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戰爭時期的惡劣環境與和平時期的軍事演習、部隊生活及應對社會突發事件等都對其心理產生強烈的沖擊,進而引發心理應激反應,主要表現為焦慮、抑郁、軀體化障礙、強迫、偏執、失眠等癥狀,長此以往將形成軍事心理應激障礙(military psychological stress disorder,MPSD)。MPSD是部隊非戰斗減員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未來戰爭模式的轉變,對如何預防和消除MPSD 提出了更大的考驗,因此,有必要收集和整理有關 MPSD 及其干預的相關信息,并立足我軍實際,建立完善適合的心理干預系統。
1 MPSD 的研究現狀
1. 1 外軍 MPSD 研究
戰斗應激障礙 ( combatstress reaction,CSR)是 MPSD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軍人在戰爭環境下對刺激喪失了應付能力的失能性心理障礙,表現出明顯的神經精神癥候,甚至終身留下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對 CSR 的認識,美、英、法等軍事發達的國家都經歷了從無知、否認到吸取經驗教訓,再到主動去研究的過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將戰場中發生的應激傷害稱為“炮彈休克”,英法部隊軍人傷亡中的 1/7 是炮彈休克,20 萬士兵中約有 1/5 發生應激障礙〔1〕.此后,各國軍事心理學家開始著手研究 CSR,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各國對 CSR 的認識才逐步加深,并建立了初步應對 CSR 的干預措施。二戰期間,美軍采用精神病學篩查法,發現參戰軍人中不少精神分裂癥和腦部缺陷者,建立了戰場應激控制系統,使 70% 的患者重返戰場〔2〕.在越南戰爭中,由于戰爭時間持久、戰場條件惡劣,精神障礙的干預措施不足,致使CSR 發生率占總戰傷人數的 50% ,從戰場上撤回的應激障礙者中有 60% 日后成為精神病人〔1〕.1982年的黎巴嫩戰爭中,應激障礙損傷也占到了傷亡總數的 23. 0%.Gray 等〔3〕對現役的 527 名波斯灣參戰軍人的調查中發現,他們的心理癥狀測驗分數較高,更容易出現 CSR 及較多的神經癥癥狀??梢?,應激障礙對戰斗的影響極為重要。
1. 2 我軍 MPSD 研究
外軍對 MPSD 特點的分析是從殘酷的戰爭中吸取教訓總結出來的;而我軍關于 MPSD 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近 30 年的不懈努力,對 MPSD 的認識已達成一定的共識,并總結出豐富的治療與預防經驗。如:王煥林等〔4〕分層抽取全軍所有軍兵種中的現役軍人 19 662 名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 - 90)測試,獲得我國軍人 SCL -90 常模,為我軍日后研究心理應激障礙奠定了數據基礎。蔡志中等〔5〕調查了高原駐訓官兵 SCL - 90量表中各因子分值均明顯高于中國常模。劉曉榮等〔6〕調查了海軍陸戰隊官兵 SCL - 90 量表中各因子分值顯著高于中國軍人常模。張理義等〔7〕用中國軍人心理健康量表(CMMHS)對中國與埃塞俄比亞維和官兵的心理調查結果比較中發現,中國維和官兵的 CMMHS 總分和焦慮、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分均高于埃塞俄比亞維和官兵,同時兩國維和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均明顯偏低。王蕊等〔8〕采用軍人自測健康評定量表評定了高原部隊軍人心理健康狀況。張理義等〔9〕調查了汶川地震災區一線醫務救援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其結論是醫務救援人員的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程度損害,尤以低齡、女性、未婚及護士的心理健康問題突出。
2 MPSD 心理干預系統研究現狀
2. 1 外軍 MPSD 心理干預研究
心理干預是指借鑒、采用心理學的理論、方法、技術、手段對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發展方向加以引導、矯正、治療,使其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行為過程。一戰期間美軍提出處理 CSR 的 PEI 救治模式,即“就近、及時、期望歸隊”3 項原則,干預治療戰斗減員中CSR 患者,使美軍 CSR 患者歸隊率高達 60% ~70%〔10〕.此后的 IMPRESS、BICEPS 模式都是在PEI 救治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軍還在 20世紀 90 年代就開始加強平戰時官兵心理應激不良反應的干預研究,并逐步完善到個體至集體的一套預警 - 調控 - 干預治療多層次內容和目標〔11〕.目前,美軍已擁有 30 多個大、中型作戰實驗室,成為美軍戰前心理訓練的重要場所,近幾年來,美國國防部根據信息化戰爭的特點,試驗了幾十種心理控制武器,并在試驗中獲得成功,使得己方軍人在戰斗中的傷亡率減少到最低程度〔12〕.俄軍國防部自 2002 年起,在 12 所軍事學院開設心理教育專業課程,目前俄軍心理援助與康復中心已推廣到連級分隊,通過宣傳工作、社會法制文化工作及承擔社會心理保障等,建立了全方位的心理精神訓練和防護網。
2. 2 我軍 MPSD 心理干預研究
外軍先進的心理干預系統也為我軍提供了參考,我軍心理專家借鑒外國經驗,立足本國實踐,通過試點探索、修改推廣,逐步建立了具有我軍特色的心理干預系統,建立了軍隊系統心理咨詢師、國家職業標準培訓技術指導培訓基地和軍事心理應激研訓基地;研制軍事群體心理應激預警檢測工具,用于預測和篩查易發生軍事應激的群體。涂德華等〔13〕研制的軍人精神疾病預測量表用于精神疾病的篩查,以便早期發現精神疾病的高危人群,盡早干預,降低心理障礙的發病率。
目前,軍事心理應激障礙干預的研究已成為熱點研究課題。武小梅等〔14〕在軍事群體心理應激機制研究中認為,軍事群體心理應激與部隊士氣、領導支持、戰友支持、應對方式、自我效能、控制感呈負性相關,并明確指出群體最大的應激來自危及生命安全的軍事任務。馮正直等〔15〕以《軍人心理素質訓練》為訓練教材,將心理素質訓練分為3 個階段,即專題報告階段、策略訓練階段和反思內化階段,并在訓練過程中體現他助 -互助 -自助的訓練理念,大大提高了軍人的自我和諧水平,最終達到培養軍人良好心理素質的目的。王麗杰等〔16〕采用集體講座、情景模擬、小組訪談等方式進行團體心理咨詢,使調查對象的積極心理應對能力顯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目前我軍已基本形成和建立了具有我軍特色的心理干預系統。
3 我軍開展心理干預研究的建議
如何預防和及時消除軍人心理應激障礙已成為眾多國家軍事醫學專家研究的重點。我軍心理干預研究起步較晚,發展中還存在諸多的不足。因此,為制定具有我軍現代化特色的心理干預系統,針對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如下建議。
3. 1 建立仿真現代戰場背景
對 MPSD 的干預措施缺乏實效性,尤其對 CSR 的干預只是來源于平時演習,缺乏實戰考驗。因此,應著手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建立特殊作戰環境和作業條件下虛擬現實模型、信息處理模型和情景意識模型,對作戰人員進行科學的心理訓練,以消除可能出現的應激心理障礙,提高情景意識水平和作業績效,從而提高部隊戰斗力。
3. 2 加強心理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心理學專業人才是部隊進行心理干預的主體,是影響心理干預措施施行的直接因素。因此,應通過進修、心理咨詢師培訓、心理研究生課程班等多種方式培育大批心理學專業人才。在有條件的衛生機構建立心理干預分隊,并制定干預分隊管理規定,對隊員的工作定崗、定位、定責,保證一旦發生群體性心理應激障礙,能夠有效開展群體性心理干預工作。
3. 3 建立健全心理干預管理體系
心理干預管理體系是實現心理干預系統功能的基礎和保障。應立足我軍心理干預管理的現狀,借鑒國外的有關經驗,建立和完善我軍心理干預的四級心理干預體制。在團以上單位成立由衛生部門與宣傳部門聯合組成的心理咨詢室,為本單位提供心理咨詢,并明確各自職責;同時建立和完善心理干預信息系統及心理健康檔案管理制度。
3. 4 加大心理訓練的實用性
目前軍人心理訓練大多局限于理論探討的層面,進行實踐性研究的不多,沒有形成實踐中的知識。然而,心理訓練理論和實踐是在戰爭中建立、發展并成熟起來的。在我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軍特色的心理訓練理論的基礎上,下一步應加大在模擬戰場背景下或大規模野外演習中的實戰運用。
3. 5 建立健全具有我軍特點的心理測評表
目前我軍心理研究多采用 SCL -90 量表;或是將國外引進測查普通人的心理量表進行簡單的修改后用于我軍心理學的研究,其結果不能客觀、全面地體現出我國軍人的心理特點,軍人心理健康的路徑模型、元分析、協方差模型等研究工作不夠深入。因此,應針對我軍各兵種的心理特點,研制出相應的多元化的心理測評表,建立一系列相應的客觀評價標準。
參考文獻:
〔1〕 RACHE R H. Acute and chronic combat osychiatric reac-tion〔J〕。 Military Medicine,1998,153(7) :365.
〔2〕 KENTSMITH P K. Principles of battlefield psychiatry〔J〕。Military Medicine,1986,101(2):89.
〔3〕 GRAY G C,KAISER K S,HAWKSWORTH A W,et al.Increased postwar symptoms and psychological morbidityamong US Navy Gulf War veterans〔J〕。 American Journal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1999,60(5):758.
〔4〕 王煥林,孫劍,于海鷹,等。 我國軍人癥狀自評量表常模的建立及其結果分析〔J〕。 中國精神科雜志,1993,32(1):206.
〔5〕 蔡志中,沈定芝,晏明義,等。 高原部隊野外駐訓期間官兵心理健康狀況調查〔J〕。 人民軍醫,2008,51(4):192.
〔6〕 劉曉榮,陳國良,范晨芳,等。 海軍陸戰部隊官兵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研究〔J〕。 人民軍醫,2008,51(5):269.
〔7〕 張理義,郭健,徐志熊,等。 中國與埃塞俄比亞維和官兵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J〕。 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8,17(1) :45.
〔8〕 王蕊,劉瑤。 高原部隊軍人心理健康狀況影響因素研究及對策〔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8,29(4):383.
〔9〕 張理義,宋梓祥,李光耀,等。 汶川地震災區一線醫務救援人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 中華精神雜志,2009,42(3):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