國和日本主要依靠增加民用科技投入,促進國家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實踐形成鮮明對照。對于這種情況,美國明確提出,“為了滿足對技術的需要,美國國防部將不得不增加對商業界的依賴。在西方世界科研經費中,美國國防部所占份額的縮小,已不能滿足現代軍事的需要。國防部將需要向龐大、有 活 力、日 益 全 球 化 的 商 業 技 術 基 礎 學習?!?/p>
在這一理論指導下,美國決定大力開發軍民用技術,不斷加強政府在開拓性技術、基礎結構性技術和戰略性技術方面的投入,這一舉措不僅為提高美國的商業競爭力提供了良好條件,也為保持軍事裝備技 術 持續 創新 奠定了堅實基礎。
3 對我軍的啟示
分析我軍武器裝備建設實踐可以看到,雖然我軍武器裝備創新能力在新形勢下不斷增強,研制生產了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高新技術武器裝備,但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始終是制約我軍武器裝備發展的關鍵因素,應努力借鑒美軍保持裝備持續創新能力的實踐經驗,加快推進我軍武器裝備自主創新的步伐。
3.1 進一步強化對裝備技術創新重要性的認識
在我黨歷史上,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國防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江澤民同志指出,“國防科技建設的根本立足點應該是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睆娬{“在一些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我們必須依靠自己,必須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不能靠別人,靠別人是靠不住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頭腦必須十分清醒,切不可天真?!?/p>
習主席在2013年11月5日視察國防科技大學時明確要求,要牢牢扭住國防科技自主創新這個戰略基點,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努力在前瞻性、戰略性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正是在這些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國軍事裝備技術創新隊伍不斷壯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有力支撐了我軍高新武器裝備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我國國防科技基礎較弱,有關人員的創新意識還不夠到位,軍事裝備技術創新制度還不夠健全,導致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成果還不夠多,甚至一些重大瓶頸技術還沒有根本突破,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大力提高我國的軍事裝備技術創新能力。要全面貫徹軍委提出的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指導思想,切實把軍隊戰斗力生成模式轉到依靠科技進步特別是信息技術進步的不斷創新上來;要認真查找我國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充分認識我國軍事裝備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的嚴重性,不斷激發軍事裝備技術人員的創新積極性;要充分認識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的長期必然性,切實放棄依靠別國技術發展先進武器裝備的幻想,引導科技人員牢固樹立長期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思想意識;要努力建立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文化,用先進的思想觀念引導創新,用先進的制度規范創新行為。
3.2 加快完善裝備創新激勵制度
依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科技人員的需求往往更多地表現為“自我實現”的最高需求層次,通過創新激勵制度的建立,使科技人員被社會承認的滿足感得到順利實現,就會有效地增強他們的創新動力。在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有利于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制度體系也逐步建立起來,有力推動了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快速發展。但同時也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一方面還存在軍事裝備技術產權保護不夠有力,裝備競爭性采購制度不夠健全,裝備采購競爭擇優、監督制衡、整體協調的制度建設滯后等問題;另一方面,科技獎勵制度也沒有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甚至由于某些政府獎勵公正性、公平性受到質疑,挫傷了部分軍事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在提高獎勵的有效性上下功夫。要在保證技術安全的情況下,盡可能使各種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成果能夠具有較強的公開性,在較為廣泛領域、層次和空間得到監督,確保政府獎勵具有很高的權威性;要努力借鑒美國開展民間科技獎勵的經驗,鼓勵社會力量對優秀的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成果給予獎勵,并進行有效的指導和監管;要加強現有獎勵活動的管理,實現獎勵管理的程序化和規范化,使獎勵的每一環節都盡可能公開透明,切實維護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獎勵活動的高質量;要進一步強化獎勵管理過程中的“異議”制度,通過“獎前異議”對評獎中的越軌行為進行監督,盡可能把那些有越軌行為的項目排除在獎勵系統之外,通過“獎后異議”,接受獎勵后的反饋信息,及時發現不該獲獎的項目,并采取一定程序收回獎勵。
3.3 堅定不移地走軍民融合式裝備技術發展路子
美國的經驗證明,只有把軍事裝備技術創新融入國家技術創新體系中,才能始終保持軍事裝備技術創新的活力。在我國,繼毛澤東“國防工業生產上要注意軍民兩用”,鄧小平“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江澤民“軍民兼容”思想的基礎上,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并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要求“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完善國防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在這一思想指引下,我軍軍民融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實踐取得重大進展,據統計,到2013年,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國家成立了由國務院和軍隊23個部門聯合組成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建設部際協調小組;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的單位總數超過1 800家,其中非公企業超過500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2012年《軍用技術轉民用推廣目錄》和《軍民兩用產品與技術信息共享目錄》\\(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領域\\),共篩選300項科技成果,面向社會發布,有力促進了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的軍民融合,為軍事裝備技術持續創新提供了強大動力。同時也要看到,制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軍民融合發展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還沒有根本解決,主要表現在:軍隊內部的科研生產力量還沒有實現與社會科研生產力量的真正融合;軍工集團“自成體系、部門封閉、企業全能、產研分離”的格局還沒有打破;促進軍民融合的相關法規制度還不夠健全;在武器裝備知識產權、價格確定、減稅免稅、信貸貼息等方面的政策還不夠完善。必須站在長期保持軍事裝備技術創新活力的高度,根據軍民融合實踐的需要,徹底打破各種制約融合的利益格局,建立完善各種有利于促進融合的法規制度,才能最終建成軍民融合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為保持軍事裝備技術持續創新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4 結 束 語
美軍裝備創新能力的形成,是不同歷史階段美國國家戰略及軍事安全戰略需求的重要體現,也是美軍裝備保持世界領先地位的有力保障,研究其成功經驗對未來我軍武器裝備創新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借鑒美軍保持裝備持續創新能力的實踐經驗,我軍必須進一步強化對裝備技術創新的認識,始終保持正確的國防科技政策,堅定不移地走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
通過思想認識的提升,科技政策的保障,軍民融合武器科研生產體系的構建,為軍事裝備技術持續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國防 科 工委 情 報研 究 所.外 軍 武器 裝 備現狀 及發展 趨 勢[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4:436.
[2]2002年美國國防報告[R].北京:軍事誼文出版社,2002:4.
[3]郭世貞.軍事裝備學經典原著選讀[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11:626.
[4]查爾斯·J.希奇.核時代的國防經濟學[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7:233.
[5]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備戰2020[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109.
[6]姚昆侖.科學技術獎勵綜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79-184.
[7]基斯·哈特利.國防經濟手冊[M].姜魯鳴,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