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F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資源,成為創造情境教學既方便又有效的手段,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因此增加不少,課堂活動由單調的師生、生生活動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富有活力?,F代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F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程序和方法上進行大力改進,及時革新和拓寬教學信息傳播通道,跨越教學時空的局限,乃至引起學生學習形態的變化。傳統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構成的教學系統將發展為"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組成的更為豐富的教學系統。
1初中語文教學生態概述
1.1教育生態觀
德國動物學家??藸枺℉aeckel,E.)[1]將生態定義為"有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系",我國學者把"生態"定義為"生物與環境及共同生活于環境中的各個個體間或種群間的種種關系",認為"生態"的構成基于兩個基本要素,即生物和環境。
教育生態,探討的就是教育與生態環境的關系或聯系,研究教育生態系統的各個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間的關系,將有關生態的整體性,協變性,共生性及動態平衡等理論用于思考教育生態問題,研究教育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及其原因,從而掌握教育教學規律,把握教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主要方向,使教育教學朝著和諧、充滿活力、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1.2語文教學生態系統的內涵
英國植物群落家坦斯利(A.G.Tansley)[2]將生態系統定義為"在一定時間和一定范圍內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無生命的環境)組成的一個有一定大小,執行著一定功能,并能夠自我維持的自然實體中,生物成分之間、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相互溝通、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和制約。"語文教學生態系統由語文教學系統和語文教學環境兩部分組成,它是一個更高一級的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包括主體和客體,語文教師和學生構成教學生態的主體,物質環境、心理環境、精神環境則構成教學生態的客體。
一個完整的語文教學生態系統的形成一定是語文教學的主體與客體之間互為依存、互為作用的結果。
1.3初中語文教學的生態特征
語文教學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態系統一樣,具有系統、平衡、共生等性質,但同時具有其自身獨特的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客體,是一種特殊的生態系統。
1.3.1和諧性與整體性語文教學生態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各因素之間互為依存、相互作用、共生共榮,和諧發展。它們彼此不是孤立的,他們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態內部各主體之間、生態主體與客體之間也是一個系統的、有機的、有規律的整體。
在語文教學生態系統中,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需要將教師和學生由原來各自分散的狀態,作為一個整體結合起來,使其相互發生作用,同時又將這些主體與環境客體發生作用,出現一種新質,也就是知識。
1.3.2開放性與生成性。
初中語文生態課堂的開放性體現在學生與外界各生態系統有相應的聯系以及人的開放性。生態系統主體間在課堂學習中彼此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拓寬交流,自由表達,交互發生作用,彼此之間促進信息流通,能量流動,引起共鳴。開放性還體現為課程內容與課程實施的開放性。教師對教材內容與生活現實以及自我感悟的聯系更為緊密,同樣,學生主體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更廣泛的內容體驗,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感悟是來自多方位的。學生在內化外部客體知識的同時,獲得了一些外部世界的生成性知識,形成對外部世界的獨特認識。學生在吸收、消化、利用教學生態資源的同時,也起到了構建教學生態資源的作用。
1.3.3協變性與互動性
語文生態課堂教學中各因子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協同變化。首先表現在課堂生態環境與課堂生態主體間的協變性,其次是作為課堂生態主體的教師與學生之間具有協變性。課程教材作為重要的生態教學資源之一,對生態主體特別是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最大的滋養作用,影響學生身心發展的方向,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組、加工、處理的方式、水平,直接影響學生將這一生態資源吸收、內化為主體性知識的結果。班級群體與班級人際關系對學生主體的成長具有一定的環境參照功能,作為師生共存的一個生態群落,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合作、學生的身心發展、知識與專長的獲得都是在這個群落和生態系統中進行的。和諧合作的學習氣氛,平等、民主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在這一環境中,學生間優勢互補,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師生間積極互動、共同進步,通過對教學信息的交流和知識的共享,實現教學相長,共生共榮。教學環境中的交往互動有利于學生施展個性、培養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同時也有利于語文教師專業的成長與自我的實現。
1.3.4平衡性與可持續發展
生態的教學系統要求教師、學生、教學環境等各因子和諧、平衡,發揮其正常功能,通過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放大其整體功能的效應,最大限度地發展人、完善人。語文教學領域更應深入貫穿公平合作、平等和諧、開放交流等教育思想,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維的能力,可以自由表達見解和看法,使其最終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師生、環境、課程、教學等因子共同發展、相互適應,共同構建一個充滿蓬勃生機的、互動與交流不止的、動態平衡的、利于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生態環境。
2信息技術環境下初中語文教學
生態的缺失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諸多教學生態缺失的現象。
一是過度利用或低值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其沒有在正確的生態位上發揮應有的作用,造成資源環境的生態缺失。主要體現在多媒體的使用上,要么是過度利用,無限制地依賴多媒體教學課件或資源,要么低值使用,直接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是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大環境下,弱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分強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習環境過分寬松,沒有控制,偏離學習的主題?;蛘呤桥c之相反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形式化應用,雖然采用了信息技術來輔助語文課程的教學,但是仍然采用陳舊的教學方法和觀念,以"新"的名義來從事"舊"式教學,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導致學生主體性的缺失。
三是對于現代信息技術資源過分依賴。語文學科知識綜合性強,所涉及的知識面廣于比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現代信息技術可以為語文教學提供全球化的資源,但其并不是萬能的教學媒體,教師往往又忽視了其他教學資源的利用,課堂或"僵化"而死氣沉沉,或花哨而膚淺,教師的教學智慧、個體經驗、應變能力得不到應有發揮,學生對語文信息的感知受到束縛,多媒體成了橫亙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屏障,學生接受信息的效果變得僵化單一,無法達成教育技術"促進教學"的根本追求。
四是師生情感交流弱化,價值觀培養導向缺失。由于教師對多媒體的過度使用,師生之間交流溝通減少,多媒體展示占據了課堂活動的大部分時間,老師用優美的語言,動聽的聲音,對傳統禮儀、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人生價值等內容的講解逐漸變少,教師的眼神、手勢、表情等肢體語言逐漸被多媒體工具束縛,學生不能深度感知語文課文學性、語言的韻味性,對問題的思考變得膚淺,強勢的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亟需"人"的回歸。
"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教學(學習)、達到教育最優化"是現代信息技術運用的核心追求,也是其安身立命的關鍵所在??v觀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生態環境,結果不容樂觀,需要科學合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修復語文課堂生態缺失問題,追求知識傳授的同時,重視學生整體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引導;追求精英教學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差異資源和差異指導;追求教學即時效應的同時,重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森。論課堂的生態本質、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55-60.
[2]張玉祥。初中語文以學為本的基本原則和方法[J].職業教育,2014(2):182.
[3]王洋。中學語文教學生態系統探析[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0(3):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