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高新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推動著戰爭形態的變化.在多維戰爭、體系對抗中,空襲成為首要的作戰手段,奪取和掌握制空權已成為戰爭的首要目標和頭等任務.作為空戰的主力武器,空空導彈對奪取制空權發揮關鍵的作用,受到各國軍方的高度重視.
隨著飛機性能的提升,空空導彈作戰范圍在高度、速度、地域上得到最大限度地擴大.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等一系列局部戰爭非常清晰地顯示了制空權的重要性.作戰的一方憑借先進的技術優勢和強大的經濟實力,牢牢地掌握住戰場的制空權,以精確制導武器摧毀對方的指揮通信中心、交通樞紐、機場、道路,使對方指揮中斷,交通癱瘓,軍心渙散,從而以極小的傷亡奪取戰爭的整體勝利.可以說,這幾次戰爭都是在一定條件下,依靠空中打擊和壓倒的技術優勢奪取了全局的勝利.
在近幾年的局部戰爭中大量使用的各類巡航導彈和它的巨大作戰效能,使人們充分認識了它的威脅.如何對抗巡航導彈攻擊成為軍事專家的研究熱點.在各種反巡航導彈手段中,空空導彈是理想的武器之一.
參與信息戰和精確打擊是空空導彈作戰任務的延伸.實現電子對抗、光電對抗、對敵方的信息系統實現軟、硬毀傷,打擊敵方信息網絡節點\\(包括預警機和干擾機\\),空空導彈是最機動靈活的武器.
隨著所應對的目標的性能提高,電子干擾、光電干擾和隱身技術的應用,空空導彈的作戰環境越來越惡劣.如何在各種復雜的戰況下成功地攻擊目標,成為空空導彈在新時期面臨的嚴峻挑戰.
1、未來空戰將呈近距離格斗趨勢
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空戰戰術與模式的變化.美國、北約和俄羅斯的縱深立體戰理論都強調"防區外攻擊",近年局部戰爭也表明,超視距多目標空戰是今后的發展趨勢.在海灣戰爭中,中距攔射導彈擊落的飛機數量首次超過了近距格斗導彈.對于參戰飛行員來說,只要條件允許,總是希望在視距外用超視距空空導彈擊落敵機,而不是進入近距格斗.未來的空戰將從超視距交戰開始,在強大的電子干擾和光電干擾的支援下,按照作戰網絡所提供的全面信息和指令,用中遠程導彈首先毀傷威脅最大的各類目標\\(包括預警機和電子干擾機\\),繼而攻擊普通戰機,力爭在中遠距交戰階段結束戰斗.對在中遠程攔射中逃脫的目標,按照"看見即攻擊"的原則,用中距或近距導彈實施攻擊,以近距格斗結束戰斗.
近年來的動態研究表明,新型戰機的發展,戰爭的網絡化傾向,電子、光電對抗技術和隱身技術的應用,使得未來的空戰環境更加復雜,中遠距攔射導彈更加重要,但近距格斗導彈也必不可少,不會被中遠距導彈所代替.原因在于,由于敵對雙方戰斗機性能的提高,各種電子、光電對抗技術的進步,以及隱身戰機的出現,不能指望所有的目標均能在視距外被消滅.中距攔射中的漏網之魚,將對敵對雙方的機群形成很大威脅,這時不可避免地就會發生近距格斗.模擬空戰結果顯示,當雙方主戰飛機均采用隱身技術時,彼此的機載雷達很難在遠距離發現對方,同時雷達型空空導彈導引頭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也較近,空戰將會有約 50% 的概率要進入近距格斗狀態.早在 2008年,美國蘭德公司進行過一次專項研究,通過對自上世紀 50 年代以來的 588 次空對空擊落作戰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其中只有 24 次是由攻擊方在視距外開火取得的,美國遠程空空導彈的實際效能總是比預想的低 90%.所以近距空空導彈即紅外型空空導彈還是必不可少的.
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空軍進行了許多次空戰演習和模擬試驗,得出以下結論:一是現代頭盔瞄準具和近距空空導彈是必不可少的;二是視距內空戰是極其危險的,而且越來越危險;第三,視距內交戰中,各種戰機被擊落的機率都是一樣的.
戰斗結局極大程度上取決于近距格斗導彈的先進性.老式的 F-5 或米格 -21 只要配備大離軸角導彈和頭盔瞄準具,在單機較量中與先進的F-22 沒有什么差異.而且像 F-22 這樣的較大戰機進入視距內交戰時需要減速,就失去了在超音速機動方面的優勢.2012 年 6 月,在美國阿拉斯加艾爾森\\(Eielson\\)空軍基地舉行的"紅旗"軍演中,裝備頭盔瞄準具和IRIS-T空空導彈的德國"臺風"戰斗機,和美國 F-22"猛禽"戰斗機在模擬近距格斗環境中進行了 8 次基本機動對抗,結果"臺風"占盡優勢,擊落了 F-22 戰機.
2、紅外空空導彈將在未來戰場得以廣泛應用
隨著作戰應用環境的惡化,未來戰場的光電對抗將更加劇烈,這會造成第四代空空導彈作戰使用效率嚴重降低;同時無人機,超音速、高超音速巡航導彈等裝備的出現和投入使用,戰術彈道導彈、臨近空間飛行器,"小、低、快"目標的出現,使得第四代紅外型空空導彈在應對這些目標時,難免出現捉襟見肘的窘況.因此,第五代紅外型空空導彈所要應對的目標,除了第三、四代戰斗機,武裝直升機,隱身飛機、預警機和電子干擾機等外,還必須承擔起對于巡航導彈、戰術彈道導彈和無人駕駛飛行器的防御任務.
未來空中戰爭形態的突出特點是以"網絡中心戰"為核心,以隱身飛機、無人作戰飛機為載體,以各種高精確打擊武器為主要手段,通過網絡化數據鏈接受作戰任務并迅速完成作戰規劃,對戰場上不同類型的"時敏"目標進行實時打擊,加大空襲作戰的突然性、遠程打擊的精確性、海陸空天電的多維性、作戰的快捷性和戰爭進程的可控性.
這就迫使航空武器必須具備高精確打擊能力和通用作戰能力,以滿足在復雜的戰場環境中實施對多種目標有效打擊的軍事需求.紅外型空空導彈作為典型信息化兵器的精確制導武器,也必須迎合這一時代發展潮流,才能繼續成為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重要支柱.
在以往的戰爭中,紅外型空空導彈的主要作戰任務是消滅天空背景下的高速飛行器\\(戰斗機、轟炸機等\\).而信息化戰爭對其作戰任務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呈現出作戰目標多樣,作戰樣式多變,作戰環境復雜的特點.信息化戰爭中的紅外型空空導彈的作戰目標除了原有的飛行器外,還包括隱身飛機,復雜天空云層背景下弱小目標,超低空飛行\\(距地面高度在 100m 以下\\)的巡航導彈、無人機、直升機等.
這樣一來,其作戰樣式由傳統單一的空對空打擊轉為空空 / 空地雙重打擊,作戰環境也由較為簡單的天空背景轉為復雜的天空 / 地面背景.
這就對空空導彈的紅外導引頭在復雜戰場環境下的自動目標識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紅外對抗技術如紅外誘餌彈、紅外偽裝、隱身、紅外定向干擾、紅外成像誘餌等等也在不斷地發展和應用之中.以最常用的紅外誘餌彈為例,正在發展中的新技術包括:
改變干擾釋放策略,以不同壓制比的多誘餌彈向多方向投放;采用伴飛誘餌或拖曳式誘餌,模擬飛機的運動軌跡;改變誘餌彈材料和燃燒方式,使其光譜特性更接近目標;面源形紅外誘餌彈,形成干擾云團等等.可見,紅外誘餌彈改進的方向是使干擾與目標在更多的特征上具有相似性.此外,目前激光定向干擾已較為成熟,在航空裝備中得到普遍推廣.飛機在探測到來襲導彈的方向時通過機載激光定向干擾系統向來襲導彈發出高能量激光,使紅外成像導引頭致盲或致眩,從而破壞導彈對目標的穩定跟蹤造成脫靶.這些新型紅外對抗技術對現有的紅外成像導引頭造成了很大威脅.
隨著隱身戰機的發展,空空導彈將采用內埋式掛裝.在武器艙中紅外導引頭無法工作,即使在發射時,通過伸縮式掛架將紅外導引頭伸出武器艙,導引頭的大部分視角仍會被機體遮擋,無法偵測到目標.
因此發射后截獲技術成為新型空空導彈的特征之一.此外,為了提高導彈的通用性,簡化后勤保障工作,新型導彈必須采用閉式循環制冷探測器和數字化總線,滿足四代機的使用需要.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未來戰場中,紅外型空空導彈至少必須具備以下能力:網絡中心戰能力,反隱身能力,多用途雙任務能力\\(空空 / 空地兼顧\\),數字化能力\\(與機載總線互聯\\),全電化能力\\(只需機載電源保障,不需要氣源供應\\),發射后截獲能力\\(適應內埋掛載\\),抗新型干擾能力,越肩發射能力,反小目標、巡航導彈能力.因此,發展紅外導彈導引頭技術將是世界各國今后的一項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