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城市空襲戰戰場環境
城市空襲戰具有突然性和間斷性,且一般發生在大中城市,依照美軍"五環"軍事理論,被優先打擊的目標依次為: 城市指揮中心、生產設施和輸送系統、物資資源、作戰部隊、民心和對外關系[1],這就造成傷員有如下幾個特點.
1. 1 傷員分布廣,軍民傷員混雜 城市空襲戰中,不論是常規炸彈散在投放還是少量新概念武器襲擊,均會造成大面積人員傷亡,軍隊和居民受傷人員混居其中.常規醫療體系已經不能適用.
1. 2 傷亡人員量大,傷情復雜類型多 大中城市的建筑和人口密集,造成區域性軍民受傷數量大量集中,包括爆炸傷、燒傷、沖擊傷、擠壓傷、外傷感染、多臟器衰竭和多源性休克等混合傷情并存,給救治帶來很大難度.
1. 3 交通及通信間斷或癱瘓導致傷員難后送 現代城市的交通都依托高速公路、高架、輕軌,一旦空襲發生,很明顯受襲區域交通基本處于癱瘓狀態,即使采取空中、海上多種渠道后送,救治力量也受限制.
1. 4 化工設施遭襲引發化學污染以及可能出現的核生化武器傷亡 城市遭空襲,化工設施受破壞很可能形成化學污染,造成次生傷害; 如敵方使用核生化武器,將給城市造成極大的破壞.
1. 5 心理危機 城市空襲戰后,由于傷害極大,因而對民眾心理造成極大的恐懼感,由生理傷害演變成廣大民眾心理傷害,對于城市救援和后續建設將造成嚴重后果.
2 城市反空襲戰衛勤保障要求
由于城市空襲戰的特殊環境,城市的各級衛生機構按社區區域化網絡分布,互相之間路程較近,這就要求衛勤單位在遇到城市空襲戰時,及時做出應急反應.
2. 1 軍地聯動保障統一協調到位 城市空襲可能造成部隊和居民所屬社區毀滅性破壞,因而在救治過程中需要部隊衛生指揮機構和地方衛生指揮機構密切協調,共同組織,最大限度地減少空襲造成的人員傷亡和傷害.
2. 2 區域化救護后送需通暢迅速 在空襲戰后,由于交通和通信中斷,原有醫療后送體系在一線基本不適用,這就要求在第一時間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城市現有的醫療體系進行自救互救.
2. 3 核生化武器防范措施要及時 核生化武器傷害巨大,主要是預防為主,了解和掌握核、化學、生物武器衛生防護技術對于整個城市能否在高技術局部戰爭中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因此,衛勤領導要保持頭腦冷靜、果斷決策、大膽指揮、靈活機動、合理處置,最大限度地降低傷員的死亡率[2].
3 城市反空襲戰衛勤保障的特殊性
3. 1 衛勤指揮體系的特殊性 一般戰爭情況下,我國的衛勤保障指揮體系都是遵循"以軍為主,以民為輔"的模式.而在城市反空襲戰中卻不同,受傷人員軍民皆有,分散且因交通近乎癱瘓而難以后送.此時在組織戰傷救援的過程中,衛勤指揮體系應以城市人民防空衛勤指揮部為主,由地方衛生部門、軍隊衛生部門和社會團體等方面的代表組成,下設醫療救護組、傷病員后送組、衛生防疫組、藥材供應組.醫療救護組由市衛生局領導; 傷員后送組,由各醫療機構應急分隊后送組組成,送往戰略后方的由部隊戰區指揮部領導; 衛生防疫組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領導; 藥材供應組由城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領導.而軍隊衛生部門此時就是給予咨詢和協助組織管理,按照區域劃分和應急預案保障好本級部隊的醫療救援,并在指揮部統一指揮下,參與到城市醫療救援體系中,并根據戰場實際需要,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上報戰略后方軍區聯勤請求給予支援.
3. 2 醫療救援組織形式的特殊性 \\( 1\\) 醫療后送: 城市空襲戰后,出現大量傷軍民混合傷病員,部隊醫療體系不能勝任大范圍救治; 原有部隊醫療機構也會有不同程度的損傷,救治能力受限; 由于交通樞紐受不同程度損害,原有分級救治形式的醫療后送肯定受阻; 應充分利用城市醫療體系的優越條件,采取區域化的分級后送救治[3].具體分為一級救治、初級救治、高級救治和康復治療四階段: ①一級救治,即現場急救.由城市里的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部隊駐城市的各類醫療機構派出的應急醫療分隊人員、警務人員、消防人員、居委會服務人員和志愿者共同組成搜救隊,按照行政劃分區域,快速到達受空襲現場,利用多種手段\\( 生命探測儀、搜救犬等\\) ,搜索生命跡象,并對存活人員實行急救,包括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和必要的心肺復蘇,并利用就近條件,使用各種便利工具,將傷員搬運至最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一級醫院\\( 也可直接送至二、三級醫院\\) .②初級救治,即早期治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一級醫院由有經驗的醫師充當導醫進行分類,對一般傷員實行早期治療; 對于危重傷員,進行補充急救,并適時登記和填寫病歷,利用便利的醫保信息化資源共享后送系統,首診醫生填寫轉診單,通過轉診系統,即可迅速將傷員所有基本資料、病歷和各項檢查結果顯示到上級轉診醫院,有效避免后送到附近的二級醫院或三級醫院時再掛號、登記、檢查等煩瑣手續和檢查過程,為搶救危重傷員贏得寶貴的時間.③??浦委?危重傷病員轉診到二、三級醫院,通過掛號收費系統,便可以直接送到相應科室,接受較完善的??浦委?繼續全面抗休克和全身抗感染,防治創傷后并發癥,對創傷后內臟并發癥進行綜合治療,并開展腎透析、輔助通氣和心、肺、腦復蘇等.④康復治療,包括身體康復和心理康復.待傷員傷情穩定,運送途中無危險時,可由軍地行政機關、衛生部門、運輸部門的有關人員統一負責組織指揮,根據需要設立臨時后送醫療機構,通過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將傷病員送至戰略后方醫院\\( 或直接送至本市三級醫院、有資質的??漆t院\\) 對傷殘人員進行殘情鑒定,開展整形、矯正等項目,并輔以心理輔導,協商有關單位裝配醫用矯正器.\\( 2\\) 防疫防護: ①衛生防疫.由城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指揮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區域性展開空襲戰后的衛生防疫工作,各級防疫保障機構應及時進行針對性的衛生防病知識教育; 開展環境、飲水和飲食衛生監督; 開展病媒生物防治; 堅持網絡傳染病的報告制度; 指導空襲現場衛生工作; 參與尸體處理以及消毒工作.部隊各所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除做好本級單位的衛生防疫任務外,還要按照指揮部統一部署,積極參與地方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做好所屬區域的地方防疫工作.②衛生防護.核、生、化武器、新概念武器襲擊以及化工廠和加油站等遭襲擊造成的損傷,由軍隊統一協調處理.對于核、化一類的襲擊,各城市均駐有軍隊所屬的防化團、營,以及軍隊"三防"醫學救援力量,此時應直屬城市人民防空指揮部,根據需要,快速到達指定區域,開設洗消場,首先指導防護,運用專業儀器,對沾染、染毒傷病員進行檢測、檢驗、洗消、預防等工作,再送至城市各個駐軍醫院進行診斷、急救和就地治療; 對于生物武器損傷,由軍隊"三防"醫學救援力量和部隊醫院進行偵檢察、檢驗、洗消、預防、診斷、急救和就地治療.必要時軍隊從戰略后方機構抽調相關專家組成工作組趕赴受災區域進行相關指導.\\( 3\\) 心理干預: 由市政府派出的心理專家組、各醫院職業心理醫生、社區干部、志愿者以及中國紅十字會心靈陽光工程辦公室共同組成.在專家組指導下,按社區范圍,在第一時間訪談受襲人員和相關醫護人員,并逐個進行心理篩查、對出現有心理應急反應的人員當場進行初步的心理干預.在醫療機構或防空避難所,可由專家對傷員和家屬提供集體心理輔導,并可利用媒體資源,向市民宣傳心理危機和精神健康知識.\\( 4\\) 藥材保障: 城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城市藥材集團,按照平時的供貨渠道,均可以向各類醫院快速調配藥材,特殊藥品由部隊醫院戰備藥材倉庫或聯勤部藥材供應站供給,血液由城市獻血中心、各醫院血庫以及軍隊區域性血站提供,并可發動軍民緊急獻血,藥材和血液在必要時可考慮由戰略后方緊急調運.
4 城市反空襲戰急救網絡體系建設應解決的幾個問題
4. 1 全民自救互救的演練 汶川大地震后的生存數據說明,70%左右的受災人員都是靠自救互救而存活的,只有30% 是由后續到達的救援隊伍救援存活的,因此,在防空應急系統建設中,應全面推動市民自救互救的宣傳、訓練、演練和法律化.各大城市基本都給市民發放了急救包之類的急救器材、藥品和應急救援畫冊,而且每年都有防空演習,但全民意識未能真正得到提高,因此城市應按街道劃分,在公共場所如地鐵、公交車內、站臺、社區宣傳欄等部位部署電子屏幕,播放戰傷自救互救以及緊急疏散通道的滾動演示,并有通往避難所的明顯標志牌提示,社區干部要引導市民進行間斷性防空演練,組織居民熟悉應急避難所和應急疏散通道,包括撤離、脫險與自救互救.尤其是地方醫院醫護人員、社區干部、志愿者和紅十字會等機構人員更要在平時經常性輪流參加工程急救和醫療救援等專題培訓,以形成空襲戰來臨時的專業救援骨干隊伍.并實行分級資質認證和技能考評制度,確保做到平時訓練有素,戰時熟練開展.
4. 2 各醫院模塊轉移及演練 反空襲戰中,醫院要快速高效地轉入避難所并迅速展開救援工作,首先,在機動轉移方面,應向部隊衛勤請教,比如方艙的建設,必要時直接開到避難所,就地展開,做到展開即用,提高搶救效率; 二、三級醫院應成立預備役野戰醫院,設定好一定數量的預備役隊員,對此類人員進行深入細致的調查和登記,每年至少參加 2 次軍事演習,做好醫院應急人才儲備; 要求醫院將模塊轉移納入訓練計劃,提高模塊化編組的可操作性和機動性,做好裝備儲備; 加強醫務人員的野戰外科知識的培訓和演練,做好技術儲備,以保障野戰醫院能夠又快又好地完成應急救援任務,提高醫院平轉戰的應急作戰能力.在防空工程建設的過程中,沒有方艙的醫院附近的避難所,應充分考慮醫療救護所的格局安排,預先做好救護所的建設,做到布局合理、科室齊全、安全衛生、配置科學,以便需要的時候,能做到開進即可使用.
4. 3 防空應急救助系統建設 防空應急救助系統從屬于城市應急聯動平臺,可借助醫療保險網絡系統,建立軍民結合、統一標準的綜合數據庫,解決后送體系建設.隨著城市醫療保險軟件的不斷改進,應著力在傷員病歷記錄及各項影像檢查結果共享方面加大投入,爭取早日實現技術上的支持,以使防空應急救助系統在后送體系中發揮高速智能的作用.
因此,在建設防空工程的時候,就應先見性建設好網絡,統一數據接口、統一網絡體制、統一標準代碼,并從實戰出發做好預案演練,保證發生空襲戰時備用網絡的通暢和高效運行,以使防空應急救助系統順利直達最底層,使得后送體系和醫療系統統一規范,政令、軍令在非常時期能夠通暢運行.
4. 4 軍隊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軍隊衛勤在整個城市應急系統中雖不處于主導地位,但高技術條件下反空襲作戰,在集中區域醫療救護、立體傷員后送、特殊藥材保障、衛生防護以及其他因空襲而造成的次生災害和維穩等方面均需要軍隊衛勤的大力支持.因此軍隊衛勤在平時的應急保障建設和訓練中,應著力加強以下幾個能力建設.\\( 1\\) 指揮能力: 著力提高各級醫療指揮機構在城市反空襲戰中的應變救護指揮能力.做到三個到位: 思想認識要到位,要著眼于大局,提高認識,做好軍民一體的醫療救護保障; 人員編制要到位,要根據指揮部的安排,將經驗豐富、技術全面的醫療救護人員用在整個城市救援體系中; 制訂預案要到位,避免應急預案過于原則性、概念性,通用性以及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 2\\) 快速反應能力: 針對敵空襲行動突然,階段性強,傷員發生的頻率高等特點,衛勤組織要更加迅速、及時做出反應,就要加強衛勤保障的前伸一線支援保障能力和遠程機動快速反應能力以及立體投送\\( 包括空中和海上運送傷員\\) 的能力,平時在演練時就要有針對性、時效性,做好應急預案的演練和可隨時機動的物資儲備工作,著重加強機動分隊的應急出動能力訓練和救護人員的工程救護訓練以及加強階梯式一技多能的人才儲備隊伍培養.\\( 3\\) 現場救治能力: 為提高我軍現場救治能力,應培養基層衛生人才,在編制少的情況下,應根據城市反空襲戰的現場救治需要,著力培養一支以廣大衛生士官為基礎的以急救技術為首要任務的急救衛生員隊伍,加速現場緊急救治和現場先期處置技術的培訓推廣,做到人人會自救互救,第一時間保證現場救治成活率.\\( 4\\) 軍民融合救護保障能力: 提高城市空襲戰中軍民融合救護保障能力建設,必須建立高效順暢的聯合保障機制.首先,要構建軍地統一的應急預警機制,把國家應急預警等級和軍隊戰備等級分別對應起來,而且,在城市反空襲戰中,軍隊戰備等級要服從于國家預警等級; 其次,構建軍地統一的任務指揮體系,在指揮用語和指揮方式上要實行統一規范,防止因軍地指揮認識上的偏差而導致任務指揮出現混亂局面而影響整個救援任務; 還要建立同步的藥品器材物流平臺,應急藥品器材配送平臺的建立,將使軍地藥材供應走上正規化,統一規范,對于特需藥材軍隊要建立特需藥材儲備平臺,做到隨時快速保證軍地供應.\\( 5\\) 重建醫療機構能力: 反空襲戰過后,為加強戰后重建醫療機構能力的建設,軍隊醫療機構要迅速實現由戰時向平時的轉變,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全面收治傷病員,并派出心理醫療隊,對重點地區和重點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對于各項醫療費用,可考慮全額免費,待城市穩定后再跟上級機關審核結算,以保證戰后城市居民的安全穩定.\\( 6\\) 核生化新概念武器防治能力的建設: 對高技術條件下的城市反空襲戰的衛勤保障的復雜性要有充分的認識,可由軍事醫學科學院牽頭,組織各類專家對諸如激光武器傷、微波波速武器傷、次聲波武器傷、中子彈引起的中子和丙種射線復合傷及沖擊波傷等新的損傷機制進行深入的研究,不斷提高衛勤保障準備的層次和質量.
高科技條件下的城市空襲戰衛勤保障工作任重而道遠,只有平時充分準備,軍民融合組織好各項應急預案演練,明確職責,逐步提高軍民反空襲戰的組織指揮和協同能力,充分利用好地方醫療網絡、防空應急體系,以及發揮部隊在各項軍事任務中積累下來的經驗、部隊遠程會診系統資源以及在"三防"醫學救援方面的優勢,軍地資源整合,系統分配任務和救治范圍,才能在城市反空襲戰中最大限度地救治盡可能多的傷病員,提高整個城市的生存能力和后續建設能力.
[參考文獻]
[1] 錢利. 城市反空襲作戰衛勤保障探討[J]. 南京軍醫學院學報,2003,25\\( 4\\) : 350-352.
[2] 張樸,蘭青. 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城市反空襲作戰衛勤保障的幾點思考[J]. 西南國防醫藥,2013,23\\( 1\\) : 75-78.
[3] 鮑風清,何旺晟,郝敏哲. 城市防空作戰航衛保障探討[J]. 航空軍醫,2005,33\\( 6\\) : 256-258.
[4] 潘新榮. 首府城市反空襲作戰衛勤保障探討[J]. 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1,15\\( 1\\) : 71-73.